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积相转变温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酰胺,温度,体积,凝胶,敏感性,聚乙烯醇,烷基。
体积相转变温度论文文献综述
许荣[1](2017)在《可调节体积相转变温度的层层自组装薄膜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敏性的层层自组装薄膜一般是由温敏性的聚合物组成,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式可以把没有温敏性的两种物质做成有温敏性的材料,这两种聚合物分别是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3-丙烯酰胺基苯硼酸的共聚物和聚乙烯醇。组装的驱动力是聚乙烯醇和共聚物之间形成的苯硼酸酯键,组装得到的层层自组装薄膜在光纤下可以观测出Fabry-Perot条纹,通过条纹可以观测到膜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溶胀或收缩,进而检测层层自组装膜的温敏性行为。研究发现没有温敏性行为的共聚物和聚乙烯醇,通过层层组装之后会变现出温敏性行为,并且这种温敏性的变化随着共聚物成分的变化而呈现相应的规律。我们认为是聚乙烯醇,这中亲水性单体影响了共聚物的相转变行为,降低了共聚物的最低临界溶液相转变温度。由于聚乙烯醇和共聚物之间形成了苯硼酸酯键,大大降低了二者之间的距离,效果大大增强。这种通过层层自组装得到的温敏性材料有望成为光学温敏传感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期刊2017-10-10)
马晓梅,唐小真[2](2006)在《体积相转变温度可调的温敏性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微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甲基丙烯酸异丙酯(iPMA)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制备了一系列疏水改性、相转变温度可调的温敏性P(NIPAM-co-iPMA)微凝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浊度法、动态光散射(DLS)技术及示差扫描量热(DSC)技术对所得微凝胶的形态及去溶胀行为进行了表征.TEM与DLS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凝胶具有规则的球型形态.浊度、DLS及DSC结果表明,疏水性单体iPMA的引入能有效调节共聚物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随iPMA投料比的增加几乎呈线性降低.(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钟兴,王宇新,王世昌,金曼蓉[3](1994)在《温敏凝胶体积相转变温度的压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温敏凝胶体积相转变温度的压敏性钟兴,王宇新,王世昌(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天津,300072)金曼蓉(天津第二医学院药学系,天津,300203)关键词N-烷基丙烯酰胺凝胶、体积相转变、温度敏感性、压力敏感性环境敏感性凝胶(交联聚合物)在生化分离、固...(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体积相转变温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用甲基丙烯酸异丙酯(iPMA)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制备了一系列疏水改性、相转变温度可调的温敏性P(NIPAM-co-iPMA)微凝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EM)、浊度法、动态光散射(DLS)技术及示差扫描量热(DSC)技术对所得微凝胶的形态及去溶胀行为进行了表征.TEM与DLS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凝胶具有规则的球型形态.浊度、DLS及DSC结果表明,疏水性单体iPMA的引入能有效调节共聚物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在所考察的范围内,微凝胶的相转变温度随iPMA投料比的增加几乎呈线性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积相转变温度论文参考文献
[1].许荣.可调节体积相转变温度的层层自组装薄膜材料[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2017
[2].马晓梅,唐小真.体积相转变温度可调的温敏性N-异丙基丙烯酰胺共聚物微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6
[3].钟兴,王宇新,王世昌,金曼蓉.温敏凝胶体积相转变温度的压敏性[J].高分子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