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蛋白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酵母菌,氨基酸,蛋白质,瘤胃,氮化物,反刍动物。
非蛋白氮论文文献综述
马霞飞,郭艳丽,张铁鹰[1](2018)在《高非蛋白氮利用能力酵母菌的筛选与诱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单细胞蛋白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单细胞蛋白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生产成本的关键。本试验从多株酵母菌中筛选出NPN利用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期获得菌体蛋白产量高的突变菌株。通过对14株酵母菌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株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筛选出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菌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菌落较大的3株突变菌MU23、MU3和MU5。经液体发酵复筛发现,MU3和MU5菌体蛋白含量较原出发菌M有显着提高,分别提高12.93%和11.82%(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与出发菌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菌株MU23菌体蛋白含量与出发菌M无显着差异(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较原出发菌M有较大幅度提升,为0.26g/L,提高13.04%(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紫外照射诱变可以达到提高酵母菌NPN利用能力和菌体蛋白产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10期)
马霞飞[2](2018)在《高非蛋白氮利用能力酵母菌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工业生产SCP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市场上SCP饲料价格依然很高。SCP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造成SCP饲料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的生产成本的关键。本研究拟以试验室保藏酵母菌筛选,获得能以廉价碳源快速生长、NPN利用能力强、菌体蛋白产量高的酵母菌株作为诱变育种初发菌。经紫外照射诱变和硫酸二乙酯诱变以及复合诱变的诱变育种方法,通过对突变菌落大小的初筛及液体发酵复筛,筛选获得菌体蛋白产量较高的优势突变菌,并对其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14种酵母菌利用不同碳、氮源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种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综合各指标排名。筛选出了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酿酒酵母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和硫酸二乙酯诱变的单因素诱变以及交叉复合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唯一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发现酿酒酵母菌N2的最适紫外诱变照射时间为10s、11s;酿酒酵母菌M为12 s、13 s。硫酸二乙酯诱变酵母菌M和N2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1%和0.4%。通过突变菌的初筛和复筛,发现突变菌菌体蛋白含量、菌体蛋白产量与突变菌菌落的大小间无直接关联。因而不能仅依靠菌落大小筛选高产SCP酵母菌,必须经液体发酵复筛检测菌体蛋白产量。最终通过筛选得到了一株菌体蛋白产量较高的菌株MH12U5,菌体蛋白含量达到了0.27 g/L,较出发菌M的0.22 g/L提高了22.72%(P<0.05)。对突变菌MH12U5的葡萄糖添加量、硫酸铵添加量、磷酸二氢钾添加量及种子液接种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突变菌株MH12U5培养的最适组合为葡萄糖添加量为2.5%、硫酸铵添加量为1.5%、磷酸二氢钾添加量为0.5%、最适发酵接种量为5%。因此,菌株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为180 r/min、发酵时间为84h。发酵条件优化后突变菌MH12U5菌体蛋白产量由0.27 g/L优化提高到了0.56 g/L(P<0.05)。本试验通过酵母菌的筛选、诱变育种、发酵条件优化,获得一株能以硫酸铵为唯一氮源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酵母突变菌株MH12U5,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单细胞蛋白,极大的降低了发酵成本,为缓解我国蛋白质饲料短缺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平秋婷,李家威,林建宇,郭剑雄,陆剑华[3](2018)在《红糖中粗蛋白、非蛋白氮及氨基酸含量相关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凯氏定氮法和酸水解-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国内12家不同红糖生产企业提供的39个样品进行粗蛋白、非蛋白氮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红糖中的粗蛋白含量为0.7~3.5 g/100g,并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其中非蛋白氮含量为0.1%~0.6%,氨基酸含量为0.2~1.6 g/100g。红糖中的氨基酸含量与粗蛋白含量的占比为24%~47%,为红糖中粗蛋白和氨基酸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的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甘蔗糖业》期刊2018年01期)
赵善贞,伊雄海,程甲,潘孝博,郭德华[4](2016)在《基质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9种非蛋白氮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质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叁聚氰胺、灭蝇胺、脒脲、氨基叁嗪、3-氨基叁唑、4-氨基叁唑、叁聚氰酸、双氰胺、硫脲、氨基脲、L-亮氨酸、L-异亮氨酸、L-精氨酸、L-羟脯氨酸、叁聚氰胺一酰胺、叁聚氰胺二酰胺、胍、尿囊素、L-茶氨酸等19种非蛋白氮化合物的方法。样品用甲酸沉淀蛋白,叁氯甲烷除去脂肪,乙腈提取,无水硫酸镁去除多余水分,C_(18)净化,Merck ZIC HILIC色谱柱(150 mm×2.1 mm,5μm,200)分离,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模式(ESI~+)和负离子模式(ESI~-)同时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其中,尿囊素采用外标法定量,其余18种化合物采用内标法定量。本方法对19种化合物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定量限(LOQ)为0.05~5.0 mg/kg,回收率为82.2%~115%,RSD<20%。(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6年08期)
丁孝忠[5](2016)在《非蛋白氮在养羊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828年德国Wohler用人工方法合成尿素,Znmts又发现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利用尿素的非氮白氮(NPN)作为生长和增殖的氮源,将其变成菌体蛋白而消化吸收,成为蛋白营养,并首次实验成功用尿素取代反刍动物日粮中的部分蛋白质。自此,非蛋白氮(NPN)作为一种廉价,高效,不与人争食的有效蛋白源,并大量推广运用了反刍动物的日粮中。国外从30年代起就大量推广使用,目前美国年用量达100万t左(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05期)
徐纬,聂四平,李军,胡勇[6](2015)在《纯牛奶中蛋白氮测定与外源非蛋白氮风险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纯牛奶中蛋白氮测定与外源非蛋白氮风险监测方法。方法:纯牛奶经甲醛和叁氯乙酸溶液沉淀分离蛋白质后,用自动凯氏定氮仪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氮含量,根据3倍标准偏差原则抽检确定纯牛奶中内源非蛋白氮标准范围,后监测纯牛奶中非蛋白氮与该范围的差异。结果:本文方法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2%和101.7%(n=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与国家标准方法比较,经配对t检验分析,纯牛奶中总氮的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样本中内源非蛋白氮服从正态分布(n=54),x±3 s=(0.306±0.120)g/L,能监测0.28 g/L外源非蛋白氮风险。结论:本文方法能有效排除外源非蛋白氮对蛋白氮测定的干扰,并可同时监测外源非蛋白氮风险,可用于纯牛奶中蛋白氮测定与外源非蛋白氮风险监测。(本文来源于《贵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韩萍,封顺[7](2015)在《尿液中四种非蛋白氮代谢物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大学生中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谢组学研究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人体代谢物的组成与含量受到众多内部生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饮食习惯、外界压力、身体健康状态、抽烟与否以及参加锻炼频率与强度等外部生理条件在动物实验中可通过严格控制,以最大化的降低或消除这该些因素的影响。但在对人类相关疾病代谢组学研究过程中,限于各种条件无法对采样人群严格控制,该方法并不适用,导致人类疾病代谢组学研究结果中存在着大量不可预测的变量。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共聚(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期刊2015-04-19)
张鲁新,李吕木[8](2015)在《微生物利用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微生物利用非蛋白氮的机理以及各种微生物利用非蛋白氮转化为优质菌体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非蛋白氮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5年05期)
鞠振华[9](2014)在《尿素等非蛋白氮在肉牛饲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通常所称的非蛋白氮主要指尿素、淀粉尿素和微多蛋素叁种,而尿素在肉牛饲喂中已广泛应用。尿素一般被认为是农用化肥,在20世纪80年代初,尿素已被我国作为反刍动物蛋白质代用料普遍使用。我们知道肉牛瘤胃中的细菌,可以把尿素等非蛋白氮分解成氨,同时,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发酵,转化成挥发性脂肪酸和酮酸,瘤胃中的细菌利用氨和酮酸作原料,合成菌体蛋白,这些细菌流入后部消化道,被牛分解消化和吸收。1尿素等非蛋白氮的作用据测定,尿素的含氮量是粗蛋白质的2倍多,1.0 kg尿素在牛(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4年09期)
李美桃,王波,葛冬梅[10](2014)在《鲜牛乳中掺杂非蛋白氮及非乳蛋白的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氨基酸分析仪对鲜牛乳中的游离氨基酸及水解氨基酸进行分析,以确定牛乳中氨基酸质量浓度及比例组成,选出1种或多种氨基酸作为特征氨基酸,结合凯氏定氮法测定鲜牛乳中的粗蛋白质量浓度,用以辨别鲜牛乳中的蛋白质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14年06期)
非蛋白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我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工业生产SCP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市场上SCP饲料价格依然很高。SCP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造成SCP饲料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的生产成本的关键。本研究拟以试验室保藏酵母菌筛选,获得能以廉价碳源快速生长、NPN利用能力强、菌体蛋白产量高的酵母菌株作为诱变育种初发菌。经紫外照射诱变和硫酸二乙酯诱变以及复合诱变的诱变育种方法,通过对突变菌落大小的初筛及液体发酵复筛,筛选获得菌体蛋白产量较高的优势突变菌,并对其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14种酵母菌利用不同碳、氮源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种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综合各指标排名。筛选出了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酿酒酵母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和硫酸二乙酯诱变的单因素诱变以及交叉复合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唯一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发现酿酒酵母菌N2的最适紫外诱变照射时间为10s、11s;酿酒酵母菌M为12 s、13 s。硫酸二乙酯诱变酵母菌M和N2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1%和0.4%。通过突变菌的初筛和复筛,发现突变菌菌体蛋白含量、菌体蛋白产量与突变菌菌落的大小间无直接关联。因而不能仅依靠菌落大小筛选高产SCP酵母菌,必须经液体发酵复筛检测菌体蛋白产量。最终通过筛选得到了一株菌体蛋白产量较高的菌株MH12U5,菌体蛋白含量达到了0.27 g/L,较出发菌M的0.22 g/L提高了22.72%(P<0.05)。对突变菌MH12U5的葡萄糖添加量、硫酸铵添加量、磷酸二氢钾添加量及种子液接种量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结果表明,突变菌株MH12U5培养的最适组合为葡萄糖添加量为2.5%、硫酸铵添加量为1.5%、磷酸二氢钾添加量为0.5%、最适发酵接种量为5%。因此,菌株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培养培养温度30℃、摇床转速为180 r/min、发酵时间为84h。发酵条件优化后突变菌MH12U5菌体蛋白产量由0.27 g/L优化提高到了0.56 g/L(P<0.05)。本试验通过酵母菌的筛选、诱变育种、发酵条件优化,获得一株能以硫酸铵为唯一氮源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酵母突变菌株MH12U5,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单细胞蛋白,极大的降低了发酵成本,为缓解我国蛋白质饲料短缺提供了理论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蛋白氮论文参考文献
[1].马霞飞,郭艳丽,张铁鹰.高非蛋白氮利用能力酵母菌的筛选与诱变[J].中国畜牧兽医.2018
[2].马霞飞.高非蛋白氮利用能力酵母菌的选育[D].甘肃农业大学.2018
[3].平秋婷,李家威,林建宇,郭剑雄,陆剑华.红糖中粗蛋白、非蛋白氮及氨基酸含量相关性探讨[J].甘蔗糖业.2018
[4].赵善贞,伊雄海,程甲,潘孝博,郭德华.基质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9种非蛋白氮化合物[J].分析化学.2016
[5].丁孝忠.非蛋白氮在养羊业中的应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
[6].徐纬,聂四平,李军,胡勇.纯牛奶中蛋白氮测定与外源非蛋白氮风险监测[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5
[7].韩萍,封顺.尿液中四种非蛋白氮代谢物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大学生中差异分析[C].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四分册).2015
[8].张鲁新,李吕木.微生物利用非蛋白氮合成菌体蛋白的研究进展[J].中国饲料.2015
[9].鞠振华.尿素等非蛋白氮在肉牛饲料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
[10].李美桃,王波,葛冬梅.鲜牛乳中掺杂非蛋白氮及非乳蛋白的检测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