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初始刚度论文_周凌宇,薛宪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节点初始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点,刚度,螺栓,刚性,有限元,组合,梁柱。

节点初始刚度论文文献综述

周凌宇,薛宪鑫[1](2019)在《外接式组合桁架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建银西线铁路渭河特大桥主桥为4×60 m钢桁腹-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考虑本桥型中半刚性节点转动性能不明确的问题,该文讨论了对外接式组合桁架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及其对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首先定义了节点域,然后通过传力路径分析将节点域简化成弦杆、PBL剪力键群以及外露节点板叁个有效力学组件,利用组件法原理推导出了各有效力学组件的弹簧刚度表达式,得到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函数表达式。建立了节点有限元模型,并将数值结果与理论结果相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以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此研究成果为后续外接式节点的弯矩-转角曲线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张智涛[2](2019)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钢框架连接不是刚接或理想铰接,而是半刚性连接。为了获取半刚性连接节点的真实性能,国内外学者针对半刚性连接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从单一变量的角度对半刚性节点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半刚性节点的影响,在采用理论解析计算节点初始转动刚度时仍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考虑应用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以及对于样本数据的学习能力,以半刚性节点数据库为基础,从多变量的角度采用神经网络对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进行预测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的研究,选用了具有最佳一致逼近性的RBF神经网络作为后续学习、预测的工具。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对RBF神经网络进行优化,与传统的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相比刚度预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度,同时能够更好地表示节点之间刚度的变化趋势。(2)针对神经网络输入变量,通过已有的文献和试验研究初步确定了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的柱、端板、螺栓和梁的几何尺寸作为主要的神经网络输入变量。提出了一种参数优化后的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处理,相比于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RBF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3)针对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暂无统一的的分类标准,本文引入了聚类的思想对节点样本进行类别的划分。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相比于传统的k均值聚类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4)通过对叁组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的讨论,应用神经网络优化算法、聚类分析方法以及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初始转动刚度进行预测研究,预测刚度和试验刚度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本文方法在半刚性节点初始转动刚度预测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3)

李峰,朱锐杰,张冬冬[3](2018)在《高强铝合金螺栓球节点轴向受力性能与初始刚度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复合材料-铝合金空间结构中高强铝合金螺栓球节点的轴向受力性能和变形特征,开展了高强铝合金螺栓球节点的拉伸与压缩足尺模型试验。通过试验获得了节点轴向受力的力学响应、承载力及其破坏模式,建立了螺栓球节点轴向受力下轴对称平面有限元计算模型。模型关键点位的应变、变形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能量法原理,根据螺栓球节点的拉伸及压缩荷载作用下弹性应变能分布特点,将其划分成5个区域。通过几何参数相关性分析,拟合各区域弹性应变能算式,进而得到了节点整体初始刚度算式。利用初始刚度算式及平面有限元分析两种方法,对5个不同尺寸的螺栓球节点的初始轴向刚度进行计算,发现计算结果误差在10%以内,验证了初始刚度算式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郭凯凯,姚明丽,张冰,李选,胡夏闽[4](2018)在《钢梁-混凝土柱单剪板连接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钢梁与混凝土柱之间常采用单剪板连接方式,单剪板连接节点主要传递梁端的剪力和轴力,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的弯矩。为了研究钢梁混凝土单剪板连接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对3个钢梁-钢筋混凝土柱单剪板连接节点进行静力单调加载试验,分析了螺栓直径、螺栓数量、螺栓洞口变形、连接板抗剪和抗弯刚度及预埋件锚筋变形等因素对初始转动刚度的影响,推导了钢梁-钢筋混凝土柱单剪板连接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10期)

夏永强,肖南[5](2018)在《T形钢连接梁柱半刚性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T形钢连接半刚性节点的初始刚度,分析T形钢连接梁柱节点的变形特征.以节点处与梁端受拉侧翼缘相连的T形钢为研究对象,将T形连接件翼缘受力视为简支梁,建立T形钢连接节点在弹性阶段的初始转动刚度计算模型,推导初始转动刚度的计算公式.采用数值模拟和已有试验数据,对所推导公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主要取决于T形钢连接件的翼缘厚度、T形钢翼缘上螺栓的位置和梁的高度,通过推导公式所得的初始刚度大于数值模拟和试验所得刚度.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引入刚度修正系数,分别采用修正后的刚度公式和已有的计算公式计算案例.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刚度公式能够更好地符合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李国强,段炼,陆烨,张杰华[6](2018)在《H型钢梁与矩形钢管柱端板单向螺栓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6组平齐式、外伸式端板单向螺栓连接节点试验,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推导了单向螺栓抗拉刚度、受拉端板抗弯刚度、柱壁抗拉刚度、柱壁抗压刚度和受压外伸式端板抗压刚度的计算式.利用组件法推导了平齐式、外伸式连接节点在弯矩作用下初始转动刚度的理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给出的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的计算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精度可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最后,提出了H型钢梁与矩形钢管(RHS)柱端板单向螺栓连接节点的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吴涛,白烨,孔正义[7](2017)在《基于Abaqus的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顶底角钢连接节点,分析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性能和初始刚度,提出了一种计算初始刚度的新模型.将通过新模型与Kishi和Chen提出的初始刚度计算公式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者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刘圣西,江文强,安利强,葛永庆[8](2017)在《输电铁塔主材节点初始刚度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输电铁塔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往往将主材螺栓连接节点视为理想的刚性节点,然而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实际主材的螺栓连接节点呈现出明显的半刚性。输电铁塔是典型的桁架结构,杆件内力以轴向载荷为主,截面弯矩相对很小,因此杆件轴向刚度的半刚性特征对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影响明显。通过对500KV输电铁塔中八种典型的螺栓连接节点的有限元仿真,得到节点的载荷-变形过程,研究了角钢肢宽和肢厚等因素对螺栓连接节点初始刚度的影响,给出了八种典型螺栓连接节点初始刚度的建议值,并将初始刚度的建议值与理论刚度进行比较,得到实际节点初始刚度折减系数,为输电铁塔中螺栓连接节点的精细分析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7-10-20)

王冬花,王静峰,柳炳康[9](2017)在《正弯矩作用下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节点初始刚度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型件"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利用组件法,分别给出了各组件的刚度计算方法,如柱壁抗压刚度、柱壁抗剪刚度、端板抗弯刚度、柱壁抗弯刚度、混凝土楼板抗压刚度、螺栓抗拉刚度,提出了正弯矩作用下端板连接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节点初始刚度计算公式。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组合节点初始刚度简化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期刊2017-06-01)

王湛,周超[10](2016)在《空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平面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的组件法,对空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进行理论和有限元分析。确定了对空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有贡献的各组件,结合已有的研究和空间节点受力性能特点,给出了各组件的刚度计算式;根据弹性阶段各组件的变形对空间外伸端板节点整体变形的贡献,提出了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空间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模型,并以此得到了空间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理论计算式。同时,建立了空间端板连接节点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化有限元分析,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有限元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文中理论计算式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节点初始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钢框架连接不是刚接或理想铰接,而是半刚性连接。为了获取半刚性连接节点的真实性能,国内外学者针对半刚性连接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从单一变量的角度对半刚性节点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半刚性节点的影响,在采用理论解析计算节点初始转动刚度时仍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本文考虑应用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以及对于样本数据的学习能力,以半刚性节点数据库为基础,从多变量的角度采用神经网络对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进行预测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的研究,选用了具有最佳一致逼近性的RBF神经网络作为后续学习、预测的工具。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对RBF神经网络进行优化,与传统的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相比刚度预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精度,同时能够更好地表示节点之间刚度的变化趋势。(2)针对神经网络输入变量,通过已有的文献和试验研究初步确定了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的柱、端板、螺栓和梁的几何尺寸作为主要的神经网络输入变量。提出了一种参数优化后的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处理,相比于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RBF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3)针对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暂无统一的的分类标准,本文引入了聚类的思想对节点样本进行类别的划分。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相比于传统的k均值聚类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4)通过对叁组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的讨论,应用神经网络优化算法、聚类分析方法以及核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初始转动刚度进行预测研究,预测刚度和试验刚度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本文方法在半刚性节点初始转动刚度预测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节点初始刚度论文参考文献

[1].周凌宇,薛宪鑫.外接式组合桁架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研究[J].工程力学.2019

[2].张智涛.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半刚性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预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3].李峰,朱锐杰,张冬冬.高强铝合金螺栓球节点轴向受力性能与初始刚度计算模型[J].建筑结构学报.2018

[4].郭凯凯,姚明丽,张冰,李选,胡夏闽.钢梁-混凝土柱单剪板连接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计算[J].工业建筑.2018

[5].夏永强,肖南.T形钢连接梁柱半刚性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公式[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6].李国强,段炼,陆烨,张杰华.H型钢梁与矩形钢管柱端板单向螺栓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性能[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吴涛,白烨,孔正义.基于Abaqus的顶底角钢连接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8].刘圣西,江文强,安利强,葛永庆.输电铁塔主材节点初始刚度影响因素研究[C].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7

[9].王冬花,王静峰,柳炳康.正弯矩作用下半刚性钢管混凝土组合节点初始刚度计算方法[C].《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2017

[10].王湛,周超.空间外伸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β值对节点初始刚度的影响节点初始刚度影响系数αk与温度...巧节点初始刚度凡,与MYJmax的关...4 环板宽度对节点初始刚度的影响端板厚-节点初始刚度曲线采用不同加强环宽度的节点初始刚度

标签:;  ;  ;  ;  ;  ;  ;  

节点初始刚度论文_周凌宇,薛宪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