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质,皮质,动脉,脑病,硬化性,疏松,脑室。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论文文献综述
赵丙坤[1](2019)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CT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CT鉴别和诊断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具体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CT诊断资料,对比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不同影像学特征。结果使用CT扫描检查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能够清晰反应患者病灶的部位、大小以及分布情况,便于医师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结论 CT可以作为临床上该诊断鉴别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工具,但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对影像结果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必要时推荐使用磁共振成像作为进一步确诊的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06期)
李建华[2](2017)在《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认知功能障碍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LA组)患者4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组)患者40例,均结合临床表现与CT检查确诊,统计2组生活质量评分(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LA组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得分显着优于BD组(P<0.05),LA组MMSE评分高于BD组(P<0.05)。结论脑白质疏松症者其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均优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者。(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7年10期)
靳跃[3](2015)在《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CT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1898年Alzheimer又称这种疾病为Binswanger病(BD)而定名。其临床特点为伴有较长期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合并进行性痴呆。病理基础表现为大片脑白质脱髓鞘而弓状纤维保留及明显血管壁的动脉硬化。并且在中、老年人中占较大比例[1]。脑白质疏松症(LA)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用影像学描述的临床综合征。加拿大神经学家Hachinski于1987年提出(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5年02期)
孙远征,范秋玉[4](2010)在《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针灸结合中药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中药脑得生治疗,对照组单纯针灸治疗。治疗30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改良的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HDS-R)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DS-R测定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DS-R测定组间比较,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脑得生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说明脑得生有助于病人智能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0年09期)
范秋玉[5](2010)在《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 SA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SAE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3人。西药组给予都可喜治疗;药物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配合中药脑得生治疗;针药1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针药2组在西药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和脑得生治疗。四组疗程均为30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评定。结果:1、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86%,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9.57%,针药1组总有效率为73.91%,针药2组总有效率为86.96%。针药2组分别与西药组、药物组以及针药1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2、四组治疗后HDS评分均有提高,四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针药2组疗后评分提高显着,且分别与西药组和药物组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3、四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有下降,四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针药2组评分下降显着,与西药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4、四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均有下降、波幅均有提高,四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及波幅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针药2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显着,且针药2组与西药组组潜伏期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波幅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脑得生、都可喜叁者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疗效显着,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智能水平、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并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明显增强,从而更好的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0-05-01)
王东霞,顾明霞[6](2010)在《同型半胱氨酸在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及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与年龄、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等的关系。方法选择34例BD患者,53例LA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Hcy,同时检测血脂、纤维蛋白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测量血压等进行比较。结果BD组Hcy明显升高,与L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Hcy水平与血压,纤维蛋白原呈显着相关(P<0.05或P<0.01),与年龄、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无相关性;在LA组:Hcy与血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均呈显着相关(P<0.05或P<0.01),与年龄、甘油叁酯、高密度脂蛋白均无相关性。结论Hcy通过联合多种因素参与BD的发生。(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0年04期)
赵艳莉[7](2008)在《进行性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病因与影像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进行性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BD)的病因、影像学与临床的关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BD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结果(1)合理降压组较未合理降压组发生BD的时间有显着差异;(2)影像学病变的范围与痴呆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合理降压是预防和治疗BD的关键,应重视影像学检查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王春霞[8](2006)在《原络通经针法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原络通经针法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西药都可喜治疗,对照组单纯服用都可喜。治疗60天后,采用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的长谷川简易智能量表(HDS-R)、事件相关电位P300进行治疗前、后疗效的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22%,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HDS-R测定表明两组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原络通经针法联合都可喜治疗,可使SAE患者P300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运用原络通经针法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具有很好的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对照组,说明针刺有助于病人智能及神经功能的改善,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5-01)
徐宇虹[9](2006)在《头针为主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简称BD,是一种发生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的慢性脑血管病。目前临床主要以对症支持疗法为主,尚缺乏有效地改善患者智能和改变疾病进程的治疗办法。本研究采用头针为主治疗本病,配以强捻转刺激及长留针的手法,并与西药都可喜进行对照,观察头针疗法对BD的疗效。 方法:本研究选择42例Binswanger病患者,随机分为针药治疗组和单纯药物对照组,每组各21例,以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R)、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为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及组间差异,以研究针刺治疗Binswanger病的效果。 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治疗组的HDS-R上升(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HDS-R上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HDS-R,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TCD的检测结果改善明显,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以头针为主的针刺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BD患者的智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并能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状态,是治疗BD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5-01)
梁临平,贺燕,郭洪志[10](2006)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对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认知功能是脑血管病神经心理研究的一部分,但目前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还是空白。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及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合并脑梗死认知功能的不同特点。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7-03/2000-05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血管病患者91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疾病类型分为3组,其中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27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33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组31例。另外选择健康对照组30例。以上各组观察对象均自愿参加观察。方法:对各组观察对象进行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评定,并进行对比分析。认知功能测定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按不同文化程度(文盲、小学、中学、大学)评分分别低于17,20,22,23分为痴呆。记忆能力测查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甲式,测查内容包括联想学习、指向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和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将上述5项测查成绩换算成量表分并算出记忆商。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观察对象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临床记忆量表评分。结果:纳入脑血管病患者91例及健康对照者3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组观察对象认知功能障碍情况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1例(77.8%);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8例(24.2%),痴呆25例(75.8%);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6例(19.4%),痴呆24例(77.4%)。②各组观察对象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及临床记忆量表评分比较: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组两量表评分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t=2.14~3.81,P<0.05~0.01)。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和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组评分显着低于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t=2.13~3.37,P<0.05~0.01)。结论:①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认知损害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为主。②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和单纯脑白质疏松症+脑梗死的认知障碍以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为主,其程度明显重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可以作为评估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6年06期)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组(LA组)患者4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组)患者40例,均结合临床表现与CT检查确诊,统计2组生活质量评分(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LA组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得分显着优于BD组(P<0.05),LA组MMSE评分高于BD组(P<0.05)。结论脑白质疏松症者其生活质量及认知功能均优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丙坤.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CT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2].李建华.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认知功能障碍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7
[3].靳跃.皮质下动脉硬化脑病与脑白质疏松症的CT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
[4].孙远征,范秋玉.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
[5].范秋玉.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6].王东霞,顾明霞.同型半胱氨酸在脑白质疏松症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中的对比研究[J].江苏医药.2010
[7].赵艳莉.进行性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病因与影像学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
[8].王春霞.原络通经针法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9].徐宇虹.头针为主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10].梁临平,贺燕,郭洪志.单纯脑白质疏松症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对比(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