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属(Fragaria)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

草莓属(Fragaria)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

张颖君[1]2003年在《草莓属(Fragaria)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利用RAPD实验技术对17个草莓野生种样品(黄毛草莓、东方草莓、五叶草莓、弗州草莓、纤细草莓、绿色草莓,森林草莓、东北草莓)及41个草莓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建立了草莓的稳定、高效的RAPD反应体系,即在15ul体系中,模板DNA的用量约30ng,TaqDNA聚合酶刚量为0.75U,dNTPs浓度为0.2mM,Mg~(2+)浓度为2.5mM,引物浓度为0.67mM,1×Buffer。对RAPD扩增条带以0(无)、1(有)计,刚NTSYSpc-2.10e软件,得到草莓品种及野生种的相似系数矩阵和遗传距离矩阵,然后对相似系数矩阵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草毒品种和草莓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聚类图。并且,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41个草莓品种的指纹图谱。 本实验将17个草莓野生种样品分为8个类群,得出草毒的种群亲缘关系为:黄毛草莓与森林草莓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五叶草毒、纤细草莓、弗州草莓。首次确定了草莓野生种样品大白果、小白果和甘肃5号的种群归属问题,认为大白果和甘肃5号属于五叶草莓,小白果属于纤细草莓。同时证实了东北草莓不同于森林草莓,它具有独立的分类地位,东北草莓与东方草莓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将41个草莓品种分为六类,分析了草莓品种与其亲本间的亲缘关系。本实验对17个草莓野生种样品和41个草莓品种的遗传距离的测定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得到的草莓品种的指纹图谱,将为今后草莓品种的鉴定、草莓育种工作中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草莓种群间的演化路线为:黄毛草莓→森林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弗州草莓→凤梨草莓;森林草莓→东北草莓→东方草莓可作为演化的另一个分支。

韩柏明, 赵密珍, 王静, 于红梅[2]2012年在《草莓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标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20对SSR引物对草莓属83份资源包括14个种和自然五倍体以及未鉴定的材料进行PCR扩增。在20个SSR位点共获得363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扩增等位基因8~34个,平均18.2个,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6691~0.9431,平均为0.8598。聚类分析表明,同属一个种的草莓资源被紧密地聚在一起。以种为单位,3个八倍体种智利草莓、弗州草莓和栽培种凤梨草莓亲缘关系很近,而八倍体种与其他低倍性野生种亲缘关系较远;在低倍性草莓种中,伞房草莓、五叶草莓、日本草莓、虾夷草莓、高原草莓、黄毛草莓和绿色草莓聚在一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森林草莓、东北草莓、东方草莓、麝香草莓和自然五倍体草莓聚在一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自然五倍体草莓可能起源于森林草莓或东北草莓与东方草莓或麝香草莓的自然杂交。

翁天均[3]2011年在《基于45S rDNA-FISH与GISH分析的草莓属(Fragaria)野生种亲缘关系与系统分类研究》文中提出草莓属植物在世界自然分布有20个种,其中19个种均为野生种,存在倍性主要有2x、4x、6x和8x以及少量的3x、5x、9x、10x甚至12x,因此关于草莓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亲缘关系与起源尤其是多倍体种的起源研究一直是草莓研究的重要方面,对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虽有利用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孢粉学、同工酶、DNA分子标记技术等进行相关研究,但仍未有准确和完整的结论,而且利用FISH与GISH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属国内外首次。本研究收集了原产我国的6个二倍体种(2n=2x=14)、3个四倍体种(2n=4x=28)和1个五倍体种(2n=5x=35),来自日本的2个二倍体种(2n=2x=14)、1个四倍体种(2n=4x=28)和1个八倍体种(2n=8x=56)以及来自欧洲的1个六倍体种(2n=6x=42),包括来自不同地区的品种或类型共48份材料,利用45S rDNA-FISH和GISH技术,对其系统分类、亲缘关系和多倍体形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利用45S rDNA-FISH技术对包括2x、4x、5x、6x和8x的48份材料共15个种进行了研究,观察分析了45S rDNA在所有供试材料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中分布位点的数目、区域与拷贝数,并探讨了种间亲缘关系和多倍体起源,结果如下:(1)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中45S rDNA杂交位点数目与分布相对一致;种内不同品种或类型45S rDNA-FISH结果一致,而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二倍体种(2n=2x=14)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存在2个45S rDNA杂交位点,信号强弱和分布区域在同一个细胞中有叁种情况,一是2个杂交信号强弱相同且分布区域相同,二是2个信号强弱不同且分布区域相同,叁是2个信号强弱不同且分布区域不相同;45S rDNA杂交信号位置存在两类情况,一类是位于染色体端部,另一类是位于染色体中部区域;森林草莓的2个杂交信号均较强,且位于染色体端部,东北草莓2个杂交信号为1强1弱,分别位于染色体中部和端部,绿色草莓、五叶草莓和西藏草莓相同,2个杂交信号为1强1弱,均位于染色体端部,纤细草莓2个杂交信号为1强1弱,分别位于染色体端部和中部区域,饭沼草莓与虾夷草莓相似,有2个位于染色体端部且亮度较弱的杂交信号;(3)四倍体种(2n=4x=28)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存在4个45S rDNA杂交位点;虾夷草莓和东方草莓4个信号分布区域相同,均是3个位于染色体端部,另1个位于染色体中部区域,但虾夷草莓信号均较弱,而东方草莓则均强;伞房草莓与西南草莓4个信号均分布在染色体端部,然而伞房草莓为3强1弱,而西南草莓为2强2弱;(4)五倍体东方草莓(2n=5x=35)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存在5个45S rDNA杂交位点,4个较强,另1个较弱,其中3个位于染色体端部,另1个较强和1个较弱的位于染色体中部;(5)六倍体麝香草莓(2n=6x=42)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存在6个45S rDNA杂交位点,5个亮度较强,1个亮度较弱,均位于染色体端部区域;(6)3个八倍体种(2n=8x=56)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均存在8个45S rDNA杂交位点,且均为4个亮度较强,4个亮度较弱,但弗吉尼亚草莓和择捉草莓杂交信号均位于染色体端部,而智利草莓8个杂交信号中除了2个较弱的位于染色体中部外,其余均位于染色体端部。(7)认为森林草莓较为原始,与饭沼草莓和虾夷草莓亲缘关系较远,与其它二倍体种亲缘关系较近;四倍体东方草莓可能是森林草莓与东北草莓杂交后再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五倍体东方草莓可能起源于四倍体东方草莓形成未减数配子与东北草莓杂交形成;伞房草莓可能是森林草莓与绿色草莓形成未减数配子杂交形成;西南草莓可能起源于西藏草莓,而不是黄毛草莓;证明弗吉尼亚草莓可能是森林草莓与饭沼草莓杂交后加倍形成。2、以森林草莓、西藏草莓、东北草莓、绿色草莓和饭沼草莓等野生种基因组DNA为探针,对包括自身在内的48份供试材料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以四倍体东方草莓基因组DNA为探针与五倍体东方草莓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结果如下:(1)探针与自身进行GISH分析时,所有中期染色体的全部区域均呈现出较强的杂交信号,而种间的原位杂交信号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表明各个种的基因组同源性不同。另外,种内不同品种或类型之间GISH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表明种内基因组同源性较高;(2)以西藏草莓、东北草莓、绿色草莓和自身作为探针与二倍体种(饭沼草莓和虾夷草莓除外)进行GISH分析,其14条中期染色体上均分布有较强杂交信号,而且几乎覆盖全部染色体区域,表明这些种之间基因组同源性较高;而以饭沼草莓为探针时,饭沼草莓与虾夷草莓结果与前者类似,但其它二倍体种只有3—7条不等数目染色体存在较弱的杂交信号,而且染色体上只有部分区域有信号分布,表明饭沼草莓与这些二倍体种亲缘关系较远,而与虾夷草莓较近。(3)虾夷草莓,四倍体种(2n=4x=28),饭沼草莓作探针时,有20条染色体的全部区域出现了较强的杂交信号,而其余8条染色体没有出现杂交信号;而其它二倍体种作探针时,仅有10—15条染色体出现了杂交信号,且信号较弱,其余染色体上没有信号出现。(4)伞房草莓,四倍体种(2n=4x=28),饭沼草莓作探针时,信号较弱,且仅分布在8-10条染色体上,其余染色体上没有杂交信号出现;森林草莓作探针时,杂交信号最多,有20—24条染色体全部区域均出现了较强的杂交信号;其次为绿色草莓、西藏草莓、东北草莓,分别有18—22条、15—18条、14—17条染色体上分布有杂交信号。(5)西南草莓,四倍体种(2n=4x=28),饭沼草莓作探针时,信号较弱,且仅分布在8—10条染色体上,其余染色体上没有杂交信号出现;西藏草莓和东北草莓作探针时,其所有染色体全部区域均覆盖有较强的杂交信号,其次为绿色草莓和森林草莓,分别有26—28条和25—28条染色体全部区域出现杂交信号。(6)东方草莓,四倍体种(2n=4x=28),以饭沼草莓作探针时,只有12—15条染色体的部分区域出现了较弱的杂交信号,其余染色体均没有杂交信号出现;而森林草莓和东北草莓作探针时,其28条染色体全部覆盖有较强的杂交信号,西藏草莓和绿色草莓作探针,也分别有24—26条和26—28条染色体全部区域出现杂交信号。(7)东方草莓,五倍体种(2n=5x=35),它是本文中唯一的奇数倍性野生种,与东方草莓四倍体种类似,饭沼草莓基因组DNA仅在其10—12条中期染色体的部分区域出现较弱的杂交信号;与四倍体东方草莓一样,森林草莓和东北草莓基因组DNA在五倍体所有染色体全部区域上均出现了较强的杂交信号,西藏草莓和绿色草莓作探针时,分别有32—35条和30—33条染色体出现了较强杂交信号。(8)麝香草莓,六倍体种(2n=6x=42),以饭沼草莓作为探针时,仅有12—15条染色体部分区域出现较弱杂交信号,其余染色体没有信号出现;森林草莓和绿色草莓作探针时,均可能出现所有染色体全部区域均出现杂交信号的情况,分别为40—42条和38—42条染色体出现;而西藏草莓作探针时也有35—38条染色体出现杂交信号,东北草莓作探针时,有30—32条染色体出现杂交信号。(9)弗吉尼亚草莓,八倍体种(2n=8x=56),与供试其它草莓野生种不同,它是较特殊的一个种,因为以饭沼草莓作探针时,在弗州草莓中期染色体出现了较强的杂交信号,位于16—18条染色体部分区域上,少数覆盖全部染色体区域,推测它的起源可能与饭沼草莓有关;而森林草莓作探针时,有40—45条染色体呈现较强杂交信号,分布于染色体整个区域,其次分别为绿色草莓(33—35条)、东北草莓(32—35条)和西藏草莓(30—32条)。(10)择捉草莓,八倍体种(2n=8x=56),起源和分布于日本,以饭沼草莓为探针时,有22—25条染色体出现了杂交信号,较弱,分布于部分染色体区域;森林草莓作探针时杂交信号最多,有40—42条染色体呈现杂交信号,较强,分布于染色体整个区域,绿色草莓、东北草莓和西藏草莓作探针时结果相似,有30—35条染色体出现了较强的分布于染色体整个区域的杂交信号。(11)智利草莓,八倍体种(2n=8x=56),饭沼草莓作探针时,有12—15条染色体部分区域出现了较弱的杂交信号;森林草莓、东北草莓、西藏草莓和绿色草莓作探针时,出现杂交信号的染色体数目为42—44条、32—35条、32—34条和30—32条,且信号较强,分布于染色体整个区域。(12)综合分析可以认为:①森林草莓、西藏草莓、东北草莓、绿色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等二倍体种亲缘关系较近;②饭沼草莓与虾夷草莓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其它草莓种亲缘关系较远;③伞房草莓与森林草莓亲缘关系较其它二倍体草莓更近,其次为绿色草莓,结合前人研究和本文45S rDNA-FISH结果,推测伞房草莓可能是森林草莓和绿色草莓的杂交后代;④西南草莓与西藏草莓和东北草莓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绿色草莓和森林草莓,推测其可能起源于西藏草莓或东北草莓,而前面的45S rDNA-FISH结果表明它与西藏草莓有关,二者有较一致的结果;⑤东方草莓四倍体和五倍体种的所有染色体整个区域均能检测出森林草莓和东北草莓的基因组DNA,而其它二倍体种作探针时仅有部分染色体上有信号分布,推测东方草莓可能起源于森林草莓和东北草莓,这与45S rDNA-FISH结果一致;东方草莓五倍体体细胞中全部35条染色体均呈现出东方草莓四倍体基因组DNA杂交信号,推测五倍体可能来源于四倍体未减数配子参与杂交形成,这与45SrDNA-FISH分析结果一致;⑥麝香草莓是供试材料中唯一的六倍体材料,它的起源也相对较为复杂,GISH结果表明,森林草莓、绿色草莓均与麝香草莓基因组同源性最高,推测其亲缘关系最近;⑦弗吉尼亚草莓最可能包含森林草莓和饭沼草莓基因组组成;⑧择捉草莓和智利草莓均与森林草莓、西藏草莓、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亲缘关系较饭沼草莓更近;综上所述,本文首次对收集到的涉及国内外15个草莓属野生种资源48份进行了45S rDNA-FISH和GISH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草莓属植物系统分类与进化以及多倍体来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雷家军, 邓明琴, 吴禄平, 望月龙也, 野口裕司[4]2001年在《新疆天山野生草莓与绿色草莓(Fragariaviridis Duch.)同一性的鉴定》文中指出通过植物学性状观察和RAPD技术鉴定证明新疆天山野生草莓为绿色草莓 (Fra gariaviridisDuch .) ,表明中国自然分布的草莓野生种达到 9个。绿色草莓在分类学上的典型特征为匍匐茎上从第二节开始每节均形成幼苗 ;花序直立、高于叶面 ,花瓣显露时呈黄绿色 ,雄蕊花丝细长 ,高于雌蕊 ;果实圆形或扁圆形 ,淡绿色 ,阳面略红 ,果硬 ,成熟时萼片紧贴 ,脱萼难。

雷家军, 望月龙也, 邓明琴[5]2001年在《草莓属二倍体种东北草莓(Fragariamandschurica Staudt)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中国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收集到5份形态相近的二倍体野生草莓,经多年植物分类学性状观察鉴定为东北草莓(FragariamandschuricaStaudt),该中文名为首次赋予,此前国内尚无该种的记载。“Manchuria”意为满州,是对中国东北的旧称。该种植株绒毛多少及其着生方式、花器官、种子等诸多性状明显不同于森林草莓(F.vescaL.)。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鉴定技术也对这一结果给予有力支持,而且表明二倍体东北草莓与四倍体东方草莓(F.orientalisLozinsk)、六倍体麝香草莓(F.moschataDuch.)的亲缘关系最近,东北草莓可能是它们的原始种。

马鸿翔[6]2003年在《黄毛草莓、东北草莓与凤梨草莓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激增,近年来草莓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我国草莓栽培品种都为国外引入或由国外少数品种杂交育成,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较狭窄,长期下去将使草莓栽培品种改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草莓属约50个种,我国至少有10个种,丰富的野生资源中拥有良好抗病性或果实具独特香气等优良性状。将野生资源优良性状基因引入栽培草莓品种,对改良我国现有栽培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原产我国草莓资源在草莓属进化中的作用至今尚未见报道,通过种间杂交及细胞遗传学研究可有助于探明草莓种质间的亲缘关系,为了解草莓的起源和进化提供参考。 以原产我国的2个野生种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errensis Schidl.)(2n=2x=14)、东北草莓(F.mandschurica staudt) (2n=2x=14)分别与凤梨草莓(F.ananassa Duch.) (2n=8x=56)的栽培品种杂交,对杂交后未成熟种子的幼胚进行胚拯救,研究了胚发育天数、培养基等对幼胚离体培养成苗的影响,找到了草莓远缘杂种幼胚培养的适宜条件:授粉后20-25天、MS培养基加入1mg/L BA、5mg/L 2,4-D和0.5g/L水解酪蛋白;高频率地获得了种间杂种,其中东北草莓×凤梨草莓品种“春宵”种间杂交种子幼胚成苗率达43.2%。 对黄毛草莓、东北草莓与八倍体栽培种凤梨草莓品种春霄、硕香或圣星杂种F1进行了染色体计数和形态性状、叶部病害抗性的鉴定。F1为五倍体,育性差。黄毛草莓×凤梨草莓组合的F1株高、植株状态、叶形、叶面状态、叶柄茸毛等性状介于亲本之间;匍匐茎颜色、花序高度等多与母本野生种一致;叶色、花梗茸毛等性状也倾向母本野生种。东北草莓×凤梨草莓杂种F1叶柄茸毛和花梗茸毛与母本野生种东北草莓相近,着生茸毛密或较密;花序着生高度部分与母本一致,部分与父本一致;植株高度多数介于双亲之间,但与野生母本东北草莓相比明显偏高;叶形趋向于栽培品种。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与栽培品种相比杂种F1的叶斑病和炭疽病抗性明显得到了提高,且接近抗病的母本野生种。 对二倍体黄毛草莓、东北草莓与八倍体栽培种凤梨草莓栽培品种杂种F1花粉母细胞进行了观察,黄毛草莓与凤梨草莓杂种后代染色体构型为7.55Ⅰ+12.97Ⅱ+0.29Ⅲ+0.16Ⅳ,在减数分裂后期Ⅱ染色体呈多极分布,末期Ⅱ之后出现了26%的畸形四分孢子,说明黄毛草莓与凤梨草莓亲缘关系较远。与黄毛草莓相比,东北草莓与凤梨草莓杂种后代F1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过程中出现的多价体数高于黄毛草莓×

史芳芳, 汪泉, 赵密珍, 王静, 关玲[7]2017年在《凤梨草莓与绿色草莓种间杂种一代的形态学观察及SSR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效地对绿色草莓与凤梨草莓杂交后代进行种间杂种真实性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以八倍体栽培草莓品种‘宁玉’为母本、二倍体野生绿色草莓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获得了30个F1代株系,从40对SSR标记引物中筛选出父母本有差异条带的引物进行后代杂种真实性鉴定。采用UPGAM聚类法进行亲本与子代的聚类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比较,评价子代遗传特征。【结果】对父母本、F1代主要形态学特征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F1代所有植株的长势强于父本,偏母本;对数量性状中亲优势值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后代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用筛选出的20对引物鉴别父母本,二者有差异,利用其进行后代分析,其中12对引物鉴定出30个后代均具有父本扩增片段,结果表明,30个杂交后代均为绿色草莓与栽培草莓的真杂种。同时,从杂种扩增的谱带来看,某些后代出现了变异,主要表现为新谱带的出现或某些谱带的消失。进一步对亲本与子代之间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与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子代分为3个大类。【结论】通过形态学与SSR标记技术鉴定出所有杂交后代均为种间真杂种,聚类分析表明了后代具有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12对SSR引物为二倍体野生绿色草莓资源杂交后代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筛选标记。

束靖[8]2003年在《RAPD在草莓,玫瑰遗传多样性检测和种质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草莓是近十年内发展较为迅速的果树之一,其果实味清香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很有价值的水果。草莓的倍性较复杂,分布较广,基因组杂合度高,在长期的自然演化和种间杂交过程中,形成生态适应性差异较大且数量庞大的 一些变异的新种和新的无性系,以往的鉴定方法很难对它们进行准确的研究和分析。而新兴起来的分子标记技术克服了形态学方法的诸多缺点,尤其是RAPD技术,以其简单、快速、无同位素污染、多态性高和需DNA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作物的种质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本实验在基于形态学基础上,选当前栽培较广的、适地性好的32个草莓品种(品系),借助RAPD技术结合生物数学手段对种质资源进行了分子评价。从500个引物中筛选出25个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250条。这些片段能将32个材料完全区分开,每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有3-22个,而且扩增谱表现出很高的多态性,表明草莓品种之间的多态性很高。其中5个引物从32个供试材料中扩增出4个品种的RAPD特异分子标记,3号“丰香”的RAPD特异标记为OPK7-3120,4号“幸香”的为OPJ4-41000,11号“丽红”的为OPN18-111600,27号“瑞星”的RAPD标记有两个,分别为OPK9-27750、和OPV16-27400.这些特异RAPD标记可以把这些草莓品种和其它品种区别开,辅以形态学方法就可以用来对这些品种进行准确鉴定。 通过对RAPD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首次将品种“瑞星”的RAPD特异分子标记Opv16-27400转换成了稳定的SCAR标记,从而可以用此SCAR标记对品种“瑞星”进行鉴定,也证明了RAPD标记转换成SCAR标记在草莓中的可行性。利用筛选出的25个引物扩增出的250条多态性片段来做聚类分析,用UPGMA法通过计算机软件绘制了32个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树状图,聚类结果基本能反映出各类群所含品种遗传背景的一致性,大部分具有相同亲本的品种都聚在了一起。欧氏距离=5.8时可将品种分为四季草莓和中等日照草莓两类,欧氏距离=5.2时欧洲草莓品种从与美国,日本品<WP=6>种分离出来。从聚类的结果还发现,具有相似形态学特性的哈尼和美13紧密聚到一起,由此推测在引种过程中存在同种异名的现象。 2.月季、玫瑰、蔷薇等蔷薇属植物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历史最悠久的花卉之一,在花卉产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蔷薇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蔷薇属植物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名称混乱,又加上频繁的种内杂交,其种质资源复杂多样,使分类和鉴定工作难度加大,以往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分类受环境因素和发育阶段的影响,很难满足生产上的分类鉴定、产权保护和选育工作的需要。本实验用RAPD技术对蔷薇科蔷薇属的27个玫瑰 (Rosa rugosa), 24个月季 (Rosa chinensis),5个蔷薇 (Rosa mulitiflora),共56个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对蔷薇属植物的总DNA提取、RAPD扩增体系条件等进行优化,建立起了合适的技术体系。利用520个OPERON随机引物进行了预筛选,选出12个扩增稳试样品分为玫瑰、月季、蔷薇3个聚类群,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而当相似系数为0.76时,蔷薇与月季聚到同一大类,这说明月季与蔷薇遗传关系更接近。通过聚类对蔷薇属植物的亲缘关系和起源进行了初步研究,证明了RAPD技术可以为传统的分类方法提供补充,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为蔷薇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分类,良种的定向亲本选择等提供一条快速、有效的研究方法。

何淑娟[9]2007年在《利用AFLP分子标记分析草莓的遗传多样性》文中指出草莓是一种蔷薇科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对其种质资源的分类涉及形态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经历了从形态多样性到DNA多样性的发展过程。由于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手段的局限性,导致了分类结果的不一致。部分品种来源不明,同名异物及同物异名现象十分普遍,阻碍了草莓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品种的选育。AFLP分子标记具有高效、稳定、可靠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品种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方面。本研究在建立适合AFLP银染技术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52份草莓供试样品的树状图,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确定了适于AFLP分析的草莓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改良CTAB法),其提取液成分为:基本提取液(100mmol/L Tris-HCl,20mmol/LEDTA,1.4mol/L NaCl,2%CTAB)中添加1%PVP-40、1%Vc、10mmol/LNa_2S_2O_5和2%β-巯基乙醇等防酚抗氧化物质。粗提后的DNA经RNase酶除去RNA,苯酚/氯仿抽提一次,氯仿/异戊醇抽提一次,无水乙醇沉淀,得到了RNA去除彻底、纯度高、质量好的草莓基因组DNA。2.建立了适于草莓分析的AFLP银染技术体系:采用由稀有碱基切点酶MseI和常见碱基切点酶EcoRI同时进行酶切,MseI和EcoRI的用量各为3U,酶切时间以37℃下酶切4小时为最佳;加入接头后,37℃连接10h以上(或过夜);连接产物稀释10倍后进行预扩增;预扩增产物稀释10倍后再进行选择性扩增;加10μL Loading buffer,95℃变性10min,立即冰浴;在6%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上进行电泳分析;银染法检测PCR产物。3.从9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分布均匀的引物组合用于材料分析,共扩增出可统计条带851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带数为56条。其中多态性条带583条,占总带数的68.5%。4.应用NTSYSpc2.10软件计算相似系数介于0.533~0.981,并应用UPGMA法将52份草莓供试材料在简单相似系数为0.66处分成5个类群,进而分析了各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为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草莓种资源进行分类及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时翠平[10]2001年在《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草莓属植物种及品种(二倍体:新疆草莓、甘红草莓、黄毛草莓、五叶草莓;五倍体:黑龙江5号;八倍体:弗州草莓和凤梨草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种或品种的核型公式分别为:甘红草莓为2n=2x=14=10m+2sm+2m*,属1B类型;黄毛草莓为2n=2x=14=14m,属1A类型;五叶草莓为2n=2x=14=12m+2sm,属1A类型;新疆草莓为2n=2x=14=14m,属1A类型;黑龙江5号为2n=5x=35=30m+5sm*,属2A类型;弗州草莓为2n=8x=56=48m+8m*,属1B类型;凤梨草莓为2n=8x=56=48m+2m*+6sm*,属2B类型。通过对种间染色体核型分析,得出草莓二倍体种及品种核型对称性为:黄毛草莓>新疆草莓>五叶草莓>甘红草莓>弗州草莓>凤梨草莓,种间进化关系为黄毛草莓→森林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以黄毛草莓最为原始,以八倍体栽培草莓—凤梨草莓最为进化。 用能自然产生2n和4n配子的二倍体新疆草莓为材料,以四倍体五叶草莓和八倍体全明星草莓为对照,观察了2n花粉和4n花粉形成的细胞学过程。结果表明,草莓2n花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中期Ⅱ两个纺锤体的定向发生改变所致,即由正常的十字形改变为平行形和八字形,进而导致二分体和叁分体的形成。每个二分体将产生2个2n花粉,每个叁分体将产生1个2n花粉和2个n花粉。此外,还发现有极少量的4n花粉,可能是四分孢子粘连、融合为一体的结果。对草莓花粉活力的测定表明,不同草莓花粉活力不尽相同,无论正常花粉,还是2n花粉、4n花粉均有较强活力。对八倍体栽培草莓近50个品种的终变期染色体联会行为观察,发现有16~28个二价体及数目不等的多价体。 由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表明,草莓属植物花粉均为叁孔沟型,外壁纹饰由脊沟构成,据脊沟深浅、花粉大小以及极轴/赤道轴值为依据,推测四个二倍体种亲缘进化顺序为:黄毛草莓、森林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与核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 草莓属(Fragaria)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D]. 张颖君.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2]. 草莓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标记分析[J]. 韩柏明, 赵密珍, 王静, 于红梅. 园艺学报. 2012

[3]. 基于45S rDNA-FISH与GISH分析的草莓属(Fragaria)野生种亲缘关系与系统分类研究[D]. 翁天均. 西南大学. 2011

[4]. 新疆天山野生草莓与绿色草莓(Fragariaviridis Duch.)同一性的鉴定[J]. 雷家军, 邓明琴, 吴禄平, 望月龙也, 野口裕司. 园艺学报. 2001

[5]. 草莓属二倍体种东北草莓(Fragariamandschurica Staudt)研究[J]. 雷家军, 望月龙也, 邓明琴. 果树学报. 2001

[6]. 黄毛草莓、东北草莓与凤梨草莓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 马鸿翔.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7]. 凤梨草莓与绿色草莓种间杂种一代的形态学观察及SSR分析[J]. 史芳芳, 汪泉, 赵密珍, 王静, 关玲. 果树学报. 2017

[8]. RAPD在草莓,玫瑰遗传多样性检测和种质鉴定中的应用[D]. 束靖. 山东农业大学. 2003

[9]. 利用AFLP分子标记分析草莓的遗传多样性[D]. 何淑娟.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10]. 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D]. 时翠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标签:;  ;  ;  ;  ;  ;  

草莓属(Fragaria)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