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论文_钱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球藻,草履虫,线粒体,系统,超微,结构,基因组。

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钱雨[1](2005)在《利用SSUrRNA基因对草履虫属系统进化及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含共生小球藻绿草履虫和无共生小球藻绿草履虫为实验材料,应用FLUTAX—紫杉醇荧光染色及扫描电镜技术,比较研究了两种不同状态下的绿草履虫细胞表面银线系统分布情况:并以草履虫属内叁个类群、13种草履虫为研究材料,对其16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RNA(16s—like Small Subunit rRNA, SSUrRNA)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以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作为外群,通过CLUSTALW和MEGA2.0对所有种的SSUrRNA序列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探讨了草履虫属内各种类的系统进化,尤其是含共生小球藻绿草履虫和无共生小球藻绿草履虫SSUrRNA基因的分子遗传特征。 1 光、暗培养条件下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形态学研究 通过FLUTAX—紫杉醇荧光染色,研究显示共生小球藻较多地分布于虫体后部,且共生藻数量的多少随宿主草履虫自身的营养状况而异,共生藻消失过程一般是先从虫体前部开始,由前往后消失;在虫体分裂期,共生小球藻则分布于细胞两极。作者推测,共生小球藻并非完全随机分布在宿主绿草履虫体内,而是和细胞极性有关。 扫描电镜研究结果发现,口前区光虫银线系统网格平均大小约为:长2.37um,宽1.5um;纤毛之间纵向间距1.6um,横向间距1.5um。暗虫银线系统网格平均大小约为:长1.47um,宽0.84um:纤毛之间纵向间距1.46um,横向间距1.05um。口后区光虫银线系统网格平均大小约为:长1.8um,宽0.9um;纤毛纵向间距1.48um,横向间距0.9um。暗虫银线系统网格平均大小约为:长1.6um,宽0.7um;纤毛纵向间距1.8um,横向间距1.8um。背部光虫背面银线系统网格平均大小约为:长4.75um,宽4.2um;纤毛纵向间距4.6um,横向间距3.6um。暗虫表面银线系统网格平均大小约为:长3.75um,宽3.3um:纤毛纵向间距4um,纤毛横向间距3um。由此可见,含共生藻的绿草履虫除了细胞体积较无共生藻的绿草履虫细胞体积大以外,其表面银线系统网格大小也略大于无共生藻绿草履虫,并且其银线系统较无共生藻绿草履虫要明显很多;而无共生藻绿草履虫表面网格厚度较含共生藻绿草履虫厚。结果提示,细胞形态的变化应该是绿草履虫和内共生藻长期相互适应的结果,并可能由此影响到草履虫纤毛运动。 2 草履虫属内系统进化研究 通过对草履虫属内13种草履虫SSU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比对,利用Kimura双参数法对其SSU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碱基在密码子中的位置、遗传距离和标准误以及转换/颠换数量及百分率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NJ法、MP法及ML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揭示:(1)含共生小球藻的绿草履虫和经改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张莉[2](2004)在《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中内共生小球藻对宿主绿草履虫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共生小球藻对宿主绿草履虫超微结构、温度耐受性、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影响。从细胞水平、基因组结构水平探索了共生小球藻对宿主绿草履虫生命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 透射电镜观察到,含小球藻绿草履虫的线粒体集中在细胞代谢旺盛区域如皮层毛基体附近,其线粒体数目比无小球藻绿草履虫少得多。据此认为长期暗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由于光合作用受阻,最终会从绿草履虫细胞中消失,失去小球藻的绿草履虫必需依靠自身来获取营养,为了满足能量的需求线粒体数目大量增加,并且集中在细胞代谢旺盛区域。 探测了小球藻共生体对宿主绿草履虫温度耐受性的影响。显示,35℃~43℃条件下含共生藻绿草履虫存活率均高于无共生藻绿草履虫,在41℃条件下含共生藻绿草履虫耐高温时间长于无共生藻绿草履虫。恢复型绿草履虫存活率与含共生藻绿草履虫存活率相近,表明小球藻的共生作用可提高绿草履虫的温度耐受性。向培养液中添加小球藻光合作用分泌的产物麦芽糖,无共生藻绿草履虫耐高温能力提高。这也说明了小球藻的存在增强了绿草履虫的温度耐受性。比较含共生藻绿草履虫和无共生藻绿草履虫热休克基因hsp70 PCR扩增产物电泳差异,含共生藻绿草履虫电泳条带较无共生藻绿草履虫明亮,据此认为小球藻的共生作用对于宿主hsp70基因可能产生影响,而使绿草履虫温度耐受性提高。并推测可能是含共生藻绿草履虫置于高温条件下,热休克蛋白大量表达,这些表达的蛋白迅速去救援变性蛋白,以此来降低对宿主的伤害,进而使得含小球藻绿草履虫温度耐受性较高。而无共生藻绿草履虫在外界温度提高时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RAPD一PCR研究显示,以线粒体DNA为模板筛选出11个引物,进行最终扩增分析。以含共生藻绿草履虫mtDNA为模板扩增出共计30条片断,以无共生藻绿草履虫mtDNA为模板扩增出共计31条片断,片断大小在巧obp一巧00bP,两者共享片段数为27条。根据Nei和Li公式计算出两者共享度为88.52%。在11条不同引物中,有5条引物的扩增的产物完全相同,其余6条各有差异。含共生藻绿草履虫mtDNA扩增出3条特异片断,无共生藻绿草履虫mtDNA扩增出3条特异片断。结果表明,小球藻的共生作用使宿主细胞改变了其线粒体基因组构成。由于线粒体DNA独特的结构及生理特点,它较核DNA更容易发生变化,推测可能是小球藻的内共生作用直接刺激宿主细胞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共生作用使得绿草履虫的核基因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产生的效应再作用于线粒体基因组,从而使得线粒体基因组的构成表现出改变。由于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并受大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双重调控,所以在绿草履虫一小球藻共生建立的过程中,核基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线粒体基因组,同时线粒体基因组又对核基因组有反馈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何远,张莹,倪兵,顾福康[3](2002)在《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中共生藻对宿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透射电镜术显示了含小球藻绿草履虫和人工诱导获得的无小球藻绿草履虫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无小球藻绿草履虫细胞内有大量处于不同消化阶段的食物泡及膜性小泡 ,在细胞质内常见有线粒体聚集分布以及内质网分布其中 ,细胞大核内核仁数目增多 ,并聚集形成多个核仁区。含小球藻绿草履虫中细胞膜性结构较少见 ,细胞大核中核仁数目较少。结果表明 ,小球藻共生体可能影响了宿主草履虫细胞中所述细胞器的功能、数量和分布 ,并影响了核仁的功能、数量和分布。(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孙军,顾福康[4](1999)在《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基因组DNA多态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了绿草履虫一小球藻共生系统,利用 RAPD技术分析该共生体系双方的基因组多态性, 探索共生体对宿组基因组结构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基因组结构与共生作用的可能关系。利用盐析法分别提取含有小球藻共生体的绿草履虫和无小球藻共生体的绿草履虫基因组DNA,选取20对随机引物对两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实验发现,大部分随机引物扩增处相同的条带,如随机引物S147(本文来源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1999-10-01)

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共生小球藻对宿主绿草履虫超微结构、温度耐受性、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影响。从细胞水平、基因组结构水平探索了共生小球藻对宿主绿草履虫生命活动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 透射电镜观察到,含小球藻绿草履虫的线粒体集中在细胞代谢旺盛区域如皮层毛基体附近,其线粒体数目比无小球藻绿草履虫少得多。据此认为长期暗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由于光合作用受阻,最终会从绿草履虫细胞中消失,失去小球藻的绿草履虫必需依靠自身来获取营养,为了满足能量的需求线粒体数目大量增加,并且集中在细胞代谢旺盛区域。 探测了小球藻共生体对宿主绿草履虫温度耐受性的影响。显示,35℃~43℃条件下含共生藻绿草履虫存活率均高于无共生藻绿草履虫,在41℃条件下含共生藻绿草履虫耐高温时间长于无共生藻绿草履虫。恢复型绿草履虫存活率与含共生藻绿草履虫存活率相近,表明小球藻的共生作用可提高绿草履虫的温度耐受性。向培养液中添加小球藻光合作用分泌的产物麦芽糖,无共生藻绿草履虫耐高温能力提高。这也说明了小球藻的存在增强了绿草履虫的温度耐受性。比较含共生藻绿草履虫和无共生藻绿草履虫热休克基因hsp70 PCR扩增产物电泳差异,含共生藻绿草履虫电泳条带较无共生藻绿草履虫明亮,据此认为小球藻的共生作用对于宿主hsp70基因可能产生影响,而使绿草履虫温度耐受性提高。并推测可能是含共生藻绿草履虫置于高温条件下,热休克蛋白大量表达,这些表达的蛋白迅速去救援变性蛋白,以此来降低对宿主的伤害,进而使得含小球藻绿草履虫温度耐受性较高。而无共生藻绿草履虫在外界温度提高时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RAPD一PCR研究显示,以线粒体DNA为模板筛选出11个引物,进行最终扩增分析。以含共生藻绿草履虫mtDNA为模板扩增出共计30条片断,以无共生藻绿草履虫mtDNA为模板扩增出共计31条片断,片断大小在巧obp一巧00bP,两者共享片段数为27条。根据Nei和Li公式计算出两者共享度为88.52%。在11条不同引物中,有5条引物的扩增的产物完全相同,其余6条各有差异。含共生藻绿草履虫mtDNA扩增出3条特异片断,无共生藻绿草履虫mtDNA扩增出3条特异片断。结果表明,小球藻的共生作用使宿主细胞改变了其线粒体基因组构成。由于线粒体DNA独特的结构及生理特点,它较核DNA更容易发生变化,推测可能是小球藻的内共生作用直接刺激宿主细胞线粒体基因组发生变化;也有可能是共生作用使得绿草履虫的核基因组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产生的效应再作用于线粒体基因组,从而使得线粒体基因组的构成表现出改变。由于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并受大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双重调控,所以在绿草履虫一小球藻共生建立的过程中,核基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线粒体基因组,同时线粒体基因组又对核基因组有反馈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钱雨.利用SSUrRNA基因对草履虫属系统进化及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形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张莉.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中内共生小球藻对宿主绿草履虫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何远,张莹,倪兵,顾福康.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中共生藻对宿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02

[4].孙军,顾福康.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基因组DNA多态性的研究[C].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99

论文知识图

版说明见文后暗虫背部暗虫表面银线系统网格平均大小...版说明见文后随机引物5176和558扩增含共生藻绿草履版说明见文后

标签:;  ;  ;  ;  ;  ;  ;  

绿草履虫小球藻共生系统论文_钱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