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优(平果县第二小学,广西百色531400)
一、加强师德修养,发挥导向作用
“打铁必先自身硬,育人必先品格高。”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建设一流校纪校风,创建行为规范示范校的关键。我校在创建行为规范示范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平时要降低姿态,与学生平等相处;视听言动,时时以身作则。如自觉佩戴上岗证上课,主动弯腰捡地上的一团废纸,标准地说每一句话,认真地书写每一个汉字等,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养成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要经过认识的提高、情感的体验、意志的磨练才能逐步形成,因此我们坚持让学生明理在先,导行在后。将品德教育生活化、细节化,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近几年来我校保持了德育领导小组会议制、班主任例会制、文明班级评比制度、行规检查和抽查考核制、优秀少先队员评比制、值日护导教师检查评比制等一系列制度。从加强管理、评比考核、特色活动、教育训练等方面,在纵向、横向上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学校行规和校风建设。
三、依靠课堂教学,渗透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在思想品德课和其他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力渗透养成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风尚,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行为的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班会,有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从学生的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教会学生“明理、懂理”。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坐姿端正,主动举手发言等行为习惯,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独立思考问题等学习习惯。
四、加强班级建设,落实养成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以班级为单位大力加强环境建设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养成教育氛围,组织学生认知校规,引导学生制定出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人性化班规。学生无论是在愉快的课间里,还是在紧张的课堂上,都始终自觉地用这些规范、制度去约束自己、监督自己。他们始终都坚信:做最好的自己,创最好的集体,是班级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
譬如,在环境建设方面,各班充分利用黑板报、名言警句、宣传标语等让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无声的教育场所,创设了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觉接受规范,受到教育,得到熏陶,从而健康、健全地成长。在制度方面,各班从“班级风采、班务工作栏、自我展示台”三个板块健立健全各项班级制度,规范管理机制,全方位约束、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有了这些规范后,我校各班级的教室环境、班级建设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明显规范化,文明礼貌之风层出不穷。
五、多种评比形式,强化养成教育
小学教育训练的对象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因此教育过程严谨的同时还必须儿童化,能寓教于乐。我校近年来采用了多种行为规范评比形式。每学年更新一次评比方式,使它富有新鲜感,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不断进取的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
由于行为规范教育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因此我们还努力做到教育与训练相结合,做到坚持抓,反复抓。如早晨进校,值勤队员在门口恭迎师生,进校学生鞠躬行礼,热情问候,教师则亲切地回礼;认真打扫教室、清洁区的卫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告诉学生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他们吃早餐时不挑食、不浪费,用餐完毕清理教室。从点到面,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最终把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把自我的需要又外化为学生的行为。
六、注重校内外实践,提升养成教育
校内,我们狠抓少先队活动,它是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组织,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载体。例如,一年一度的校艺术节、科技节深受欢迎。少先队组织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动手和组织能力。每学期的一次运动会,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勇于拼搏、吃苦耐劳的品质。由少先队大队委员会全体成员自己制订的值日中队值勤管理条例、队干部例会制度等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行使权利,自主管理。除此之外,各类智力竞赛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尽情释放自己潜能,展示自己特长,实现自我教育。
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它是行为规范教育内化的有效途径,能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创造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不仅充分利用每年三月份“学雷锋”活动月、“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进行品德教育外,还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社区资源、敬老院等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以“爱心假日小队”“美化绿化小卫士”等形式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养成教育是将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综合教育,它能使学生从中领悟道德观念,受到良好行为规范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