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前提性反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性,道德,马克思主义,前定,主义,现代性,科学性。
前提性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尹伟[1](2018)在《道德评价的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道德评价不同程度存在着"理性人"的人性假设、注重"合乎道德"的外在行为、评价方法上追求"科学性"等认识误区,从根本上制约了道德评价的改革与创新。事实上,"理性人"冲击了"道德人";对"合乎道德"的过分关注反而遮蔽了更为重要的"出乎道德";追求道德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却忽视了"有法"和"得法"。因此,道德评价应树立新的评价观,坚定"道德人"的根本旨归,引导学生着力善端养育和灵魂滋养,并以评价方法的适合性超越科学性,以增强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与实验》期刊2018年06期)
贺来,冯珊[2](2018)在《以“关系理性”回应自然——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日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问题,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以自然为尊到以人为主宰的演变,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理性形态的转换和变革,即由"客观理性"转变为"主观理性",这既是个人解放的重大成果,也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二者的逻辑共性和弊端即是"实体思维"。解决危机的根本方法是转换视角,冲破"实体思维"的"总体性"和"同一性"规制,基于"关系理性"的视域,形成彼此尊重、相互承认、互为目的的新型生态关系,使人与自然呈现其自身的合理性,展现其应然状态下的本真面貌,敞开其面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前提性的反思。(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8年02期)
刘孝廷[3](2016)在《从莱布尼茨出发——关于全球主义的一个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是"主义"盛行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各种学说和主义广为流行。其中,全球主义是比较有影响的一支,而莱布尼茨由于其世界主义的立场,使他成为全球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一、全球主义及其问题自从人们意识到了地球是个球体,有关全球的意识就出现了。但最初人类既没有统御全球的需要,也没有驾驭全球的能力,所以,全球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形态是伴随着所谓的全球化和全球问题才出现的。在各国内部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的时候,市场的全球化又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全球竞争,导致各种国际性的问题层出不穷、相互影(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6年06期)
丁立群,耿菲菲[4](2016)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性思考,针对当前学界的研究状况,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停留在语言表达的概念形式上,应注重实质的理解;不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出于纯粹的理论动机,应看作实践导引;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作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同化,应当看作二者的双重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现代性的创造性重撰,不应当把它看作封闭的,应当是开放的。(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6年01期)
欧阳康[5](2015)在《强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最为核心和根本的,是要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功能。为此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更具反思性、批判性和预见性。(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5年02期)
贺来[6](2015)在《“陌生人”的位置——对“利他精神”的哲学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利他精神"成为可能的前提是"自我"和"自己人"之外的"陌生人"在价值伦理体系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利他精神"的缺乏,正是我们的文化和社会所存在的最大缺陷之一。无论是在传统社会和文化中的"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还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所催生的"自我主义"中,"陌生人"一直被边缘化,因而长期以来没有获得其应有的位置。二者之所以对"陌生人"采取拒斥和排挤态度,思想根源在于它们所坚执的"实体主义"的思想原则和"总体化"的思维定势,前者把抽象的"共同体"实体化与总体化,后者则把抽象的"自我"实体化和总体化。只有确立"为他人"的"个人主体性"观念,形成对人的全新的自我理解,我们才能在根本上拆除"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墙壁与藩篱,把"自我"的存在及其生存意义和幸福与"他人"内在地关联在一起。对"陌生"的"他人"的开放、尊重、承认与爱,是形成和塑造每一个"自我"主体人格的根本动力,也是构成其道德的深层源泉。以此种观念为基础,"利他精神"才能获得坚实的根基。(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5年03期)
陈红,张福红[7](2014)在《马克思“总体的人”思想及其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对于自己而言是个伟大的谜,在所有的存在物中,人的存在是最为独特的,其他任何存在物都不能与之相并列。然而,在人类漫长的思想史上,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这个问题似乎又是一个永远也拉不直的问号,成了学者们一再求解的"司芬克斯之谜"。历史上的人之存在观是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前提,只有在对其进行批判和检讨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人学主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梁玉水[8](2014)在《对当前美学研究中几个理解前提的批判性反思——兼论如何推进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性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人"为基点,"实践"为关键,"审美活动"为中心,"为什么把一个人或事物看成是美的"为问题线索,"哲学化研究和科学化证明的辩证综合"为方法论原则,"实施美育,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为研究鹄的总体研究理路。要在新的自然科学条件、社会历史语境、人文社会科学成就基础上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性发展进程,就要对其中的一系列"不自觉"的理论前提和思想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辨析,进而深化学理理解,实现当代美学研究的自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冯大同[9](2014)在《高等教育转型亟需大学理念的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转型丞需重新反思大学理念这一根本性的论域。通过探寻经典大学理念涵蕴,结合时代精神分析现实问题背后的理念偏失及其深层文化根源,在对大学理念的反思与重构中,明确大学的社会定性与定位。在文化选择、批判、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经过不断的解构、建构、超越来实现大学文化的自觉与自强,为高等教育的转型提供理念支撑。使大学成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彰显大学的价值,履行大学的使命。(本文来源于《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叁等奖摘要集》期刊2014-10-21)
陈忠[10](2014)在《主体性的微观走向与空间权利的城市实现——对城市权利的一种前提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推进与深化使城市权利问题凸现。城市权利就是主体人——无论是城市市民还是农村居民——都有在城市这个空间中获得基本的居住、生活并进行城市管理等权利。这种权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社会的形成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权利。20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就写作了《城市权利》,对现代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反思。大约同时,哈维出版了《社会正义与城市》,对城市权利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深度反思。2003年,米歇尔出版了《城市权利》,对城市权利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进行了专题研究。201 1年,索亚出版了《寻找空间正义》,对城市权利的空间性进行了探索。本文从主体性这个维度对城市权利进行哲学反思。笔者认为,权利的本质是处于复杂"主体际性"与"主客际性"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城市权利是主体性的空间化展开、空间化实现,是人的主体性在空间生产、城市发展这(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4年08期)
前提性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日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问题,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以自然为尊到以人为主宰的演变,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理性形态的转换和变革,即由"客观理性"转变为"主观理性",这既是个人解放的重大成果,也隐藏着巨大的生态危机。二者的逻辑共性和弊端即是"实体思维"。解决危机的根本方法是转换视角,冲破"实体思维"的"总体性"和"同一性"规制,基于"关系理性"的视域,形成彼此尊重、相互承认、互为目的的新型生态关系,使人与自然呈现其自身的合理性,展现其应然状态下的本真面貌,敞开其面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前提性的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前提性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1].尹伟.道德评价的前提性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
[2].贺来,冯珊.以“关系理性”回应自然——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前提性反思[J].理论探讨.2018
[3].刘孝廷.从莱布尼茨出发——关于全球主义的一个前提性反思[J].北方论丛.2016
[4].丁立群,耿菲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性反思[J].学术交流.2016
[5].欧阳康.强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功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性反思[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
[6].贺来.“陌生人”的位置——对“利他精神”的哲学前提性反思[J].文史哲.2015
[7].陈红,张福红.马克思“总体的人”思想及其前提性反思[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
[8].梁玉水.对当前美学研究中几个理解前提的批判性反思——兼论如何推进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性进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9].冯大同.高等教育转型亟需大学理念的前提性反思[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叁等奖摘要集.2014
[10].陈忠.主体性的微观走向与空间权利的城市实现——对城市权利的一种前提性反思[J].哲学动态.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