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径流调控论文_潘岱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降雨径流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径流,黄土高原,模型,集水区,入渗,措施,阈值。

降雨径流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潘岱立[1](2019)在《黄土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通常沿坡线垂直方向分段布设。不仅可阻止坡面径流、泥沙、污染物下移,且其生物量还可作为饲料、燃料、生物质能源等原材料,是一种兼顾生态与经济双重功能的水土保持措施。揭示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调控效应及其机理,并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施该项措施的理论基础,对提升其综合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绵土为供试土壤,选取黄土高原四种典型牧草品种(白叁叶、鸡脚草、小冠花和百脉根),构建牧草植被过滤带,采用土箱人工降雨—放水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取得以下进展:(1)阐明了牧草植被过滤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牧草植被过滤带对其土壤物理性质有显着影响,牧草品种及其生长阶段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生长3年的牧草植被过滤带(2014-2016年)为例,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土壤持水性能均有所改善,土壤有效水含量提高1.7-2.4%;土壤残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均无规律性变化;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处理土壤容重降低2.9-4.4%,百脉根处理土壤容重提高0.7%。叁年内百脉根处理土壤饱和导水率连续下降,幅度达1.3 cm h~(-1),白叁叶和小冠花处理则连续提高,幅度分别达1.8 cm h~(-1)和1.1 cm h~(-1),鸡脚草处理在2016年返青期(5月份)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为4.3 cm h~(-1)。(2)考虑土壤物理参数,对植被过滤带物质迁移模型(VFSMOD)进行了修正,模型可信度较高。以往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减沙效益研究多从植被形态和植被过滤带几何尺寸角度展开,未考虑植被过滤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本文基于试验观测,修改模型参数,构建了考虑土壤物理性质的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减流减沙数值模拟新方法。模拟结果可信,决定系数在0.80以上,纳什系数在0.85以上。PAWN和EET敏感性分析一致表明牧草植被过滤带坡面减流主要受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初始含水量和牧草植被过滤带宽度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67、0.31和0.17;坡面减沙主要受土壤饱和导水率,植被茎秆间距和牧草植被过滤带宽度影响,敏感性系数为0.16、0.17和0.84。饱和导水率等土壤物理性质参数对坡面径流、泥沙输出有显着影响。(3)初步揭示了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机理,发展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提出将一定时段内,降雨径流调控后土壤储水下降量减去调控前(裸地)土壤储水下降量作为土壤储水损失量(Ws)。以调控后泥沙输出减少量(Sr)为分母,以调控后蒸散增量(Wet)、截留增量(Wint)、径流减少量(Wr)和土壤储水损失量(Ws)为分子,分别得到蒸散增量减沙比(WSet)、截留增量减沙比(WSint)、用水减沙比(WSr)和储水损失减沙比(WSs)。相较以往WSr等指标,WSs考虑了降雨间隔时期降雨径流调控效应。WSs将调控前后土壤储水变化和减沙效益结合起来,其土壤储水变化由土壤水补给变化和消耗变化共同决定,即:WSs=WSet+WSint-WSr,为同步缓解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提供了新评价指标。基于模拟试验得出:2016年生长季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和裸地土壤储水量均下降。相对裸地,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2016年生长季径流减少88.2-144.9 mm,其幅度小于蒸散增量与截留增量之和,导致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处理土壤储水下降量大于裸地土壤储水下降量16.0-50.8 mm。4种牧草植被过滤带WSs为9.4-36.5 m~3 t~(-1),即相比裸地,牧草植被过滤带每拦蓄1 t泥沙需多消耗9.4-36.5 m~3土壤水,不同牧草品种WSs值差异明显。(4)建立了综合考虑生态与经济指标的牧草植被过滤带综合效益评价模型。2014-2016年生长季内牧草植被过滤带植被叶片净光合速率在6-24μmol CO_2 m~(-2) s~(-1)之间波动,鸡脚草平均值最大,为17.4μmol CO_2 m~(-2) s~(-1)。随土壤水分降低,白叁叶光合作用受胁迫最为明显且发生非气孔胁迫,这主要与根系分布和土壤水利用来源有关。鸡脚草、百脉根、小冠花和白叁叶植被过滤带2014-2016年生长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88、0.39、0.35和0.30 kg m~(-2)。在结合牧草植被过滤带植被生理生态特征基础上,综合考虑坡面减流量、坡面减沙量、土壤蓄水量、生物量及光合作用等5类观测指标,以牧草植被过滤带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构建多目标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综合效益为“良”,百脉根为“差”,4种牧草品种中,白叁叶生态效益最优,鸡脚草经济效益最优。建议在黄土坡面构建牧草植被过滤带时优先考虑白叁叶、鸡脚草和小冠花叁个牧草品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蒋春博,李家科,马越,李怀恩,阮添舜[2](2018)在《雨水花园对实际降雨径流的调控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海绵城市倡导的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理念,根据西安地区降雨特征,设计建造了入渗型和防渗型两套雨水花园。2015~2017年对33场次降雨事件径流调控效果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以原状土为填料的防渗型雨水花园设施水量削减率为11.2%~100%(中位数=69.14%);(2)污染物浓度超越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径流雨水经过雨水花园系统后,总氮、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出流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限制的概率,与入流浓度超过地表Ⅳ限制的概率相比,分别降低了58.57%,2.71%,20.57%和29.71%;(3)雨水花园设施场次径流水量削减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的相关关系在0.857以上;(4)通过监测的场次降雨量及系统进水和出水水质水量,估算的雨水花园系统年径流污染物浓度去除率为11.93%~60.97%,径流污染物年负荷削减率基本在70%以上。(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崇佳文,徐乐中,李翠梅,程桂,张竞文[3](2018)在《渗透铺装对降雨径流水文水质调控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宜兴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SWMM软件对研究区域概化、建模,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对模型真实度进行验证。模拟了重现期分别为3a、5a、10a、15a、50a、100a暴雨强度下渗透铺装对降雨地表径流产生的水文、水质效果,并分析渗透铺装对城市雨水系统生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渗透铺装对降雨径流量的削减可达19.74%,径流系数平均降低21.93%,径流削减作用总体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大,但增幅较小,调控效果较为显着且稳定。对常规污染物负荷(SS、COD、TN、TP)可分别减少24.12%、23.79%、22.81%、21.90%,削减作用明显,且对径流量及负荷浓度峰现时间产生一定迟滞效果。研究对渗透铺装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可对工程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宋亚倩[4](2016)在《黄土坡面草被措施降雨径流调控效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丘陵区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生态环境脆弱,降雨主要集中在6~9月份,而草被措施作为有效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之一,在该时期能发挥较好的蓄水保土作用。本文通过室内斑块尺度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四种草被措施(鸡脚草、白叁叶、小冠花、百脉根)及其地上和地下部分在不同生长阶段(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的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探讨了草被的减水减沙作用机理,为黄土丘陵区草被的优化配置和茬割时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草被措施均具有较好的减水减沙效益,且草被的减沙作用强于其减流作用,与裸地相比,草被措施降低产流率31%~73%,降低产沙率84%~99%。鸡脚草坡面减流效益、减沙效益在各生长阶段最高,平均减流效益、减沙效益分别为60.5%和97.8%,白叁叶次之,百脉根坡面平均减流效益、减沙效益最低,分别为40.0%和81.7%。随生长时间延长,四种草被措施坡面减流效益和减沙效益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鸡脚草和白叁叶减流效益和减沙效益在结实期(7月中旬)达到最大,分别为76.0%和98.4%,63.9%和94.24%;小冠花和百脉根减流效益和减沙效益在孕蕾期达到最大,分别为58.8%和98.0%,50.0%和90.2%;此时,小冠花在草被生长的7月中旬,百脉根在6月上旬。鸡脚草和白叁叶生长旺盛期与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高发阶段吻合,能显着减少坡面水土流失,其中鸡脚草效果最为明显。草被冠层与根系的减流减沙贡献率具有一定差异,冠层发挥较大的减流作用,而根系发挥较大的减沙作用。除百脉根外,不同生长阶段草被冠层减流贡献率在53%~79%之间,根系减沙贡献率在58%~96%之间。鸡脚草冠层减流效益、根系减沙效益在四种草被中最大,整个生长阶段,鸡脚草冠层平均减流效益达40.75%,根系平均减沙效益达86.8%。回归分析表明,LAI与冠层和草被减流效益以及草被坡面产沙率之间呈幂函数或指数函数关系。(2)草被措施能够很好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入渗速率,草被坡面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显着高于裸地(P<0.05)。不同生长阶段,草被措施间以鸡脚草入渗性能最好,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变化范围为:0.79~1.00 mm min-1,白叁叶次之。不同草被坡面与裸地坡面比较,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和土壤含水量增量均有一定差异。降雨后不同草被坡面土壤入渗深度为40~60 cm,裸地坡面仅为30 cm。不同草被措施在同一生长阶段,平均土壤含水量增量变化与坡面土壤水分稳定入渗率变化趋势一致。5月上旬和6月上旬,平均土壤含水量增量表现为鸡脚草坡面>白叁叶坡面>百脉根坡面>小冠花坡面>裸地坡面;7月中旬和8月下旬,表现为鸡脚草坡面>白叁叶坡面>小冠花坡面>百脉根坡面>裸地坡面。(3)草被措施对坡面流速具有显着影响(P<0.05)。裸地坡面流速远高于草被坡面,百脉根坡面流速显着高于鸡脚草、白叁叶和小冠花坡面流速(P<0.05)。剪除地上部分后,坡面流速增大,增大范围在23.5%~61.1%之间。鸡脚草、白叁叶、小冠花根系坡面平均流速在7月中旬达到最小,分别为1.9、2.7、3.3 cm s-1,百脉根根系坡面平均流速在6月上旬达到最小,为5.8 cm s-1。根系坡面的减速效益和减速贡献率远高于冠层,且以鸡脚草根系坡面最为明显,减速效益和减速贡献率变化范围分别在72.0%~83.3%和89.4%~93.5%之间。不同处理水深变化规律为:鸡脚草>白叁叶>小冠花>百脉根>裸地。剪除地上部分后,水深略有升高。不同草被坡面流的雷诺数Re在10.30~28.29之间,属于层流范畴,剪除地上冠层后Re无显着差异。鸡脚草、白叁叶、小冠花在茬割前后坡面流弗劳德数均小于1,属于缓流。茬割后,坡面流弗劳德数略有升高,但并没有改变水流的流态。阻力系数和曼宁系数均反映了坡面流的阻力特征,且变化规律一致,都表现为鸡脚草>白叁叶>小冠花>百脉根>裸地。草被坡面流的阻力系数和曼宁系数高于根系坡面。坡面产沙率与平均流速、雷诺数、弗劳德数、阻力系数和曼宁系数均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但是与平均水深之间的幂函数关系不明显,与平均流速关系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蒋元勇[5](2015)在《城市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调控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来大面积透水性地表逐渐被建筑物、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使得城市水文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城市内涝频繁发生、水体水环境生态恶化加剧。城市降雨径流管理新概念—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通过采用入渗、过滤和滞蓄等多种源头控制管理措施,实现了对降雨形成的径流量及污染物的削减。采用LID措施对城市降雨径流及其污染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需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现状与污染特征,以及LID措施对其调控效果与影响因素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尤其是降雨特征对LID措施径流污染调控效果的影响。暴雨雨洪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是公认的最适合于城市降雨径流及其污染模拟研究的重要工具。本研究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为例,选取3种典型下垫面(路面、停车场和屋面),对南昌城市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现状与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与探讨,构建并利用SWMM模型进行LID措施(以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为例)对降雨径流及其污染负荷的调控效果进行探讨。选择径流峰值流量、总流量、峰值出现时间以及总悬浮颗粒物(TSS)、化学需氧量(CODcr)、总氮(TN)与总磷(TP)等污染负荷,分别作为降雨径流及其污染负荷的SWMM模型输出变量,并以雨水花园为例分析降雨特征(重现期和雨型)对LID措施调控效果的影响,以期为LID措施的广泛推广与应用、相关导则与规范的编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南昌城市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的随机性较强,污染较为严重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集水区降雨径流中TSS的浓度超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二级排放标准的1.08~2.95倍,CODcr和TN的浓度分别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标准的1.08~1.76倍和1.33~1.66倍;降雨径流污染随机性较强,污染物的浓度与降雨事件平均浓度(EMC)变异性均较大,除pH外其他径流污染物的浓度与EMC变异系数分别在65.3%~133.3%和20.0%~150.0%之间,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均属左偏态,数值集中于较小数值区域。降雨径流污染存在不同程度的初期冲刷效应,冲刷强度与降雨事件和污染物种类有关,在降雨初期污染物浓度偏高,且具有一定波动性,持续一定时间后,污染物浓度下降至较低的稳定水平。(2)LID措施(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对城市降雨径流及其污染具有较好的调控效果。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等LID措施对降雨径流峰值流量和总流量的削减率分别为50.56%~61.42%和59.78%~63.95%,延迟峰值出现时间5~8 min;对降雨径流中TSS、COD、TN和TP污染负荷的削减率分别为49.08%~63.84%、47.48%~66.34%、35.53%~70.67%和31.43%~72.86%。(3)降雨重现期对雨水花园调控降雨径流及其污染的效果影响显着。降雨径流的峰值流量、总流量及污染负荷与降雨重现期呈正相关,雨水花园对降雨径流及其污染的调控效果与降雨重现期呈负相关。在相同降雨重现期条件下,雨水花园对降雨径流中TSS的污染负荷削减率最大,径流污染物负荷的削减率依次为TSS>COD>TN>TP。(4)雨型对雨水花园调控降雨径流及其污染的效果影响较小。降雨径流的总流量和污染负荷随雨型峰值系数变化差异较小,径流峰值流量出现时间随峰值系数变大而推迟,峰值流量的变化与雨水花园是否设置有关。雨水花园对降雨径流峰值流量和污染负荷的削减率,随雨型峰值系数增大而减小;雨水花园对降雨径流总流量的削减率和峰值流量出现时间的延迟效果,在不同雨型条件下差异均较小。(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5-27)

赵西宁,吴普特,黄俊,张宝庆,高晓东[6](2015)在《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是制约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瓶颈。几十年的水土保持实践表明,降水径流的利用和调控是解决这两大障碍的有效手段,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理论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从降雨径流运行规律、雨水资源潜力的计算与评价、降雨径流优化配置理论与方法、降雨径流利用的生态和环境效应4个方面分析了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最后,提出了近中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重点,为有效控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缓解干旱缺水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赵西宁,吴普特,冯浩,黄俊[7](2014)在《降雨径流调控利用与流域保水减沙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绝对/相对保水减沙比指标来反映降雨径流的调控利用效果,绝对保水减沙比指标反映流域经过调控后所保有的降水资源量与侵蚀产沙量的比值;相对保水减沙比指标反映流域经过调控后拦截单位泥沙所减少的地表径流量。选取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7个主要支流,以1960-2009年为研究时段,对其保水减沙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60-1999年间各流域内绝对/相对保水减沙比指标波动变化幅度较大,但在2000-2009年间,各个支流绝对/相对保水减沙比指标分别急剧增加和下降,表明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成效显着。保水减沙比指标不仅可作为评价流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效果的有效指标,而且还可作为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效果评价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权全,罗纨,沈冰,贾忠华,唐双成[8](2013)在《城市化土地利用对降雨径流的影响与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水文模型DRAINMOD模拟了1988-2007年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降雨径流产生的影响,通过DRAINMOD模型探讨了降低城市地表径流、增加雨水入渗的调控措施。结果表明:西安地区透水地面的年径流系数为0~0.414,不透水地面的年径流系数在0.677~0.844之间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能力以及降雨强度是影响城区降雨-径流关系的重要因素;当透水与不透水地面比例接近1∶1时,城区综合径流系数达到0.8以上。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增加透水地面下凹深度的建设形式来蓄渗雨水可有效增加雨水入渗量,削减地表径流水量,但此类滞留系统对24h最大暴雨的作用有限。(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梁改革,高建恩,韩浩,孟岩,幸定武[9](2011)在《基于作物需水与降雨径流调控的隔坡梯田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地作物普遍存在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问题,基于作物需水过程和降雨径流调控理念,利用WEPP模型对不同梯田模式下春玉米生育期的降雨、径流、入渗、蒸发、土壤水进行作物生育期需水耗水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条件下,单一模式隔坡梯田不能完全解决春玉米需水与天然来水在时间上的错位问题,且一般情况下需要1∶6~1∶8平坡比收集降雨径流,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结合水窖,不但能大量节约土地资源、满足作物需水,且隔坡梯田作物年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较无隔坡条件均增加50%以上,基本实现作物增产和减少水土流失的双重目标;得出的典型模式隔坡梯田平坡比取值参考表可供黄土丘陵沟壑区隔坡梯田设计规划参考。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隔坡梯田与水窖蓄水配合,不但可满足作物生长过程需水,而且又可防止水土流失,是适宜推广的坡地降雨径流调控方式,这对坡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黄俊[10](2010)在《坡面降雨径流生态调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面降雨径流调控是同步解决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不同生态调控措施,通过室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较为系统的分析了不同坡面条件下降雨产流、土壤入渗及坡面流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生态措施与坡面降雨产流阈值关系密切,它增加了坡面降雨产流的难度,增大了坡面降雨产流阈值。结果表明:直线回归法得到的各坡面降雨产流阈值分别为:裸坡9.4mm、黑麦草23.6mm、苜蓿15.8mm和春小麦19.5mm;综合考虑降雨强度、植被覆盖度和前期含水量在内的坡面降雨产流阈值分别为:裸坡13.4mm、黑麦草23.7mm、苜蓿18.8mm和春小麦19.7mm。2、生态措施可显着增加坡面土壤入渗能力。结果表明:裸坡土壤稳定入渗率最小,平均仅为0.3862mm/min,黑麦草、春小麦和苜蓿坡面稳渗率均值分别较裸坡提高90.9%、69.5%和61.1%。土壤稳定入渗率随着降雨强度、坡度增大呈先增后减小趋势,存在“临界雨强”和“临界坡度”值。各坡面临界雨强分别为黑麦草2.52mm/min、春小麦2.10mm/min、苜蓿1.97mm/min和裸坡1.57mm/min;临界坡度分别为黑麦草11.87°、春小麦12.13°、苜蓿11.63°和裸坡9.44°。植被覆盖度能提高土壤稳定入渗率,某一特定覆盖度值前,稳渗率递增速率较大,覆盖度超过该特定值后,稳渗率增加速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叁者生态措施坡面的特定覆盖度值分别为:黑麦草67%、春小麦57%和苜蓿51%。3、生态措施可显着推迟坡面起流时间、降低平均产流强度。结果表明:黑麦草、春小麦、苜蓿及裸坡的平均起流时间和平均产流强度值分别为:12.28min、8.53min、5.68min、3.33min和0.3003mm/min、0.4735mm/min、0.4695mm/min、0.6639mm/min;方差分析表明生态措施对坡面起流时间和平均产流强度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rob=0.01)。平均产流强度与降雨强度、坡度和前期含水量间存在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平均产流强度受前期含水量影响最大(前期含水量每增加1个单位,裸坡、苜蓿、春小麦和黑麦草坡面平均产流强度则分别增加5.0208、3.0309、2.3083和2.3032个单位);其次为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裸坡、苜蓿、春小麦和黑麦草坡面平均产流强度则分别增加0.7163、0.4891、0.4259和0.3610个单位);坡度对平均产流强度的影响最小(坡度每增加1个单位,裸坡、苜蓿、春小麦和黑麦草坡面平均产流强度则分别增加0.0689、0.0479、0.0319和0.0336个单位)。平均产流强度随植被覆盖度增加呈负指数关系递减,但递减速率逐渐减小。覆盖度为:苜蓿51.62%、春小麦62.16%和黑麦草72.72%之前,相应坡面平均产流强度下降速率较快,之后迅速衰减。4、生态措施对坡面流力学参数有显着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裸坡、苜蓿、春小麦和黑麦草坡面流速及水深的平均值分别为3.98cm/s、2.46cm/s、2.25cm/s、1.90cm/s和0.34mm、0.42mm、0.51mm、0.82mm。裸坡、苜蓿、春小麦及黑麦草坡面弗劳德数及曼宁粗糙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1、0.36、0.22、0.17和0.05、0.11、0.20、0.28,且方差分析表明生态措施对弗劳德数和曼宁粗糙系数的影响程度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rob=0.01)。回归分析发现,流速、水深、雷诺数及阻力系数与降雨强度和坡度间呈幂函数关系,与覆盖度间呈指数函数关系。本研究中雷诺数变化范围为1.88~36.38,弗劳德数在0.026~1.346之间波动,且多数小于1。按明渠流一般标准,多数降雨事件水流均为层状缓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降雨径流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海绵城市倡导的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理念,根据西安地区降雨特征,设计建造了入渗型和防渗型两套雨水花园。2015~2017年对33场次降雨事件径流调控效果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以原状土为填料的防渗型雨水花园设施水量削减率为11.2%~100%(中位数=69.14%);(2)污染物浓度超越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径流雨水经过雨水花园系统后,总氮、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出流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限制的概率,与入流浓度超过地表Ⅳ限制的概率相比,分别降低了58.57%,2.71%,20.57%和29.71%;(3)雨水花园设施场次径流水量削减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的相关关系在0.857以上;(4)通过监测的场次降雨量及系统进水和出水水质水量,估算的雨水花园系统年径流污染物浓度去除率为11.93%~60.97%,径流污染物年负荷削减率基本在70%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雨径流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潘岱立.黄土坡面牧草植被过滤带降雨径流调控效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蒋春博,李家科,马越,李怀恩,阮添舜.雨水花园对实际降雨径流的调控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8

[3].崇佳文,徐乐中,李翠梅,程桂,张竞文.渗透铺装对降雨径流水文水质调控效果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8

[4].宋亚倩.黄土坡面草被措施降雨径流调控效应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蒋元勇.城市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调控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5

[6].赵西宁,吴普特,黄俊,张宝庆,高晓东.黄土高原降雨径流调控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评述[J].自然灾害学报.2015

[7].赵西宁,吴普特,冯浩,黄俊.降雨径流调控利用与流域保水减沙效应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4

[8].权全,罗纨,沈冰,贾忠华,唐双成.城市化土地利用对降雨径流的影响与调控[J].水土保持学报.2013

[9].梁改革,高建恩,韩浩,孟岩,幸定武.基于作物需水与降雨径流调控的隔坡梯田结构优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

[10].黄俊.坡面降雨径流生态调控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实际测定值与BP网络模型和统计回归模...1991年水塘系统对降雨径流的调控(SRP...1995年水塘系统对降雨径流的调控(SRP...坡面数据库(以10°为例)1990年水塘系统对降雨径流的调控(SRP...春玉米地土壤储水量模拟结果

标签:;  ;  ;  ;  ;  ;  ;  

降雨径流调控论文_潘岱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