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日对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惯用语,认知,语言学,语料库,动词,事态,方位词。
汉日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何萍[1](2019)在《认知视域下汉日颜色词惯用语对比研究——以“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日色彩惯用语均存在"字面意义-转喻-隐喻"这一连续体的认知过程。但是,汉语的色彩惯用句意味更广泛,与历史、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并且汉语惯用句的意义扩张比日本语惯用句意义扩张更为广泛。(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22期)
毋育新[2](2019)在《语用学新理论视域下的汉日对比研究方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语用学礼貌现象研究存在重单句轻话语(语篇)、重语言形式轻语用功能等不足。本文在评介长期以来中日两国礼貌现象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日本学者宇佐美まゆみ的话语礼貌理论(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并结合BTS自然会话语料库,以请求行为为例,阐释了如何使用该理论在同一框架下分析对比基本态及礼貌效果,进而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汉日对比研究的方法论。(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杨云清[3](2019)在《运动事件框架下汉日移动终点表达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深层概念组织中普遍存在某种基本的事件复合体(event complex),称之为"宏事件"。Talmy指出,运动事件属于宏观事件的下层概念,根据核心图式是由主要动词还是由卫星语素来表达,世界上的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考察发现,汉日虽然分别属于S-语和V-语,但在移动终点表达中日语呈现S-语的特点,汉日两语呈现相似性。(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何萍[4](2019)在《认知视阈中汉日颜色词惯用语对比研究——以“黑”“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惯用语作为一种结构较为灵活的习语词组,在汉日语言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汉日惯用语均可通过棱柱形模式进行认知。我们得出汉语的颜色词惯用语主要包含了叁种隐转喻类型:单次隐喻、隐喻和隐转喻并行。而日语的颜色词惯用语同样包含了叁种隐转喻类型:隐喻、隐转喻连续和隐转喻并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前者基于文化共性,后者则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所致。(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9期)
燕姣[5](2019)在《与“马”有关的惯用语汉日对比研究——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动物惯用语的汉日对比研究中,以"马"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意义产生的认知机制进行具体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汉日语中的与"马"有关的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根据设定的源域列举相关句例,并对其惯用意义生成机制进行说明,最后对其在汉日语中的异同点进行归纳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9期)
祁俊岳[6](2019)在《方位词“前”的汉日语义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汉字文化特点。本文从汉日方位词"前"的语源入手,研究其语义、隐喻表现和惯用句用法的异同,探讨两国方位词"前"字的语义差异原因。(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涵[7](2019)在《汉日动词对比研究发展史简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从梳理了汉日动词对比的发展史为出发点,把汉语和日语的对比研究史进行了概述,希望以此为契机,对对日汉语教学工作中词汇教学的理论建设尽献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5期)
许雪华[8](2019)在《汉日同形V-N动词用法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日语中有近350个汉日同形V-N动词,利用语料库调查其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可以发现,近叁分之一的动词在汉日语中用法相同,其中多数无法带宾语,仅有少数可以带宾语。剩余近叁分之二的动词在汉日语中用法存在差异,主要区别是汉语无法直接带宾语,而日语具备直接带宾语的能力。汉语受词语结构影响,一般V-N动词很少能带宾语,而日语「汉语动词」词汇化程度高,且日语是SOV结构,对V-N动词带宾语的限制没有汉语严格,因此日语中多数V-N动词具备带宾语的能力。(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谢梓飞[9](2019)在《汉日主语省略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主语省略的用法,但由于两种语言各有其特质,主语省略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甚至还呈现出日语的主语省略频率远高于汉语的状态。本文借用汉语中研究主语省略的分类方法,通过列举大量例句,试析两者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08期)
张楠[10](2019)在《汉日结果复合动词事态类型的对比考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结果复合动词"形式,表示由活动事态与结果事态构成的复合事态。结果复合动词所表达的事态类型在汉日两语间可见共性:第一,汉日均存在表示"完结事态"和"达成事态"的结果复合动词。其中,汉语的词汇型结果复合动词与日语中后项为及物动词的词汇型结果复合动词均表示"完结事态";汉日两语中的句法型结果复合动词与日语中后项为非宾格动词的词汇型结果复合动词都表示"达成事态"。第二,汉日结果复合动词的事态类型均与右侧的后项动词保持一致。日语结果复合动词为右核心结构,其事态类型由后项动词决定;而汉语结果复合动词的事态类型看似由后项动词决定,实则取决于前项与后项之间的功能性低位体范畴。(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汉日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语用学礼貌现象研究存在重单句轻话语(语篇)、重语言形式轻语用功能等不足。本文在评介长期以来中日两国礼貌现象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日本学者宇佐美まゆみ的话语礼貌理论(Discourse Politeness Theory),并结合BTS自然会话语料库,以请求行为为例,阐释了如何使用该理论在同一框架下分析对比基本态及礼貌效果,进而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汉日对比研究的方法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日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1].何萍.认知视域下汉日颜色词惯用语对比研究——以“红”为例[J].汉字文化.2019
[2].毋育新.语用学新理论视域下的汉日对比研究方法论[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
[3].杨云清.运动事件框架下汉日移动终点表达对比研究[J].文化学刊.2019
[4].何萍.认知视阈中汉日颜色词惯用语对比研究——以“黑”“白”为例[J].现代交际.2019
[5].燕姣.与“马”有关的惯用语汉日对比研究——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J].北方文学.2019
[6].祁俊岳.方位词“前”的汉日语义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7].李涵.汉日动词对比研究发展史简论研究[J].长江丛刊.2019
[8].许雪华.汉日同形V-N动词用法对比[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
[9].谢梓飞.汉日主语省略的对比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9
[10].张楠.汉日结果复合动词事态类型的对比考察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