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低氮突变体论文-孟红岩,汪文华,张春义

耐低氮突变体论文-孟红岩,汪文华,张春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低氮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拟南芥,突变体,叶酸,低氮

耐低氮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孟红岩,汪文华,张春义[1](2018)在《低氮下拟南芥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突变体atdfb根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功能缺失突变体atdfb解析叶酸在拟南芥根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纯合T-DNA插入功能缺失突变体atdfb在土壤培养条件下生长3周,与野生型表型无明显差异。在氮源充足的1/2MS培养基上,atdfb的主根显着短于野生型,互补植株的主根长度恢复到野生型水平,说明主根缩短的表型是由AtDFB基因功能缺失造成的。在1/2MS培养基生长11 d的突变体主根长度只有野生型的23%。在低氮条件下,突变体的生长发育几乎停滞,培养11 d的突变体主根长度只有野生型的4%;5-甲酰四氢叶酸(5-F-THF)可以恢复低氮条件下atdfb-3的表型,其主根长度、根毛长度及静止中心的细胞排列均得到恢复。进一步分析发现,低氮条件下培养少于3 d的atdfb-3补充充足的5-F-THF,3 d后能像野生型一样适应低氮环境。由此说明叶酸对拟南芥根部发育及对低氮环境的适应是必需的。(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马海霞[2](2016)在《玉米rtcs突变体苗期根系响应低氮胁迫的基因表达与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植物的叁大营养元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氮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缺氮会破坏植物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氮代谢和光合作用等过程。植物根系是吸收氮素以及感受环境氮素变化最主要、直接的器官,因此植物根系结构和生长发育可能会影响植物对氮的吸收,对控制根生长有关基因的鉴定与分子调控网络的解析将有利于氮效利用效率的研究。本研究中,在低氮(0.04mM)和正常氮(4mM)条件下对玉米突变体rtcs和野生型B73在处理12h、24h、48h、96h后进行总蛋白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在此基础上,利用RNA-seq技术对上述四个时间点的玉米根系进行了比较转录组分析,以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在正常氮水平和低氮胁迫下玉米根系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出芽后8天左右野生型和突变体根系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野生型有初生根和种子根,而突变体rtcs没有种子根只有初生根,与前人观察的rtcs突变体表型一致。而突变体和野生型均在低氮比正常氮条件下主根根长更长,侧根根数更多;低氮和正常氮条件下均是突变体比野生型主根根长更长,侧根根数更多;且都随着时间点增加差距越来越大。突变体和野生型在低氮条件下总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均低于正常氮条件;而突变体中总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在正常氮和低氮条件下均低于野生型。在两个氮水平下,随着时间增加野生型和突变体叶绿素总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差异较大,而叶绿素b含量差异不大,说明两个材料叶绿素总含量的差异主要由叶绿素a含量的差异引起;低氮胁迫下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相较于正常氮条件下均下降,且低氮胁迫对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比对野生型的影响更大。2.突变体和野生型幼苗根系RNA-seq结果显示,32个样品获得32-46M clean reads,有78.82%-85.57%的reads可以映射到玉米B73参考基因组序列上,共注释到27921-28547个已知的蛋白编码基因,其中有25285个基因在所有的实验时间点和实验条件都有表达。为探究根系发育相关调控机制,本研究在正常氮条件下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转录组,共鉴定出74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仅有10.5%(786个基因)的DEGs在四个时间点中均呈现差异表达,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co-modulated DEGs主要涉及79条生物学通路,包括植物信号转导、苯丙素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淀粉和蔗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GeneOntology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29个GO条目中,包含生物学调控,初级代谢过程调控、转录调控、基因表达调控、非生物胁迫响应等。K-mean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o-modulated DEGs聚为8个类群。3.为探究玉米根系低氮胁迫响应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本研究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在正常氮及低氮胁迫下基因表达差,在野生型及突变体比较组中分别检测到了7977及7762个低氮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野生型在低氮胁迫下有593个基因在四个时间点均显示差异表达,其中有194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399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突变体在低氮胁迫下有804个基因在四个时间点均显示差异表达,其中有543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有261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有403个co-modulated DEGs在两个材料中共同参与了低氮胁迫响应。这些co-modulated DEGs被注释到90个生物学过程、72个分子功能和23类细胞组分中。用KOBAS进行富集分析,确定了两条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甘油酯代谢和半乳糖代谢。另外分别有7和5个co-modulated DEGs注释到苯丙生物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的。4.在四个时间点中,分析由低氮胁迫引起的基因型特异转录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分别有190和401个基因型特异差异表达基因。野生型大量的基因型特异性DEGs存在冷胁迫响应、非生物胁迫响应、多细胞生物体内平衡、铜离子结合、生物质量调节和多细胞生物过程GO条目中;突变体的许多特异DEGs被归类到细胞组份的子类别(膜,细胞,胞外结构和泛素连接酶复合物)中。(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徐丽娟,王倩,郑春花,隋炯明,刘光亮[3](2015)在《烟草幼苗期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筛选烟草耐低钾突变体的最优条件,以烟草野生型品种‘中烟10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钾离子浓度对其根生长的影响,确定了在培养基中筛选耐低钾突变体的适宜钾离子浓度为0.075 mmol·L-1。然后以EMS诱变处理获得的‘中烟100’M2代种子为材料,进行了大规模的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初步筛选出了99个M2代候选材料。选取50个材料继续进行了验证,其中22个M3代突变体经复选鉴定弯根率≥75%,这些突变体在低钾培养基上长势明显好于对照,且绝大多数突变体的单位鲜重叶片的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研究结果可为烟草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陈金凤,孟红岩,张春义,姜凌[4](2014)在《过表达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对低氮胁迫下叶酸突变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低氮胁迫下质体定位的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DFB)对同工酶(DFC)功能缺失作用,通过在拟南芥dfc突变体中过表达DFB,分析低氮条件下过表达DFB拟南芥的主根长度、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及叶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氮环境和dfc背景下,过表达DFB的拟南芥主根长恢复至野生型拟南芥的65%~131%,叶酸和氮代谢相关基因的RT-PCR电泳条带亮度与野生型拟南芥相似,5-甲酰四氢叶酸含量增加至野生型拟南芥的90%~116%。表明,在低氮胁迫条件下DFB在一定程度上能对DFC的缺失起到弥补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赵雅静,潘依,王巧娜,顾志敏[5](2013)在《水稻耐低钾突变体筛选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筛选耐低钾水稻突变体的最优条件。[方法]比较分别含4种琼脂粉及不同钾离子浓度的低钾培养基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Seakem LE agarose中钾离子浓度最低,为40.17μmol/L,适合作为筛选突变体的琼脂粉;在钾离子浓度为40μmol/L时,水稻幼苗的生长情况与其他浓度处理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结论]钾离子浓度40μmol/L左右可作为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标准。(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4期)

王倩[6](2012)在《烟草突变体筛选与鉴定方法篇:5.烟草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是喜钾作物。除了作为重要的营养元素发挥作用外,钾与烟草的抗逆性、抗病虫害能力密切相关;钾含量也是烟叶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钾素的重要性和我国土壤普遍低钾的国情及国内烟叶钾含量低的现状,开展烟草钾营养基础研究、选育耐低钾/钾吸收高效型烟草品种等工作极为迫切[1]。(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沈晓艳,姜翠茹,王增兰[7](2011)在《拟南芥耐低钾突变体筛选标准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筛选耐低钾突变体的最优条件,比较了5种琼脂粉(糖)及不同钾浓度的低钾培养基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Seakem LE agarose培养基的钾离子浓度为43.07μmol/L;钾离子浓度在60、80、100、120、160μmol/L时,拟南芥弯根长度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在40μmol/L时,因此,40μmol/L左右可作为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标准。(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刘菲,林熊,尹辉,张富春[8](2009)在《拟南芥氮代谢相关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低氮响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代谢相关基因家族的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幼苗期对低氮环境有不同的响应。叶绿素含量,干物重,全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有2个氨转运蛋白基因(ammonium transport gene mutant,AMTm)和8个硝酸还原酶基因(nitrate reduc-tases gene mutant,NRm)的T-DNA突变体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对外界低氮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9年06期)

杨建峰[9](2007)在《耐低磷水稻基因型土壤酸度适应性和耐低磷突变体复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本实验室在中性土壤上进行苗期筛选、并经全生育期鉴定的耐低磷水稻品种,本研究以中性土壤为对照,在酸性和碱性土壤上进行了磷生态适应性的广泛筛选,同时利用选出的典型材料深入开展耐低磷营养及生理特性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苗期土培筛选方法,以中性土壤相对值为对照,筛选出一批在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上耐低磷的典型品种。2.低磷处理(35mg P/kg土)对不同水稻品种的生物学性状有一定影响,其分蘖数、有效穗、单株产量相对于正常磷处理都减少。3.供试水稻品种生物学性状具有明显的土壤类型和基因型差异。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相对分蘖数均为酸性土壤最低,不同时期相对地上部生物量表现为碱性土壤>中性土壤>酸性土壤。各水稻品种在碱性土壤上受低磷胁迫的影响小于其它两种土壤,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结实率、单株产量、有效穗和小穗数等指标上。磷在不同阶段不同pH土壤上对水稻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分蘖期,鄂晚13在中性土壤和碱性土壤上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孕穗期以850、1574和1079在碱性土壤受低磷胁迫影响较小;成熟期在叁种pH土壤上,耐低磷基因型1574的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均最高,结实率表现为常规稻>杂交稻>耐低磷基因型>敏感基因型,1079的有效穗和单株小穗最高,其它品种较鄂晚13具有较强的耐低磷胁迫能力,这是因为鄂晚13的相对单株产量最低。4.低磷条件下(35mg P/kg土),供试水稻品种地上部磷累积量和磷利用效率都存在显着基因型差异。分蘖期耐低磷基因型850、1574和1079的P吸收效率最高,说明耐低磷品种具有较强的磷吸收能力;孕穗期3个耐低磷品种P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均较高;成熟期,1079和1574的相对磷吸收量高达59%和65%。从谷粒中磷分配来看,低磷情况下850、1574和1079向谷粒转移的量较少,这在节约磷源和秸秆还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随着施磷量的降低,水稻植株对K、Ca和Mg吸收量呈下降趋势,但Ca、Mg的百分含量却增加。5.各水稻品种对磷和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存在着土壤类型和基因型差异。分蘖期,碱性土壤上P的吸收和利用能力最强。耐低磷基因型850、1574、1079和汕优63在叁种pH土壤上的P吸收量都要高于鄂晚13和99012;孕穗期,碱性土壤上P的吸收量高于其它两种土壤,但相对P利用效率却最低,850和1574在叁种pH土壤上P吸收量均最高。成熟期P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孕穗期。各水稻品种对K、Ca和Mg的吸收量为分蘖期最低,孕穗期和成熟期相差不大,K、Ca含量为分蘖期>孕穗期>成熟期,而成熟期Mg含量最低,分蘖期和孕穗期差别不大。分蘖期K含量以中性土壤最小,Mg含量为酸性土壤最低,吸K、Mg量却以中性土壤为最高,3个耐低磷基因型在碱性土壤上Ca含量均高于其它品种,叁种pH土壤上单株吸Ca量都高于99012和鄂晚13,3个耐低磷基因型水稻的相对K含量在叁种土壤上均较高;孕穗期各基因型吸Mg量和相对吸Mg量大小为中性土壤>碱性土壤>酸性土壤;成熟期,水稻品种单株吸Mg量趋势为中性土壤>碱性土壤>酸性土壤,相对Mg含量为碱性土壤>中性土壤>酸性土壤。叁个时期Ca含量表现为碱性土壤>酸性土壤>中性土壤。6.在对耐低磷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低磷胁迫下,5个基因型水稻对氮、磷、钾、钙和镁的吸收速率降低,锌的吸收速率升高,但耐低磷基因型对氮、磷、钾、镁和锌仍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7.本研究选择的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低磷胁迫时,对难溶性铁磷、钙磷和铝磷都表现出一定的活化吸收能力,且Fe-P更容易被活化。但不同水稻在对难溶性磷的吸收、利用方面存在基因型差异,耐低磷基因型943对Ga-P和Al-P的吸收最多,CK处理时吸磷量高于(除99056外)其它4个基因型,说明它不仅具有较强吸磷能力,而且较其它品种更适于低浓度下磷的吸收。而敏感基因型99012在正常P处理时吸收的磷较多,甚至超过耐低磷基因型99011和943,但其它4个处理的吸磷量较小,反映99012不易吸收低浓度的磷。8.通过对初筛得到的43份突变体材料进行复筛,获得表型符合标准的家系13个,同时作PCR检测,结果有8个共分离家系呈阳性。同时将筛选的共分离家系移栽,直至成熟收种。再通过后期大田二次筛选,确定其遗传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7-05-01)

曹银萍[10](2006)在《玉米耐低氮突变体的体细胞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之一,近年来随着产量的提高,我国土壤中的氮含量在迅速下降,极低的氮含量已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玉米的生长与产量。我国大部分土壤氮含量仅有0.02%-0.2%,而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因此筛选和选育耐低氮玉米新种质、新品系对瘠薄地区更具有实际意义。本试验以玉米幼胚作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通过体细胞培养进行玉米耐低氮突变体的筛选。 将幼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入低氮浓度的筛选培养基中连续筛选4次,筛选出的耐性愈伤组织转入正常培养基中恢复培养3次,最终得到耐低氮愈伤组织变异体,分化出的再生植株R_0,经温室缓苗后移栽大田,自交授粉得R_1代种子。 筛选分两种方法进行:等浓度筛选和梯度筛选。筛选过程中进行愈伤组织生长量测定同时观察其类型变化,并对R_1代种子千粒重、品质和R_1代幼苗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进行测定。试验结果如下: (1) 降低培养基中氮含量,愈伤组织的生长减慢,浓度越低生长越慢,随着氮含量的降低,愈伤组织类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Ⅱ型愈伤组织逐渐减少,Ⅲ型愈伤组织增多。根据N、T和X系列浓度对愈伤组织影响的比较,认为在选择耐低氮突变体时,降低铵态氮或同时降低铵态氮和硝态氮进行筛选的效果要好于降低硝态氮的筛选效果。 (2) 由于等浓度筛选和梯度筛选Ⅱ型愈伤组织的比例比较接近,为了避免梯度筛选过程中存在适应性变异,建议用等浓度筛选法进行耐低氮突变体的筛选。 (3) 通过对R_1代种子品质和R_1代幼苗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测定,初步验证了降低培养基中的铵态氮或同时降低铵态氮和硝态氮筛选出的叁棵植株很可能是耐低氮突变体,同时证明了通过体细胞筛选耐低氮突变体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06-06-01)

耐低氮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是植物的叁大营养元素之一,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氮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而缺氮会破坏植物重要的生物学过程,如氮代谢和光合作用等过程。植物根系是吸收氮素以及感受环境氮素变化最主要、直接的器官,因此植物根系结构和生长发育可能会影响植物对氮的吸收,对控制根生长有关基因的鉴定与分子调控网络的解析将有利于氮效利用效率的研究。本研究中,在低氮(0.04mM)和正常氮(4mM)条件下对玉米突变体rtcs和野生型B73在处理12h、24h、48h、96h后进行总蛋白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在此基础上,利用RNA-seq技术对上述四个时间点的玉米根系进行了比较转录组分析,以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在正常氮水平和低氮胁迫下玉米根系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出芽后8天左右野生型和突变体根系呈现出明显的形态差异,野生型有初生根和种子根,而突变体rtcs没有种子根只有初生根,与前人观察的rtcs突变体表型一致。而突变体和野生型均在低氮比正常氮条件下主根根长更长,侧根根数更多;低氮和正常氮条件下均是突变体比野生型主根根长更长,侧根根数更多;且都随着时间点增加差距越来越大。突变体和野生型在低氮条件下总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均低于正常氮条件;而突变体中总蛋白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力在正常氮和低氮条件下均低于野生型。在两个氮水平下,随着时间增加野生型和突变体叶绿素总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差异较大,而叶绿素b含量差异不大,说明两个材料叶绿素总含量的差异主要由叶绿素a含量的差异引起;低氮胁迫下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相较于正常氮条件下均下降,且低氮胁迫对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比对野生型的影响更大。2.突变体和野生型幼苗根系RNA-seq结果显示,32个样品获得32-46M clean reads,有78.82%-85.57%的reads可以映射到玉米B73参考基因组序列上,共注释到27921-28547个已知的蛋白编码基因,其中有25285个基因在所有的实验时间点和实验条件都有表达。为探究根系发育相关调控机制,本研究在正常氮条件下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的转录组,共鉴定出741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仅有10.5%(786个基因)的DEGs在四个时间点中均呈现差异表达,功能注释分析发现这些co-modulated DEGs主要涉及79条生物学通路,包括植物信号转导、苯丙素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淀粉和蔗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GeneOntology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29个GO条目中,包含生物学调控,初级代谢过程调控、转录调控、基因表达调控、非生物胁迫响应等。K-mean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o-modulated DEGs聚为8个类群。3.为探究玉米根系低氮胁迫响应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本研究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在正常氮及低氮胁迫下基因表达差,在野生型及突变体比较组中分别检测到了7977及7762个低氮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野生型在低氮胁迫下有593个基因在四个时间点均显示差异表达,其中有194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399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突变体在低氮胁迫下有804个基因在四个时间点均显示差异表达,其中有543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有261个差异基因下调表达。有403个co-modulated DEGs在两个材料中共同参与了低氮胁迫响应。这些co-modulated DEGs被注释到90个生物学过程、72个分子功能和23类细胞组分中。用KOBAS进行富集分析,确定了两条差异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甘油酯代谢和半乳糖代谢。另外分别有7和5个co-modulated DEGs注释到苯丙生物合成和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的。4.在四个时间点中,分析由低氮胁迫引起的基因型特异转录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分别有190和401个基因型特异差异表达基因。野生型大量的基因型特异性DEGs存在冷胁迫响应、非生物胁迫响应、多细胞生物体内平衡、铜离子结合、生物质量调节和多细胞生物过程GO条目中;突变体的许多特异DEGs被归类到细胞组份的子类别(膜,细胞,胞外结构和泛素连接酶复合物)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低氮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孟红岩,汪文华,张春义.低氮下拟南芥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突变体atdfb根发育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8

[2].马海霞.玉米rtcs突变体苗期根系响应低氮胁迫的基因表达与调控[D].四川农业大学.2016

[3].徐丽娟,王倩,郑春花,隋炯明,刘光亮.烟草幼苗期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J].植物生理学报.2015

[4].陈金凤,孟红岩,张春义,姜凌.过表达叶酰聚谷氨酸合成酶对低氮胁迫下叶酸突变体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4

[5].赵雅静,潘依,王巧娜,顾志敏.水稻耐低钾突变体筛选方法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

[6].王倩.烟草突变体筛选与鉴定方法篇:5.烟草耐低钾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J].中国烟草科学.2012

[7].沈晓艳,姜翠茹,王增兰.拟南芥耐低钾突变体筛选标准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

[8].刘菲,林熊,尹辉,张富春.拟南芥氮代谢相关基因T-DNA插入突变体低氮响应的初步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

[9].杨建峰.耐低磷水稻基因型土壤酸度适应性和耐低磷突变体复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10].曹银萍.玉米耐低氮突变体的体细胞筛选[D].河南农业大学.2006

标签:;  ;  ;  ;  

耐低氮突变体论文-孟红岩,汪文华,张春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