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

论文摘要

次生演替是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以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为例,通过成对样地途径,研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的数量分布及其协同积累特征,探讨了次生演替导致的温带森林土壤碳库和碳汇效应变化及其碳氮耦合机制.结果表明:杨桦次生林比原始阔叶红松林在土壤表层和亚表层(0~20 cm)积累了更多的有机碳和氮,其土壤C/N值也显著低于阔叶红松林;相对于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14.7 t·hm-2,相当于29.4 g·m-2·a-1的土壤碳汇增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在不同林型的不同土层中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具有明显的协同积累特征.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相比,相对富氮的杨桦次生林生态系统的上部土层中氮对有机碳的决定系数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说明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含氮有机质积累.在有机质最丰富的表层(0~10 cm),两种林型间轻组有机碳、氮储量无显著差异,但杨桦次生林重组有机碳、氮的含量、储量及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阔叶红松林,其中,重组有机碳储量平均增加了8.5 t·hm-2,表明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增加主要在于矿物质结合态稳定性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增容.凋落物分解和稳定性土壤有机质形成中的碳氮耦合机制是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的重要驱动机制.

论文目录

  •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域和样地描述
  •   1.2 样品采集和制备
  •   1.3 样品分析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土壤总有机碳、氮及其剖面分布
  •   2.2 土壤总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
  •   2.3 土壤密度组分中的有机碳、氮及其协同积累
  • 3 讨 论
  •   3.1 次生演替与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
  •   3.2 土壤有机碳、氮库变化的驱动机制
  • 4 结 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赵华晨,高菲,李斯雯,高雷,王明哲,崔晓阳

    关键词: 次生演替,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耦合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A06008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330530)资助~~

    分类号: S714.2

    DOI: 10.13287/j.1001-9332.201905.040

    页码: 1615-1624

    总页数: 10

    文件大小: 1389K

    下载量: 381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土壤环境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结构差异[J]. 森林工程 2017(03)
    • [2].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样地种-面积关系[J]. 生态学报 2017(14)
    • [3].阔叶红松林里的小动物[J]. 大自然 2019(03)
    • [4].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其更新的研究[J]. 花卉 2017(10)
    • [5].全球气候变化对阔叶红松林潜在地理分布气候、地形等因子的影响[J]. 知识文库 2017(10)
    • [6].邻域竞争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关键树种生长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 [7].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特征及树种吸收反应[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01)
    • [8].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 防护林科技 2013(01)
    • [9].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 加快阔叶红松林恢复[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02)
    • [10].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产力随林分发育的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3)
    • [11].阔叶红松林下早春植物生物量分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01)
    • [12].氮沉降增加对原始阔叶红松林蚯蚓种类和数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1)
    • [13].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蛾类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6(05)
    • [14].东北阔叶红松林群落分类、排序及物种多样性比较[J]. 生态学报 2019(02)
    • [15].地形对典型阔叶红松林叶面积指数分布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09)
    • [16].阔叶红松林下6种早夏草本不同生长期生物量分配及模型构建[J]. 生态学报 2017(19)
    • [17].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植被考察与演替分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12)
    • [18].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及退化机制研究[J]. 吉林农业 2016(05)
    • [19].阔叶红松林分布与生物多样性利用价值的研究[J]. 林业勘查设计 2008(03)
    • [20].阔叶红松林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对纬度梯度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8(11)
    • [21].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径级结构动态模拟和优化经营[J]. 生态学杂志 2011(02)
    • [22].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中甲虫(鞘翅目)群落时间动态分析[J]. 林业科学 2018(10)
    • [23].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林对温湿环境的调节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 [24].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及杨桦林下草本季节动态及环境解释[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11)
    • [25].3PG碳生产模型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总初级生产力估算中的应用[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 [26].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群落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09(08)
    • [27].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理类群及分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03)
    • [28].长白山区阔叶红松林经营历史与研究历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05)
    • [29].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树木种群动态的长期监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10)
    • [30].氮添加对典型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7(08)

    标签:;  ;  ;  ;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和杨桦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的协同积累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