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冷水团论文_董双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海冷水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冷水,水鱼,海水,日照市,生物量,动物,鳟鱼。

黄海冷水团论文文献综述

董双林[1](2019)在《黄海冷水团大型鲑科鱼类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存在一个巨大的夏季冷水团,面积约13万km~2,水质优良,可以利用现代海洋装备在此海域养殖大型鲑科鱼类。中国海洋大学黄海冷水团鲑鱼养殖团队研发了养殖工船,概念性地设计了海浪能驱动的5万m~3的全潜式钢构网箱"深蓝1号"和约17万m~3的养殖-能源-管理于一体的"深蓝2号"智能钢构网箱,成功地完成了黄海冷水团鲑科鱼类养殖技术路线的验证。为实现规模化安全生产,仍需对养殖容量与黄海冷水团变动、适养种类及其育种、养殖技术、病害防治、饲料研发、机械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等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凯南[2](2018)在《北黄海冷水团对悬浮体物质组成和沉积环境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冷水团的沉积环境及其对悬浮体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1月(冬季)和7月(夏季)搭载“东方红2”科学考察船对北黄海进行数据资料和样品的采集,期间利用SBE9plus11型CTD和LISST-100X(C)型激光粒度仪对包括34个夏季站位、30个冬季站位在内的大面站进行了现场观测,获取了水体温度、盐度、浊度、荧光叶绿素浓度和悬浮体体积浓度、粒度的剖面连续数据。另外,在两条穿过冷水团的典型断面(夏季,断面D、E)采集了表、中、底层悬浮体样品,将其在实验室分散、去有机质后分别测量了悬浮体单体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浓度、粒度数据,并且利用显微镜初步鉴定了悬浮体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以上资料探讨了冷水团动力环境、北黄海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冷水团对悬浮体特征、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机制等问题。北黄海冬、夏季温、盐分布显示,冬季水体垂向混合均匀,而夏季水体层化强烈。夏季鲁北沿岸为冬季残留的相对高盐水,鲁北沿岸流消失,在其外侧有自渤海经海峡中部流向北黄海中西部的低盐水,研究区东部存在由南黄海向西北进入北黄海的高盐水,二者与辽南沿岸流在表层形成向北黄海中部汇聚的气旋式环流。中部海域下层大部分区域被冷水团占据,冷中心(5.97℃)位于122°E,38.5°N附近。夏、冬季温、盐数据的欧氏距离计算结果证实了前人对冷水团垂向环流的模拟结果,即冷水团边缘锋区和冷中心为上升流,两者中间区域为微弱的下降流。夏季蓬莱、成山头近岸的强潮流区存在显着的潮汐锋。北黄海悬浮体在冬、夏季的分布特征有显着差异,风浪、环流、潮汐锋以及跃层是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冬季,受较强的风浪、环流影响,底质沉积物再悬浮强烈,而夏季下层水体被冷水团控制,再悬浮作用较弱,导致冬季悬浮体浓度显着高于夏季。与冬季相比,悬浮体浓度、平均粒径均呈现明显层化,平均粒径在跃层上较高,跃层下较低,而在跃层附近最高,显示出跃层不仅阻碍下层物质向上扩散,还会降低上层沉降颗粒沉速,促进沉降颗粒在跃层附近聚集成大颗粒;另外,跃层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跃层附近丰富的浮游植物量可促进细颗粒聚集成为大颗粒。沿岸高浊度水体在上层被潮汐锋限制,在下层被冷水团边缘锋面阻碍,均不能直接进入北黄海中部。蓬莱近岸和成山头近岸两个悬浮体高值区在冬、夏季都存在,并且显示出由成山头沿西北方向扩散的趋势,指示出冬、夏季悬浮体均在潮流作用下向北黄海中部输运。北黄海夏季悬浮体以大颗粒为主,按粒径特征可分为小型(<32μm),中型(32-256μm)以及大型颗粒(>256μm)叁类。大型颗粒以生源物质为主,是表、中层悬浮体的主要部分,包括胶状物质粘连小颗粒形成的颗粒聚集体以及浮游生物单体;中型颗粒体积浓度在底层最高,由再悬浮的细颗粒物质在水体中絮凝而成。沿岸水体以及冷水团内不同区域的悬浮体性质有显着差异,这主要与冷水团导致的动力环境差异和生物活动有关:其内部强潮流区,悬浮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剪切力较强,致使絮团粒径较小(<128μm),结构较紧实;而冷中心附近底层悬浮体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动力环境较弱,促进了粒径较大的絮团形成(>128μm),其结构较松散;鲁北沿岸底部水体环境虽然也有较强的剪切力,但其再悬浮的细颗粒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大絮团在强动力下破碎的同时也有新的大絮团形成,使悬浮体中粒径较大和较小的絮团共存。另外,烟台-威海中段近岸的冷水团边缘,由于潮流较弱,又有较强上升流减缓细颗粒物质沉速,促进大絮团的形成,从而使该区域底层悬浮体中絮团粒径显着大于其他区域。北黄海冷水团的环流、动力环境对陆源物质的输运和沉积有重要作用。浊度的断面分布显示,沿岸水体受陆架潮汐锋阻碍难以直接向北黄海中部扩散。但是,潮汐锋区浊度的剖面分布在跃层附近出现小峰值,指示出锋区受潮混合影响而再悬浮的沉积物在上升流和跃层附近离岸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冷水团内部扩散的过程。底层无机颗粒浓度、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水体运移的陆源物质主要为粒径<64μm的细颗粒。无机颗粒体积浓度在底层的分布由成山头西北近岸的强潮流区向北黄海中部降低,在位于弱潮流区的冷中心附近最低,显示出沿岸物质在潮流作用下向冷水团中部输运的过程。其最大粒径与体积浓度变化一致,显示出沿岸物质向冷水团中部输运过程中粗、细颗粒先后沉降的分选过程。现场悬浮体沉降速率的计算结果显示,细颗粒主要通过絮凝过程沉积。在冷水团内部,悬浮体的静水沉降速率在成山头西北的强潮流区较低、在冷中心和烟台-威海中段近岸的锋区较高。加之成山头西北区域的潮流较强,湍流扰动使悬浮体实际沉降速率更低,因此,在冷水团环流结构影响下,细颗粒向冷中心汇聚,并在冷水团提供的弱动力环境中通过絮凝加速沉积。北黄海冷水团对细颗粒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显示,其对泥质沉积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本报记者,李敏,王帅,孟祥燕[3](2018)在《创新基因,让黄海冷水团“活”起来》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海冷水团”,近年来在日照渐渐成为高频词。5月23日,采访团一行来到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补给港,碧波荡漾中,一艘大型养殖船靠岸待装,不日将携带鱼苗和补给驶向浩渺远海,将鱼苗投放进“深蓝1号”智能养殖网箱中。黄海冷水团绿色养殖项目,经过多年厚(本文来源于《日照日报》期刊2018-05-26)

[4](2017)在《全国首创黄海冷水团叁文鱼养殖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全国黄海冷水团养殖叁文鱼初获成功,我国第一艘养殖工船"鲁岚渔61699"起航。2017年5月,全国首创黄海冷水团养殖叁文鱼在岚山获得成功,试养在近海海洋牧场的叁文鱼已转场到黄海冷水团,预计半年内国人吃上本土叁文鱼的梦想将变成现实。深海养殖冷水鱼得益于日照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这在全国也是首创。据了解,该项目可催生千亿元产值的远海(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7年08期)

张鹏弛[5](2017)在《南黄海冷水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59年、2004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夏季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以及2011—2013年夏季南黄海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群落资料,研究了南黄海冷水中心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年际变化以及南黄海软体动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其与黄海冷水团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类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ABC Curves)分析群落的组成与变化。应用单因素(One-way ANOVA)和双因素(Two-way ANOVA)方差分析分析群落间差异的显着性。使用AMBI和M-AMBI指数对群落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5个航次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125种,其中冷水中心内45种;冷水中心外104种。在50年间冷水中心内物种数呈下降趋势,但种类变化不大,优势种也未发生明显改变,冷水中心外的各项较冷水中心内变化明显。冷水团外的物种变化较明显,其中多毛类动物和棘皮动物占据优势,而冷水团内变化不明显。5个航次的调查均显示冷水团内外多毛类动物均占据优势,冷水团内的软体动物丰度显着高于冷水团外,软体动物生物量占冷水团内总生物量的38%,占冷水团外总生物量的3%。冷水团内的常见种包括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秀丽波纹蛤(Raetellops pulchella)、短吻蛤科一种(Periplomatidae)、胡桃蛤科(Nuculidae)一种和日本梯形蛤(Portlandia japonica)。由于环境条件较为稳定,冷水团对于大型底栖动物,尤其是软体动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2011—2012年的分析结果显示,3年来黄海冷水团内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多样性高于冷水团外,丰度分布由北到南逐渐增加且冷水团内的丰度要大于冷水团外。南黄海海域整体的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稳定,与2006年相比没有较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0)

王世锋,呼双双[6](2016)在《黄海冷水团有望变“良田”》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文鱼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可直接食用又能用于烹饪菜肴,很受市民欢迎。不过,叁文鱼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董双林为核心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有望破解困扰中国海水养殖界的难题,让中国人吃上本土海水养殖(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报》期刊2016-12-26)

于青,周红,张凯,米雪,张志南[7](2016)在《北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2014年春夏季和秋冬季于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进行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类群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908专项调查,以多年数据分析探究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总丰度中线虫占85%,桡足类占11%,其它类群仅占4%。小型底栖动物在春夏季和秋冬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961±797)、(679±553)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 007±753)、(658±401)μg dwt/10cm2。叁因素方差分析(three-way ANOVA)和二因素相似性分析(two-way ANOSIM)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在冷水团中心及其周边以及在春夏季和秋冬季之间皆有显着差异。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由桡足类、动吻类和介形类引起。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丰度和生物量与底温呈显着负相关,与底盐呈显着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与有机碳水平分布规律相反。93%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5cm层,桡足类在0~2cm层分布率高于小型底栖动物平均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2期)

卞文超,王亚楠[8](2016)在《叁文鱼在黄海安了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文鱼,肉肥味美人人爱,但性喜冷水,多产自靠近极地的挪威、智利等国,进口的多。不过,有个好消息,用不了多久,山东人就能吃上本地产的叁文鱼了。“到2018年,山东黄海冷水团海域产的叁文鱼就能上市了。”眼望12万尾不同种类的叁文鱼苗游弋在日照水库附(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报》期刊2016-11-07)

于华明,于文胜,张剑,于海庆,王凯迪[9](2016)在《夏季黄海冷水团冷源估算及开发方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2011年8月的出海调查数据,绘制了不同断面上的温度分布图及调查海域底部的温度分布图,基本了解了黄海冷水团西边界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热力学及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在忽略热量传递次要项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海水在输运过程中的"冷量"损失,得到了黄海冷水在输运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进一步结合青岛地区海水源热泵技术的具体应用情况,分析探讨了黄海冷水团的开发利用前景。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边缘距离岸边较近,约20~40km,在冷水输运过程中"冷量"损失较小,管道内部末端水温仅升高5℃~6℃,并且青岛地区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海水温差能利用技术,这些都为黄海冷水团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与现实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6年07期)

韩立民,郭永超,董双林[10](2016)在《开发黄海冷水团 建立国家离岸养殖试验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近岸养殖趋于饱和与离岸养殖开发不足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黄海冷水团的开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离岸海水养殖,拓展养殖空间,提高水产品品质。在阐述发展离岸养殖必要性的基础上,本文基于黄海冷水团的区位和生态学特征,深入剖析了该区域进行养殖开发的经济、环境、风险、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并从产业选择、空间布局、技术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建设国家离岸海水养殖试验区的战略构想,最后从行业管理、科技攻关、政府扶持和国家合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黄海冷水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分析冷水团的沉积环境及其对悬浮体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和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1月(冬季)和7月(夏季)搭载“东方红2”科学考察船对北黄海进行数据资料和样品的采集,期间利用SBE9plus11型CTD和LISST-100X(C)型激光粒度仪对包括34个夏季站位、30个冬季站位在内的大面站进行了现场观测,获取了水体温度、盐度、浊度、荧光叶绿素浓度和悬浮体体积浓度、粒度的剖面连续数据。另外,在两条穿过冷水团的典型断面(夏季,断面D、E)采集了表、中、底层悬浮体样品,将其在实验室分散、去有机质后分别测量了悬浮体单体颗粒和无机颗粒的浓度、粒度数据,并且利用显微镜初步鉴定了悬浮体的主要存在形式。根据以上资料探讨了冷水团动力环境、北黄海悬浮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冷水团对悬浮体特征、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机制等问题。北黄海冬、夏季温、盐分布显示,冬季水体垂向混合均匀,而夏季水体层化强烈。夏季鲁北沿岸为冬季残留的相对高盐水,鲁北沿岸流消失,在其外侧有自渤海经海峡中部流向北黄海中西部的低盐水,研究区东部存在由南黄海向西北进入北黄海的高盐水,二者与辽南沿岸流在表层形成向北黄海中部汇聚的气旋式环流。中部海域下层大部分区域被冷水团占据,冷中心(5.97℃)位于122°E,38.5°N附近。夏、冬季温、盐数据的欧氏距离计算结果证实了前人对冷水团垂向环流的模拟结果,即冷水团边缘锋区和冷中心为上升流,两者中间区域为微弱的下降流。夏季蓬莱、成山头近岸的强潮流区存在显着的潮汐锋。北黄海悬浮体在冬、夏季的分布特征有显着差异,风浪、环流、潮汐锋以及跃层是影响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冬季,受较强的风浪、环流影响,底质沉积物再悬浮强烈,而夏季下层水体被冷水团控制,再悬浮作用较弱,导致冬季悬浮体浓度显着高于夏季。与冬季相比,悬浮体浓度、平均粒径均呈现明显层化,平均粒径在跃层上较高,跃层下较低,而在跃层附近最高,显示出跃层不仅阻碍下层物质向上扩散,还会降低上层沉降颗粒沉速,促进沉降颗粒在跃层附近聚集成大颗粒;另外,跃层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跃层附近丰富的浮游植物量可促进细颗粒聚集成为大颗粒。沿岸高浊度水体在上层被潮汐锋限制,在下层被冷水团边缘锋面阻碍,均不能直接进入北黄海中部。蓬莱近岸和成山头近岸两个悬浮体高值区在冬、夏季都存在,并且显示出由成山头沿西北方向扩散的趋势,指示出冬、夏季悬浮体均在潮流作用下向北黄海中部输运。北黄海夏季悬浮体以大颗粒为主,按粒径特征可分为小型(<32μm),中型(32-256μm)以及大型颗粒(>256μm)叁类。大型颗粒以生源物质为主,是表、中层悬浮体的主要部分,包括胶状物质粘连小颗粒形成的颗粒聚集体以及浮游生物单体;中型颗粒体积浓度在底层最高,由再悬浮的细颗粒物质在水体中絮凝而成。沿岸水体以及冷水团内不同区域的悬浮体性质有显着差异,这主要与冷水团导致的动力环境差异和生物活动有关:其内部强潮流区,悬浮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剪切力较强,致使絮团粒径较小(<128μm),结构较紧实;而冷中心附近底层悬浮体中有机质含量较高、动力环境较弱,促进了粒径较大的絮团形成(>128μm),其结构较松散;鲁北沿岸底部水体环境虽然也有较强的剪切力,但其再悬浮的细颗粒较多,有机质含量较高,大絮团在强动力下破碎的同时也有新的大絮团形成,使悬浮体中粒径较大和较小的絮团共存。另外,烟台-威海中段近岸的冷水团边缘,由于潮流较弱,又有较强上升流减缓细颗粒物质沉速,促进大絮团的形成,从而使该区域底层悬浮体中絮团粒径显着大于其他区域。北黄海冷水团的环流、动力环境对陆源物质的输运和沉积有重要作用。浊度的断面分布显示,沿岸水体受陆架潮汐锋阻碍难以直接向北黄海中部扩散。但是,潮汐锋区浊度的剖面分布在跃层附近出现小峰值,指示出锋区受潮混合影响而再悬浮的沉积物在上升流和跃层附近离岸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冷水团内部扩散的过程。底层无机颗粒浓度、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夏季水体运移的陆源物质主要为粒径<64μm的细颗粒。无机颗粒体积浓度在底层的分布由成山头西北近岸的强潮流区向北黄海中部降低,在位于弱潮流区的冷中心附近最低,显示出沿岸物质在潮流作用下向冷水团中部输运的过程。其最大粒径与体积浓度变化一致,显示出沿岸物质向冷水团中部输运过程中粗、细颗粒先后沉降的分选过程。现场悬浮体沉降速率的计算结果显示,细颗粒主要通过絮凝过程沉积。在冷水团内部,悬浮体的静水沉降速率在成山头西北的强潮流区较低、在冷中心和烟台-威海中段近岸的锋区较高。加之成山头西北区域的潮流较强,湍流扰动使悬浮体实际沉降速率更低,因此,在冷水团环流结构影响下,细颗粒向冷中心汇聚,并在冷水团提供的弱动力环境中通过絮凝加速沉积。北黄海冷水团对细颗粒输运、沉积过程的影响显示,其对泥质沉积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海冷水团论文参考文献

[1].董双林.黄海冷水团大型鲑科鱼类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凯南.北黄海冷水团对悬浮体物质组成和沉积环境的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3].本报记者,李敏,王帅,孟祥燕.创新基因,让黄海冷水团“活”起来[N].日照日报.2018

[4]..全国首创黄海冷水团叁文鱼养殖成功[J].水产养殖.2017

[5].张鹏弛.南黄海冷水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D].山西师范大学.2017

[6].王世锋,呼双双.黄海冷水团有望变“良田”[N].中国渔业报.2016

[7].于青,周红,张凯,米雪,张志南.北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卞文超,王亚楠.叁文鱼在黄海安了家[N].中国渔业报.2016

[9].于华明,于文胜,张剑,于海庆,王凯迪.夏季黄海冷水团冷源估算及开发方式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

[10].韩立民,郭永超,董双林.开发黄海冷水团建立国家离岸养殖试验区的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优势种不同类型功能群相对丰度Fig.3Rel...黄海环流(冬季、夏季)和2011年夏季黄海冷水团年和2008年夏季黄海冷水团研究区位置及取样点分布不同月份黄海底层水温的水平分布(引自...

标签:;  ;  ;  ;  ;  ;  ;  

黄海冷水团论文_董双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