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绒鳌蟹蚤状幼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绒鳌蟹蚤状幼体,EPA,DHA,营养强化,褶皱臂尾轮虫
中华绒鳌蟹蚤状幼体论文文献综述
吴学军[1](2004)在《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开口饵料营养强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直链藻,海水蒜头藻以及经过其营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的开口饵料,结果如下: 1.淡水蒜头藻经过海水驯化后能在海水中顺利生长,海水驯化后的蒜头藻EPA/DHA的含量略有下降。 2.初始NaNO_3浓度为1125mg/l时最适合海水驯化后的蒜头藻和直链藻的生长,且在此浓度下海水驯化后的蒜头藻EPA的含量最高,而直链藻是在NaNO_3初始浓度为700 mg/l时,EPA的含量最高。 3.密度为3×10~8 ind/ml的海水蒜头藻与直链藻最适合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生长。 4.1×10~5~3×10~5 ind/ml的直链藻液密度下的蚤状幼体Z_1到Z_2存活率最高。 5.饲喂直链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的蚤状幼体的成活率和变态时间优于其他微藻处理组,饲喂强化72 h的褶皱臂尾轮虫的蚤状幼体的成活率和变态时间优于其他时间处理组。 6.20ind/ml和30ind/ml的直链藻强化轮虫密度分别对蚤状幼体Z_2和Z_3的变态比较适宜。海水蒜头藻强化轮虫对蚤状幼体Z_2和Z_3的变态比较适宜的密度分别也是20 ind/ml和30ind/ml。 7.经过海水蒜头藻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中,都是强72h的轮虫中的EPA/DHA含量最高。(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吴学军,杨家新,陆建明,高锡伦[2](2004)在《直链藻密度对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_1到Z_2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着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04年01期)
沈和定,蒋宏雷[3](1998)在《甲醛对中华绒鳌蟹各期溞状幼体及隐藻的急性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静水试验法,用甲醛对中华绒螯蟹各期状幼体及隐藻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为:Z1:24hLC50为41.214mg/L,48hLC50为33.364mg/L,SC为3.34mg/L。Z2:24hLC50为125.497mg/L,48hLC50为54.258mg/L,SC为5.43mg/L。Z3:24hLC50为143.617mg/L,48hLC50为93.817mg/L,SC为9.38mg/L。Z4:24hLC50为200.679mg/L,48hLC50为98.414mg/L,SC为9.84mg/L。甲醛对Z5的毒性状况比较特殊,虽经10次试验仍无规律性。试验表明,30mg/L以下的甲醛,24小时内波海红胞藻全部成活,甲醛对波海红胞藻的6hLC50为:90mg/L,12hLC50为:60.77mg/L,24hLC50为:57.5mg/L。一定浓度的甲醛可杀死苗池水中的赤潮生物,蓄水池中的赤潮生物可用含氯化合物杀灭,以降低赤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幼体的毒性,提高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和育苗产量。(本文来源于《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陈军昌,刘权恕,王继健,尹璐,韩守谨[4](1997)在《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携带细菌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平行采集两处河蟹育苗池的蚤状幼体,共计18份样品,检出菌株80株,其中葡萄糖发酵型菌株58株,非发酵型13株,酵母样真菌9株。蚤状幼体携带致病性弧菌构成比,副溶血性弧菌为45.8%、溶藻弧菌18.7%、沙鱼弧菌16.7%、类志贺邻单孢菌8.3%。(本文来源于《垦殖与稻作》期刊1997年02期)
中华绒鳌蟹蚤状幼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着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绒鳌蟹蚤状幼体论文参考文献
[1].吴学军.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开口饵料营养强化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吴学军,杨家新,陆建明,高锡伦.直链藻密度对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_1到Z_2的影响[J].淡水渔业.2004
[3].沈和定,蒋宏雷.甲醛对中华绒鳌蟹各期溞状幼体及隐藻的急性毒性[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
[4].陈军昌,刘权恕,王继健,尹璐,韩守谨.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携带细菌情况研究[J].垦殖与稻作.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