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酵母拮抗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酵母,生物防治,病害,酵母菌,碳酸氢钠,机理,果实。
酵母拮抗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婕[1](2017)在《两种酵母拮抗菌对采后李果实褐腐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脆李(Prunus salicina Lindell cv.‘Qingcui’)是我国西南地区特色水果之一,其果实采收时期正值盛夏季节(每年7-8月),此时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采后极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导致腐烂。其中,由Monilia spp.引起的褐腐病是李果实贮藏期间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目前,对于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主要依赖于采前化学杀菌剂。然而,长期频繁使用化学杀菌剂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同时造成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等一系列问题。生物防治剂作为替代化学杀菌剂的采后防治方法在控制果蔬采后腐烂的应用上显示出较大潜力。其中,拮抗酵母具备拮抗效果好,不产生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有良好生物共容性等优点,有可能代替化学杀菌剂。但是,伴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拮抗酵母的控病效果明显降低,和常用的化学杀菌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方法提高拮抗酵母的生防效力是影响其商业化推广应用的关键性问题。本研究以青脆李果实为试材,探究膜醭毕赤酵母(Pichia membranaefaciens)和柠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ra apiculata)对李果实采后褐腐病的防治效果及机制;同时,筛选能够协同提高拮抗酵母生防效果的单一成分营养物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P.membranaefaciens、K.apiculata和病原菌(Monilinia fructicola)分别同孔、异孔、浸泡后接种处理对李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表现为:酵母和病原菌同孔接种时,5×108 cells/mL的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可以有效控制李果实褐腐病,常温条件下,P.membranaefaciens效果好于K.apiculata,低温条件下,两者控病效果相反;酵母和病原菌异孔接种时,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均可以诱导果实产生抗病性,控制李果实褐腐病的发生。常温和低温条件下,P.membranaefaciens的控病效果均好于K.apiculata;酵母浸泡果实后接种病原菌时,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均可以附着在果实表面,并利用果实表面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控制李果实褐腐病发病,P.membranaefaciens控病能力较强。(2)未接种M.fructicola时,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可在果实伤口处迅速定殖、生长,常温条件下,P.membranaefaciens生长速度较快,而在低温条件下,K.apiculata生长速度较快。两种酵母与病原菌同孔接种控病效果与酵母菌数量密切相关。接种病原菌时,病原菌的存在未影响拮抗酵母的生长,反而对其有促进作用,拮抗酵母与病原菌之间有竞争作用。(3)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可以抑制M.fructicola的生长。表现为:共同培养时,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可以抑制M.fructicol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此外,两种酵母可以识别并主动聚集、附着在病原菌的表面,同时产生几丁质酶(chitinase,CHI)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GLU)等细胞壁水解酶,说明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对M.fructicola有寄生作用;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产生的挥发性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离体条件下可以显着抑制M.fructicola的生长;活体条件下可以显着控制李果实褐腐病发病。(4)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可以诱导李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innamate-4-hydroxylase,C4H)、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oyl-CoA ligase,4C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促进相关代谢产物木质素、总酚、类黄酮的积累。(5)外源糖类、氨基酸可以增强P.membranaefaciens和K.apiculata对李果实褐腐病的控制效果,并可以促进二者在果实伤口处的生长,增加酵母数量。(6)离体条件下,P.membranaefaciens可大量利用糖(碳源)为葡萄糖、果糖;可大量利用的氨基酸(氮源)为L-谷氨酸,L-亮氨酸,L-天冬氨酸。K.apiculata主要利用的糖为葡萄糖和果糖;主要利用的氨基酸为L-苏氨酸、L-脯氨酸和L-天冬氨酸。K.apiculata对氮源要求较为严格。M.fructicola在试验中所用的所有糖类、氨基酸中均可正常生长,但在以L-组氨酸或L-天冬氨酸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较为缓慢。(7)对P.membranaefaciens有增效作用的单一营养物质为:葡萄糖、L-天冬氨酸;对K.apiculata有增效作用的单一营养物质为:葡萄糖。(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23)
迟孟山[2](2017)在《酵母拮抗菌形态转变对逆境耐受性和生防效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利用生物拮抗菌防治植物病害已被证明是替代化学杀菌剂的安全有效措施之一。采用自然存在于果蔬表面的酵母菌作为拮抗菌是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新方法之一。而对酵母拮抗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是了解其生物防治机理的前提。相关研究发现,当特定的酵母菌达到一定种群密度时,其在特定的介质表面上会产生群体效应由单细胞转变为生物膜形态(由胞外多聚物基质包围形成的结构群落)。本课题以两种能够发生形态变化的生防酵母拮抗菌Pichia kudriavzevii和Pichia cecembensi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生防酵母菌形态变化对其抗逆性、胞内抗氧化酶活性、逆境下细胞损伤程度、种群繁殖速度及生防效力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生防酵母菌P.kudriavzevii和P.cecembensis在由单细胞形态转变为生物膜形态后其抗逆性增强,在逆境条件下存活率更高;(2)生防酵母菌P.kudriavzevii和P.cecembensis在生物膜形态下细胞内抗氧化酶Catalase、Super Oxide Dismutase和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活性更高,在经过逆境处理后细胞内Malondialdehyde和Carbonyl积累量显着低于单细胞形态;(3)生物膜形态的生防酵母菌P.kudriavzevii相比于其自身单细胞形态在梨果实伤口处具有更快的生长繁殖速度;而生物膜形态的生防酵母菌P.cecembensis在苹果果实伤口处具有更快的生长繁殖速度;(4)生防酵母菌P.kudriavzevii在生物膜形态时相比于其自身单细胞形态对梨果实灰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更佳;而生物膜形态的酵母菌P.cecembensis则对苹果果实青霉病防治效果更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P.kudriavzevii和P.cecembensis在发生形态转变后其生防效力增强,对特定水果采后病害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这可能是由于酵母菌在生物膜形态时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更高,逆境条件下细胞损伤更小、存活率更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果实表皮伤口的微观不利环境下快速繁殖,先一步占领生存空间、消耗营养物质,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达到了更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武峥,黄健,陈元平,杨丽,张迎君[3](2013)在《指状青霉酵母拮抗菌Y1-3紫外线诱变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遗传稳定、抑菌性能更好的拮抗菌株,以实验室选育的酵母菌Y1-3为出发菌株,通过UV处理30s的正变株离体筛选和活体拮抗试验,获得了一株对柑橘绿霉病抑制效果最佳的突变株UY5-22。该菌株在低氮营养培养中比原出发菌株生长快,液体培养14h,稀释菌悬液光密度差值高达0.440。在锦橙果实活体针刺接种试验中绿霉病发病率分别比对照和出发菌株降低了82.40%和21.38%;各项检测指标的拮抗效应均在首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21期)
李淼,王倩,徐大伟,田世平,邱德文[4](2010)在《酵母拮抗菌对苹果采后轮纹病的抑制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酵母拮抗菌——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单独使用和与钙盐配合使用对苹果采后轮纹病的抑制效果。试验采取刺伤接种及直接浸泡苹果果实两种处理方式,果实处理后分别储藏于常温(25℃)和低温(4℃)条件下。结果表明,在两种储藏温度下,刺伤后接种酵母菌的苹果果实,其轮纹病的发病率都比对照果实低,病斑直径小。拮抗菌和低剂量的钙盐配合使用好于单独使用拮抗菌或钙盐的防效。用拮抗菌直接浸泡苹果果实的试验结果表明,酵母拮抗菌对苹果采后轮纹病也具有相当的防效,两种处理均可有效地抑制苹果采后轮纹病的发生与为害。(本文来源于《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期刊2010-10-28)
张建,毛晓英[5](2009)在《酵母拮抗菌与碳酸氢钠配合对蟠桃果实采后腐烂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碳酸氢钠(SBC)、拮抗菌(德巴利酵母)浸泡处理(108个细胞/ml的孢子悬浮液)及两者结合处理蟠桃果实。研究各处理对果实常温贮藏5 d后的自然发病率、腐烂指数和感官品质及对接种黑根霉后果实伤口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合处理能显着抑制果实的自然发病率及腐烂程度,拮抗菌和SBC单独处理效果次之,各处理均未影响果实的品质。对接种黑根霉的果实,结合处理能够有效减少伤口93%的腐烂和病斑直径的扩大,且效果好于SBC及拮抗菌单独处理。(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产祝龙[6](2006)在《果实对酵母拮抗菌和外源水杨酸诱导的抗病性应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来进行采后病害的防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诱导抗性作为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技术,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诱导抗性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寄主、病原菌、激发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主要利用酵母拮抗菌Pichia membranefaciens和SA处理果实,观察其抗性诱导表达和对采后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的抑制作用,并从蛋白质组学水平上对诱导抗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酵母拮抗菌P. membranefaciens (5×107 cells?ml-1)和SA(0.5 mM)处理采后甜樱桃果实,能够明显地降低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酵母菌和SA处理影响到了果实抗氧化酶的活性,同时还改变了POD同工酶谱和甜樱桃果实的总蛋白含量,并诱导了新的蛋白质条带产生。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发现,在in vitro条件下P. membranefaciens能够紧密地结合与病原菌的菌丝,而在in vivo条件下这种结合较为松散。2、借鉴其它模式植物的方法,我们建立了一整套适用于多汁类植物材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对于芒果,桃,甜樱桃、苹果以及冬枣等果实,都取得了重复性非常好的2-D图谱。我们应用该技术进一步研究了P. membranefaciens (1×108 cells?ml-1)以及SA (0.5 mM)处理对桃果实蛋白质组的诱导影响。结果显示,两种激发子处理都能够诱导桃果实产生抗性,从而减轻青霉病引起的腐烂。在诱导处理1 d以后,酵母拮抗菌和SA分别诱导22和16个蛋白的差异表达。质谱鉴定的蛋白属于6大类:代谢,防御反应,转录,能量途径以及细胞结构。有6个蛋白受到两种激发子的共同调控。其中,4种蛋白(包括glutathione peroxidase, polyphenol oxidase precursor, catalase和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属于抗氧化蛋白,涉及到活性氧代谢。另2个蛋白(Major allergen Pru av 1和peroxidase)是病程相关蛋白,直接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同时一些磷酸化酶和转录因子也受到两种激发子的调节从而参与果实的抗病反应。酶学测定和Northern杂交的结果表明,拮抗菌与SA处理均能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其基因的表达。3、采前用较高浓度SA (2 mM)短时间(10s)处理不同成熟期的甜樱桃果实,能够明显降低果实青霉病的病斑直径,并能减轻较低成熟度果实的发病率。在没有接菌的情况下,SA诱导了3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用质谱鉴定出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6-06-01)
李博强[7](2006)在《海藻糖提高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利用酵母拮抗菌进行果实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果实采后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生物拮抗菌制剂的防病效果远不如化学药剂稳定。由于生物拮抗菌是活体,生活力和生防效力易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商品化制剂的剂型加工、销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往往影响酵母拮抗菌的生活力和抑病能力,成为酵母拮抗菌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应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障碍。将酵母拮抗菌和其它化学物质配合使用可以提高拮抗菌的生防效力。另外,增加酵母拮抗菌对逆境条件的耐受力也是增加或稳定其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海藻糖与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关系,通过生理手段提高了酵母拮抗菌内源海藻糖的含量,同时探讨了在多种逆境条件下内源海藻糖含量对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1 %海藻糖作为碳源培养酵母拮抗菌Cryptococcus laurentii可以提高其内源海藻糖含量。在in vitro试验中,提高内源海藻糖含量可以提高C. laurentii在低温(1 oC)、气调(1 oC,5 % O2,5 % CO2)条件下的生活力;在in vivo试验中,提高C. laurentii内源海藻糖含量可以提高其在苹果果实伤口上的种群密度和对苹果青霉病的防治效果。内源海藻糖的积累还能提高C. laurentii冷冻干燥后的生活力,海藻糖对酵母细胞质膜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一个主要原因。2.以1 %海藻糖作为碳源能提高酵母拮抗菌Rhodotorula glutinis的内源海藻糖含量。内源海藻糖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C. laurentii和R. glutinis在慢速冷冻处理中的生活力。同时,海藻糖作为外源保护剂可以明显提高两种酵母拮抗菌在冷冻干燥处理后的生活力。在快速冷冻、慢速冷冻和冷冻干燥处理中,提高酵母拮抗菌的内源海藻糖含量并使用海藻糖作为外源保护剂可以获得更高的生活力。同时,这种内、外源保护因子的综合作用也可以提高两种拮抗菌在苹果果实伤口上的种群密度和对苹果青霉病的防治效果。3.脱脂牛奶和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海藻糖)作为保护剂可以提高C. laurentii冷冻干燥后在常温(25 oC)和低温(4 oC)保存过程中的生活力。脱脂牛奶和糖保护剂的复合使用对C. laurentii的保护效果高于其单独使用的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6-05-01)
习柳,田世平[8](2005)在《酵母拮抗菌与碳酸氢钠配合对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酵母拮抗菌(Crytococcuslaurentii)与不同浓度的碳酸氢钠(NaHCO3)配合使用对番茄果实采后灰霉病(Botrytiscinerea)和绵腐病(Pythiumaphanidermatum)的防治效果,以及碳酸氢钠对酵母菌和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C.laurentii与碳酸氢钠配合使用对番茄果实灰霉病和绵腐病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C.laurentii与5%NaHCO3合用的效果最好。在含有不同浓度碳酸氢钠的PDA培养基上病原菌B.cinerea和P.aphanidermatum的生长都受到了显着抑制,其中碳酸氢钠对B.cinerea的抑制作用较强于对P.aphanidermatum的抑制。同样,酵母菌在含有碳酸氢钠的NYDB培养基和番茄果实伤口上的生长也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王友升[9](2005)在《酵母拮抗菌的抑病效力、规模化培养及相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实验室从果实表面分离获得的酵母拮抗菌已经证明能有效防治各种果实采后主要病害,为了加快生物拮抗菌的商业化应用,本文在完善拮抗菌抑病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拮抗菌规模化培养条件,生物菌剂制品的稳定性,以及拮抗菌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反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酵母菌拮抗菌、病原菌与果实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其影响因子; (2)筛选酵母拮抗菌规模化培养的最佳营养配方及培养条件; (3)优化酵母拮抗菌干粉与液体剂型的制备方式; (4)研究酵母拮抗菌在不同剂型中生活力下降的可能机理; (5)探讨酵母拮抗菌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单独接种Monilinia fructicola或同时接种M. fructicola和Cryptococcus laurentii均能诱导甜樱桃果实SOD、CAT和POD等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并加速脂质过氧化,同时伴有PPO同工酶新酶带出现。病原菌M. fructicola和Penicillum expansum在接种初期均显着促进拮抗菌C. laurentii在桃果实伤口处的生长。C. laurentii在接种24h内显着抑制桃果实LOX活性、O_2~(·-)产生与H_2O_2积累。单独接种病原菌能显着诱导桃果实LOX活性升高,促进O_2~(·-)产生,但抑制H_2O_2积累。病菌侵染后果实中O_2~(·-)增加,以及H_2O_2的降低可能是桃果实对病原菌侵染的一种生理应答方式。2、抗坏血酸钠能显着提高C. laurentii对甜樱桃果实褐腐病的防治效果,较低浓度的拮抗菌( 1×10~7 cells mL~(-1))与200mM抗坏血酸配合使用可以达到较高浓度拮抗菌(1×10~8 cells mL~(-1))单独使用对M. fructicola的防治效果。抗坏血酸钠的协同抑病机理可能是在抑制病原菌生长的同时,也抑制了果实的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加速了脂质过氧化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5-05-01)
万亚坤[10](2004)在《酵母拮抗菌的抑病机理及生防效力改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酵母拮抗菌的使用来说,人们对其作用机理了解得还不是很清楚。而了解拮抗菌的抑菌机理却是增强拮抗菌的生防效果以及进行拮抗菌筛选标准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研究了酵母拮抗菌Pichia membranefaciens、Cryptococcusalbidus以及Crytococcus laurentii对水果采后软腐病、褐腐病以及青霉病的防治效果,拮抗菌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酵母拮抗菌与外源物质配合使用,以及通过遗传改良途径来提高酵母拮抗菌生防能力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 酵母拮抗菌P.membranefaciens、C.albidus以及C.laurentii能在果实伤口大量繁殖。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发现在桃果实伤口处P.membranefaciens能紧密地吸附在软腐病菌Rhizopous stolonfier的菌丝体上;C.laurentii与青霉病菌 Penicillium expansum在苹果果实伤口处也存在着直接的拮抗作用;但P.membranefaciens和C.albidus对P.expansum的直接作用不明显。2、 酵母拮抗菌P.membranefaciens能够有效地抑制甜樱桃果实在常温和低温贮藏条件下褐腐病的发生。在常温贮藏条件下,P.membranefaciens和褐腐病菌Monilinia fracticola处理都能够提高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以及PAL酶的活性,但在低温贮藏条件下,拮抗菌和病原菌处理对甜樱桃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酶活性的升高有促进作用,对PAL和PPO酶活性的诱导作用不明显。3、 梨果实采后经过水杨酸,CaCl2,UV辐射和草酸等各种激发子处理以后,再接种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可以显着降低梨果实的发病率。其中,水杨酸处理的果实发病率最低。不同的激发子均可以诱导梨果实β-1,3-葡聚糖酶、POD、PAL和PPO酶活性的升高,但对果实乙烯含量的影响不明显。4、 氨基糖甙类抗菌素G418能够抑制P.membranefaciens的生长,其最低抑制浓度为100μg ml-1。将G418抗性基因Neor插入到酵母-大肠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FL61中,构建PGK启动子驱动的表达载体pFL61-neo,利用醋酸锂转化法转化P.membranefaciens。酵母转化子在非选择性培养条件下连续生长50代后,仍有67. 87%的细胞保留该质粒。这表明穿梭表达载体pFL61-neo能稳定地存在于P.membranefaciens中,并且该酵母细胞能有效地识别PGK启动子和终止子指导论文摘要Neor的表达。 5、酵母拮抗菌C laurentii和Rhodotorula岁utinis与2%的碳酸氢钠混合使用,对冬枣果实青霉病的防治效果明显比单独使用拮抗菌或化学物质的防病效果好。其中,1护cFu mr’的拮抗菌与238~ofr,的碳酸氢钠配合使用可以达到单独使用10scFu ml一,拮抗菌的防病效果。另外,铝酸钱作为一种添加剂也能提高R.岁utinis对梨果实青霉病和黑霉病的防治效果,但将铝酸按与TrichosPoron sP.配合使用的防病效果不明显。碳酸氢钠和钥酸馁在果实伤口对酵母拮抗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酵母拮抗菌P membranefacien:在不同碳源、氮源中生长情况表明:在几种氮源中,大豆蛋白陈、酵母提取物、牛肉浸膏对尸membranefacien: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大豆蛋白陈的效果最好。在检测以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的生长实验中,发现这几种碳源都能够被拮抗菌很好的利用,其中葡萄糖的利用率最好。小球藻生长因子(CGF)能够明显地促进了p membranefacien:的生长。但是,CGF的浓度从0.5%增加到1%并没有促进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增力口。关键词:采后病害,酵母拮抗菌,生物防治,抑菌机理,改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4-06-01)
酵母拮抗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利用生物拮抗菌防治植物病害已被证明是替代化学杀菌剂的安全有效措施之一。采用自然存在于果蔬表面的酵母菌作为拮抗菌是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新方法之一。而对酵母拮抗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是了解其生物防治机理的前提。相关研究发现,当特定的酵母菌达到一定种群密度时,其在特定的介质表面上会产生群体效应由单细胞转变为生物膜形态(由胞外多聚物基质包围形成的结构群落)。本课题以两种能够发生形态变化的生防酵母拮抗菌Pichia kudriavzevii和Pichia cecembensi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生防酵母菌形态变化对其抗逆性、胞内抗氧化酶活性、逆境下细胞损伤程度、种群繁殖速度及生防效力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生防酵母菌P.kudriavzevii和P.cecembensis在由单细胞形态转变为生物膜形态后其抗逆性增强,在逆境条件下存活率更高;(2)生防酵母菌P.kudriavzevii和P.cecembensis在生物膜形态下细胞内抗氧化酶Catalase、Super Oxide Dismutase和Glutathione peroxidase的活性更高,在经过逆境处理后细胞内Malondialdehyde和Carbonyl积累量显着低于单细胞形态;(3)生物膜形态的生防酵母菌P.kudriavzevii相比于其自身单细胞形态在梨果实伤口处具有更快的生长繁殖速度;而生物膜形态的生防酵母菌P.cecembensis在苹果果实伤口处具有更快的生长繁殖速度;(4)生防酵母菌P.kudriavzevii在生物膜形态时相比于其自身单细胞形态对梨果实灰霉病和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更佳;而生物膜形态的酵母菌P.cecembensis则对苹果果实青霉病防治效果更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P.kudriavzevii和P.cecembensis在发生形态转变后其生防效力增强,对特定水果采后病害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这可能是由于酵母菌在生物膜形态时胞内抗氧化酶活性更高,逆境条件下细胞损伤更小、存活率更高,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果实表皮伤口的微观不利环境下快速繁殖,先一步占领生存空间、消耗营养物质,从而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达到了更好的防治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酵母拮抗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婕.两种酵母拮抗菌对采后李果实褐腐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迟孟山.酵母拮抗菌形态转变对逆境耐受性和生防效力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3].武峥,黄健,陈元平,杨丽,张迎君.指状青霉酵母拮抗菌Y1-3紫外线诱变选育[J].中国农学通报.2013
[4].李淼,王倩,徐大伟,田世平,邱德文.酵母拮抗菌对苹果采后轮纹病的抑制效果研究[C].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2010
[5].张建,毛晓英.酵母拮抗菌与碳酸氢钠配合对蟠桃果实采后腐烂及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9
[6].产祝龙.果实对酵母拮抗菌和外源水杨酸诱导的抗病性应答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7].李博强.海藻糖提高酵母拮抗菌生活力和生防效力的作用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8].习柳,田世平.酵母拮抗菌与碳酸氢钠配合对番茄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
[9].王友升.酵母拮抗菌的抑病效力、规模化培养及相关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
[10].万亚坤.酵母拮抗菌的抑病机理及生防效力改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