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低压论文-胡艺

季风低压论文-胡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季风低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带低压系统,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气候特征,垂直结构

季风低压论文文献综述

胡艺[1](2019)在《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气候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利用全球季风低压系统路径资料和ERA-Interim逐6小时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全球季风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和结构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气候特点,进一步比较了与印度季风低压和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垂直结构的区别。1979–2012年5–10月期间,季风低涡(monsoon lows)、季风低压(monsoon depressions)和季风强低压(deep depressions)经过东亚热带季风关键区(100°–160°E,0–20°N)的数目分别为379、313和261个。在叁种等级的低压系统中,季风低涡的强度最弱,平均持续时间为7天且空间分布分散,在中南半岛和南海北部生成密度较大,较另外两类低压系统在陆地上生成更多。东亚季风低压的平均生命期为10天,主要集中在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生成。东亚季风强低压的平均生命期为14天,绝大多数在热带西太平洋上生成。季风低涡和季风低压均为上暖下冷的温度结构,低层冷心限制了低压系统的发展,而季风强低压整层被强大的暖心控制,为低压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热力条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1979–2012年5–10月260个生成于季风槽中的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叁维结构。结果表明,东亚热带季风低压大多于每年的7–10月在南海北部和菲律宾群岛附近生成,平均生命史为10天。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垂直结构在中心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结构紧凑并且没有明显的倾斜,水平尺度约1000 km,温度场呈现上暖下冷的特征,近地面有冷心存在。进一步,我们将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按照移动路径划分为东移型、西移型、转向型和西北移型,四种路径的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活动规律存在差异。东移型季风低压大部分于5–6月在南海地区生成,平均生命期为10天;西移型季风低压生成于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平均生命期为9天;转向型和西北移型季风低压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平均生命期分别为11.6天和11天。同时,对比了不同移动路径的东亚热带季风低压在发展、强盛和衰减叁个阶段的叁维结构的差异。东移型和转向型季风低压在强盛和衰减阶段的垂直结构向东北方向倾斜,而西移型和西北移型季风低压在整个移动过程中没有明显倾斜,相对中心轴线呈对称分布。另外,转向型季风低压的异常海温场呈现显着的El Ni?o特征,而西移和西北移型季风低压的海温异常呈现较弱的La Ni?a特征。最后,比较了东亚季风低压与印度季风低压和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异同。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生成月份呈现典型的双峰分布,第一个峰值出现在5月份,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有关,随着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第二个峰值在8月出现。而印度季风低压的生成月份呈单峰分布,每年的6–7月生成较多并达到峰值。印度季风低压平均维持9天左右,持续时间与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相当。印度季风低压的水平尺度约1500 km,明显大于东亚热带季风低压,但是强度比东亚热带季风低压弱,并且随高度向西南方向倾斜。另外,东亚热带季风低压和印度季风低压都存在冷心结构。但是,印度季风低压的冷心更加深厚且位于低压中心东北象限,而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冷心浅薄且位于低压中心附近。西北太平洋台风近地面不存在类似季风低压的冷心结构,在对流层整层都受巨大的暖心控制,这种强大的暖心结构更有利于系统的发展。台风的垂直风切变比季风低压弱的多。台风平均的环境垂直风切变约为9 m/s,而季风低压的平均环境风垂直风切变为13 m/s。由此看来,环境垂直风切变较大造成东亚热带季风低压高空的暖心无法增强,使其无法发展成台风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4-01)

李波,李思萍,潘心顺,唐宁琳[2](2018)在《季风低压引发的紫金县持续性降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和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末发生在紫金县的一次由季风低压和急流引发的局地特大暴雨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在"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受季风低压、季风槽和中低层暖式切变的共同影响下发生的,是一次典型的后汛期季风暴雨降水过程;低层的负水汽通量散度和急流风速带是导致此次持续性降雨过程的必要条件,而中低层的比湿变化可能与降雨强度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低空急流带北翘发展阶段与紫金县连续出现短时强降雨的时段相对应。(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12期)

邱文玉,吴立广[3](2015)在《季风低压对台风生成影响的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07年和2009年发生的4个季风低压个例,利用FNL资料和CMORPH卫星反演的降水资料,采用多尺度环流分析法,对西北太平洋季风环流的多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季风低压对台风生成的可能影响。分析发现:季风低压生成于季风槽中,其天气尺度波列的气旋性环流中。虽然以季风槽为特点的低频环流为台风生成提供大尺度气候条件,但是季风低压通过进一步提供较大的正相对涡度,可以有效减小Rossby变形半径,促进热带低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合并,有利于台风的生成。(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邱文玉,吴立广,任福民[4](2013)在《西北太平洋季风低压与台风生成的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摘要季风低压的概念最早提出在研究印度夏季风的时候,是季风盛行期形成在季风槽中的气旋性低压系统,影响亚洲南部。而之后季风低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中国南海附近,南半球澳大利亚附近的季风槽内也有涉及。我们研究的西北太平洋季风低压是在西北太平洋季风槽被确立后提出,是形成在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内大的热带气旋性涡旋(Lander2004)。典型的西北太平洋季风低压尺度大约1000km左右,有若干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在1200海里的范围里,卫星云图上可以观测到深对流的卷云外逸形成反气旋模式,其中心起初缺乏(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8第四届研究生年会》期刊2013-10-22)

蒋建莹,江吉喜,布亚林,刘年庆[5](2007)在《一次华南季风低压暴雨及其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005年夏季华南的一次季风低压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了该季风低压的叁维结构,并将其与南亚季风低压和梅雨锋上低压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由华南季风低压直接引起,造成大暴雨的季风低压产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这次华南季风低压的叁维结构特征为:在水平方向上,季风低压的南侧是一条对流云带,在对流层中低层,季风低压基本上处于对流不稳定并伴随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它对应中低层的湿舌、辐合区和很强的正涡度带。在垂直方向上,季风低压在对流层中低层有明显的气旋性环流,在300hPa以上无反映。它对应低层辐合和气旋性涡度,高层辐散和反气旋性涡度。季风低压的上升气流可达对流层高层,主要上升运动区位于低压的西侧,主要下沉运动区位于低压的东侧。季风低压南侧有低空急流存在,但高层急流并不明显;季风低压的热力结构为上暖下冷。华南季风低压的轴线随高度向东南方向倾斜。这种种特征,与南亚季风低压和梅雨锋低压均有较大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7-11-01)

蒋建莹,江吉喜,布亚林,刘年庆[6](2007)在《华南季风低压暴雨及其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对2005年夏季华南的一次季风低压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讨论了该季风低压的叁维结构,并将其与南亚季风低压和梅雨锋上低压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由华南季风低压直接引起,造成大暴雨的季风低压产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这次华南季风低压的叁维结构特征为:在水平方向上,季风低压的南侧是一条对流云带,在对流层中低层,季风低压基本上处于对流不稳定并伴随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它对应中低层的湿舌、辐合区和很强的正涡度带。在垂直方向上,季风低压在对流层中低层有明显的气旋性环流,在300 hPa以上无反映。它对应低层辐合和气旋性涡度,高层辐散和反气旋性涡度。季风低压的上升气流可达对流层高层,主要上升运动区位于低压的西侧,主要下沉运动区位于低压的东侧。季风低压南侧有低空急流存在,但高层急流并不明显;季风低压的热力结构为上暖下冷。华南季风低压的轴线随高度向东南方向倾斜。这种种特征,与南亚季风低压和梅雨锋低压均有较大不同。(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孔期[7](2006)在《两半球低纬地区季风低压结构及其降水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3年夏季风期间,7月24~28日印度季风槽内季风低压发展西移与拉伯海中尺度低压合并引发南亚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印季风槽、季风低压的叁维结构以及低压区域的涡度、水汽收支。揭示和确认了(1)印度季风槽区对流层中下层存在明显的风场切变,槽区高温高湿,低层为对流不稳定,槽区对应正涡度区;(2)季风低压一较深厚系统。动力结构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西移速度约500 km?d-1。季风低压北侧整层为深厚的东风,南侧在对流层中低为西风,在高层为东风。热力结构在低层(700~800 hPa)间存在弱冷区,而低压对应高湿区,低压中心西侧整层为相对湿度大值区;接作用;(4)低压区水汽强烈辐合,西边界输入量最大。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本章还比较了夏季风期间南亚印度季风槽和东亚梅雨锋系统的异同。阿度一些事实:为单一性质的热带气团,是其层中高层几乎为暖心结构。(3)季风低压的发展过程中,低层的辐合场导致正涡度制造,对低压的发展起直上(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期刊2006-06-30)

孔期,Ghulam,Rasul,赵思雄[8](2005)在《一次引发南亚大暴雨的季风低压结构、涡度与水汽收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3年夏季风期间,7月24~28日印度季风槽内季风低压发展西移与阿拉伯海中尺度低压合并引发南亚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探讨了印度季风槽、季风低压的叁维结构以及低压区域的涡度、水汽收支。揭示和确认了一些事实:1)印度季风槽区对流层中下层存在明显的风场切变,槽区高温高湿,为单一性质的热带气团,低层为对流不稳定,槽区对应正涡度区;2)季风低压是一较深厚系统。动力结构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其西移速度约500 km.d-1。季风低压北侧整层为深厚的东风,南侧在对流层中低层为西风,在高层为东风。热力结构在低层(700~800 hPa)间存在弱冷区,而中高层几乎为暖心结构。低压对应高湿区,低压中心西侧整层为相对湿度大值区;3)季风低压的发展过程中,低层的辐合场制造正涡度,促进低压的发展;4)低压区水汽强烈辐合,西边界输入量最大。在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还比较了夏季风期间南亚印度季风槽和东亚梅雨锋系统的异同。(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刘四臣,梁必骐[9](1993)在《南海季风低压的扰动动能收支》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FGGE-ⅡB资料,利用有限区域中准Lagrange坐标的扰动动能方程计算了发生在1979年的两个南海季风低压的扰动动能收支。结果表明,南海季风低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扰动动能主要来自气压梯度力在边界作功和扰动动能的水平通量辐合,尤以边界做功制造动能对低压的发展和加强贡献最大。斜压能量转换对低压动能的增加起一定作用,但贡献很小。正压能量转换在低压发生发展阶段主要是损耗扰动动能。(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期刊1993年01期)

梁必骐,雷从华,欧阳红[10](1993)在《南海季风低压的活动及其降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1973~1986年在南海生成的季风低压的时空分布、路径及其降水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天气学研究。选择1986年6月下旬和1985年8月中旬两个季风低压过程,对其物理量作了计算,讨论了季风低压登陆后各物理量对降水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期刊1993年01期)

季风低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利用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和NCEP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末发生在紫金县的一次由季风低压和急流引发的局地特大暴雨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是在"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下,受季风低压、季风槽和中低层暖式切变的共同影响下发生的,是一次典型的后汛期季风暴雨降水过程;低层的负水汽通量散度和急流风速带是导致此次持续性降雨过程的必要条件,而中低层的比湿变化可能与降雨强度有一定的联系,同时低空急流带北翘发展阶段与紫金县连续出现短时强降雨的时段相对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季风低压论文参考文献

[1].胡艺.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气候特征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2].李波,李思萍,潘心顺,唐宁琳.季风低压引发的紫金县持续性降雨过程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

[3].邱文玉,吴立广.季风低压对台风生成影响的观测分析[J].气象科学.2015

[4].邱文玉,吴立广,任福民.西北太平洋季风低压与台风生成的观测分析[C].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8第四届研究生年会.2013

[5].蒋建莹,江吉喜,布亚林,刘年庆.一次华南季风低压暴雨及其结构分析[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2007

[6].蒋建莹,江吉喜,布亚林,刘年庆.华南季风低压暴雨及其结构分析[J].气象学报.2007

[7].孔期.两半球低纬地区季风低压结构及其降水的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6

[8].孔期,Ghulam,Rasul,赵思雄.一次引发南亚大暴雨的季风低压结构、涡度与水汽收支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

[9].刘四臣,梁必骐.南海季风低压的扰动动能收支[J].热带海洋.1993

[10].梁必骐,雷从华,欧阳红.南海季风低压的活动及其降水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3

标签:;  ;  ;  ;  

季风低压论文-胡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