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虫性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化学,因子,气象,检测方法,体毛,论文。
抗虫性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慧,陈建平,蔡立旺,张萼,戚永奎[1](2011)在《气象因子对Bt棉抗虫性表达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国内外在气象因子对Bt棉抗虫性表达影响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并初步分析了应当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33期)
杨峰,李卫华,王阶祥,胡新燕,王进友[2](2006)在《抗虫棉抗虫性表达检测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检测是抗虫品种选育和指导抗虫棉生产上合理补充施用农药的必要手段。本文分别从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快速检测和常规检测角度研究与总结了现阶段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表达的检测方法及其特点。定性检测法主要包括PCR检测法、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法、生物学检测法以及形态检测法、卡那霉素检测法和GUS基因表达检测法;定量检测法主要包括蛋白质印迹法(W estern B 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抗虫棉品种选育及生产上安全补充施用农药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6期)
杨敏生,李志兰,王颖,王进茂,梁海永[3](2006)在《双抗虫基因对叁倍体毛白杨的转化和抗虫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叁倍体毛白杨叶片再生体系,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叁倍体毛白杨无性系,在含卡那霉素50 mg·L-1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产生不定芽的叶片占18 %,在生根培养基上对转基因植株做进一步筛选,获得50个转化再生株系。PCR检测表明:80 %的植株呈现阳性反应,部分株系进行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插入杨树基因组中。用Bt毒蛋白抗血清进行ELSA检测,结果表明:7个转基因株系都有Bt杀虫蛋白表达,表达量最高的株系约占叶总可溶性蛋白的0·016 1 %。用经分子生物学检测的28个转基因株系叶片进行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饲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株系幼虫杀死率明显不同,有39·3 %的株系对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在80 %以上;25·0 %的株系对两种害虫的幼虫死亡率均在60 %~80 %之间;另有35·7 %的株系幼虫死亡率在50 %以下,有些株系基本未表现出抗虫性。同时具高抗虫性的转基因株系能够明显抑制存活幼虫的生长和发育。(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09期)
刘芳[4](2003)在《抗虫棉花铃期Bt基因不同器官抗虫性表达差异及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转Bt基因抗虫棉的应用和推广,为棉花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21世纪的害虫防治、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在推广过程中发现,Bt抗虫棉抗虫性不稳定,外源基因表达具有一定趋向性,这种毒蛋白含量差异造成的棉株抗虫时空性变化极易导致棉铃虫抗性群体的产生,给棉花造成更大的危害,故而Bt杀虫基因的稳定表达对于抗虫棉品种的培育和商品化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以Bt抗虫棉GK—12为试材,测定了花铃期对照和处理不同器官中毒蛋白、7种内源激素与丙二醛的含量,从而对花铃期Bt杀虫基因空间表达的规律与促进抗虫性稳定表达的调控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利用EcoR Ⅰ分别酶切质粒pGBI4A2B(作阳性对照)、供试材料GK-12和泗棉3号(作阴性对照)的基因组DNA,然后进行Southern杂交,观察Bt杀虫基因在抗虫棉GK—12基因组中整合的拷贝数。分析结果表明,Bt杀虫基因在抗虫棉GK-12基因组中以叁个拷贝存在,这与其它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对花铃期主茎叶、果枝叶、蕾、花、幼铃5种器官及花、铃的各组分中毒蛋白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器官中Bt基因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毒蛋白的含量依次为:花>幼铃>蕾>主茎叶>果枝叶,其中,花各组分中毒蛋白含量依次为:花蕊>花苞叶>子房>花瓣,幼铃两组分中毒蛋白含量相差无几。 本研究表明,B1P1S1处理对转Bt基因棉不同器官中毒蛋白含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增加了主茎叶、果枝叶中毒蛋白的含量,花、蕾中毒蛋白的含量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随棉花的生长发育,蕾、花、幼铃中毒蛋白的含量处理后呈递增趋势,至幼铃其毒蛋白的含量已高于对照,而且主要是提高了纤维与种子中毒蛋白的含量。处理后各器官间、花各组分间毒蛋白含量差异不显着,生殖器官花、幼铃中毒蛋白的含量稍高于营养器官,且纤维与种子中毒蛋白的含量为最高,即该处理有助于减弱转Bt基因棉各器官间Bt基因表达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其表达趋于稳定。 本研究还对组织中内源激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含量和次生代谢物(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B1P1S1处理通过调节内源激素系统,主要是CTKs促进了包括毒蛋白在内的蛋白质的合成;ABA对Bt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可能有赖于组织特异性因子的作用;而对照和处理对应分析中毒蛋白含量与IAA含量关系均不密切,推测Bt基因的表达可能不受生长素的诱导;B1P1S1对GA3、GA4两种赤霉素的调控机理不同,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B1P1S1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茎叶、果枝叶中丙二醛的含量,延缓了叶片的衰老,促进了叶片中毒蛋白的合成。因此,本项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基因调控理论和保护Bt棉优质高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3-06-01)
董志强[5](2002)在《Bt棉抗虫性表达的化学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转Bt基因抗虫棉新棉33~B为试材,室内盆栽与大田试验相结合,从不同发育期叶片氮素代谢生理的角度研究了Bt棉抗虫性不稳定表达的机理与促进抗虫性稳定表达的化学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抗虫棉(新棉33~B)抗虫性不稳定,由项部幼叶(倒1叶)至基部衰老叶片(倒8叶)Bt毒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以功能叶(倒3叶)毒蛋白含量最低;由苗蕾期至吐絮期叶片毒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盛花期幼叶和功能叶中毒蛋白含量下降幅度较大,出现一抗虫性“低谷”。2盛花期、盛铃期,由顶部幼叶至基部衰老叶片,叶片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力呈下降趋势,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功能叶含量最高。3幼叶和功能叶中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盛铃期最高,盛花期最低;衰老叶片中则以吐絮期最低。4由苗蕾期至吐絮期,幼叶和衰老叶片中单宁的含量呈递增趋势,功能叶片中则以盛铃期最高。幼叶和功能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呈递减趋势,衰老叶片中以絮期最高。5盛花期,Bt棉幼叶(倒1叶)中CTKs中的ZR+Z和IAA含量较低,CTKs(iPA+iP、DHZR+DHZ)、GAs(GA4、GA3)和ABA含量以盛花期最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低,毒蛋白合成量低。6盛花期,功能叶片中CTKs中的ZR+Z、IAA和ABA含量较低,CTKs中的iPA+iP和DHZR+DHZ、GAs含量较高,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低,毒蛋白合成量低。7衰老叶片中ABA、IAA、GAs和CTKs(ZR+Z、DHZR+DHZ)含量以盛铃期最低,iPA+iP含量以盛铃期最高。8 B1P1处理提高了幼叶中IAA含量,协调了不同生育期幼叶中CTKs叁组分(iPA+iP、ZR+Z、DHZR+DHZ)的活性表达。促进了幼叶氮素同化,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力,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促进了毒蛋白的合成;提高了盛花期功能叶中CTKs(iPA+iP、ZR+Z、DHZR+DHZ)、GAs和IAA的含量,促进了盛花期功能叶的氮素同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力增高,毒蛋白含量增加;提高了衰老叶片中iPA+iP和IAA含量,降低了ABA含量,延缓叶片衰老,促进毒蛋白的合成。9苗蕾期至絮期,B2P1S2处理提高了幼叶(苗蕾期除外)、功能叶和衰老叶片中CTKs(iPA+iP、ZR+Z、DHZR+DHZ)、GAs和IAA的含量,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力,促进了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促进了毒蛋白的合成。10盛花期,B1P1S1、B1P2和B2P1处理提高了功能叶中CTKs(iPA+iP、ZR+Z、DHZR+DHZ)的含量,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力,促进了可溶性蛋白和毒蛋白的合成;苗蕾期、盛铃期和絮期幼叶、衰老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毒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力等变化不稳定。11 B1P1、B1P2、B2P1、B1P1S1和B2P1s2五个处理中,B1P1和B2P1S2处理提高了除苗蕾期幼叶之外的所有生育期中幼叶、功能叶和衰老叶片中毒蛋白的含量,提高了Bt棉的抗虫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2-08-01)
抗虫性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检测是抗虫品种选育和指导抗虫棉生产上合理补充施用农药的必要手段。本文分别从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快速检测和常规检测角度研究与总结了现阶段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表达的检测方法及其特点。定性检测法主要包括PCR检测法、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法、生物学检测法以及形态检测法、卡那霉素检测法和GUS基因表达检测法;定量检测法主要包括蛋白质印迹法(W estern B 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抗虫棉品种选育及生产上安全补充施用农药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虫性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慧,陈建平,蔡立旺,张萼,戚永奎.气象因子对Bt棉抗虫性表达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
[2].杨峰,李卫华,王阶祥,胡新燕,王进友.抗虫棉抗虫性表达检测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6
[3].杨敏生,李志兰,王颖,王进茂,梁海永.双抗虫基因对叁倍体毛白杨的转化和抗虫性表达[J].林业科学.2006
[4].刘芳.抗虫棉花铃期Bt基因不同器官抗虫性表达差异及其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5].董志强.Bt棉抗虫性表达的化学调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