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运动模型论文_J.J.Bommer,B.Dost,B.Edwards,P.J.Stafford,J.van,Elk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运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面,地壳,模型,青藏高原,地表,芦山,块体。

地震运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J.J.Bommer,B.Dost,B.Edwards,P.J.Stafford,J.van,Elk[1](2019)在《发展专用于诱发地震活动的地面运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合适的地面运动预测方程(GMPE)是定量计算诱发地震灾害及风险的关键因素,地面运动预测方程涵盖了诱发地震所产生的可能震动等级。和大部分地面运动预测方程所针对的构造地震相比,诱发地震震级可能更小,震源深度也更浅。此外,为使方程可应用于不同的地方,以及进行不同的应用,通常利用观测到的限定区域对于事件而言的特点,推导中到强震的地面运动预测方程。诱发地震的特征使研制专用模型成为必要。以荷兰格罗宁根气田诱发地震的初步地面运动模型为例,介绍了一种建立这些方程的可能方法。地面运动预测方程以小震的地方记录进行标定,给出了外推到更大震级事件时灾害及风险估计的认知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9年02期)

戴成元,王伟[2](2017)在《改进的胡聿贤-欧进萍地震地面运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震地面运动模型的加速度功率普的最佳表达式,在分析金井清模型、胡聿贤模型和欧进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胡聿贤-欧进萍地震地面运动模型,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对根据此模型建立的运动方程进行了数学推导,得到了改进的胡聿贤-欧进萍模型的地震地面运动的加速度谱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改进胡聿贤-欧进萍模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功率谱在零频处不存在奇异点,且所对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方差都能求出有限值,最大程度的反映了地震地面运动的真实情况.(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徐锡伟,程佳,于贵华,陈桂华[3](2015)在《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十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一期地震活动的两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南段、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23钦杭结合带(含江南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专题24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期刊2015-10-10)

徐锡伟,程佳,许冲,李西,于贵华[4](2014)在《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4年04期)

李鸿晶,陈辰[5](2014)在《一种平稳地震地面运动的改进金井清谱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平稳地震地面运动过程随机特性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模型。假定基岩地震动为某种过滤白谱过程,通过两个特定频率参数控制该过滤白谱的低频和高频含量,从而实现对基岩地震动物理特性的模拟。利用金井清滤波器对基岩过滤白谱进行过滤,得到地震地面加速度的谱密度模型。通过数学推导解释了该模型的物理机制,选择汶川地震强震观测数据拟合模型中的相关参数,给出了汶川地震场地相应的模型参数建议取值。该文模型在物理机制上可以认为是金井清谱模型的改进方案,但修正了金井清谱模型在零频处奇异的缺陷。(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4年02期)

申文豪,史保平[6](2013)在《基于不同滑移分布模型模拟4.20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W6.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这次地震是该地区继汶川地震五年后再次遭受的中强地震。这次地震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地震发生后王卫民等[1]以及张勇等[2]学者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地震的破裂过程快速反演结果,给出了基于远场波波形反演得到的断层的几何性质以及断层面(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叁专题论文集》期刊2013-10-13)

张冬丽,黄蓓,张献兵,徐锡伟,郑文俊[7](2013)在《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芦山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结果,利用有限断层模型,以芦山地区叁维地壳速率结构模型为基础,对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引起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模拟。对这次地震中由典型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结果反映了与实际震害相近的分布特征:断层上盘的宝盛、龙门及芦山以北位于极震区,也是强地面运动的高强度集中区,特别是垂向分量的速度、加速度峰值均在该地区达到了最大值,最能反映地表震害特征的竖向地震加速度在龙门一带达到了350gal,与极震区Ⅸ度的烈度相当,而在芦山以北龙门一带,瞬时竖向位移峰值高达110cm,这些特征与实际震害分布是非常相近的。综合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强地面运动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冲断层引起的强地面运动的分布特征,同时在强地震动传播过程中,由于高陡峭地形地貌特征及四川盆地内山间盆地的影响,地形地貌和盆地效应对地震波的反射和放大作用明显加强,也是该地区地震破坏强度增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G.M.Atkinson,K.Goda,杨国栋[8](2011)在《地震活动模型和新地面运动预测方程对加拿大4个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中的主要不确定性是地震活动发生率和地面运动预测方程(GMPE)。我们探索了地震学和地面运动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对加拿大东部和西部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影响。更新的信息包括地震活动发生率的重新估计、震源区的说明条款及新地面运动预测方程的应用。由于我们只说明了主要不确定性的影响,并没有全面处理所有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将我们的模型称为暂时更新地震危险性模型。根据暂时更新地震危险性模型,我们获得了加拿大4个大城市的一致危险谱(UHS)并与加拿大地质调查局基于1995年地震危险性模型编制的当今加拿大地震危险图(2005/2010)的一致危险谱做了比较。敏感性分析显示了中低地震活动区域(加拿大东部)地震活动平滑的显着影响,而地面运动预测方程对所有地区的影响都是显着的。此外,我们的暂时更新地震危险性模型可以很容易地绘制地震危险性曲线及给出各种场地条件和多种概率水平的地震危险性分解结果,这种功能对进行进一步的地震工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1年05期)

孟令媛,史保平[9](2011)在《应用动态复合震源模型模拟汶川M_w 7.9地震强地面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地区发生M_w7.9地震,震中位置103.4°E,31.0°N.主要发震断层空间展布长达300多公里,由南西方向到北东方向呈现明显的分段性,汶川—映秀段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右旋走滑分量;安县—北川段为逆冲-右旋走滑的断层错动;青川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逆冲分量.采用改进后的复合震源强地面运动预测模型,建立了长为320km,宽为20km的断层破裂运动学模型,实现了断层分段、空间倾角、滑动方向连续变化的动态设定.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近断层两侧(上、下盘)的地面加速度的分布特征,并同卧龙、郫县走石由及绵竹清平强震观测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模拟加速度时程曲线无论在波形、持续时间、频率分量、峰值大小同观测记录都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利用现有83个已知经纬度台站的强震实测数据及数值模拟的结果同Boore等的新一代衰减关系(NGA)进行比较,对比模拟与实际观测水平峰值加速度的一致程度.近断层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则进一步显示了在汶川、北川和青川附近明显的高值分布区域,同野外地质调查相一致.进一步的分析结果也表明,汶川—映秀段逆冲为主的断层上盘的运动量远大于断层下盘,在距离断层地表出露位置5km处,峰值加速度N-S、E-W及UP方向分量的比值分别为1.72:1、2.5:1及1.77:1.本文中给出的动态复合震源模型和近断层区域强震模拟的计算方法,对大震强地面运动的预测及实现近实时强地面运动分布特征的圈定(Shaking Map)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孟令媛,史保平[10](2009)在《应用动态复合震源模型模拟汶川Ms 8.0地震强地面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四川西部龙门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震级Ms8.0,震中103.4E,31.0N,震源深度14km(中国地震信息网,2008)。地震开始于汶川县震中位置,以3.1 km·s~(-1)向东北方向传播破裂扩展至青川一带(陈运泰等,2008)。在发震过程中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主要明显分成3个破裂段,分别为汶川(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09》期刊2009-10-10)

地震运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地震地面运动模型的加速度功率普的最佳表达式,在分析金井清模型、胡聿贤模型和欧进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胡聿贤-欧进萍地震地面运动模型,运用拉普拉斯变换对根据此模型建立的运动方程进行了数学推导,得到了改进的胡聿贤-欧进萍模型的地震地面运动的加速度谱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改进胡聿贤-欧进萍模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功率谱在零频处不存在奇异点,且所对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方差都能求出有限值,最大程度的反映了地震地面运动的真实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运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J.J.Bommer,B.Dost,B.Edwards,P.J.Stafford,J.van,Elk.发展专用于诱发地震活动的地面运动模型[J].世界地震译丛.2019

[2].戴成元,王伟.改进的胡聿贤-欧进萍地震地面运动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3].徐锡伟,程佳,于贵华,陈桂华.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23钦杭结合带(含江南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专题24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2015

[4].徐锡伟,程佳,许冲,李西,于贵华.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J].地震地质.2014

[5].李鸿晶,陈辰.一种平稳地震地面运动的改进金井清谱模型[J].工程力学.2014

[6].申文豪,史保平.基于不同滑移分布模型模拟4.20芦山地震强地面运动[C].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叁专题论文集.2013

[7].张冬丽,黄蓓,张献兵,徐锡伟,郑文俊.基于有限断层模型的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强地面运动特征[J].地震地质.2013

[8].G.M.Atkinson,K.Goda,杨国栋.地震活动模型和新地面运动预测方程对加拿大4个城市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影响[J].世界地震译丛.2011

[9].孟令媛,史保平.应用动态复合震源模型模拟汶川M_w7.9地震强地面运动[J].地球物理学报.2011

[10].孟令媛,史保平.应用动态复合震源模型模拟汶川Ms8.0地震强地面运动[C].中国地球物理·2009.2009

论文知识图

芦山地震震区强地震动峰值分布3在地震烈度Ⅶ度影响下香港屯门研究区地...6华北平原相当于燕山块体东向运动增强时...理论计算的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引起的...汶川8·0级地震构造对压对剪格局与断...2GSRM项目的第二应变不变量等值线(...

标签:;  ;  ;  ;  ;  ;  ;  

地震运动模型论文_J.J.Bommer,B.Dost,B.Edwards,P.J.Stafford,J.van,Elk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