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生[1]2003年在《江苏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江苏乃至全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长期以来,粮食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一直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回顾江苏稻作发展历程,为了实现稻作温光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品种生产潜力的充分开发,以优化种植区划与品种布局为重点的水稻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不仅在过去的水稻增产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是未来稻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透过当前生产结构中仍然存在(或潜在)且亟待解决的不合理因素,即更加凸显出这方面研究的战略性意义。为此,本研究在重点分析江苏纬向区域温光资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于1997~2000年依次选择昆山(N31.3°)、扬州(N32.4°)、建湖(N33.4°)、宿豫(N34.0°)、东海(N34.5°)、沛县(N34.7°)为试验点,以江苏主体类型代表性品种为材料,通过播期塑造五种季节温光等生态条件处理,系统研析江苏水稻品种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基本规律,为当前水稻生产优化布局和因种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 (1)在对水稻生育期温光模型构建、拟合求解等改进的基础上,应用纬向区域播期试验资料,建立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生育期温光模拟模型,该模型因较好地克服了原有模型的若干缺陷而具更好的解释性,切合生产实践,预测精度显着改善。模型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对温光的反应有明显差异,播种至抽穗期生育速率的温光敏感性排序为中熟晚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中粳>早熟中粳>杂交中籼,而抽穗至成熟期几乎与抽穗前相反。同时明确了常年气象条件下江苏水稻品种抽穗期与成熟期的分布及纬向变化,早熟类型品种生育期的纬向差异较小而播期间差异较大。根据江苏纬向地区水稻常年最迟安全抽穗期引入安全生育成熟指数概念,分析了水稻品种生育成熟的安全性及其变化。水稻品种北移或播期推迟时生育成熟安全性降低,利用安全成熟指数与纬度、播期的关系方程,确定了不同类型品种安全成熟的最迟播期与临界纬度,进而做出不同类型品种安全生育成熟的区域性评价。 (2)多区域试点产量方差分析表明,纬向地区与季节性温光差异对各类型品种产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苏北地区以中、迟熟中粳产量水平较高,早、中熟中粳品种南移产量逐渐下降,而早、中熟晚粳产量却逐渐增加,故苏南地区以早、中熟晚粳产量较高,苏中介于二者之间,以迟熟中粳及早熟晚粳产量较高。中籼产量在各纬向地区均有良好表现,但在苏北或苏南时变异增大。品种产量对播期的响应可用3种走势的二次抛物曲线表示,同一杨海生,江苏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品种的产量抛物线走势类型在地区或年份间可相互转化。产量稳定性分析表明,江苏总体上以迟熟中粳产量的稳定性较好,其产量物质形成期的温度敏感性中等:早、中熟晚粳在苏北成熟安全性差,纬向南移时明显趋好,并在苏南好于迟熟中粳,其温度反应特性较弱;早、中熟中粳稳产性较差且对温度较敏感;中釉在苏中时稳产性较好,移至苏北或苏南时有所下降,对温度亦较敏感。在产量构成上,早、中熟中粳群体颖花量的温光反应特性较弱,但结实率对气温较敏感,早、中熟晚粳则与之相反,迟熟中粳的温光反应特性中等,中釉大体与早、中熟中粳接近。利用品种产量对温度的特征响应曲线,通过“平移包络”估算了不同地区各类品种温光产量的实际潜力,并明确了常年气象条件下(相对)适宜的抽穗日期。 (3)不同类型品种在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茎萦消长动态、冠层叶生长与LAI动态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等方面对播期温光差异的反应特性不同。抽穗前干物质积累与有效积温和累计日照时数呈线性正相关,但抽穗后分别为抛物线型相关和线性正相关。早、中熟晚粳群体生物产量较高,抽穗前干物质积累的温光反应特性较强,但抽穗后较弱且积累量相对稳定;中粕的温光反应特性始终较强,因而播期间干物质积累动态差异较大。晚粳品种总生物产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中粳和中釉品种为抛物线型相关,但所有品种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均为正相关。晚粳品种群体茎孽消长对温光反应较强,80%以上高峰苗数持续时间较短,群体无效分萦生长量较少。主茎总叶片数与出叶期有效积温正相关,故越迟熟品种总叶片数越多且对温度较敏感,同时迟熟品种群体最大LAI也较高,群体LAI动态与冠层顶叁叶面积在播期间的差异也较大。此外,迟熟品种总吸氮量多且受播期温光差异影响较大,其早播时更有利于增加群体总吸氮量,提高氮肥效率。 (4)早、中熟中粳和中釉品种群体叶/颖花比无显着变化但叶/实粒比依播期推迟明显减小,迟熟中粳和早、中熟晚粳均显着增加。抽穗期单位有效库容所占干物质积累量亦有类似趋势。各类型品种籽粒灌浆过程均可用班CHARDS方程进行稳健的描述。播期推迟时,早、中熟中粳灌浆前期速率增加但历时变短增重少,中后期延长但速率下降增重亦少,灌浆速率与气温关系密切,属灌浆温度调节型类型;早、中熟晚粳和迟熟中粳灌浆速率均增加且中后期延长粒重增加,灌浆速率与群体叶/粒比的关系显着,属灌浆源库调节类型;中粕品种灌浆速率下降但历
袁继超[2]2006年在《攀西地区稻作特点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稻作区。本文于2002~2003年,在攀西及其相邻地区海拔539m~1787m范围内的8个市区县进行了多点分期播种、品种比较、源库调节、肥料运筹、栽插密度、水分管理、育栽方式等共27个试验(小区总数达683个),并分析了由攀西地区试验市区县以外的另10个产稻县取的20个正常(成熟)稻谷样品的米质,重点研究了攀西稻区水稻产量及其品质的形成特点,重点分析了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随种植地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并探讨了攀西地区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1.攀西地区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种植地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数量关系,不同海拔高度和品种类型栽培主攻的产量构成因素和重点不同由于种植地的海拔高度不同,温、光等气候生态条件有差异,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也因之而不同。本文的试验研究表明:各供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颖花量与种植地海拔高度之间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穗着粒数和实粒数与海拔高度之间为线性负相关关系,结实率和产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二次凸函数关系(昌米011的产量与海拔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结实率在海拔1000m左右地区最高,产量在海拔1250m~1580m区域(因品种而异)最高。各产量构成因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即对海拔高度的敏感性因品种而异,结实率和产量对海拔高度的敏感性粳稻品种较籼稻低,以杂交籼稻最敏感。 本文的研究还表明:攀西中高海拔地区水稻的产量构成有两个特点,一是生态穗容量(在特定生态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能容纳的最大有效穗数)大,穗数多、颖花量大(库容量大);二是结实率偏低。高产栽培的总体策略是:应在充分发挥穗多、总颖花量大这一优势的同时,着重提高结实率。具体的策略因品种类型和种植地海拔高度而异,分品种类型而言,杂交籼稻穗形大、结实率低,应以提高结实率为栽培主攻方向;粳稻穗形较小且较稳定,结实率较高,应以主攻穗数为主;常规优质籼稻介于上述两类型之间,在低产水平下应以攻穗数为主,在高产水平下主攻大穗,并着重提高结实率。分海拔高度而言,在海拔1100m以下地区,穗数较少影响产量,首先应主攻穗数;在海拔1500m以上地区,易达足穗,但结实率低,且穗形小,高产栽培中应以提高结实率和促大穗并重。 2.攀西地区稻米的品质指标与温光等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在攀西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下,水稻齐穗后前20d的温度条件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的温度使出糙率、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提高;较高的温度使多
张建军[3]2005年在《播期与不同生育时期遮光对水稻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奶皇后、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丰锦和越光、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星丰和冈优5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设计6个播期,3/13、3/23、4/2、4/12、4/22、5/2)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以品种奶皇后、星丰和丰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遮光(插秧至幼穗分化、幼穗分化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遮光率50%)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 1 分期播种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1 灌浆结实期温度变化 品种越光、丰锦和奶皇后生育期较短,分别为143d、143d和142d,前五个播期结实期温度先升高后降低,第六播期结实期温度一直降低。品种星丰和冈优527生育期较长,分别为165d和164d,随着播期的推迟,结实期温度逐渐降低,播期间变化趋势一致。 1.2 对源器官的影响 不同播期在整个灌浆结实期剑叶绿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小,上叁叶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上叁叶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大后减小,上叁叶和茎鞘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 1.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1 对加工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同一品种随着结实期温度的升高,糙米率和精米率变幅不大,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粒率增大。 1.3.2 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对直链淀粉积累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直链淀粉形成的主要时期在花后0~30d,30d之后直链淀粉含量变化较小,因此可以用灌浆结实期前30d温度变化来描述直链淀粉积累与温度的关系较为确切。从灌浆结实期温度与直
李天[4]2005年在《温光对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选用越光、世锦、IR72、日本睛、奶皇后、丰锦、星丰和冈优26等为材料,开花后通过设置高温和自然适温、不同日均温、不同温差、遮光和自然光照、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日照长度、不同时段遮光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光对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酶活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从籽粒蔗糖的分解开始到淀粉形成的主要过程中的产物变化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上,揭示了品质变化的内在机理;分析了不同纬度地区的温光条件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探索了不同温度和光照下水稻品质变化的规律性。 1.高温对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1 高温对蔗糖分解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高温下籽粒的蔗糖含量明显增加,但分解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并未相应明显增加;高温下蔗糖合成酶活性(SS)、液泡型转化酶(VCI)和细胞壁结合型转化酶(CWI)活性明显下降。表明高温有利于籽粒中蔗糖的积累,但不利于籽粒中蔗糖的分解。相关分析表明,蔗糖合成酶活性、细胞壁结合型转化酶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呈显着正相关。 1.2 高温对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高温下籽粒成熟期的淀粉积累量减少,直链淀粉占总淀粉量的比率降低,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降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降低,可溶性淀粉分支酶(SSBE)活性升高,颗粒结合型淀粉分支酶(GBSBE)活性变化较小,淀粉去分支酶(DBE,R酶)活性表现为降低。相关分析表明,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可溶性淀粉分支酶和R酶的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呈显着正相关。 高温下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变化对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分析表明,高温下淀粉合成量的下降与蔗糖合成酶、转化酶、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合成酶活性的降低有
王力冬[5]2016年在《分蘖期冷水胁迫下施氮量对寒地粳稻生长特性和产质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粳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黑龙江省作为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发生频繁,对水稻产量的形成产生严重影响。氮素作为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增加水稻产量的基本农艺措施之一。目前有关低温胁迫下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研究较少。因此,本试验以3个耐冷性不同的寒地粳稻品种东农428、龙稻7和松粳10为材料,在分蘖期冷水胁迫下,设置7个施氮量水平,研究分蘖期冷水胁迫下施氮量对寒地粳稻生长特性、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以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旨在为寒地粳稻科学合理的施用氮肥以及减轻冷害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结论如下:(1)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株高及其生长速度下降,分蘖发生减缓,分蘖生长速度下降,最高分蘖数减少,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抽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和有效叶面积率降低,其中耐冷性较强的品种东农428下降的程度小于耐冷性较弱的品种松粳10,龙稻7介于二者之间。冷水胁迫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多,株高及其生长速度增大,分蘖发生加快,最高分蘖数增多,株高达到最大值时间和最高分蘖数峰值期均延迟,无效分蘖数增多,有效分蘖率下降,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增大,抽穗期高效叶面积率和有效叶面积率减小。(2)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度下降,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贡献率均降低,其中耐冷性较强的品种东农428下降的程度小于耐冷性较弱的品种松粳10,龙稻7介于二者之间。冷水胁迫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多,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增大,抽穗期至成熟期茎叶干重分配比例逐渐升高,穗干重分比例逐渐降低。施用纯氮100kg·hm-2寒地粳稻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速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贡献率均最接近于对照,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着。(3)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的起始灌浆势、平均灌浆速度、最大灌浆速度显着下降,达到最大灌浆速度的时间和灌浆持续期显着延长,其中耐冷性较强的品种东农428灌浆速度下降和灌浆时间延长的程度小于耐冷性较弱的品种松粳10,龙稻7介于二者之间。冷水胁迫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多,起始灌浆势下降,平均灌浆速度和最大灌浆速度减慢,达到最大灌浆速度的时间和灌浆持续期延长。(4)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和产量明显降低,其中耐冷性较强的品种东农428下降的程度小于耐冷性较弱的品种松粳10,龙稻7介于二者之间。冷水胁迫下千粒重和结实率均随氮肥用量的增多而下降,施用纯氮100kg·hm-2寒地粳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产量及产量CRI值与对照最接近,能够减轻分蘖期冷水胁迫下产量的损失。(5)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下降,长宽比减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大,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胶稠度变小。其中耐冷性较强的品种东农428变化的程度小于耐冷性较弱的品种松粳10,龙稻7介于二者之间。冷水胁迫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长宽比下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直链淀粉含量上升,胶稠度减小。(6)分蘖期冷水胁迫下,有效分蘖率、高效叶面积率、有效叶面积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7)分蘖期冷水胁迫下,施用纯氮75kg·hm-2寒地粳稻品质表现最优;施用纯氮100kg·hm-2寒地粳稻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着,品质仅次于施用纯氮75kg·hm-2处理,但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因此,综合产质量表现,施用纯氮100kg·hm-2最有利于减轻分蘖期冷水胁迫下寒地粳稻产质量的损失,是分蘖期冷水胁迫下的最佳氮肥施用量。
姜元华[6]2015年在《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优势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长江下游地区稻-麦两熟制地区(常熟、扬州市),以甬优系列籼粳稻杂交稻(A)为研究对象,当地超级(超高产)杂交粳稻(B)、常规粳稻(C)与杂交籼稻(D)为对照,采用不同轻简化机械化种植方式(钵苗摆栽、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根据各类型品种特性和高产栽培理论设置高产潜力能够充分发挥的配套栽培管理措施,对不同类型品种群体生产力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进行系统比较分析,阐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机制,明确超级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增产与调控途径,以期为超级稻超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年份、地点间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产量均呈A>B>C>D趋势,A类品种平均收获产量为12189.63kghm-2,分别较B、C和D增产8.98%、11.86%和20.06%,A类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为每穗粒数极显着高于B、C、D。(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总颖花量>结实率>千粒重,对总颖花量的净贡献率表现为每穗粒数大于有效穗数,说明大穗依然是水稻高产的主要途径。(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拔节期茎蘖数表现为C>D>B>A,主茎和一级分蘖贡献率表现为A>D>C>B,二级分蘖贡献率表现为B>C>D>A;蜡熟期茎蘖组成特点与拔节期规律一致;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成穗率表现为C最大(75.76%),B其次(72.87%),A再次(66.80%),D最低(63.24%)。(4)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穗长表现为D>A>B>C,着粒密度、每穗粒数和单穗重均表现为A>B>D>C;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总粒数和二次枝梗总粒数均表现为A>B>C>D,一次枝梗粒数对总粒的贡献率表现为C最大(41.00%),B其次(33.50%),A再次(31.83%),D最低(29.92%),二次枝梗总粒对每穗粒数的贡献率表现为D最大(70.08%),A其次(68.17%),B再次(66.50%),C最小(59.00%)。(5)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终极生长量Wo呈C>B>D>A趋势,最大灌浆速率Vmax表现为C>D>B>A,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表现为B>A>C>D,平均灌浆速率Vmean表现为D>C>B>A,有效灌浆时间T99表现为A>B>C>D;阶段性灌浆特征方面,灌浆量在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均表现为C>B>D>A;灌浆时间在渐增期表现为B>C>A>D,在快增期和缓增期均表现为A>B>C>D;灌浆速率在渐增期表现为D>A>C>B,在快增期和缓增期表现为C>D>B>A.籼粳杂交稻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穗大粒多”是其优势形成的基础。2、A与B、C、D超高产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毯苗机插)存在差异。(1)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成熟期群体干物重均与产量呈极显着的正向直线关系,抽穗期群体干物重均与产量呈极显着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2)籼粳杂交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叶面积和单茎干物重均高于其它叁类品种,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差异不断扩大;籼粳杂交稻的生物学产量高于其它叁类品种,而经济系数呈相反趋势。(3)在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籼粳杂交稻的干物质净积累量、积累比例、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低于其它叁类品种,光合势介于粳、籼之间;生育中期(拔节至抽穗)干物质净积累量、积累比例、光合势均高于其它叁类品种,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介于粳、籼之间;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干物质积累量、积累比例、群体生长率、光合势均高于其它叁类品种,净同化率与粳稻相近。(4)在抽穗期,籼粳杂交稻的叶、鞘比例高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低于杂交籼稻,茎的比例低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高于杂交籼稻,穗的比例高于其它叁类品种:乳熟期,叶、鞘的比例高于其它叁类品种,茎的比例低于其它叁类品种,穗的比例高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低于杂交籼稻;成熟期,叶、鞘的比例低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高于杂交籼稻,茎的比例高于其它叁类品种,穗的比例低于其它叁类品种。无论是抽穗期、乳熟期还是成熟期,籼粳杂交稻单茎叶、茎、鞘、穗的分配量均高于高于其它叁类品种。(5)籼粳杂交稻叶、鞘的表观输出量高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低于杂交籼稻,叶、鞘的输出率和转化率均低于其它叁类品种;茎的最大输出量高于其它叁类品种,输出率、转化率高于杂交籼稻,低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茎的表观输出量、表观输出率和表观转化率均最低,单茎回升增重明显高于其它叁类品种。充分依靠个体优势,在生育前期稳步形成有效的群体生长量基础上,着重提高中、后期光合系统生产性能,保证光合产物持续产出并得到合理分配,同时在生育后期具有协调的物质输出与转运机制,最终形成高积累的生物学产量,这既是籼粳杂交稻经济产量优势形成的关键原因也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3、A与B、C、D不同粒位(上部一次枝梗U1,上部二次枝梗U2,中部一次枝梗M1,中部二次枝梗M2,下部一次枝梗M1,下部二次枝梗M2)群体灌浆、籽粒充实特性与相关生理生态学特征存在差异(钵苗机插)。(1)各类型品种共性规律为中位籽粒(U2,M1,M2,D1)群体灌浆与籽粒充实均属于上下同步中位异步灌浆类型(U2和D1同步,M1和M2异步),各类型各中位籽粒的两种灌浆峰位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为M1、U2、D1、M2;群体灌浆量方面,总量呈A>B>C>D趋势,A类品种不同中位籽粒群体灌浆强度表现为U2>M2>M1>D1,其U2、D1的群体灌浆强度和U2、M2灌浆量明显高于B、C、D;籽粒灌浆充实方面,各粒位终极充实度介于粳、籼类型间,A类品种不同中位籽粒灌浆充实强度表现为M1>U1>D2>M2,其中U1籽粒充实度A>D>C>B而其强度表现为D>A>C>B,D2籽粒充实度为C>B>A>D而其强度亦表现为C>B>A>D。(2)主要生理生态指标方面,抽穗期营养器官物质积累量、抽穗至乳熟期营养器官物质输出量表现为A>B>C>D,从乳熟期开始至蜡熟期为止观察到营养器官中营养物质逐渐低于对照类型,蜡熟期和成熟期净光合速率表现为A>B>C>D,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与前期物质输出和后期光合速率趋势一致;灌浆中期光-光合速率起始响应参数、二氧化碳-光合速率起始响应参数、群体根尖数均表现为A>B>C>D,根尖数依根径分布的峰位根径表现为DABC,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根系密度表现为C>B>A>D;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暗周期与温差平均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均表现为A>B>C>D。说明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类型超级(超高产)稻各粒位同属于“上下同步中位异步”的灌浆类型,本研究中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显示出“群体灌浆总量大、籽粒灌浆充实好”基本灌浆特征,文章阐明了生育中期群体营养器官中贮存足量灌浆原料并于灌浆前期与库有效对接、畅通输出,生育后期群体光合系统性能稳定持久,根系与叶系保持高活性生理机能以及生育中后期具有充分高效争用时空资源的特性是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获取较群体灌浆量和良好籽粒充实的主要生理生态机制。4、A与B、C、D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上3张叶片的长度、宽度表现为A>B>D>C,叶基角表现为D>A>B>C,披垂度表现为D>B>C>A。冠层上部叶面积密度表现为D>A>B>C,冠层下部叶面积密度表现为C>B>A>D,最大叶面积密度表现为A>D>B>C,最大叶面积密度出现的相对高度表现为D>A>B>C。冠层上部相对光照表现为A>B>C>D,冠层下部相对光照表现为B>A>C>D,冠层平均相对光照表现为B>A>C>D,冠层消光系数表现为C>D>B>A。(2)抽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率均呈D>A>B>C趋势,有效叶面积率呈A>B>C>D趋势:颖花/叶和实粒/叶均表现为A>B>C>D。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均表现为A>B>C>D,经济系数呈D>C>B>A趋势;蜡熟期和成熟期剑叶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PS Ⅱ的光化学效率及净光合速率呈A>B>C>D趋势;抽穗至成熟期剑叶的MAD含量呈D>C>B>A趋势,SOD、POD、CAT酶活性呈A>B>C>D趋势。与其他3种类型水稻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具有显着优势,这是甬优系列杂交稻产量潜力正常发挥的生态生理基础,也是进一步提高亚种间杂交稻群体生产力的重要途径。5、A与B、C、D超高产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在生育中、后期,A的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根冠比均显着高于B、C和D。(2)抽穗期不定根(根径>0.3 mm)的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占总根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B和C,小于D;细分支(根径≤0.1mm)与粗分支(0.1 mm<根径≤0.3 mm)的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占总根的比例均表现为A大于D,小于B和C。抽穗期土层0~5 cm、5~10 cm和10~15 cm范围根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B和C,小于D;土层15~25 cm、25~35 cm、35~45 cm、45~55 cm范围根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D,小于B和C。(3)A抽穗后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伤流强度以及根系氧化力和根系还原力均高于B、C和D。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具有根冠协调水平高、群体根量大、分支结构优、根系深扎性好以及中、后期生理活性强等优势,这种根系特征为其超高产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6、A与B、C、D主要稻米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理化指标方面,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呈D>A>B>C趋势,胶稠度呈C>B>A>D趋势(2)食味计指标方面,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和综合值表现为C>B>A>D,完整性表现为D>A>B>C。(3)TPA指标方面,硬度、弹性、内聚性、聚集度、回复性趋势一致,呈D>A>B>C趋势,粘着性的大小值呈C>B>A>D趋势(4)RVA指标方面,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均呈C>B>A>D趋势,回复性、糊化温度呈D>A>B>C趋势。(5)变异系数分析表明,综合值、口感、光泽、咀嚼度、硬度、粘着性、回复值、崩解值等指标在品种类型间存在较大差异。(6)相关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与光泽、味道、口感、综合、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完整性、硬度、粘着性、弹性、内聚性、咀嚼度、回复性、最终黏度、回复值、糊化温度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胶稠度呈相反趋势。本研究初步认为,长江下游地区籼粳杂交稻的食味品质介于粳籼类型之间,表现为优于籼稻,但稍逊于粳稻;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是影响食味的关键因素;筛选出的综合值、口感、光泽、咀嚼度、硬度、粘着性、回复值、崩解值等指标可以作为品种类型食味评比的优先指标。7、A与B、C、D抗倒伏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综合抗倒性方面,与B、C、D相比,A的弯曲力矩和抗折力得到协同提高,但二者的综合作用下,倒伏指数表现为D>A>B>C.(2)茎秆质构特征方面,A类品种基部节间的纵向载荷度、弹性、内聚性、抗弯强度等载荷能力指标以及硬度、脆度、穿刺强度、紧实度等穿刺性能的指标均高于B、C、D。(3)茎秆形态与解剖性状方面,A的株高、穗高、重心高、基部节间粗度、横截面积、茎壁面积、维管束总面积、大维管束面积、小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数目、小维管束数目均高于B、C、D;A的相对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小于D而高于B、C;A的基部节间秆型指数、相对茎壁面积、相对维管束面积、大维管束相对面积、小微管束相对面积均低于B、C而高于D。(4)茎秆化学成分含量方面,A茎鞘中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木质素、K、Si、Ca、Cu、Zn等化学成分含量表现为低于B和C,高于D;茎鞘中N、Mg、Fe、Mn等化学成分含量表现为A高于B和C,低于D。(5)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与重心高度、茎秆粗度、横截面积呈显着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基部节间长度、N、Mg、Fe、Mn的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淀粉、Cu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秆型指数、相对茎壁面积、相对维管束面积、可溶性糖、纤维素、木质素、K、Si、Ca、Zn的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本研究初步认为,机插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的茎秆抗倒性较杂交籼稻有大幅提高,但稍逊于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茎秆理化特性的差异与抗倒性密切相关。8、A与B、C、D养分积累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存在差异(毯苗机插)。(1)拔节至抽穗期、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成熟期及抽穗至成熟期氮磷钾硅积累量均呈A>B>C>D趋势,而拔节期相反。(2)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叶面积,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净积累量、光合势,灌浆中期蒸腾速率特征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根系长度和表面积分支根总量均表现为A>B>C>D;灌浆中期根系长度和表面积依根径呈双峰分布,最大根径峰位介于粳、籼类型之间,长度和表面积峰位根径均表现为D>A>B=C;全生育光温资源平速率,全生育期、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光温积累量均表现为A>B>C>D.本文研究显示了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与对照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磷钾硅等营养积累量大,间接说明产量潜力实现有其植物营养学依据,本文从协同生理生态特征角度对其营养大量积累机制进行了探讨。
刘博[7]2010年在《温光因子对辽宁粳稻主栽品种的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1.对辽粳294和辽盐16在2001年~2005年的品质表现与相关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平均温度与糙米率、垩白大小、长宽比呈正相关,与垩白度、粒宽、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呈负相关;太阳辐射量与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透明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垩白大小和糙米率呈现负相关;降雨量除了与垩白度和胶稠度的相关较小外,与各品质性状之间都有较大的相关性。2.以沈农9765、辽优267等10个水稻新品种为试材,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对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温光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移栽期至始穗期的日照时数、始穗期—成熟期积温、移栽期—始穗期积温与生物产量、干物质日平均增重、稻谷重量密切相关;移栽期-始穗期日照时数、移栽期—始穗期温差和每穗秕粒数、生育期、每穗实粒数密切相关。移栽期—始穗期日照、始穗期—成熟期积温与蛋白质含量、垩白粒率、长宽比密切相关。3.采用穗部遮光的试验对产量和品质的光照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下降,单株产量、生物产量、粒重、结实率都明显降低,干物质在茎叶和穗中的积累量都有所下降,会出现负积累量。除粒长与粒宽外,稻米品质都显着受光照影响,弱光会降低稻米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显着地增大垩白率,降低透明度,蛋白质含量随着光照的减弱而显着的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则显着的降低。4.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对水稻灌浆期进行高温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显着地降低了水稻结实率,但使粒重有所增加。高温显着降低了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了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同时也表明高温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程度在水稻品种间差别较大。
曾研华[8]2015年在《低温诱导籼粳杂交稻灌浆结实障碍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利用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一直被认为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向。籼粳杂交稻穗型大,籼粳成分不一,部分组合生产表现低温敏感,花后容易产生结实障碍。因此,提高籽粒结实对籼粳杂交稻高产和稳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关籼粳杂交稻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高产超高产栽培及其籼粳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等方面,但花后低温对籼粳杂交稻结实障碍影响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为探讨低温对籼粳杂交稻籽粒灌浆结实特性及其影响机理,于2013-2014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以浙江地区大面积种植的雨优系列品种为供试材料,同时以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籼稻钱优2号、中浙优1号、粳稻浙粳88为对照,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开展低温诱导籼粳杂交稻籽粒灌浆结实障碍研究,主要研究了甬优系列品种低温耐性鉴定,花期耐低温结实机理,花后低温诱导籽粒生长发育特性与灌浆结实障碍的蛋白表达机制,以及播期对籽粒结实特性的影响,拟为籼粳杂交稻高产稳产栽培和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花期进行低温胁迫(17℃)4d和7d处理,分析甬优系列品种(9个)和对照籼粳稻钱优2号、浙粳88籽粒结实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显着降低甬优系列品种结实率和穗重,低温胁迫效应处理7d大于4d。聚类分析表明,甬优538、甬优10号、甬优6号、甬优15号和浙粳88为耐冷性品种,甬优17号、甬优9号、甬优8号和甬优12号为冷敏感性品种。甬优系列耐冷性与冷敏感性品种私粳成分比例并无明显的差异。(2)为探讨籼粳杂交稻开花期耐低温结实差异的机理,观测分析了低温处理5d下花药开裂、柱头花粉萌发和颖花开放习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甬优538和浙粳88(耐冷性品种)相比,低温处理明显降低甬优17号和甬优9号(冷敏感品种)的颖花受精率,较常温对照分别下降12.5%和9.5%,以穗上部颖花影响尤为显着。低温对花药宽度和体积的影响大于花药开裂。低温处理下,耐冷性品种具有较高的柱头花粉数和萌发率以及花粉粒活性和直径,但颖花开放量不及冷敏感品种。相关分析表明,颖花育性与柱头花粉数和萌发率呈显着正相关,但与颖花开放量无显着相关。因此,柱头花粉散落特性是颖花育性提高的重要前提。(3)于花后不同时段(0-15d,前期;15-30d,中期;30d-成熟,后期),研究低温处理(前期,20℃;中期,17℃;后期,14℃)对籼粳杂交稻甬优品种籽粒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甬优品种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以前期>中期>后期,中、后期与对照差异不大。花后前期低温明显影响甬优17号籽粒灌浆启动,降低灌浆进程,延长灌浆持续时间,导致籽粒结实不良,粒重下降,且对弱势粒的影响大于强势粒,甬优17号结实率与单穗重较对照分别下降41.41%、35.61%,而甬优538和粳稻浙粳88与对照差异不明显。相比甬优538,花后前期低温降低甬优17号籽粒IAA、ZR含量,但提高GA3、ABA含量;影响籽粒蔗糖的积累和转运,降低淀粉合成;同时降低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因此,花后前期低温籽粒激素含量的显着变化,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和转运受阻以及光合作用的下降等影响甬优17号籽粒的灌浆结实。(4)通过研究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籼粳杂交稻甬优品种籽粒形态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前期低温明显降低甬优17号籽粒的宽度、面积、等效直径和比粒重,强、弱势粒比粒重较对照分别降低66.08%、59.65%,高于对照籼稻品种(52.43%、18.37%)。花后前期低温也明显降低甬优17号的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但提高蛋白质含量,同时也降低甬优17号和甬优538的垩白;此外,花后低温显着影响稻米淀粉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崩解值和回复值,降低甬优17号的崩解值,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5)为明确籼粳杂交稻低温灌浆结实障碍的特性,研究了籽粒低温发育的蛋白表达机制。结果表明,与甬优538相比,花后前期低温显着降低甬优17号籽粒蛋白的含量,降幅达40.42%。根据双向电泳结果,在甬优17号和甬优538中分别发现117和6个蛋白上调表达,41和36个蛋白下调表达。基于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搜索获得3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涉及籽粒充实与胚发育(12个蛋白质)、能量代谢(5个蛋白质)、病程反应(3个蛋白质)、蛋白质代谢(2个蛋白质)、抗逆反应(2个蛋白质)和氧化作用(2个蛋白质)等生物学过程。较之甬优538,这些功能蛋白在甬优17号中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表达,在蛋白质水平上表现出消极的伤害作用。本研究还发现2个与抗逆反应有关的新蛋白:Sgt1蛋白和假设蛋白RAB24。(6)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6月14日,早播;6月21日,适播;6月28日,迟播;7月5日,迟播)对籼粳杂交稻结实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外源亚精胺(Spd)对水稻低温冷害的缓解效应。结果发现随播期推迟,甬优品种生育期缩短,但花后灌浆持续时间延长,尤为对照籼稻品种。与适播相比,迟播或早播,均影响水稻产量,甬优品种产量变化因生育期和抗逆性而异,但低于对照籼稻,甬优538迟播产量降幅(0.91-8.85%)低于甬优8号(2.25-14.81%)和甬优15号(17.38-25.42%)。播期推迟,结实率下降明显,与花后第1、第2和第4周内的日均温呈显着正相关;推迟播期,甬优品种垩白呈下降趋势,但对照籼稻稻米品质变差;此外,推迟播期,增加甬优品种籽粒的长度、面积和周长,而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籽粒的比粒重。喷施外源Spd降低低温胁迫下幼苗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减轻伤害程度;同时减缓迟播处理(7月5日)水稻叶片的衰老程度,提高粒重,尤为弱势粒。
滕中华[9]2009年在《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生理适应特性与稻米品质形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中国稻作面积约占世界稻作总面积的1/4,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1/3,而产量则约为世界上稻谷总产量的37%,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5%。近年来,全球变暖引起的水稻热害发生日趋频繁、严重,对我国的水稻生产带来粮食安全隐患。本研究从33份美国稻与13份国内水稻中,筛选出对高温相对较钝感的材料(K30),作为本试验的耐热对照材料,通过人工气候室精确控温,在水稻生长灌浆结实期设置高温处理,系统研究水稻避热抗热的生理机制和高温胁迫对稻米品质形成的机理影响。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光合及蒸腾特性的影响高温处理下,西农优30和富优1号两个水稻品种的叶绿素SPAD值低于对照,随着灌浆结实进程,叶绿素含量继续下降;在水稻灌浆结实期,K30和21两个材料的高温和适温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都呈下降趋势,就两个材料比较而言,高温胁迫下灌浆结实前期(5-10 d)两者的Pn比较接近,但灌浆结实中后期(20-30 d),K30的Pn明显高于21;高温下,K30和21两个材料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都高于对照;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变化有所不同:K30的WUE的变化平稳,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1.6%,作为对照的适温处理,WUE出现较大波动,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达49.4%,灌浆前期(5-15d)高于高温胁迫处理,而后期(20-30 d)低于高温胁迫处理。两种温度处理下21的WUE变化在20-30 d期间表现较大的波动,整个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WUE都低于对照;灌浆结实期K30和21两个材料表观CO_2利用效率(CUE)表现在适温下,变化趋势相同,灌浆前期上升,灌浆中后期,逐步下降,21的CUE高于K30。高温胁迫下,K30的CUE先明显下降(5-10 d),再逐步上升(5-25 d),最后下降;21的CUE呈下降趋势;K30和21两个材料在高温和适温处理下表观量子效率(AQY)动态表现出较一致的变化趋势:灌浆结实期前期的AQY高,随籽粒灌浆进程的推进,AQY不断降低;21的高温处理和适温处理在前中期的AQY比较接近(5-20d),后期(25-30d)高温处理的则明显低于对照(30d时,低57.5%),K30高温处理下的AQY在整个灌浆结实期都低于对照。2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以西农优30和富优1号为材料,研究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高温处理材料的F_o不断上升: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使西农优30在灌浆中后期F_o分别上升8.61%和26.43%,富优1号也分别上升5.02%和12.21%;整个结实期,高温胁迫下西农优30和富优1号两个品种的F_v/F_o和F_v/F_m均低于对照,而且都呈下降趋势。高温处理下西农优30的F_v/F_o和F_v/F_m从7 d到28 d分别下降20.76%和5.35%,而对照的下降值是6.05%和1.23%;高温处理下富优1号的F_v/F_o和F_v/F_m也具有相似的变化;qP在灌浆早期最低,灌浆后14天升至最高,然后逐渐降低,两个材料的表现有所不同:整个结实期,富优1号适温处理的qP低于高温处理;西农优30适温处理的qP在前3个时期都高于高温处理。3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K30和21为材料,研究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K30的SOD活性下降,在灌浆结实后期表现明显,高温处理下K30的SOD活性高于21;高温下K30叶片的POD活性上升,整个灌浆结实期,POD活性高于对照;两种温度处理下21的POD活性,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K30和21两个材料都表现出高温胁迫下CAT活性明显升高现象,灌浆结实后期酶活性下降,高温胁迫对K30的CAT活性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增幅:灌浆结实中期(15 d)CAT活性是对照的6.7倍之多。灌浆结实期的高温胁迫使水稻K30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下降,21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灌浆结实前期(5 d-15d)上升,在灌浆结实后期(15 d-30 d)下降,在灌浆结实后期,两个水稻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都表现出升高的趋势;高温胁迫下,在灌浆结实期5 d-20 d内K30的脯氨酸含量低于对照,在灌浆结实后期(20 d-30 d)则相反;21表现为在灌浆结实期5 d-20 d内,高温和对照处理的脯氨酸含量较接近,两个水稻品种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在灌浆结实后期(20 d-30d)都表现出高温胁迫使脯氨酸含量升高的现象;高温胁迫使两个水稻品种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整个灌浆结实期,高温下K30的MDA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对照处理的MDA含量呈上升趋势,21的两种温度处理材料的MDA含量随着籽粒灌浆进程,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状态;高温胁迫使K30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21的可溶性蛋白在灌浆早期5 d至20 d内,表现为高温胁迫使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但灌浆后期(30 d)高温处理的2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2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上低于K30;热稳定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K30高温处理材料的热稳定蛋白含量整体上高于21。以西农优30和富优1号为材料,研究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抗活性氧活力(AORRU)和总抗氧化能力(TARU)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西农优30和富优1号两个品种的AORRU在灌浆结实期均低于对照;灌浆结实前期,高温处理材料的AORRU高于对照,灌浆结实后期,西农优30和富优1号的AORRU分别比对照低45.16%和35.99%;高温胁迫使西农优30叶片中TARU在灌浆结实前期(7 d-14 d)升高,后期(21 d-28 d)下降;富优1号的TARU在灌浆结实期中后期(14 d-28 d)下降,适温下整个灌浆结实期保持较高活力。4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以K30和21为材料,研究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叶片和籽粒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K30叶片中的ABA含量上升,21中的ABA变化不明显,K30籽粒中的AB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灌浆后期,21籽粒中ABA含量比K30下降明显;K30和21的叶片和籽粒中IAA含量都出现灌浆结实后期降低现象;高温胁迫对两个水稻品种叶片中的GA_3变化方向相反,K30的GA_3含量上升,而21的GA_3含量下降,籽粒中GA_3含量在灌浆结实后期降低;高温胁迫下,K30叶片中ZR含量比21保持了更长时间的峰值,高温处理使K30籽粒中的ZR含量比对照增加更明显;高温胁迫下,灌浆结实前期(5-10 d)K30的GA_3叶片/籽粒值高于明显高于21(分别为4.3倍和4.5倍)。5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水稻淀粉合成相关代谢活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K30和21为材料,研究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对水稻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K30和21两个材料的SPS活性和SS活性明显下降;Q酶活性的变化过程:先升后降,灌浆中期酶活最高,两种温度处理下,21的Q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10-15 d左右,K30的Q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10-20 d左右;高温胁迫下籽粒中可溶性蛋白、热稳定蛋白和赖氨酸含量上升。成熟稻米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垩白度大幅增加,蛋白质含量上升,千粒重、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西农优30和富优1号品种的变化看,适温处理下两者的蛋白质含量较接近,经高温处理的富优1号蛋白质含量增加15.1%,而西农优30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达到51.3%;经高温处理的富优1号总淀粉含量降低14.1%,而西农优30的总淀粉含量降低20.5%。
李华[10]2005年在《稻米产量、品质形成的温光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杂交籼稻协优9308和中熟粳稻秀水110为材料,通过灌浆结实期人工气候箱控温、遮光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产量、品质形成的温光效应及其籽粒灌浆特征和淀粉分支酶的生理活性,并应用品质综合评价的方法,求其综合品质,从总体上研明不同稻米综合品质随结实期温光条件的变化规律。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灌浆结实期高温和遮光处理产量呈显着下降趋势,全结实期(开花-成熟)温光处理对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不同时段处理。花后0-15天高温处理对协优9308产量的影响大于秀水110,花后16-30天高温处理两品种呈相反趋势。遮光处理对秀水110的产量影响较大。 2.花后0-15天高温处理对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的影响大于花后16-30天的高温处理。通过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结实率的差异分析,中、下部受到的影响大于上部,因此灌浆结实期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和实粒数降低空秕粒。 灌浆结实期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大,结实率呈显着下降,且影响程度是中、下部大于上部。不同时段遮光处理对结实率的影响小于温度处理,因此水稻灌浆结实期光照强度只要不是太低,且持续期短,结实率影响不大。 3.高温、弱光条件下,整精米率、胶稠度等品质指标下降,垩白率和垩白度显着上升,崩解值下降,稻米综合品质变劣,且温度处理的影响大于遮光处理,其中垩白率和垩白度对温光条件变化最敏感。不同播期温光条件下,随着播期的推迟,日均温呈逐渐下降趋势,整精米率与日均温呈极显着负相关,垩白度与日均温呈极显着正相关,碱消值与日均温呈显着负相关,稻米综合品质上升,各播期中日照时数与稻米品质相关不显着。
参考文献:
[1]. 江苏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 杨海生. 扬州大学. 2003
[2]. 攀西地区稻作特点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袁继超. 扬州大学. 2006
[3]. 播期与不同生育时期遮光对水稻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D]. 张建军.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4]. 温光对水稻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品质的影响[D]. 李天. 四川农业大学. 2005
[5]. 分蘖期冷水胁迫下施氮量对寒地粳稻生长特性和产质量形成的影响[D]. 王力冬. 东北农业大学. 2016
[6].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生产力优势与相关生理生态特征研究[D]. 姜元华. 扬州大学. 2015
[7]. 温光因子对辽宁粳稻主栽品种的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D]. 刘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8]. 低温诱导籼粳杂交稻灌浆结实障碍特性研究[D]. 曾研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9]. 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下水稻生理适应特性与稻米品质形成研究[D]. 滕中华. 西南大学. 2009
[10]. 稻米产量、品质形成的温光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李华. 扬州大学.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