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宏伟[1]2006年在《我国农村合作医疗需求与供给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形式,但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供给遭到削弱,我国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几乎完全沦为自费医疗,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为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减轻疾病对农户家庭的冲击,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积极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探索、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供给。2003年初,我国政府开始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此,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须说明的是,重建期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合作医疗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医疗:传统合作医疗是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的福利制度;而重建期至今的农村合作医疗(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引入了保险机制,要求县(乡)级为统筹单位建立基金,对抗疾病风险1,具有保险性质,基本是一种合作性质的医疗保险。根据医疗保险理论,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方是农户,农村合作医疗的供给方是政府,而医疗服务的供给方是定点医疗机构。本文研究的是具有保险性质的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与供给,不是医疗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所以,本文中合作医疗的需求方为农户,供给方为政府,而不是定点医疗机构2。当然,本文也分析了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质量和价格将影响政府供给农村合作医疗。但是,重建期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需求与供给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即农村合作医疗的供求仅实现了低水平均衡,而社会全面发展需要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需求和供给均达到较高水平,实现高水平均衡。可见,重建期至今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需求水平与供给水平相对于社会发展要求其达到的有效需求水平和供给水平而言是相对不足的、滞后的,其均衡水平也是相对不足的、滞后的3。本文旨在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分析重建期至今农村合作医疗有效需求与供给均相对不足、供求低水平均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第一章即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和文章框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并阐明了本文研究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方向。第二章阐述了本文分析的理论构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医疗保险需求与供给基本理论、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樊桦[2]2003年在《农户合作医疗需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0年代以来,随着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疾病损伤已成为农村地区主要致贫原因之一,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善医疗服务可得性的紧迫性日益凸现。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区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现阶段尚不具备建立统一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条件,因此,发展以社区筹资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就成为当前的政策方向。 建立合作医疗首先要解决资金筹集问题,农村集体经济解体后,集体对合作医疗的投入减少,农户成为合作医疗最主要的供款者。在此筹资结构下,合作医疗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农户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影响,前者是指农户客观上是否具有交纳合作医疗费的能力,后者是指农户主观上是否愿意参加这一制度。只有在农户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即对合作医疗存在需求的情况下,合作医疗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将着重分析农户对合作医疗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通过验证二者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得出当前农户对合作医疗需求不足的判断,并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进而探讨适应现阶段农村社会经济现状和农户需求的医疗保障模式。文章内容摘要如下: 第一章对医疗保险需求的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介绍。鉴于目前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引入了保险的有关理念,带有明显的医疗保险色彩,因此医疗保险需求的有关理论和模型可用来解释农户对合作医疗的需求行为。本章将对医疗保险需求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并给出医疗保险支付能力的测算方法、支付意愿模型的主要形式及其推导过程,作为全文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回顾和简要分析。随着以家庭为生产单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集体经济,改革前后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合作医疗的筹资结构和运作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两个时期的合作医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明显的差别。本章将分别对改革前后的农村卫生体系及合作医疗制度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作为全文的研究背景。 第叁章对农户合作医疗支付能力进行实证分析。本章利用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农户对合作医疗实际具有的支付能力,得出样本农户支付能力的基本判断,然后利用Logistic回归探讨农户的支付能力受哪些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对农户合作医疗支付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农户对合作医疗的支付意愿可以从两个层次上加以考察:首先是农户是否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即农户的参加意愿,这反映了在既定条件下农户对参加此项制度的成本与收益评价;其次是农户对于不同缴费和补偿水平的合作医疗方式的偏好,即农户对于特定合作医疗方式的选择。本章将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分别建立农户参加意愿的Logit模型和合作医疗方式选择的Mutiple Logit模型,以明确有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农户参加合作医疗及方式选择的决策,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如何。 第五章对农户合作医疗需求不足的原因进行解释。前文对农户合作医疗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对于合作医疗的支付能力较差,但其却具有较强的参加合作医疗的愿望,同时对合作医疗保障程度具有较高的要求;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对于合作医疗的支付能力较强,但却表现出不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倾向,并倾向于选择保障程度较低的合作医疗方式。这表明农户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存在着不一致性,二者的矛盾导致了农户对合作医疗的需求不足。本章将进一步验证这一命题,并结合典型地区合作医疗的案例分析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第六章从医疗保障模式选择和医疗服务供给两方面提出改善农村卫生服务可得性的政策建议。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户的需求只在少数地区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胜循环机制,农户的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合作医疗筹资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建设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户医疗保障需求的实际情况,寻求更加现实和可行的模式。同时,针对各地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供给,能够直接促进医疗服务可得性的提高和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刘金莉[3]2014年在《新农合背景下农户医疗需求与定点医疗机构互动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疗改革问题多次在党的代表大会和政府工作会议上被重点关注和研讨,医疗保障在发展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看病贵、看病难仍未得到解决;过度医疗继续刺激医疗需求的增加;新农合可持续发展困难等。先于新农合的农村合作医疗曾惠及多数农民,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开展医疗改革的目的是继续让农民享有这样的优惠,但制度在试点中暴露了弊端,在医疗改革执行当中偏离原道,导致新农合在农民中的满意度评价不高。研究定点医疗机构的运行机理,或许能探究到我国看病现状严峻的根源;研究农户的医疗需求能指导医疗供方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但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时,却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关联,表现为不良的互动关系,这种不良互动关系对定点医疗机构行为产生作用,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和社会影响。因此继续研究新农合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新农合主体——供需双方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主要方法对新农合背景下的农户医疗需求与定点医疗机构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检索、图书馆文献的查阅、统计数据的归纳和分析、解读政府文件、随机访问等方式逐个解决论文撰写中遇到的问题,撰写本文的整体思路就是以政府文件的规定和实际操作间的矛盾为导火线,引发对问题的思考,进而探索及解决。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农户医疗需求分析该部分从农户的医疗需求现状和影响农户医疗需求的因素分析两方面来写。受体制内外的影响,农户对基层叁级医疗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低。不完善的医疗体制、新农合制度、低水平的家庭收入、失衡的人口结构比,这些导致农户的医疗需求支付意愿降低而医疗费用上涨的局面。第二部分,定点医疗机构行为分析该部分首先列举了当前我国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表现,突出其失范行为,然后总结了定点医疗机构制度运行中受到的影响因素,从制度、供需主体(农户、政府、医疗机构)上着手写。第叁部分,定点医疗机构与农户医疗需求互动关系分析该部分以农户医疗需求与定点医疗机构的互动关系的历史演变作为开始,旨在说明二者在两个时期都存在不良的互动关系,并且矛盾的焦点是医疗资源、农户受益水平和受益面叁个方面。随后,对二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概述,最后着重分析定点医疗机构对农户医疗需求的影响和农户医疗需求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影响两个问题,揭示不良的互动关系易导致新农合制度得不到完善、农户医疗费用激增、看病贵和看病难问题得不到缓解。第四部分,改善农户医疗需求与定点医疗机构互动关系的建议该部分从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制度的完善、农户的参与和支持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如构建稳定全面的监管机制;整顿医疗服务市场、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新农合制度顶层设计、紧密跟踪实施计划,切实提高新农合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本文的主要特色与不足我国医疗保险领域大量的研究是关于新农合制度的,研究思路是单独以需方农户的医疗需求为研究对象,或者单独以供方医疗机构的不规范行为为研究对象,从医疗机构行为和农户医疗需求互动关系入手的研究很少,这些结论大部分是片面地主张抑制或刺激农户医疗需求的增加或者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鉴于此,本文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有目标、有对策地对农户和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膨胀,实时跟踪新农合的实施绩效。受个人专业水平的限制,所以对问题的研究没有用大量的数据来证实,对二者互动关系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唐莉[4]2006年在《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合作医疗有助于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利于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供给遭到削弱,我国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几乎完全沦为自费医疗,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严重。筹资是合作医疗运行的先决条件,是合作医疗持续运行的首要关键点,筹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筹资制度不合理是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瓦解的关键原因,筹资困难是我国重建期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同时,筹资制度不完善仍困扰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正是本文产生的背景。本文第一章阐述了文章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背景、问题提出、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方法、思路框架、意义、创新、研究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第二章旨在全面阐述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必要性,并系统论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意义等基本问题。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全面论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为人力资本理论、风险理论、反贫困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并分析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实必要性;第二节重点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和意义等基本问题。第叁章旨在全面回顾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的历史沿革,并系统阐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特点、意义等基本问题。本章共分为四节,分别论述建国前、传统时期、重建时期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时期四个不同阶段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背景,并从筹资主体、筹资标准、筹资方式、筹资性质和统筹层次五大方面重点对各阶段的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进行了全面分析。第四章旨在分析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运行现状,分析制约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完善和运行的因素。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我国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运行现状,主要分为总体运行状况、资金到位、保障水平、基金均衡和管理状况几个方面;第二节分析制约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制度完善和运行的若干因素,综合可分为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七大制约因素。第五章全面提出解决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的对策思考。本章共分为四节:第一节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制度,其中论述了科学的筹资原则、筹资主体多元化,重点分析了科学测算筹资标准的方法;第二节强调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法律支持、提高社会资本量、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第叁节论述了提高农民筹资能力、增强农民筹资意愿的建议;第四节主张积极发挥集体和社会力量筹资,扩大基金规模。
肖诗顺[5]2008年在《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需求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指出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党和国家近年来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仍处在试点阶段,中央提出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全部农村居民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的关键在于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低收入水平、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等决定了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特殊运行规律。本文以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期望效用理论、制度经济学等为理论基础,在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过程、运作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户健康需求、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保险需求的理论与计量框架,以贵州2003年第一批试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问卷调查和241户1121人的农户入户调查作为主要数据来源,以或有估价法(CVM)和多元线性回归等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了贫困地区试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需求、参与与支付意愿及其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对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创新特别是运作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1.对照新制度经济学对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的特征,同时具有非营利性组织的治理缺陷。利用过程-结果评价法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贫困地区试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基金筹集特别是资金到位率非常理想,但是基金运行过程中报销比率过低和起付线设置不合理,制度运行结果方面制度覆盖面和农民的受益程度都不高。2.通过分析农户对健康、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叁者需求的关系和基于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期望效用理论建立的农户决策模型分析,认为医疗保险需求是一种衍生需求,影响作为理性决策者的农户参与或购买医疗保险决策的影响因素应包括农户生病的概率、农户风险态度、医疗服务成本、农户就医概率、保费水平、农户就医获得保险赔付额、农户的收入水平等。农户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农村社区特征对医疗保险需求也存在影响。3.对医疗保险需求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户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存在共同规律。农户保险需求的描述性分析表明,主要的农户个体水平上的特征、家庭水平上的特征和户主的风险偏好和农村社区特征均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购买存在一定影响。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在95%置信水平上道路状况、是否购买打工保险、风险态度对农户购买商业保险存在正面影响,人均土地存在负面影响。描述分析表明影响农户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因素与影响农户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购买的因素相似,但影响的规律存在变化。主要的农户个体水平上的特征、家庭水平上的特征和户主的风险偏好和农村社区特征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购买存在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因素在99%置信水平下存在负面影响的因素是户主教育年限、人均土地、与乡镇卫生院距离的对数值。亲友规模在90%置信水平上存在挤出效果,是否汉族在90%水平上存在正面影响。调查样本农户叁大收入来源依次为打工收入、生意利润、种植业,主要的支出项目为食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支出,贫困地区农户的支付能力并不构成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需求的约束。4.通过科学的问卷设计和精心的调查管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非试点县农户进行的参与意愿和支付意愿的调查的结果可信。样本农户对即将实施的共付比例(copaymentrate)为50%的合作医疗保险,开放式提问诱导(open ended)的参与意愿(WTJ)在3种补贴条件下(0,20,40元)分别为84.44%、87.22%和93.33%,政府补贴条件改变对提高农户WTJ有明显的作用,在补贴40元条件下WTJ达到最大数值。几种补贴条件(0,20,40元)下农户支付意愿(WTP)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10元/人.年,支付意愿(WTP)平均值分别为13.35、13.74、15.68元/人.年,不同补贴条件对农户WTP的影响不大。仅有2.79%的农户对共付比例在50%以下可以接受。5.农户参与意愿(WTJ)和支付意愿(WTP)的Logistics和OLS计量分析表明,不同补贴条件下影响WTJ和WTP的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在无补贴条件下,影响农户WTJ的主要因素是户主民族和道路状况,且影响方向均为负面影响,补贴20元条件下除了户主民族与道路状况外,人均土地量也表现出对WTJ的挤出效应。补贴40元条件下没有统计意义上显着因素影响WTJ。对WTP的OLS分析表明,在无补贴条件下,户主的年龄、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医疗费用支出的对数值对农户WTP存在正向影响,而户主民族表现为负向影响。在补贴20元条件下,家庭规模、家庭距卫生院距离的对数值、是否购买过商业保险对农户WTP有显着性正向影响。补贴40元下,户主的年龄、民族、家庭规模、距离卫生院距离的对数值、农户风险态度、是否购买过商业保险对WTP有显着性影响。年龄越大的户主WTP越低,而汉族的WTP比非汉族高,家庭规模越大,农户的支付意愿越高,距离卫生院越远的农户WTP越高,购买过商业医疗保险的WTP高于未购买过商业医疗保险,吸烟数量(作为风险态度的代理变量)越多的农户其WTP越低。6.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对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分析,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创新。制度创新应坚持国家主导、协调发展、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家庭为保障单位,设立家庭账户、自愿与激励等原则。应当结合贫困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模式。二、政策应用第一、补贴条件能够明显改进农户参与率,政府理想的补贴条件每人40元,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对贵州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力度。同时为了吸引农户参加,建议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资金先行到位,提高农民的真实参加意愿,降低保费收缴难度。第二、制度设计上,要提高报销比率,扩大可保的疾病范围,提高农民报销医疗费用的及时性。建议政府为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制定指导性规定,把乡镇卫生院的的报销比率提高到50%以上,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能真正促进农民看病和减少因病致贫。第叁、收入并不构成贵州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和支付的约束,但是道路状况、是否有村卫生室等明显构成了制约贵州农户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因素,要在短期内提高农户参合率,政府的一个政策选择是加大对基层卫生资源的投入力度。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应当考虑建立“叁位一体”的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作为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方式。第四、进行商业保险公司设计、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试点。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对商业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共同规律,贫困地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创新中借助于商业保险机制是一条重要路径,建议贫困地区进行商业保险公司设计、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在合作医疗制度中引入保险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专业化经营优势。第五、考虑到贵州全国第叁大民族地区,民族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贵州省可以建议中央在贵州省推行强制参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试点。叁、本研究的主要创新1.分析了农户健康需求、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VonNewmann和Morgenstern期望效用的农户医疗保险需求分析框架。本文在对效用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鉴Becker健康消费和Grossman健康生产和投资的思想,进一步考虑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后分析了农户健康需求、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农户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决策的理论模型和计量框架。2.采用不同政府补贴水平作为保险价格的代理变量,并采用或有估价法(CVM)中的开放式(open-ended)诱导技术研究农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与支付意愿来研究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需求。由于农户的疾病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相应地,针对农户疾病风险的医疗保险的补偿也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造成对医疗保险的需求规律与一般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规律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保险价格并非保费水平,而是保险补偿扣除保费后的净收益。而合作医疗保险补偿的确定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加上个人疾病概率的不确定,因此消费者对保险价格难以判断。本研究采用不同补贴水平作为保险价格的代理变量,并采用开放式提问(open-ended)法来诱导支付意愿,具有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其结果为合作医疗保险的特殊需求理论提供新的证据。3.利用过程-结果方法开发了一个简明适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视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NGO),根据目的性、可操作和简明实用原则,采用了非营利组织评价的过程-结果方法和改进的德尔菲法,构建了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际评价。
樊桦[6]2012年在《农户合作医疗:需求透视与政策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为抑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蔓延,改善农村医疗服务可获得性,当前的政策选择指向了以社区筹资为基础的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户成为合作医疗最主要供款者的情况下,合作医疗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农户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影响,前者是指农户客观上是否具有交纳合作医疗费的能力,后者是指农户主观上是否愿意参加这一制度。只有在农户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即对合作医疗存在需求的情况下,合作医疗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户的合作医疗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农户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存在着不一致性,二者的矛盾导致了农户对合作医疗的需求不足,成为制约合作医疗筹资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3)针对各地区的特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供给,直接促进医疗服务可获得性和农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王银秀[7]2005年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农民在合作医疗筹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针对现实中农民合作医疗的高参加率和低筹资意愿的现象,本文从既是筹资主体,又是受益客体的农民视角展开研究,旨在实现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福利的和谐增进。 本文从保险与其他消费束之间的替代关系、农村合作医疗在各种保险之中的优先顺序和各种疾病风险分散方式之间以及合作医疗风险分散方式自身的比较叁个层面理论分析合作医疗需求问题,对合作医疗意愿问题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加以探讨;在对杭州市萧山区975户农民家庭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实证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村集体组织这一独特角度,对合作医疗参加意愿不能判断农民筹资意愿问题作更深入的解释。 研究发现:(1)家庭人口、经济状况、户主年龄对农民合作医疗参加与否和筹资意愿的影响不大,农户在认为合作医疗值得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选择参加,并表现出极强的筹资意愿。(2)文化程度越高、对合作医疗了解越多、认为合作医疗值得的农民的筹资意愿更强。(3)村集体组织在造成意愿需求小于供给的反常关系中起着很大作用,村合作医疗参加率与村出资比例成较强的正相关,而村集体经济收入与村出资比例没有显着的相关关系。 最后,结合具体案例,验证研究结论。从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这一宏观层面的行为分析对影响因素作进一步补充,发现历史等因素积聚而生的不信任和宣传等工作不当所致的误解,对农户的需求意愿有重要影响。 在农民意愿不高的情况下维持原筹资水平,让农民自己承担缴费义务仍需要一个过程,加大筹资力度的时机还不成熟。当前的重中之重是获得农民理解,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开展扩面工作,并为实现与城镇医疗保险的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徐小言[8]2017年在《农村健康保障链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因健康和疾病问题导致农村居民家庭陷入贫困的现象,是影响当代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在这其中,农村居民自身以及相关公共政策的应对不足是导致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的重要原因。近几年因大病和重病死亡的农村人口仍在不断增长,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往往使普通农村居民不堪重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频频出现。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占到42%,已经成为首要致贫原因。身患疾病的农村居民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使其难以摆脱贫困状态,而贫困又使他们更难改善疾病所导致的健康不良状态。疾病与贫困的相互作用,使得这一影响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具有"循环放大"的持续性,它类似于一个陷阱,使处于该陷阱中的人们越陷越深,从而长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种因病致贫导致无法自拔的状态,本文称之为"贫困-疾病"陷阱。因此,如何打破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跳出贫困陷阱、终结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就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理论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明确"贫困-疾病"陷阱表现形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居民生计资本及脆弱性的实际状况,直接形成健康风险的环境要素,以及面对疾病时所采取的正规与非正规应对机制为主要分析内容,寻找出农村居民在"贫困-疾病"陷阱影响下生活不断陷入困境的社会性和制度性原因,在此基础上,以如何有效防止与缓解"贫困-疾病"陷阱为目的,对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保障链"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从动态和阶段性的视角来分析"贫困-疾病"陷阱的形式,我们能认知到在不同阶段,疾病和贫困对于农村居民的具体伤害及其发展过程,把握农村居民在"贫困-疾病"陷阱发生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内容。就能在实践上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或在"因病致贫"情况发生后探索一条可行的脱贫政策路径。第二,在经验上,农村居民所拥有生计资本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生计资本应对疾病的行为的表现形式差异,将导致"贫困-疾病"陷阱在其具体的产生和发展中表现出不同的动态过程。"贫困-疾病"陷阱在形式上的多因素与多形式的变化,不仅会给农村居民带来直接的健康性损失,同时还会持续地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状况,加剧农村居民生存质量的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农村居民对疾病状况的的改善能力,使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向着更为恶劣的方向发展。第叁,在制度关联性上,农村居民应对疾病的冲击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基于政策、机构和过程的正规应对机制,其次是基于家庭生计资本的非正规应对手段,正规与非正规的应对方法贯穿了 "贫困-疾病"陷阱发展的全过程。现实中,由于构成正规机制的公共政策和市场也没有给农村居民提供充足的保障,且农村居民自身生计资本的不充足,使得无法充分防范和应对各种疾病和贫困的状况,致使"贫困-疾病"陷阱的肆意发展。可见,"贫困-疾病"陷阱在相关应对保障上的缺失,是导致"贫困-疾病"陷阱不断恶化和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原因。第四,在整合研究视角,研究经验,以及相关制度性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条具有动态保障效果的"健康保障链",包含预防层、基础层、补充层和托底层四个层次和八项具体措施,层层递进,从而能有效地切断风险链的每个阶段,阻止疾病与贫困恶性交互的"循环放大"。
任楠[9]2013年在《不同政府补贴水平下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意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项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运行以来,在防范农民疾病医疗风险,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提升农民健康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顺利进行又是保障这一制度长效运行的重要前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补贴和农民个人缴费,政府对中西部的补贴增长较快,然而农民个人缴费增长速度远远慢于财政补贴的增长速度,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长效、持续发展,增加农民个人缴费是关键,政府补贴的不断增加能否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意愿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运用保险经济学中的风险理论、保险需求理论以及效用理论、卫生经济学等知识对新农合筹资中的农户需求问题以及政府补贴和农户支付意愿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意愿的理论框架。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对四川省都江堰市、名山县、彭山县、盐亭县和富顺县5个地区366户农村居民家庭进行了调查,通过建立Cox回归模型,以农户支付意愿为被解释变量,将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分为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家庭成员健康情况、对新农合的评价4类15个解释变量;采用CVM方法对农户支付意愿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分别计算了总体和5个样本县(市)农户支付意愿值,得出以下结论:(1)农户支付意愿随政府补贴的增加而提高。随着政府补贴的不断提高,农户对新农合的支付意愿有上升、不变以及下降叁种趋势,通过构建交叉列表和列联系数检验发现,农户支付意愿的变化走势与保障水平能否满足医疗需求和个人缴费水平认识显着相关,与家庭规模、收入水平和参合费不具有显着关联性。从支付意愿测算结果看,农户支付意愿随政府补贴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但不同地区农户支付意愿表现出了一定差异。(2)家庭规模、收入、参合费、保障水平能否满足看病需求和缴费水平认识在四种不同政府补贴水平下均对农户支付意愿有显着影响。其中,家庭规模和参合费两个解释变量与支付意愿呈负相关;收入、保障水平能否满足看病需求和缴费水平认识叁个解释变量与支付意愿呈正相关。(3)收入等5个解释变量对农户支付意愿的影响程度随政府补贴水平的提高而变化。其中家庭规模、收入以及参合费这3个因素对农户支付意愿的解释程度随着政府补贴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医疗保障水平能否满足看病需求和对缴费水平的认识这两个因素对农户支付意愿的解释程度随着政府补贴的增加而不断加强。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在政府补贴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付意愿呈现提高趋势,农民个人缴费仍有增长空间,因此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的完善与改进上,可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多档次筹资标准,在尊重农民自愿选择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总额,并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在提高农民支付意愿的同时增强其支付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福利和医疗服务利用,并最终提高健康水平。
晏磊[10]2009年在《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叁农”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叁农”问题的根本在于促进农业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目标是实现农村繁荣。解决“叁农”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采取新的思路和方法。综观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支农服务是基础性环节,也是有效解决“叁农”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支农服务建设,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相联结,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加快产业融合与迸进,统筹城乡经济交流,从而稳定、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在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落后、资金外流、信息闭塞、公共产品短缺、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设施陈旧、农业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等,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支农服务落后,它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诚然,构建与完善支农服务体系,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发达国家的政府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扶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支农服务建设已进入制度化的轨道。而我国支农服务建设刚刚起步,尤其是部分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建设近乎空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构建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是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第1章是导论。阐述支农服务建设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支农服务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从而构成本文研究的出发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第2章是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相关概念与现状分析。对农业服务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含义及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农业服务和农村公共服务的相关内容,构成支农服务的内容。并对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第3章是构建与完善支农服务体系是欠发达地区解决“叁农”问题的基础工程。先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基本特征和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对支农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进行理论与案例分析,指出构建与完善支农服务体系是欠发达地区解决“叁农”问题的基础工程。第4章是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支农服务实践及其启示。对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我国的江苏苏南地区、浙江东阳、山东寿光、广东番禺大溪村的支农服务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出对我国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建设的经验启示。第5章是构建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目标。以江西省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对支农服务需求以及支农服务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基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欠发达地区农户对支农服务需求和支农服务供给状况的分析,提出构建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可行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公益性原则、重点性原则、效率效益原则、持续性原则。基本目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国民待遇。第6章是构建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对市场增进论、政府主导论、多元主体论、制度变迁论等理论依据进行阐述。对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主体功能、信息渠道、层次结构、投资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第7章是构建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这是构建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的着力点,即:把为农业服务作为支农服务建设的中心环节;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农”职责;明确支农服务的重点领域;建立高效率的支农服务实施机构;深化县乡体制改革,加快县乡政府支农服务职能转变;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服务投入机制;支持发展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构建支农服务的多主体供给体系;完善支农服务的法律与监督检查。第8章是总结与展望。对构建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了研究的主要结论。构建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要结合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农民对支农服务的需求等多方因素,进行通盘考虑。在构建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多主体共同参与,多种服务模式相互配合。在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政策建议上都有新意。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需求与供给问题研究[D]. 胡宏伟. 武汉科技大学. 2006
[2]. 农户合作医疗需求分析[D]. 樊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3]. 新农合背景下农户医疗需求与定点医疗机构互动关系的研究[D]. 刘金莉. 江西财经大学. 2014
[4].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问题研究[D]. 唐莉. 武汉科技大学. 2006
[5]. 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需求与制度创新研究[D]. 肖诗顺. 西南大学. 2008
[6]. 农户合作医疗:需求透视与政策启示[C]. 樊桦. 国情报告(第七卷 2004年(上)). 2012
[7]. 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银秀. 浙江大学. 2005
[8]. 农村健康保障链构建研究[D]. 徐小言.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9]. 不同政府补贴水平下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意愿研究[D]. 任楠.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10]. 欠发达地区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晏磊.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标签: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论文; 医疗论文; 合作医疗论文; 新农合论文;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