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车内噪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内噪声,动力总成,有限元模型,仿真优化
车内噪声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华,汪海涛,吉丽超,王玉雷,黄元毅[1](2019)在《基于车身接附点动力总成载荷的车内噪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国内某型SUV基于动力总成载荷的噪声问题,建立了内饰车身的有限元模型。动力总成悬置与车身及副车架有四个接附点,通过试验的手段进行加速工况下的动力总成载荷识别,为CAE仿真计算提供载荷输入,通过逆矩阵计算及PCA分解等得出基于车身接附点动力总成激励载荷。将该激励施加到仿真模型悬置四个安装点对应几何中心进行强迫响应分析,通过对比仿真与实测数据验证CAE模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进行了基于动力总成载荷激励的车身结构对车内噪声灵敏度分析,依据分析结果,给出了调整集水槽和前围板的优化方案包。通过优化,车内噪声对应各主要问题转速段均有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9年12期)
鲁媛,金鹏,王玉雷,廖毅[2](2019)在《车内噪声品质的时域传递路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频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容易获取振动信号的频谱特性,但难以与车内主观感受相结合,导致分析效率低和误判的缺陷。为了解决此问题,研究了基于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与车内噪声品质的相关性。利用声品质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的回归方程建立了声品质评审模型,设定了目标参数,再利用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可靠的传递路径的分析模型。最终通过对动力总成噪声的时域特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得到了不同激励源的车内贡献量,对传递路径进行优化后,降低了5 dB(A)的发动机2阶噪声声压级,提高了车内声品质。(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12期)
蓝云翔,左言言[3](2019)在《应用偏相干分析识别混合动力汽车车内噪声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混合动力汽车的噪声问题,建立基于偏相干函数法分析混合动力汽车噪声源的声源识别模型,并运用MATLAB相关功能进行偏相干函数计算。进行实车道路试验,在某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电动机、耦合机构、排气系统及左后轮胎处布置5个测点,并对比分析3种驱动模式下车内噪声分布特征。通过对各个噪声源的偏相干分析,识别出不同工况下对车内声场贡献较大的噪声源。结果表明,耦合机构为该混合动力汽车在中高频段的主要噪声源,这可为该车的降噪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6期)
田彩,张捷,李志辉,蒋文杰,郭建强[4](2019)在《碳纤维车体地铁列车车内噪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材料在减重、强度、可设计性等多个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在轨道交通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针对国内一种新型碳纤维车体地铁列车,基于试验方法,对比分析碳纤维车体和铝型材车体的车内噪声差异、关键部件的声振特性差异;通过建立车内噪声仿真分析模型,分析碳纤维车体隔声和振动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而探讨碳纤维车体在轻量化和声学性能优化上的相关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车体的车内噪声比铝型材车体的车内噪声高1.6 dB(A);碳纤维车体地板的隔声量比铝型材地板低3 dB,振动加速度级比铝型材地板高3 dB;碳纤维车厢的车内噪声主要受到地板隔声影响;在碳纤维地板上增加5 mm隔声垫可使得其隔声量与铝型材地板相近,此时碳纤维车厢仍可减重20%,但车内噪声则和铝型材车体相当。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地铁列车的轻量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9年06期)
代文强,郑旭,郝志勇,邱毅[5](2019)在《采用能量有限元分析的高速列车车内噪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能量有限元分析(EFEA)并引入车体隔声效应建立高速列车(HST)车厢结构和声腔模型,综合考虑机械激励和声激励源,预测分析车内全频噪声.通过试验及仿真计算获取模型结构和声腔参数;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声学有限元法和非线性声学方法求解得到车外激励源,包括轮轨力、二系悬挂力、轮轨噪声和气动噪声.通过验证激励源频谱结果的声压级(SPL)峰值频率保证激励源的准确性.将模型参数和激励源施加到车内噪声EFEA模型上,并预测不同区域的车内噪声。将车内声腔各区域的预测与搭载试验车内噪声SPL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仿真与试验车内噪声声压级在分析频段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声压级总值(OASPL)误差小于3 dB(A).由此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对于HST车内全频噪声仿真预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唐荣江,童浙,郑伟光,李申芳,黄莉[6](2019)在《考虑泄漏量的商用车内高频噪声仿真分析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加真实地模拟驾驶室内声学环境和提高驾驶室内高频噪声的预测精度,将泄漏量应用到SEA建模中,建立了考虑泄漏量的商用车SEA模型。利用伯努利方程推导等效总泄漏面积,将等效总泄漏面积按各个泄漏点的贡献量比例进行分配并添加到模型中仿真。与未考虑泄漏的SEA模型对比,结果显示仿真精度提高,误差减小了1.5 dB(A)左右,与试验结果间的绝对误差在2 dB(A)以内,满足工程上在汽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对车内高频噪声分析预测的要求,从而验证了考虑泄漏量的SEA模型的有效性。在不同泄漏值下对驾驶室内噪声进行仿真计算,得到泄漏量对噪声值影响曲线。结合影响曲线和其他多方面因素,确定了合适的泄漏值为150 SCFM。对主要泄漏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优化整改,气密性由整改前的268.5降到了149.1 SCFM。对优化整改后的驾驶室内噪声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相比于优化前噪声值在两个工况下分别降低了1.82和1.31 dB(A)。(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齐志鹏,陈江,盖磊,姚永虎[7](2019)在《基于FE-SEA混合法的低地板列车车内噪声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地板列车车内噪声问题,采用基于声固耦合理论的FE-SEA混合法,建立低地板列车单节车噪声预测模型,分析在各激励载荷共同作用下车内噪声分布规律及各子系统对车内噪声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车内噪声频率主要集中在315~2000Hz,其分布表现为"两端大、中间小";地板子系统和车窗子系统对坐姿声腔输入功率贡献率较大,噪声频率在630Hz左右时,地板子系统对坐姿声腔输入贡献率达58.6%;噪声频率在500~1000Hz时,车窗子系统对坐姿声腔输入贡献率最大,达43.2%。通过对地板及车窗采取减振、增加密封性等措施,可减小低地板列车车内噪声,为后续低地板列车噪声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铁路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05期)
张超,袁帅,时培伟,郭彬,亓宗磊[8](2019)在《车内轰鸣噪声的研究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客车为研究对象,基于声振测试、频谱分析对怠速轰鸣现象进行研究,确定轰鸣噪声是由空调压缩机激励频率与车内声腔模态耦合引起。通过优化发动机悬置系统、加强空调压缩机支架刚度提升其固有频率避免70 Hz共振,由此削弱了车内声振耦合作用,改善了车内轰鸣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车内轰鸣噪声得到改善,A计权声压级降低了9.15 dB(A),由此为客车轰鸣噪声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9年10期)
张希玉,张立军,孟德建[9](2019)在《面向车内噪声控制的次级通路建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车内噪声主动控制中离线次级通路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次级通路线性时不变假设的有效性缺乏验证的问题,提出一种次级通路建模与验证的方法。首先,通过次级通路纯时延测量和离线次级通路模型辨识,在次级通路线性时不变假设前提下实现对次级通路的高精度建模。然后,以扫频信号作为输入,在目标频段内对次级通路模型进行离线检验,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最后,以随机信号作为输入,以部分扬声器作为激励源激起车内噪声,以剩余扬声器作为次级源对噪声进行控制,实现了对次级通路模型正确性及其线性时不变假设有效性的检验。(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高煜,娄小宝,周禾清,董良,杨铭杰[10](2019)在《车内轮胎空腔噪声的传递路径识别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利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对车内轮胎空腔噪声的传递路径进行了识别和优化。首先建立了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找出对车内的轮胎空腔噪声贡献量占优的传递路径;接着通过CAE仿真确定了这些传递路径上需要优化的部件,提出优化方案;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案很好地抑制了车内轮胎空腔噪声,验证了采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来优化车内轮胎空腔噪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车内噪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频域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容易获取振动信号的频谱特性,但难以与车内主观感受相结合,导致分析效率低和误判的缺陷。为了解决此问题,研究了基于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与车内噪声品质的相关性。利用声品质主观评价和客观数据的回归方程建立了声品质评审模型,设定了目标参数,再利用时域传递路径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可靠的传递路径的分析模型。最终通过对动力总成噪声的时域特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得到了不同激励源的车内贡献量,对传递路径进行优化后,降低了5 dB(A)的发动机2阶噪声声压级,提高了车内声品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内噪声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丹华,汪海涛,吉丽超,王玉雷,黄元毅.基于车身接附点动力总成载荷的车内噪声优化[J].制造业自动化.2019
[2].鲁媛,金鹏,王玉雷,廖毅.车内噪声品质的时域传递路径分析[J].汽车工程.2019
[3].蓝云翔,左言言.应用偏相干分析识别混合动力汽车车内噪声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4].田彩,张捷,李志辉,蒋文杰,郭建强.碳纤维车体地铁列车车内噪声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9
[5].代文强,郑旭,郝志勇,邱毅.采用能量有限元分析的高速列车车内噪声预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6].唐荣江,童浙,郑伟光,李申芳,黄莉.考虑泄漏量的商用车内高频噪声仿真分析与控制[J].汽车工程.2019
[7].齐志鹏,陈江,盖磊,姚永虎.基于FE-SEA混合法的低地板列车车内噪声预测[J].铁路技术创新.2019
[8].张超,袁帅,时培伟,郭彬,亓宗磊.车内轰鸣噪声的研究及优化[J].汽车零部件.2019
[9].张希玉,张立军,孟德建.面向车内噪声控制的次级通路建模与验证[J].汽车工程.2019
[10].高煜,娄小宝,周禾清,董良,杨铭杰.车内轮胎空腔噪声的传递路径识别与优化[J].汽车工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