论文摘要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75航次致力于探索新西兰北岛东部Hikurangi俯冲带地震慢滑移事件。U1518位于Hikurangi俯冲带增生楔前缘断层附近,建立其磁性地层框架极具挑战性。本研究以钻探岩心的船测高分率部分交变退磁(SRM)数据为基础,运用Puffinplot软件系统对SRM数据进行处理与解释,利用Kirshcvink主成分分析法(PCA)拟合出的最佳线段判定特征剩磁矢量的极性,重点研究了海底以下123175米、198260米、260304米地层的地磁极性问题,结合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资料,建立起U1518站位磁性地层序列与年代学框架。U1518站位历经16.62天共钻探4个钻孔:U1518E、F、G、H钻孔,并根据岩心定向规则进行古地磁标本(Pmag)的采集。根据U1518的采样岩心判断,将其划分出3个岩石地层单元:UnitⅠ、UnitⅡ、UnitⅢ,地层结构总体特征为粉砂质粘土岩、粉砂岩与细粉砂岩互层。磁性地层方面,钻探岩心样品剩磁类型主要有四种即随钻剩磁、粘滞剩磁、沉积特征剩磁和回转剩磁。通过对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岩心呈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矫顽力组分,一种可能是钛磁铁矿;另外一种具有回转磁化现象,可能是自生胶黄铁矿。依据SRM部分交变退磁数据及Pmag样品的系统退磁及逐步热退磁结果,研究钻探岩心的岩石磁学性质及其地质意义,运用Puffinplot软件系统和Kirshcvink主成分分析法(PCA),结合Pmag样品退磁结果,判定出研究层段的地磁极性,建立磁性地层学与年代学框架:0123米段地层,整体单一正极性带,布容正极性期(C1n);123198.325米段地层,整体单一反极性带,松山反极性期(C1r.1r);198.325304米段地层,上部以正极性为主,反极性为辅的混合极性带,下部为整体单一的正极性带,贾拉米洛正向极性亚带(C1r.1n);304324.35米断层带岩石,极性未定;324.35497.4米段地层,整体单一正极性带,布容正极性期(C1n)。本研究为探讨Hikurangi俯冲带火山气候变化及古海洋演化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年代学约束,对活动构造带磁性地层研究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丽颖
导师: 李学森
关键词: 站位,地震慢滑移,剩磁类型,剩磁矢量分析,磁性地层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
基金: 科研项目《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75 航次后研究》,国家科技部和同济大学联合资助
分类号: P539.3
DOI: 10.27050/d.cnki.gglgc.2019.000373
总页数: 75
文件大小: 3814K
下载量: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