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和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根系呼吸温度敏感性,土壤温度,生长季,冬小麦生育期
温度和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彦军,党水纳,郭胜利[1](2019)在《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根系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农作物生育期对根系呼吸(R_A)及其温度敏感性(Q_(10))的影响对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在黄土高原雨养农田生态系统,于2009—2014年生长季,利用土壤碳通量系统测量相邻裸地土壤微生物呼吸(R_H)和不施肥小麦地的土壤呼吸(R_S=R_A+R_H),研究生育期对冬小麦R_A和Q_(10)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净光合速率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为5.9、14.4、12.0和4.4μmol·m~(-2)·s~(-1),根系活力依次为51.0、100.8、84.4和31.8μg·g~(-1)·h~(-1).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R_A差异显着,分别为0.26、0.67、0.91和0.56μmol·m~(-2)·s~(-1),且R_A的变异特征与冬小麦各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温度、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密切相关,分别呈抛物线、指数、线性和线性关系模型.Q_(10)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为2.61、4.88、2.26和6.93,且Q_(10)的变异特征与冬小麦各生育期内的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和土壤水分含量有关,这一变化的根系呼吸贡献率在各生育期分别为29%、53%、46%和31%.除了环境因素外,冬小麦生育期也是影响R_A和Q_(10)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朝阳,陈志勇,朱绍祥,刘建荣,王清江[2](2019)在《Ti750合金中初生α相的体积分数对固溶温度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Ti750合金中初生α相的体积分数对固溶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α+β两相区热处理的Ti750合金中初生α相的体积分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呈现先慢后快的下降趋势;合金中Mo元素的含量由0.25%(质量分数,下同)提高到1.0%使初生α相体积分数对固溶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用电子探针分析了Al和Mo元素在初生α相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初生α相含量相同的合金中,Mo元素含量的提高使初生α相中的Al元素富集,使初生α相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从而降低了αp相体积分数对固溶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准确控制热加工和热处理组织。(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美惠,刘伟,王振花,韩翠仙,范洁茹[3](2019)在《高温胁迫下小麦白粉病菌不同温度敏感性菌株Hsp基因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白粉病是由专性寄生真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全球性小麦真菌病害,其流行年份可导致严重的小麦产量损失。本研究通过设置5个不同温度梯度在室内筛选出4个温度敏感菌株13-14-7-2-②、13-10-11-1-①、13-11-4-2-2-①、13-1-1-①以及4个耐高温菌株13-1-4-1-1-①、13-14-8-2-②、13-10-3-2-②、13-11-4-2-1-①,并采用Real-time RT-PCR技术对高温胁迫下接种不同菌株0h、6h、12h、24h和48h其病菌的热激蛋白基因BgtHsp40、BgtHsp70、BgtHsp90和BgtHsp104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探究了BgtHsp40、BgtHsp70、BgtHsp90和BgtHsp104与小麦白粉病菌耐高温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接种小麦白粉病菌6h后(孢子萌发阶段)、24h后(附着胞形成阶段)、48h后(吸器形成阶段),高温胁迫下耐高温菌株的BgtHsp40和BgtHsp70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敏感菌株,而耐高温菌株的BgtHsp90和BgtHsp104相对表达量与敏感菌株相比差异均不显着。此结果说明高温胁迫下,在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和吸器形成阶段BgtHsp40和BgtHsp70与小麦白粉病菌的耐高温性可能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蔡兵华,吴雨薇,黄磊,胡俊,陈健[4](2019)在《中空圆环形冻结管温度场发展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中空圆环形冻结管在冻结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因素的敏感性,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分别讨论当土体的潜热、导热系数、比热改变时,中空圆环形冻结管的温度场发展规律。结果显示:导热系数的变化可以显着影响温度场的发展,随着导热系数的增加,土体达到冻结温度的时间逐渐缩短;随着比热的增大,土体降温速度减缓,最终的冻结温度也有所升高;相变潜热对温度场的发展没有显着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使用相应的施工方法改善冻结土体的参数,可以有效地改变冻结效率。(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蕊,韩倩倩,王春仁[5](2019)在《温度敏感性生物材料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近年来温度敏感性生物材料(简称温敏材料)的研究进展,为后续温敏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总结目前常用的几种温敏材料的组成、原理,并介绍其在药物释放方面的应用。结果:温敏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低细胞毒性,常见的有壳聚糖聚合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合物等,其温敏性决定了在药物释放中的作用,提高了药物靶向性。结论:温敏材料可受环境因素影响发生体积相变,是药物缓控释的优秀材料。设计性能优良的温敏材料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9年10期)
王晓慧,崔晓鹏,郝世峰,姜嘉俊[6](2019)在《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海表温度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叁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和敏感性试验(SNC试验:SST固定为初始值)的SST存在明显差异(CTL试验平均SST低于SNC试验)。对比分析表明:两试验模拟的海上时段TC路径差异不大,但SNC试验模拟的TC强度较CTL试验偏强;TC环流区域内,两试验垂直速度差值在对流层基本为正(SNC试验上升运动更强),随着SST差值不断增大,垂直运动差值也不断加大;SNC试验的降水强度(P_S)大于CTL试验,但P_S差值随SST差值增大并非线性变化,体现了P_S变化的复杂性;SNC试验的Q_(WVA)(垂直积分的叁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均基本大于CTL试验(后期差别更大),SST的不同可通过影响垂直运动,造成QWVA的差异,进而影响PS;分析时段内,两试验TC环流区域大气均持续变干(正值Q_(WVL)),且存在较明显海面蒸发(正值Q_(WVE)),其中,两试验之间的Q_(WVL)差异不明显,但SNC试验的QWVE总体上强于CTL试验(尤其是分析时段中后期);两试验间云相关过程变率差异的时间变化复杂,最大差异量级与QWVE相当;SST对水凝物发展和深对流活动有一定影响,伴随SST差异的逐渐增大,水凝物含量差异也逐渐增大,液相水凝物中,雨滴差异较大,而与液相水凝物相比,冰相水凝物差异更为突出,尤其是较大的冰相粒子(雪和霰);SNC试验中,零度层下更多的霰粒子和雨滴,在更强上升运动配合下,有助于云滴和雨滴碰并(P_(racw))及霰粒子融化(P_(gmlt))微物理过程的加强,进而造成更强降水。TC环流区域时间和空间平均的物理量对比分析揭示,两试验降水物理过程定性上基本相似,但定量上存在明显不同,SNC试验的P_S与CTL试验相比,增幅达8.8%,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降水宏、微观物理过程的差异,其中,不同SST环境下Q_(WVE)的差异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魏圆云,崔丽娟,张曼胤,刘魏魏,王大安[7](2019)在《外源碳输入对华北平原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外源碳输入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碳的稳定和积累机制以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为期35 d的室内培养试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和湿地土壤在15℃和25℃下的土壤有机碳矿化及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湿地)、温度(15℃/25℃)和葡萄糖添加[0.4mg(C)·g~(-1)]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均具有显着影响。在相同培养温度下,未添加葡萄糖的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着差异,而添加葡萄糖处理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显着高于湿地土壤。除湿地土壤在15℃下培养外,添加葡萄糖显着促进了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显着高于湿地土壤。温度升高显着促进了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10为1.2~1.6,土地利用类型和葡萄糖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都不显着。在温度升高和外源碳输入的共同作用下,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显着高于湿地土壤。(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0期)
[8](2019)在《解析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杨元合团队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垂直变异的调控机制,以及土壤碳稳定性机制在调节碳分解过程对气候变暖响应中的关键作用,为准确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提供了启示。相关结果日前发表于《科学进展》。研究人员基于自然土壤剖面形成的理化性质梯度,并结合长期培养实验、碳分解模型以及控制实验等多种手段,发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深层土壤中较低的微生物丰度与较强的团聚体保护使其碳分解的(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高丽,侯向阳,王珍,韩文军,运向军[9](2019)在《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为平台,以样带上未放牧和重度放牧配对样地为研究对象,开展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积累量和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呈现出干燥度指数较大的样点显着大于干燥度指数最低的样点(P<0.05)。在相对湿润的样点,土壤氮素矿化周转速率较快;(2)重度放牧对不同样点土壤氮积累量和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干燥度指数较高样点,重度放牧样地土壤铵态氮减少量和速率较未放牧样地低(P<0.05),重度放牧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P<0.05);在干燥度指数较低样点,重度放牧样地土壤铵态氮减少量和速率较未放牧样地高(P<0.05),重度放牧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影响不大(P>0.05);(3)土壤氮矿化作用温度敏感性(Q_(10))变化范围在1.61—2.06,重度放牧对Q_(10)无显着影响。随着纬度的升高,Q_(10)呈升高趋势。Q_(10)与基质质量指数以及表观活化能与基质质量指数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4)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无机氮积累量、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比与干燥度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典型草原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受气候条件(温度和降水)的调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丁佳[10](2019)在《中科院植物所解析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丁佳)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杨元合团队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垂直变异的调控机制,以及土壤碳稳定性机制在调节碳分解过程对气候变暖响应中的关键作用,为准确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提供了启示。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22)
温度和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Ti750合金中初生α相的体积分数对固溶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α+β两相区热处理的Ti750合金中初生α相的体积分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呈现先慢后快的下降趋势;合金中Mo元素的含量由0.25%(质量分数,下同)提高到1.0%使初生α相体积分数对固溶温度变化的敏感性降低。用电子探针分析了Al和Mo元素在初生α相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初生α相含量相同的合金中,Mo元素含量的提高使初生α相中的Al元素富集,使初生α相具有更高的热力学稳定性,从而降低了αp相体积分数对固溶温度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准确控制热加工和热处理组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和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彦军,党水纳,郭胜利.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根系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陈朝阳,陈志勇,朱绍祥,刘建荣,王清江.Ti750合金中初生α相的体积分数对固溶温度的敏感性[J].材料研究学报.2019
[3].张美惠,刘伟,王振花,韩翠仙,范洁茹.高温胁迫下小麦白粉病菌不同温度敏感性菌株Hsp基因表达的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蔡兵华,吴雨薇,黄磊,胡俊,陈健.中空圆环形冻结管温度场发展敏感性分析[J].路基工程.2019
[5].王蕊,韩倩倩,王春仁.温度敏感性生物材料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9
[6].王晓慧,崔晓鹏,郝世峰,姜嘉俊.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海表温度敏感性试验[J].大气科学.2019
[7].魏圆云,崔丽娟,张曼胤,刘魏魏,王大安.外源碳输入对华北平原农田和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8]..解析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调控机制[J].中国食品学报.2019
[9].高丽,侯向阳,王珍,韩文军,运向军.重度放牧对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土壤氮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10].丁佳.中科院植物所解析土壤碳分解温度敏感性调控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