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洋论文_张连昌,彭自栋,王长乐,佟小雪,张帮禄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海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古生代,刚果,间冰期,鄂尔多斯,泥岩,元素。

古海洋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昌,彭自栋,王长乐,佟小雪,张帮禄[1](2019)在《地球早期铁锰建造对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早期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一直是地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科学家基于早期地质记录中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如铁建造中Cr、U等元素在氧化条件下含量增加和Ni含量降低(Konhauser et al., 2011; Partin et al., 2013),以及各类沉积岩中硫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的消失等(Farquhar et al., 2000),Fe和C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将地球早期还原-氧化的转折期,即大氧化事件(GOE)的开始时间限定于~2.45Ga。如全球规模最大的沉积型南非Kalahari锰矿集中沉积于~2.4Ga的雪球事件结束之后,表明海洋的还原-氧化条件迅速而(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2-13)

董飞银,徐元芹,李萍,刘乐军,高伟[2](2019)在《南海北部陆坡DLW3101孔MIS5期以来的古海洋学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取自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陆坡峡谷顶部的DLW3101孔进行了氧同位素、CaCO_3质量分数、平均粒径(Mz)及磁化率(κ)测试,建立了该孔MIS5期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利用CaCO_3和磁化率参数重建了MIS5期以来南海北部的古气候波动历史。DLW3101孔具有典型的"大西洋型"CaCO_3旋回特征,CaCO_3质量分数主要受华南陆源碎屑的稀释作用控制。磁化率与CaCO_3质量分数呈负相关性,其值受沉积物中CaCO_3稀释作用的影响。末次间冰期(MIS5期)海平面高,钻孔处陆源输入物以少量细粒物为主,CaCO_3因陆源物质稀释使用较弱而含量较高,磁化率因CaCO_3的稀释较强而较小;末次冰期(MIS2-MIS4期)海平面降低,钻孔处陆源输入物以大量粗颗粒物为主,CaCO_3因陆源物质稀释作用强而含量低,磁化率因CaCO_3的稀释减弱而较高。冰后期(MIS1期)海平面逐步升高,DLW3101孔离陆距离越来越远,沉积物中的CaCO_3质量分数因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逐步降低而逐步增高。(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王伟中[3](2019)在《镉同位素的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rasnian-Famennian,F-F)之交发生了地史五大灭绝事件之一的F-F事件,其主要特点是低纬度地区浅水海相生物受到沉重打击,而深水动物群和陆生动植物受影响较小。气候和环境突变、高生产力导致的有机碳埋藏和大洋缺氧模型通常被用于揭示F-F事件成因,但仅基于有机碳和碳酸盐碳同位素的同期偏正,缺乏佐证初级生产力变化的直接证据。现代海水中溶解态镉与磷含量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而海水镉同位素组成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紧密相关。海相碳酸盐可以很好地记录原始海水的镉同位素组成,从而成为重建古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最新建立的广西桂林杨堤剖面晚泥盆世F-F之交高分辨生物地层为基础,采取同层位采样的方式,以Cd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为切入点,辅以碳同位素证据重建古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碳循环模式。在F-F灭绝事件前,盐度校正后的δ114CdCOR总体偏高(0.21~0.77‰),变化范围与北大西洋表层水δ114Cd(0.3~0.8‰)相近,指示当时海洋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微量营养元素Fe和Zn也含量较高;F-F之交δ114CdCOR出现叁次负偏(-0.17~0.49‰)。初级生产力显着下降,表层海水与现代南大洋类似受微量营养元素Fe的限制,水体呈现贫氧-缺氧态。第一次δl14CdCOR下降至0.08‰,随后以牙形石为代表的浮游生物数量锐减;第二次δ114CdCOR下降至-0.10‰,之后以竹节石为代表的底栖动物和部分浮游动物灭绝,海洋生态系统迅速崩塌;第叁次δ114CdCOR在F-F地层界线处下降-0.1 7‰,但不再伴随新的生物灭绝。F-F灭绝事件后,δ114CdCOR逐渐攀升(0.04~0.36‰),Fe、Zn含量增加,水体较氧化,反映灭绝事件后古生产力的恢复。F-F之交δ114CdCOR先于每一幕灭绝事件下降,首次揭示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下降直接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受到破坏,最终引发了 F-F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而气候变冷和微量营养盐(Fe、Zn)限制和则可能是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17)

陈立雷,刘健,王家生[4](2019)在《有机地球化学在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已成为追溯全球古环境变化与古生物地球化学演化的有力工具,在我国边缘海中得到广泛应用,尤以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学研究取得的成果最为显着。本文在综述了部分有机质整体指标和脂类生物标志物用于东海有机质溯源研究进展的同时,着重叙述了他们在全新世海水表层温度、季风、相对海平面和海洋初级生产力重建等古气候和古海洋学领域的研究动态。针对我国边缘海,提出应选用更加有效可靠的有机地球化学多指标,研究高分辨率的沉积连续记录,全面恢复古气候环境变迁历史。(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季少聪[5](2019)在《下刚果盆地Madingo组含磷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环境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下刚果盆地位于非洲西海岸,是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系列盆地之一。受南大西洋裂谷作用和持续漂移的控制,下刚果盆地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Aptian期裂谷阶段、早白垩世Aptian期过渡阶段和早白垩世Aptian期以后的漂移拗陷阶段3个阶段。漂移拗陷阶段以海相沉积为主,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Sendji、Likouala、Madingo和Paloukou组。Madingo组沉积时期,下刚果盆地过渡到半封闭的海洋环境,在陆架背景下发育高有机质丰度的含磷泥岩。本文以Madingo组含磷泥岩、普通泥岩及上覆Paloukou组粉砂质泥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揭示含磷泥岩沉积时期古海洋的沉积环境及磷元素的富集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以下刚果盆地A井Madingo组含磷泥岩、普通泥岩及Paloukou组粉砂质泥岩共29个岩屑样品为基础,应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面扫描等室内技术手段,详细描述含磷泥岩、普通泥岩及粉砂质泥岩的岩石学特征;在样品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含磷泥岩、普通泥岩及粉砂质泥岩沉积时期古海洋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和生产力水平;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的方法,探讨研究区含磷泥岩沉积时期磷质来源以及含磷泥岩磷元素富集与古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岩石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A井Madingo组和Paloukou组岩性以泥岩为主。其中普通泥岩位于Madingo组下段,颜色较深,陆源碎屑颗粒含量较少,镜下未见古生物化石存在;含磷泥岩位于Madingo组上段,颜色较深,陆源碎屑颗粒零星分布,可见大量的有孔虫化石和磷酸盐颗粒;粉砂质泥岩位于Paloukou组,颜色较浅,镜下可见大量陆源碎屑颗粒。对Madingo组普通泥岩、含磷泥岩及Paloukou组粉砂质泥岩的微量元素,特别是U和V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Th、Ni/Co、V/Cr和Ce/Ce*等微量元素比值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普通泥岩和含磷泥岩沉积时期水体可能是分层的,铈异常主要与磷酸盐矿物有关,携带Ce负异常特征的磷酸盐矿物形成于表层氧化水体并在底层水中沉淀,底层水为次氧化-缺氧环境,导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富集,而粉砂质泥岩沉积在稳定的氧化环境下。对Madingo组普通泥岩、含磷泥岩及Paloukou组粉砂质泥岩的磷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普通泥岩和含磷泥岩沉积时期古海洋水体生产力水平较高,而且存在着逐渐提高的趋势;而粉砂质泥岩沉积时期古海洋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古海洋水体生产力水平骤降。海相沉积岩中磷质来源有陆源、热液来源、生物来源、空源及宇宙源几种。通过比较含磷泥岩P_2O_5含量与指示陆源碎屑来源、热液来源以及生物来源的特征元素含量、元素比值的相关性,认为生物来源是研究区含磷泥岩中磷质的主要来源,生物在含磷泥岩磷元素富集过程中起到间接作用。研究区Madingo组含磷泥岩沉积时期,海水分层,上升流活动强烈,上升流将海底富含磷酸盐等营养盐的水体带入浅层水体中,促使生物大量发育,生物吸收磷形成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并且保存了浅层氧化水体Ce负异常的特征。生物死亡后,大量有机质在沉积物中聚集,同时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对氧的消耗导致沉积物表面形成一种还原环境,使得U、V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富集。微生物在沉积层表面对含磷有机质的分解,可造成P、Ni和Cu元素的释放、沉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9-05-01)

强磊[6](2019)在《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古气候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奥陶纪是早古生代构造-气候及生物演化的重要阶段,也是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典型时段,近几十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鄂尔多斯地区是我国北方奥陶系发育较全、出露较好的地区之一,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奥陶纪构造-沉积环境及奥陶系油气地质方面,对气候环境及生物演化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本文选取鄂尔多斯西南缘岐山剖面奥陶系,通过对地层沉积特征、岩石元素地球化学测量研究,探讨了剖面奥陶系岩石元素特征及其反映的气候环境。论文取得的成果如下:1、主微量元素测量表明,元素在剖面下段碳酸盐岩中含量和上段碎屑岩中明显不同。样品Ca和Mg含量较高,相对平均页岩富集,Al元素相对平均页岩亏损。微量元素在碳酸盐岩中含量较碎屑岩中低。稀土总量(∑REE)低于平均页岩∑REE值,Y/Ho比值在灰岩中比值为55.36×10~(-6),同南太平洋海水Y/Ho值,其它岩性Y/Ho比值均在PAAS的Y/Ho比值范围内,表明碳酸盐岩样品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小。稀土元素显示Ce负异常,Eu在早-中奥陶世弱正异常,δCe与∑REE和δCe与δEu均无明显相关性,样品能够成为较好的环境指示剂。2、通过对古环境敏感元素及元素比值的分析,白云岩沉积段冶里组-马家沟组下段,古海洋盐度较大,沉积处于贫氧-缺氧的咸水环境,古气候指示为干热气候环境;马家沟组上段灰岩中,古海洋盐度增大,沉积环境偏氧化,古气候更为干热,到马家沟组顶部,气候干热度达到最大;平凉组,古海洋环境较波动,处于氧化-贫氧的半咸水-微咸水环境,气候相对马家沟期向湿润转化,但仍处于干热气候。3、元素含量及相关比值在剖面厚度950~1050 m处和2300~2400 m处发生波动,二者的古海洋和古气候意义不同,前者是由于风暴沉积导致的深层淡水加入的结果,后者则是气候变干导致的海平面降低、海水变咸。4、本文选用的地球化学参数揭示的古海洋和古气候信息,与地层岩石、沉积环境变化揭示的信息一致,说明本文获得的结论是合理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邹杨浩,冉莉华,Martin,G,Wiesner,刘飞,梁文[7](2019)在《140kaBP以来南海西南部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记录及其古海洋环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南海西南部现代上升流区沉积物柱样BIS-187-61孔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盐等各沉积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试图探讨末次间冰期(MIS 5)以来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发现,140kaBP以来该孔沉积记录期总体表现为:碳酸盐百分含量冰期低间冰期高,主要受周边陆源物质输入稀释的控制,为典型的"大西洋型碳酸盐旋回",有机碳、生物蛋白石、碳酸钙以及陆源沉积物的堆积速率均在MIS 2期、MIS 4期和MIS 5e期出现高值。其中,MIS 2期和MIS 4期生源和陆源沉积堆积速率增加可能与冰期时冬季风增强及海平面下降导致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增加对初级生产力的刺激有关,也可能与陆源物质输入增加对海洋生源颗粒物输出的压载作用增强有关。而MIS 5e期南海海平面高度与现代相仿,间冰期较强的夏季风引起的越南沿岸上升流增强是导致该时段本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力增强,沉积物总堆积速率及各组分堆积速率都相应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孟中能[8](2019)在《同位素组成在古海洋演化中的研究意义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史时期,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对中国境内叁大地台有着深远的影响,与两大构造域相关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之间的时空关系、环境等也一直是中外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对中国古生代板块构造的探讨,离不开对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研究,特别是西北部的构造演化史。但以往的研究,不论是区域构造研究,还是区域成矿探索,多是对古亚洲洋或古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各自独立开展的研究(李文渊,2018)。对于二者的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田兰兰,黄方[9](2019)在《重晶石Ba同位素在古海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远古代氧化事件之后大气氧含量已接近现代水平(Lyons等,2014),普遍认为在新远古代之前海洋是一个相对缺氧的硫化环境,在新元古代之后海洋转化为一个相对氧化的SO_4~(2-)环境,这个转变可能触发了宏观多细胞生物的诞生和多样性(Lyons等,2014)。因此,研究古海洋氧逸度的转变对于生物的演化至关重要。重晶石(BaSO_4)是海洋中Ba最主要的汇,其化学性质稳定,溶解度极低,太古宙至今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郑旺,Geoffrey,J.Gilleaudeau,Linda,C.Kah,Roger,E.Summons,Ariel,D.Anbar[10](2019)在《汞同位素对古海洋透光带硫化的指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对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命的产生、演化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海洋透光带硫化(Photic zone euxinia,PZE)是指硫化氢富集的海水侵入海洋透光带的现象。由于透光带是海洋光合作用和真核生物生存繁殖的关键地带,有毒的H2S在透光带的富集就会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因此,PZE现象被认为是(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古海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取自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陆坡峡谷顶部的DLW3101孔进行了氧同位素、CaCO_3质量分数、平均粒径(Mz)及磁化率(κ)测试,建立了该孔MIS5期以来的地层年代框架,利用CaCO_3和磁化率参数重建了MIS5期以来南海北部的古气候波动历史。DLW3101孔具有典型的"大西洋型"CaCO_3旋回特征,CaCO_3质量分数主要受华南陆源碎屑的稀释作用控制。磁化率与CaCO_3质量分数呈负相关性,其值受沉积物中CaCO_3稀释作用的影响。末次间冰期(MIS5期)海平面高,钻孔处陆源输入物以少量细粒物为主,CaCO_3因陆源物质稀释使用较弱而含量较高,磁化率因CaCO_3的稀释较强而较小;末次冰期(MIS2-MIS4期)海平面降低,钻孔处陆源输入物以大量粗颗粒物为主,CaCO_3因陆源物质稀释作用强而含量低,磁化率因CaCO_3的稀释减弱而较高。冰后期(MIS1期)海平面逐步升高,DLW3101孔离陆距离越来越远,沉积物中的CaCO_3质量分数因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逐步降低而逐步增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海洋论文参考文献

[1].张连昌,彭自栋,王长乐,佟小雪,张帮禄.地球早期铁锰建造对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制约[C].第九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董飞银,徐元芹,李萍,刘乐军,高伟.南海北部陆坡DLW3101孔MIS5期以来的古海洋学信息[J].海洋科学进展.2019

[3].王伟中.镉同位素的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D].浙江大学.2019

[4].陈立雷,刘健,王家生.有机地球化学在东海全新世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海洋环境科学.2019

[5].季少聪.下刚果盆地Madingo组含磷泥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海洋环境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9

[6].强磊.鄂尔多斯西南缘奥陶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古气候意义[D].兰州大学.2019

[7].邹杨浩,冉莉华,Martin,G,Wiesner,刘飞,梁文.140kaBP以来南海西南部上升流影响区沉积记录及其古海洋环境变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8].孟中能.同位素组成在古海洋演化中的研究意义思考[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9].田兰兰,黄方.重晶石Ba同位素在古海洋中的应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郑旺,Geoffrey,J.Gilleaudeau,Linda,C.Kah,Roger,E.Summons,Ariel,D.Anbar.汞同位素对古海洋透光带硫化的指示作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研究区西菲律宾海地形图,本文研究的...岗巴地区强东剖面生物演替事件、古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PF为浮游有孔虫...研究区站位MD06-3052位置(A)及邻近...西太平洋降雨量的年际变化与ENSO的关...西太平洋的现代年均温盐状况;(A)表...

标签:;  ;  ;  ;  ;  ;  ;  

古海洋论文_张连昌,彭自栋,王长乐,佟小雪,张帮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