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性别书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礼拜堂,年青人,宗教空间,延安文学
性别书写论文文献综述
危明星[1](2019)在《阶级与性别话语改写下的教堂空间——1940年前后延安文学中的教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教堂是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一个颇有意味的空间。西方的教堂是人与神灵交往的专门场所,是一个宗教的神圣空间,但在中国,教堂除了具有宗教意味,更是一个文化冲突频发的空间。这些点状分布的教堂,逐渐成为古老中国的异质景观,并进入现代作家的创作视野。从日记、游记等纪实性文学到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都不乏教堂书写。(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9年06期)
李孟舜[2](2019)在《论齐邦媛的自传书写与性别主体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传是女性建构身份,形塑认同,反思诸如阶级、民族、宗教、性别等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文类。新世纪以来,我国台湾文坛的女性自传写作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以往兼顾个人性与社会性的书写之上,融入了更多的历史意识和时代价值。齐邦媛的自传《巨流河》通过一位知识女性80年的生命历程,呈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离散经验和历史记忆的复杂曲折。女性传主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多重经验有助于理解个体的离散境遇与历史时代的关系,"诗的真理"和"史诗格局"的写作策略透过自传文本的书写脉络得到丰富呈现。《巨流河》的女性生命史述聚焦于集体记忆的文学书写和个体经验的表达,在历史意义不断消解的现代社会语境中发出了独特的反思声音,也提供了性别主体建构的深层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京京[3](2019)在《凌叔华小说的性别书写与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庐隐、冯沅君等人塑造的时代女性而言,凌叔华的小说多展现的是普通寻常的女性。小姐、妻子、太太这些人物是其小说的常客,凌叔华借助小说表现了文化转型时期女性艰难的生存状况。本文运用性别理论和文化研究方法,试图从凌叔华小说的性别书写与文化认同的研究角度出发,寻求凌叔华小说体现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展现凌叔华在中西方文化共同作用下独特的性别书写。这里的文化认同指的是凌叔华小说女性身上体现出的对传统儒家文化或西方文化的认同倾向性。通过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在人物身上的冲突与碰撞,小说不仅描述了人物的命运而且体现了文化转型时期人物的尴尬处境。本文包括绪论部分和四个章节。绪论概述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与方法。主体部分的四个章节按照凌叔华接受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小说中的女儿、妻子身份来分析作品中的性别书写与文化认同,最后一章分析凌叔华小说体现的文化价值。第一章着眼于文化转型中的凌叔华,分别从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这两部分来阐释凌叔华的早年经历以及接受到的中西方文化,以此来说明她的人生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的影响。第二章阐释女儿身份与文化认同,这一章根据小说中女儿是否接触到新思想将其分为闺秀、半新半旧的女儿、女学生叁种身份。通过女儿形象的系列变迁来显示文化转型时期女性发生的变化:即活动空间变大、新思想对她们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她们开始意识到认同的传统儒家文化不能应对新社会。总体而言凌叔华小说中的女儿缺乏“自我”意识,即使是女学生,也未能拥有真正的“自我”,这是一群没有觉醒的人,也是等待被新思想唤醒的人。第叁章阐释妻子身份与文化认同,这一章根据妻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将其分为旧式妻子、新式妻子两种类型。旧式妻子认同儒家文化,新式妻子认同西方文化。通过妻子形象的转变折射出中西文化的作用,妻子形象的转变显示的是新旧文化冲击下女性思想观念的转换。凌叔华通过妻子形象的转变,表明了女性虽然在婚姻中有了“自我”意识,但依然摆脱不了家庭的束缚,她们的觉醒有限,思想解放的力度有待提高。第四章着重分析凌叔华小说的文化价值,从小说文化认同危机的现实表现、文化选择以及文化认同的意义这叁个角度来进行详细阐述。文章的结语进一步阐述凌叔华借助小说中的性别书写和文化认同,传达出“五四”文化转型时期女性的生存问题和新思想对女性解放的有限性。本文通过对凌叔华作品的性别与文化研究,希望给人以启迪,引发人们思考“五四”时期女性解放思想的独特意义。(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6-10)
段红炜[4](2019)在《在黑夜中绽放生命之光——论《女人》组诗中的时间意识与性别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时间是诗人自觉创造的新的时间秩序,是诗人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把握的时间、并凝结为意象,形成审美化的属己时间,而属己的时间即心灵时间,诗人对时间的思考也是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在《女人》组诗中,诗人翟永明创造一个"黑夜"也就发现并确立了女性的自我世界、自由地直觉到外在事物的变化并与内心世界取得某种联系,书写出女性自身的全部体验,也就获得了对生命、对存在的独到感悟。(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陈丽屏,韩启群[5](2019)在《“新南方”时期的“新女性”——艾伦·格拉斯哥的性别书写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作家,艾伦·格拉斯哥在作品中不但再现了美国旧南方向新南方转型过渡时期的复杂变迁,还将笔下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嵌入这一历史语境中,塑造了多位"真女性"和"新女性"形象。格拉斯哥对于美国"新南方"语境的独特再现、对于美国这一时期女性的多重塑造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美国南方文学的性别书写范式。(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15期)
李晶,顾明生[6](2019)在《桑塔格“性别坎普”的艺术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珊·桑塔格发表的《关于"坎普"的札记》阐析了"坎普"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使"坎普"这个由来已久的文化名词重归美国文艺界的视野,并一直流行至今。桑塔格认为,"坎普"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性别的密切关系衍生出一个有趣的关键词——性别坎普。本文从这一旨趣出发,通过《火山情人》《恩主》《旧怨重提》等作品探究桑塔格"性别坎普"的叁重书写形式,从而进一步体察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1期)
郭海霞[7](2019)在《历史·族裔·性别——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生存空间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唐老亚》《凤眼》《莫娜在希望之乡》叁部美国华裔作家的代表作为例,从历史空间、族裔空间、性别空间叁个方面对华裔文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华裔作家在主题特征上呈现出多元化和世界主义的后现代倾向,但其作品的生命力依然根植于对华裔生存空间的关怀。对抗记忆的建构构成美国华裔族群身份确立的现代隐喻;流动性族裔空间的开拓揭示华裔生存阈限思考的相对化和复杂化;双性同体的性别操演宣布种族和性别联姻的去合法化,暗示华裔生存空间关注的个性化转向。对华裔历史、族裔和性别空间的大胆勾勒映射出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对其民权运动后生存状态的递进式反思以及对其生存空间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积极开拓。(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荣昌[8](2018)在《民族和性别双重意识的深入掘进——评徐琴教授《文化身份的建构与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民族大学是藏族文学研究的重镇,活跃着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发表和出版了诸多为学界瞩目的学术成果。徐琴教授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位,多年来,她在藏族当代文学研究领域辛勤笔耕,取得了丰硕成绩,尤其在女性文学研究方面,更是用力甚勤。2017年11月,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文化身份的建构与书写——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一书,是多年学术探索的结晶,标志着在该领域的理论建构已初步形成体系,并显露出个人独特的话语风格。在藏族当代文学历史上,央珍、梅卓、白玛娜珍、尼玛潘多等女性作家均做出过重要贡献,她们在共同的家国和民族情怀的感召下,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本文来源于《阿来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黄雅婷[9](2018)在《现代性的文学形态建构:身体、空间与性别——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常生活”书写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文学研究场域中,"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之一。世俗生活的常态化书写透过身体、空间与性别为关键词的文化表征不断被阐释。身体的生产与消费、空间的扩张与消弭、性别的展示与压抑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分也是透析现代性在中国当代文学、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内具体嬗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廓清现代性与"后"学之间的关联,辨明现代性的发展特征是建构现代性的中国形态的前提。(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吴晓佳[10](2018)在《“算账”书写:“翻身”的性别政治——从赵树理《传家宝》看革命的性别与阶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赵树理在其小说《传家宝》中通过"算账"书写,生动地呈现了妇女解放如何在"劳动"的神圣化层面与革命理念和实践相契合,并由"算账"达成了"说理",同时在公、私两个层面论述:妇女重新回到公共劳动领域以及获得土地所有权,正是超越现代个人主义和启蒙主义框架下的妇女解放模式(即要么在家庭中受压制,要么走出家庭)的第叁条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该作品的再解读对现实有重要的指涉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性别书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传是女性建构身份,形塑认同,反思诸如阶级、民族、宗教、性别等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文类。新世纪以来,我国台湾文坛的女性自传写作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在以往兼顾个人性与社会性的书写之上,融入了更多的历史意识和时代价值。齐邦媛的自传《巨流河》通过一位知识女性80年的生命历程,呈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离散经验和历史记忆的复杂曲折。女性传主跨越时代和地域的多重经验有助于理解个体的离散境遇与历史时代的关系,"诗的真理"和"史诗格局"的写作策略透过自传文本的书写脉络得到丰富呈现。《巨流河》的女性生命史述聚焦于集体记忆的文学书写和个体经验的表达,在历史意义不断消解的现代社会语境中发出了独特的反思声音,也提供了性别主体建构的深层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性别书写论文参考文献
[1].危明星.阶级与性别话语改写下的教堂空间——1940年前后延安文学中的教堂书写[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
[2].李孟舜.论齐邦媛的自传书写与性别主体建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李京京.凌叔华小说的性别书写与文化认同[D].阜阳师范学院.2019
[4].段红炜.在黑夜中绽放生命之光——论《女人》组诗中的时间意识与性别书写[J].北方文学.2019
[5].陈丽屏,韩启群.“新南方”时期的“新女性”——艾伦·格拉斯哥的性别书写范式[J].名作欣赏.2019
[6].李晶,顾明生.桑塔格“性别坎普”的艺术书写[J].文教资料.2019
[7].郭海霞.历史·族裔·性别——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生存空间书写[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8].杨荣昌.民族和性别双重意识的深入掘进——评徐琴教授《文化身份的建构与书写》[J].阿来研究.2018
[9].黄雅婷.现代性的文学形态建构:身体、空间与性别——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日常生活”书写说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8
[10].吴晓佳.“算账”书写:“翻身”的性别政治——从赵树理《传家宝》看革命的性别与阶级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