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晓山东省宁阳县葛石镇沙卜完小271400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课堂参与度”是指课堂上学生表现欲望的多少、参与课堂程度的大小成为提高课堂效率高低的必定因素,也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表现、自主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上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效率,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结合自己对小学教学实践的观察和尝试,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课堂参与度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奠定情感氛围基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好的情境创设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例如在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一节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我们先从上海世博园中的人与自然馆出发,欣赏几座奇特美妙的建筑。课件显示上海世博园中的人与自然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澳门的古老剧院……它们美不美?这些凝聚人类智慧的建筑有什么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有什么魅力和特点?为什么人们对于三角形如此青睐?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样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能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又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了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欲望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奠定了情感氛围基础。
二、利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奠定知识能力基础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悟就是自我体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地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如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两个分数直接相加?②你打算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三、动手操作,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供积累学习过程体验的资本
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尽可能地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要通过让学生数具体实物的个数建立数的概念;教学分数时,让学生亲手分一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几何初步知识”,要通过作图、测量使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结构,进而分析内部特点和规律;应用题教学,要让学生参与到题意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画图分析、模拟测量,广泛收集整理数据,手脑并用,构建解决问题的框架结构,认真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解题思路。又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借助老师提供的材料,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选择,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有奇思妙想,也可以尝试一下,不需要这些材料。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提供了自由选择、积极参与的机会,也增添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自然也就高了。
四、因材分层施教,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奠定积极主动的个性基础
要运用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各层次学生主动探求新知;努力设疑,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各层次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共同提高;分层练习,及时反馈,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适当调节课堂气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想学、乐学”,从而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奠定积极上进的人性基础。
首先,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大小不等的圆片和准备好的白线,然后指导学生用白线沿着圆片的边绕上一周再量出各自的长度,最后让学生计算白线的长度与圆片直径的关系,从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圆的直径长度3倍多一些。这样逐步分层前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主动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其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自明。
其次,在设计作业时将练习进行分类:A为必做题,B为选做题,C为智力题。A类题:难易程度一般,是对新知识的一种概括复习,题量较少,是针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设计的,可以提高他们做作业的质量,并能使他们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B类题: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对新知识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通过稍高层次的练习可以进一步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C类题:专门针对优秀生或尖子生,这类题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开拓思维,鼓励他们不断地向自己提出挑战。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得做、乐意做,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五、合理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掘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而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恰恰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一句赞赏的话,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充分调动起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才能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成为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