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维黄杨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色谱,高效,含量,液相,毒理学,回收率,生物碱。
环维黄杨星论文文献综述
叶晓芸,郭青,郭斌,谭力,黄青[1](2019)在《HPLC-CAD法对黄杨宁片原料中环维黄杨星D和有关物质的定性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检测(HPLC-CAD)法对黄杨宁片原料中环维黄杨星D及有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联用技术(HPLC-Q-Exactive)对CAD检测中出现的有关物质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XBridge Amide色谱柱(4.6 mm×250 mm, 5μm)分离;乙腈-100 mmol·L~(-1)甲酸铵溶液(85∶15)(混合溶液用甲酸调pH 2.8)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1 mL·min~(-1),柱温30℃; CAD雾化温度35℃,气压62.2 psi;新建立的方法能检测到除环维黄杨星D外的5个有关物质。方法学结果显示,环维黄杨星D检测限为12.588 ng,定量限为28.323 ng;平均回收率为95.74%, RSD为1.79%(n=6)。3个厂家12批原料样品中环维黄杨星D含量为79.94%~88.49%,平均值82.20%。CAD对非挥发性物质具有响应均一性,以环维黄杨星D作为对照品外标法计算5个有关物质含量,结果在15.99%~22.15%,平均值20.10%。该方法对于无发色团的黄杨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检测信号齐全和微量组分检测灵敏度高的优势,成分间分离度良好,能与MS兼容,可应用于黄杨宁片原料中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王乐[2](2019)在《环维黄杨星D的检测及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占据第一位,黄杨宁片主要由环维黄杨星D和相关辅料组成,多年以来一直被临床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环维黄杨星D是一种环阿尔廷烷甾体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黄杨科黄杨属植物瓜子黄杨及其同属植物体内的,主要被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在本草纲目中,黄杨木被收集为药用植物,人们用它来控制心血管疾病,环维黄杨星D作为其活性成分被收录于2000版中国药典延用于今。目前,环维黄杨星D主要存在于黄杨科黄杨属植物中,而且其含量比较低,在小叶黄杨中其含量最大的粗茎中黄杨碱的含量为0.3%,而且提取产率比较低。由于环维黄杨星D结构中不含共轭基团,无法被高效液相色谱仪常用的紫外检测器所直接检测。本课题对环维黄杨星D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探索环维黄杨星D的检测方法,改进环维黄杨星D的提取工艺,更好的降低这一具有良好临床作用的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成本。方法:1.环维黄杨星D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2015版中国药典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该方法是通用的生物碱检测方法,用冰醋酸溶解,结晶紫指示,高氯酸进行滴定。一方面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低,滴定终点的判定存在人员操作误差,另一方面所检测的是生物总碱的含量。文献报道有直接紫外吸收测定法,但由于环维黄杨星D属于末端紫外吸收,信号干扰大,难于被检测器检测。考虑环维黄杨星D分子上有仲胺基的结构特点,选用适宜衍生化试剂来增添紫外吸收基团进行含量测定。2.环维黄杨星D制备工艺的探索比较酸-醇提取法和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两种常规生物碱提取方法的产率,确定采用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正交优化实验选择最合适的碱化条件,探索浸提液体积、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对黄杨碱收率的影响,确立环维黄杨星D的提取分离工艺。结果:1.建立了环维黄杨星D的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下为色谱条件:采用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伊力特C18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柱,81%甲醇和19%水为流动相,柱温为30℃,流速为1ml·min~(-1),异氰酸苯酯作为衍生化试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的叁氯甲烷溶解后,环维黄杨星D与其发生衍生化反应后,生成N-N?取代脲,检测波长为242nm。在40ng~400ng范围内环维黄杨星D物质的量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12小时稳定性RSD小于2%。本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适用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分析。2.探索了一条新的环维黄杨星D提取分离路径提取分离方法如下:用1倍量的无水乙醇和浓氨水对黄杨木粉进行氨化,氨化1h后用5倍量的环己烷进行浸提,旋蒸得膏状物后用叁氯甲烷转移,叁氯甲烷转移液与PH=4.35的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混合,使环维黄杨星D与磷酸二氢钠其生成溶于水磷酸一氢盐从有机层转移至水层,弃去有机层,向水层中滴加浓氨水对其进行还原,环维黄杨星D以沉淀形式析出,然后过量的纯化水水洗其表面附着的磷酸盐,烘干后进行产率计算和含量检测。结论:1.在既定的色谱条件下,环维黄杨星D衍生化物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在检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理论塔板数、分离度、拖尾因子、仪器精密度、方法回收率、稳定性实验均满足检测要求。2.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环维黄杨星D的制备工艺3.提高了环维黄杨星D的产率,纯度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郑灏,丁爱华,支荣荣[3](2019)在《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环维黄杨星D中四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测定环维黄杨星D中环己烷、丙酮、甲醇、叁氯甲烷4种残留溶剂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毛细管色谱柱为AgilentDB-WAX柱(30.0m×0.32mm×0.25μm),进样口温度为150℃;柱温程序为首先在40℃下保持5min,以10℃·min~(-1)的速率升温至100℃,再以35℃·min~(-1)的速率升温至200℃,保持1min;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温度为220℃;载气为高纯氮气,流速为32.5mL·min~(-1),分流比10∶1;顶空平衡温度为85℃,平衡时间为30min,传输管温度为110℃,进样环温度为105℃。结果在本色谱条件下,各残留溶剂均可基线分离。测得环己烷、丙酮、甲醇、叁氯甲烷分别在168.947~275.789mg·L~(-1)、210.835~843.341mg·L~(-1)、206.157~824.627 mg·L~(-1)、1.988~7.952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环己烷、丙酮、甲醇和叁氯甲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93%(n=6)、98.95%(n=6)、100.99%(n=6)、99.73%(n=6)。结论该气相色谱法操作简便、准确度、灵敏度高,可用于环维黄杨星D中残留溶剂的测定。(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鲁文娟,陈静,张景勍,蒋心惠[4](2018)在《酮康唑促进环维黄杨星D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CB)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CBHD)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探讨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酮康唑(KET)对CB和CBHD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CB组、CBHD组、KET+CB组、KET+CBHD组,每组6只,建立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采用单向灌流法考察CB和CBHD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情况,及KET对CB和CBHD肠吸收行为的影响。以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法测定CB浓度,色谱柱为依利特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体积比);激发波长为231 nm,发射波长为385 nm;柱温为25℃,流速为1.0 m L/min;进样量为20μL。结果所建HPLC/FLD法专属性好,以CB峰面积(A)对CB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建立的标准曲线方程为A=106.7 C+41.861(R2=0.999 08),表明CB在0.5~20.0μ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低、中、高3个浓度(1.0、5.0、10.0μg/m L)样品溶液的日内精密度分别为2.25%、2.44%、3.04%,日间精密度分别为4.22%、2.00%、2.50%,符合方法学要求。低、中、高浓度样品溶液的回收率分别为99.08%、98.24%、97.25%,符合方法学要求。加入KET后,CBHD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CB的4.18、5.05、1.91、2.85倍(P<0.05),有效渗透率(Peff)分别为CB的4.92、5.98、2.19、3.24倍(P<0.05)。结论 KET可促进CB与CBHD在肠道的吸收。(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魏寒梅[5](2018)在《Angiopep-2修饰吐温80包裹环维黄杨星D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脑血管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环维黄杨星D(CVB-D)是从黄杨木中提取得到的生物碱单体,具有改善脑缺血、心肌缺血等作用,目前以CVB-D为主的黄杨宁片是临床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然而,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此外血-脑屏障(BBB)的存在,阻挡了大部分药物的入脑转运,限制了其疗效。脂质体作为近年来制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低毒副作用,提高靶向性等优势,因此选择脂质体作为递送CVB-D的载体,可有效避免上述缺点。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发现相比于灌胃和静脉给药,鼻腔给药更具有脑靶向性。因此依据鼻黏膜与血脑屏障的特殊生理特征,选择鼻腔给药结合制剂学修饰,以期提高CVB-D的脑靶向性。综上所述,本课题基于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具有脑靶向性的CVB-D脂质体,并作出制剂学评价。后期,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评价制剂体外脑靶向性,并应用微透析采样技术,开展血脑同步的药动学研究,探讨环维黄杨星D靶向脂质体鼻腔给药在脑靶向性方面的作用。方法:环维黄杨星D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CVB-D结构不含有共轭双键,无法直接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根据其结构中含有仲氨基的特点,以异氰酸苯酯作为衍生剂,柱前衍生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分析方法,并作方法学考察。Angiopep-2修饰吐温-80包裹的环维黄杨星D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制剂学评价前期通过核磁共振确证磷脂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DSPE-PEG-MAL)与Angiopep-2的连接,采用薄膜蒸发—探头超声法制备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单因素考察优化磷脂与胆固醇的质量比,磷脂与CVB-D的质量比,探头超声时间,磷脂与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DSPE-PEG2000)的摩尔比,磷脂与吐温-80的摩尔比。并通过脂质体形态,粒径,电位,多分散系数(PDI),稳定性和溶血性等进行制剂学评价。环维黄杨星D脂质体的体外靶向性评价永生化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构建体外血脑屏障(BBB)实验模型,通过测量膜两侧电阻值,4h液面试漏试验,以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性试验评价血脑屏障的建立。MTT细胞毒性试验筛选给药的安全浓度后,分别在血脑屏障模型的上层给予CVB-D溶液,CVB-D普通脂质体和CVB-D靶向脂质体,检测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的量以评价制剂的体外靶向性。环维黄杨星D H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CVB-D的水溶性差,而微透析灌流液为水性灌流液,因此在生物样品中CVB-D的含量极低,高效液相色谱法无法满足分析要求,因此建立了CVB-D HPLC-MS/MS分析方法。环维黄杨星D脂质体的体内靶向性评价CVB-D靶向脂质体、CVB-D普通脂质体、CVB-D溶液和股静脉给予CVB-D靶向脂质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和脑脊液样品,测定药物含量,并分析药动学参数和脑靶向指数,评价其脑靶向性。成果:1、建立了环维黄杨星D的HPLC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仪器:岛津LC-20A;色谱柱:依利特C18(200×4.6,5μm);Phenomenex C18保护柱(4×2.0 mm);流速:1mL/min;流动相:甲醇:水=85:15;柱温:室温;进样量:10uL;检测波长:240nm;2、优化了脂质体制备工艺磷脂与CVB-D质量比为20:1;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7:1;磷脂浓度20㎎/mL;探头超声超3S停3S,共3min;磷脂与DSPE-PEG2000的摩尔比为1:0.1;磷脂与吐温-80的摩尔比为1:0.2。CVB-D靶向脂质体的粒径为(72.03±0.33)nm,zeta电势为(-15.23±0.61)mV,PDI为(0.301±0.01),包封率为(92.39±1.29)%。3、建立体外血脑屏障,并评价体外脑靶向性细胞电阻值大于200Ω.cm~2,4小时渗漏试验液面差大于0.5cm,辣根过氧化物酶通透率小于5%,证明BBB模型的成功建立。药物跨膜转运试验结果表明,CVB-D靶向脂质体有(70.15±1.23)%的药量能够通过血脑屏障,与CVB-D溶液和CVB-D普通脂质体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4、建立微透析采样方法,评价体内脑靶向性通过微透析采样技术同时收集脑透析液和血液透析液,样品经前处理后进入HPLC-MS/MS分析,并通过比较AUC脑/AUC血液、DTI%、DTP%等参数表明,环维黄杨星D靶向脂质体结合鼻腔给药具有脑靶向性。(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朱渊,王俊虎[6](2018)在《UPLC-MS/MS法测定黄杨宁制剂中的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快速测定黄杨宁制剂中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方法:采用UPLC-MS/MS法。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含0.1%甲酸的0.01 mol·L~(-1)甲酸氨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5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离子源为电喷雾(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工作模式为多反应监测模式(MRM)。结果:环维黄杨星D的线性范围为15.58~1 558.00 ng·ml~(-1)(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7%(RSD=3.8%,n=6)。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黄杨宁制剂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8年03期)
刘新国,汪娟,陈晨,王胜麟[7](2017)在《灌流液改性剂对环维黄杨星D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灌流改性剂对环维黄杨星D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验证使用改性灌流液条件下微透析探针体外相对回收率与相对损失率的一致性,为体内微透析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环维黄杨星D含量,计算不同改性灌流液条件下微透析探针的体外相对回收率,优选合适的改性剂种类与用量,再分别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计算不同药物浓度水平下探针体外相对回收率与相对损失率,比较两者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常规灌流条件下,乙醇作为灌流液改性剂对环维黄杨星D相对回收率提高较多,优选灌流液配比为30%乙醇-林格氏液。在2.53~10.12μg·mL~(-1)内环维黄杨星D体外相对回收率和相对损失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选择合适的灌流液改性剂可显着提高微透析探针相对回收率水平,对于同一根微透析探针环维黄杨星D体外相对回收率与外周液药物浓度无关,探针回收率可通过药物透过半透膜时的流失量来间接计算,结果较好地证明反透析法适合于环维黄杨星D微透析采样。(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7年12期)
戴平,姚永荣,韦汉燕,黄凤香,廖迎[8](2017)在《环维黄杨星D对雌性大鼠肝毒性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大剂量给药对雌性大鼠产生急性毒性的情况。方法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白组和给药组(12 mg/kg)连续灌胃4周,4周后处死雌鼠标本收集,检测血清AST,ALT,MDA的活性,并且观察雌鼠肝脏的变化。结果给药组(12 mg/kg)血清谷草转氨酶(184.47±27.08)谷丙转氨酶(158.49±39.88)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此外,肝脏表面有一定程度的变性坏死。结论表明大剂量环维黄杨星D(12 mg/kg)灌胃可导致SD大鼠出现显着的肝毒性,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91期)
龙珍,GAMACHE,Paul,郭志谋,潘媛媛,冉良骥[9](2017)在《高灵敏、非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定量分析环维黄杨星D(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检测血液和环维黄杨星D(CVB-D)药片中CVB-D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HPLC-ECD)。由于使用高灵敏度的掺硼金刚石电极(BDD)、可为碱性化合物提供更好峰形的C18HCE色谱柱和优化的流动相,该方法可提供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198和0.297μg/L。该方法灵敏度比紫外(UV)、蒸发光散射(ELSD)、电雾式检测(CAD)和质谱(MS)方法灵敏度分别高12 727、11 481、2 630和16.8倍。同时,该方法可提供较宽的线性范围(0.297~1 891μg/L),并且操作过程比MS方法更简单。该方法用于低质量浓度(59.1μg/L)样品的检测也可以提供较好的日内(峰面积RSD<5.08%)和日间(峰面积RSD<5.57%)重复性。此外,将该方法稍做修改,还可用于其他碱性化合物的检测。(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7年11期)
杨晨,郭青,CHRISTIAN,Wolf,谭力[10](2017)在《柱前衍生化RP-HPLC法对黄杨宁片原料中环维黄杨星D和杂质的定性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黄杨宁片原料中环维黄杨星D准确定量和全面反映杂质色谱信息的分析方法。方法:选择可使主成分和所有杂质衍生化反应的试剂进行柱前衍生化反应,采用RP-HPLC法对衍生产物进行分析,C8柱分离,乙腈-0.01%甲酸水溶液(71∶29)洗脱,流速1 m 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25℃。结果:新建立的方法能使环维黄杨星D与有关生物碱的最低分离度达1.5,检测到的12个杂质峰,其中9个可被定量。环维黄杨星D检测限为0.35 ng(RSD=2.2%,n=5),定量限为1.37ng(RSD=4.6%,n=5);平均回收率为102.4%,RSD为1.4%(n=6)。来自4个厂家的10批样品中环维黄杨星D含量范围为78.28%~85.48%;9个杂质总含量范围为10.14%~15.57%。结论:该法既可使主成分与杂质完全分离,又可全面反映杂质色谱信息,能同时用于准确测定原料中主成分含量和杂质检查。(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环维黄杨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占据第一位,黄杨宁片主要由环维黄杨星D和相关辅料组成,多年以来一直被临床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环维黄杨星D是一种环阿尔廷烷甾体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黄杨科黄杨属植物瓜子黄杨及其同属植物体内的,主要被用于治疗心绞痛、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在本草纲目中,黄杨木被收集为药用植物,人们用它来控制心血管疾病,环维黄杨星D作为其活性成分被收录于2000版中国药典延用于今。目前,环维黄杨星D主要存在于黄杨科黄杨属植物中,而且其含量比较低,在小叶黄杨中其含量最大的粗茎中黄杨碱的含量为0.3%,而且提取产率比较低。由于环维黄杨星D结构中不含共轭基团,无法被高效液相色谱仪常用的紫外检测器所直接检测。本课题对环维黄杨星D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探索环维黄杨星D的检测方法,改进环维黄杨星D的提取工艺,更好的降低这一具有良好临床作用的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成本。方法:1.环维黄杨星D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研究2015版中国药典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该方法是通用的生物碱检测方法,用冰醋酸溶解,结晶紫指示,高氯酸进行滴定。一方面该方法检测灵敏度低,滴定终点的判定存在人员操作误差,另一方面所检测的是生物总碱的含量。文献报道有直接紫外吸收测定法,但由于环维黄杨星D属于末端紫外吸收,信号干扰大,难于被检测器检测。考虑环维黄杨星D分子上有仲胺基的结构特点,选用适宜衍生化试剂来增添紫外吸收基团进行含量测定。2.环维黄杨星D制备工艺的探索比较酸-醇提取法和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两种常规生物碱提取方法的产率,确定采用碱化-有机溶剂提取法,正交优化实验选择最合适的碱化条件,探索浸提液体积、浸提时间、浸提次数对黄杨碱收率的影响,确立环维黄杨星D的提取分离工艺。结果:1.建立了环维黄杨星D的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下为色谱条件:采用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伊力特C18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柱,81%甲醇和19%水为流动相,柱温为30℃,流速为1ml·min~(-1),异氰酸苯酯作为衍生化试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的叁氯甲烷溶解后,环维黄杨星D与其发生衍生化反应后,生成N-N?取代脲,检测波长为242nm。在40ng~400ng范围内环维黄杨星D物质的量与色谱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12小时稳定性RSD小于2%。本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检测结果准确,适用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分析。2.探索了一条新的环维黄杨星D提取分离路径提取分离方法如下:用1倍量的无水乙醇和浓氨水对黄杨木粉进行氨化,氨化1h后用5倍量的环己烷进行浸提,旋蒸得膏状物后用叁氯甲烷转移,叁氯甲烷转移液与PH=4.35的磷酸二氢钠缓冲溶液混合,使环维黄杨星D与磷酸二氢钠其生成溶于水磷酸一氢盐从有机层转移至水层,弃去有机层,向水层中滴加浓氨水对其进行还原,环维黄杨星D以沉淀形式析出,然后过量的纯化水水洗其表面附着的磷酸盐,烘干后进行产率计算和含量检测。结论:1.在既定的色谱条件下,环维黄杨星D衍生化物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在检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理论塔板数、分离度、拖尾因子、仪器精密度、方法回收率、稳定性实验均满足检测要求。2.通过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环维黄杨星D的制备工艺3.提高了环维黄杨星D的产率,纯度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维黄杨星论文参考文献
[1].叶晓芸,郭青,郭斌,谭力,黄青.HPLC-CAD法对黄杨宁片原料中环维黄杨星D和有关物质的定性定量研究[J].药学学报.2019
[2].王乐.环维黄杨星D的检测及制备工艺研究[D].河南大学.2019
[3].郑灏,丁爱华,支荣荣.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环维黄杨星D中四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4].鲁文娟,陈静,张景勍,蒋心惠.酮康唑促进环维黄杨星D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大鼠在体肠吸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
[5].魏寒梅.Angiopep-2修饰吐温80包裹环维黄杨星D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6].朱渊,王俊虎.UPLC-MS/MS法测定黄杨宁制剂中的环维黄杨星D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8
[7].刘新国,汪娟,陈晨,王胜麟.灌流液改性剂对环维黄杨星D微透析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研究[J].中南药学.2017
[8].戴平,姚永荣,韦汉燕,黄凤香,廖迎.环维黄杨星D对雌性大鼠肝毒性的初步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9].龙珍,GAMACHE,Paul,郭志谋,潘媛媛,冉良骥.高灵敏、非衍生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定量分析环维黄杨星D(英文)[J].色谱.2017
[10].杨晨,郭青,CHRISTIAN,Wolf,谭力.柱前衍生化RP-HPLC法对黄杨宁片原料中环维黄杨星D和杂质的定性定量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