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as,FasL与泌尿系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黄厚锋[1](2021)在《KNTC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KNTC1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使用包括46例患者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癌旁移行上皮组织以及13例其他患者的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的膀胱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NTC1在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KNTC1表达水平与膀胱癌病例各种临床特征之间及总生存的相关性。采用RNA干扰技术敲低EJ和T24膀胱癌细胞系KNTC1表达,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和细胞周期,通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通过动物体内成瘤实验,检测敲低KNTC1表达的T24膀胱癌细胞系在裸鼠体内成瘤情况。采用蛋白抗体芯片和Western blot检测KNTC1基因敲低后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NTC1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在不同病理分级(Ⅱ级和Ⅲ级)、不同T分期(Tis/T1/T2期和T3/T4期)以及不同临床分期(Ois/1/2期和3/4期)的表达有显着性差异,更高级别的病理分级、T分期和临床分期KNTC1表达高于低级别的病理分级、T分期和临床分期。KNTC1基因的高表达是总生存的危险因素,高表达的死亡风险是低表达的3.139倍。细胞功能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NTC1敲低组膀胱癌细胞增殖显着减慢,凋亡显着增加,G2期细胞百分率显着升高,迁移侵袭能力显着受到抑制。体内成瘤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KNTC1敲低组T24细胞的致瘤能力受到明显抑制。蛋白抗体芯片检测结果显示,KNTC1基因敲低后Caspase3,Fas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蛋白Bcl-2,Bcl-w,CD40,clAP-2,HSP60,IGF-Ⅰ,IGF-1sR,Livin,sTNF-R2,TNF-α,TNF-β,XIAP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蛋白MAPK9表达上调,蛋白P-Akt,CDK6,PIK3CA表达下调。[结论]KNTC1在膀胱癌中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显着相关。敲低KNTC1表达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增加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并抑制肿瘤生成,提示KNTC1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膀胱癌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KNTC1基因敲低可改变凋亡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提示KNTC1通过影响凋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陈樱[2](2020)在《年轻乳腺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FAS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性分析》文中指出引言和目的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35岁患者的恶性肿瘤具有较大的侵袭性,并且预后较差。目前,≤35岁乳腺癌的临床流行病学在中国人群中研究较少。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选择上缺少参考。近年来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特异性好、作用位点明确、作用力强、毒性小的基因治疗方面。但是目前有很多种与乳腺癌有关的基因正处于研究阶段,真正导致乳腺癌发病的关键基因还未被最终发现。近年来有多篇研究报道细胞表面死亡受体FAS(Fas cell surface deathreceptor)基因多态性与亚洲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但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本研究拟分析35岁及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等流行病学特点,并且系统评价亚洲人群中FAS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从而为乳腺癌的预防、临床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二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0例≤35岁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式等。并探讨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分析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5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的预后因素。第二部分全面检索了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the 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CBM)等数据库,收集2018年11月1日前的文献。所有符合检索要求的文献都进行了确认,综述和述评类型的文献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采用Stata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OR值(Odds ratio)和95%置信区间(95%CI)用来评估FAS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同时评估发表偏倚并进行敏感度分析。共有8篇文章包括2564名乳腺癌患者和2633名正常对照。结果第一部分:共130名≤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纳入本研究中,平均年龄31岁。肿瘤主要发生在左侧的外上象限(62.3%)。分子分型中Luminal B最常见(58.4%)。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84.6%)。改良根治术为主要的手术方式(66.9%)。浸润性导管癌(51.8%)比导管原位癌(6.3%)及其他乳腺癌(50%)更易发生淋巴结的转移(P=0.001)。象限与淋巴结转移数目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肿瘤位于外上象限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数目[M(P25,P75)=1.0(0,3.5)]比其他三个象限数目更多(P=0.04)。患者术后5年OS和5年DFS分别为84.4%和77.1%。单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R或PR受体状态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5年OS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就诊时间是影响5年DFS的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和ER受体是影响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第二部分:关于FAS-1377G/A,在总人群中我们仅仅发现allele G versus allele A基因型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1.100,95%CI=1.004–1.206,P=0.040)。然后我们将总人数根据种族进行分层分析,在东亚人群中AA+GA vs GG基因型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具有显着相关性(OR=1.177,95%CI=1.010–1.371,P=0.037),但是我们在西亚人群中并未发现此相关性。关于FAS-670A/G,不管是在总人群中,还是在分层分析中,结果显示在任何的基因模型中我们都没有发现其基因型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具有相关性。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FAS基因-1377G/A和-670A/G多态性研究中,逐个剔除研究后所得的结果与原有结果相似,提示Meta分析结果受单个研究的影响较小。结论1.针对≤35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即单因素分析中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ER或PR受体状态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5年OS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就诊时间是影响5年DFS的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和ER受体是影响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制定出更适宜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改善其临床结局。本文结果可为未来的年轻乳腺癌研究打下基础。2.FAS-1377G/A多态性可能与亚洲人群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携带FAS-1377A的人群得乳腺癌的概率比携带FAS-1377G的人群的乳腺癌的概率要高10%。尤其是东亚人群,携带FAS-1377 AA+GA的人群得乳腺癌的概率比携带FAS-1377 GG的人群的乳腺癌的概率要高17%。其可能是一个潜在的预测位点。
周荣秒[3](2014)在《PLCε1基因在食管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食管癌在肿瘤的死亡率中排名第四。河北省磁县是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在所有肿瘤的首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食管癌的发生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河北省磁县,食管癌的发生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背景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前期对候选基因的研究已经识别了一些与磁县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但是迄今为止,食管癌易感性的遗传基础仍不太明确。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采用高通量的基因分型技术,可以同时对成千上万个SNP位点进行分析,而不需要预先选定候选基因,因此可能是没有偏倚的研究。三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先后报道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发病风险相关。随后,这一结果在中国东部食管癌低发人群中得到证实。目前,这个SNP位点是否可以作为预测中国北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ESCC发病风险的标志物尚未见报道。另外,rs11599672T/G SNP位于PLCε1基因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T→G的颠换可能导致PLCε1基因转录活性和表达水平的改变。研究表明,PLCε1基因rs11599672T/G SNP可影响非西班牙白人吸烟、饮酒相关的非口咽部头颈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Rs11599672T/G SNP是否影响中国北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ESCC的遗传易感性尚未见报道。PLCε1作为Ras原癌基因的效应子,其在肿瘤发生和进展的作用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PLCε1在肿瘤的发生中发挥促进或抑制作用。在化学致癌物诱导鼠皮肤肿瘤发生的过程中,PLCε1发挥促进作用。随后的研究表明,PLCε1的促进作用可能归因于其扩大了炎症反应。PLCε1通过增加炎症反应和血管形成促进鼠肠道肿瘤的发生。但是,PLCε1在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另外,PLCε1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PLCε1被Rho激活后,刺激了IP3的产生、细胞内Ca2+的流动、Ca2+/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II(CaMKII)上调,导致细胞骨架蛋白细丝蛋白的磷酸化。细丝蛋白的磷酸化降低了其与细丝状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头颈鳞癌细胞的迁移。RNA干扰技术沉默PLCε1基因抑制了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由此可见,PLCε1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PLCε1在食管癌的发生、进展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研究表明,食管癌组织较正常食管粘膜PLCε1的阳性表达率高;哈萨克族ESCC病人食管癌组织中PLCε1的表达水平高于其癌旁正常组织,而且PLCε1的表达增加与较晚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但是,PLCε1基因如何影响食管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可能的机制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首先探讨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rs11599672T/G SNP与中国北方高发区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旨在寻找能够预测食管癌高风险个体的遗传标志物,以真正实现食管癌的早诊、早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为食管癌病因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亦拟通过RNA干扰技术沉默食管癌Eca109细胞PLCε1基因,观察食管癌Eca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并测定增殖、凋亡、侵袭转移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明确PLCε1影响Eca109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将进一步确定PLCε1在食管癌进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第一部分PLCε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和rs11599672T/G SNP与河北省磁县高发区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包括527例ESCC患者和527名健康对照个体。采集每位研究个体的静脉抗凝血5ml,于4℃冰箱保存。食管癌患者及健康对照个体的性别、年龄、吸烟习惯及上消化道肿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cancer,UGIC)家族史的情况均在采血后由专人询问获得。采血后1周内应用蛋白酶K消化-饱和氯化钠盐析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detection reaction,PCR-LDR)方法对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和rs11599672T/G SNP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这两个SNP与磁县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ESCC患者组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比例为48.6%,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39.3%)(χ2=9.25,P=0.002),表明UGIC家族史可显着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吸烟状况校正后的OR值为1.47(95%CI=1.151.87)。2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基因型分布在健康对照组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χ2=0.21,P=0.65)。ESCC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0%、43.9%、8.1%和57.1%、37.5%、5.4%。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AG、GG、AG/GG基因型可能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吸烟状况、UGIC家族史校正后的OR值分别为1.41(95%CI=1.091.83)、1.71(95%CI=1.032.86)、1.45(95%CI=1.131.85)。与携带AA基因型的UGIC家族史阴性个体相比,携带AG/GG基因型的家族史阴性个体、携带AG/GG基因型的家族史阳性个体ESCC发病风险增加(OR=1.41和2.10,95%CI=1.021.97和1.463.01)。3PLCε1基因rs11599672T/G SNP基因型分布在健康对照组中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χ2=0.46,P=0.50)。PLCε1基因rs11599672T/G SNP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在ESCC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携带TT基因型的UGIC家族史阴性个体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家族史阳性个体ESCC发病风险增加(OR=1.59,95%CI=1.132.24)。4应用2LD软件对PLCε1基因的rs2274223A/G SNP和rs11599672T/G SNP进行联合分析显示,两个多态性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D’=0.11)。人群中最常见的单体型为AT,其在健康对照组中的频率为55.2%,其他单体型频率分别为AG(20.7%)、GT(17.5%)、GG(6.6%)。GT单体型增加了ESCC的发病风险(OR=1.36,95%CI=1.081.71)。结论:1UGIC家族史可增加河北省磁县高发区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遗传背景在食管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2本研究首次报道了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可以作为高发区人群ESCC遗传易感性的标志物。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携带PLCε1基因rs2274223A/G SNPAG、GG基因型的个体、尤其是携带AG/GG基因型且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罹患ESCC的风险较高,应定期接受食管内镜检查,以便真正实现ESC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PLCε1基因rs11599672T/G SNP与河北省磁县高发区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无关。UGIC家族史与rs11599672T/G SNP联合分析表明,UGIC家族史增加TT基因型携带者ESCC的发病风险。4与最常见的AT单体型相比,GT单体型增加了ESCC的发病风险。第二部分shRNA干扰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根据shRNA设计原则,针对PLCε1基因不同靶点构建3个能够编码shRNA的质粒表达载体(PLCε11、PLCε12、PLCε13),用于沉默PLCε1基因;同时构建1个通用阴性对照质粒表达载体(HK)作为对照。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方法进行转染。首先以PLCε11为例摸索转染条件,确定转染效率,然后筛选出干扰效果最好的质粒表达载体(PLCε12)。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24h、48h、72h后Eca109细胞PLCε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确定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RNA干扰的时间规律。MTT方法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48h、72h、96h后Eca109细胞的存活率。FCM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24h后Eca109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RT-PCR方法检测Eca109细胞p16、CyclinD1的mRNA表达。分析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1质粒表达载体与阳离子脂质体按照2μg:6μl比例进行转染时,转染效率最高,平均为72.6%。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对PLCε1基因的干扰效果最好。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后,PLCε1mRNA表达水平于转染后24h开始下降,48h表达水平明显降低,72h恢复至转染前水平。PLCε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mRNA的表达变化规律一致。2MTT结果显示:HK、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后48h、72h,PLCε12组Eca109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0.73%和75.88%,显着低于HK组Eca109细胞的存活率,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后96h,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的存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3Eca109细胞转染后24h,Eca109组、HK组、PLCε12组处于S期的Eca109细胞分别占19.53%、17.20%和4.80%。Eca109组和HK组处于S期的Eca109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PLCε12组处于S期的Eca109细胞比例明显低于HK组(P<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4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48h后,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p16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38和0.58,PLCε12组Eca109细胞p16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K组Eca109细胞(P<0.05);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CyclinD1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沉默PLCε1基因对Eca109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其可能的机制为:沉默PLCε1基因上调了p16基因的表达,p16蛋白抑制了CDK4的活性,抑制与CyclinD1结合的Rb的Ser和Tyr残基磷酸化,抑制转录因子E2F的释放,E2F依赖性基因转录表达受抑,阻止细胞从G1期向S期的过渡,因而抑制了Eca109细胞的增殖活性。第三部分shRNA干扰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目的:探讨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FCM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48h后Eca109细胞的凋亡情况。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检测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48h后Eca109细胞的侵袭能力。RT-PCR方法检测Eca109细胞Fas、FasL、CD44、MMP9、VEGF的mRNA表达。分析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1Eca109细胞转染后48h,Eca109组、HK组和PLCε12组Eca109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6.22%、22.06%和30.27%。Eca109组和HK组Eca109细胞的凋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PLCε12组Eca109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HK组Eca109细胞(P<0.05)。2HK、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后48h,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Fas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43和0.53;FasL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42和0.33。两组Eca109细胞Fas、FasL的mRNA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Eca109细胞转染后48h,Eca109组、HK组和PLCε12组穿过Transwell小室聚碳酸酯膜的Eca109细胞数分别为85.00、82.00和62.67。Eca109组和HK组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的Eca109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PLCε12组穿过Transwell小室膜的Eca109细胞数明显低于HK组(P<0.05)。4HK、PLCε12质粒表达载体转染Eca109细胞后48h,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MMP9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60和0.53;VEGF的相对光密度值分别为0.28和0.17。两组Eca109细胞MMP9、VEGF的mRNA表达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K组与PLCε12组Eca109细胞CD44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PLCε1基因的沉默促进Eca109细胞的凋亡,可能是通过上调Fas的表达、下调FasL的表达,抑制了免疫逃逸和免疫反攻,使得Eca109细胞凋亡增加。2PLCε1基因的沉默抑制Eca109细胞的侵袭,其可能的机制为:通过降低MMP9、VEGF的表达,降低了Eca109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及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因而抑制了Eca109细胞的侵袭能力。
昌磊,肖民辉,杨桦,管维,郭小林,李伟[4](2013)在《膀胱癌与细胞死亡途径的FAS和FAS配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细胞死亡途径基因FAS 1377G>A、670A>G和FAS配体(FASL)844T>C多态性位点与膀胱癌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74例膀胱癌患者和210例正常者的基因型,再进行人群相关分析。结果 FASL-844TT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明显相关[比值比(OR)=1.69;95%可信区间(CI)1.11~2.57]。分析FAS基因型,可见携带2~4个突变位点的人群具有明显的膀胱癌易感性(OR=2.29;95%CI 1.19~4.40)。在分析FAS和FASL联合基因型时,可见携带4~6个突变位点的人群具有更高的膀胱癌易感性(OR=1.65;95%CI1.08~2.54),并且在年龄大于55岁(OR=2.12;95%CI 1.32~3.42)和吸烟(OR=2.54;95%CI 1.36~4.73)的人群中,此易感性更明显。结论湖北省汉族人群中FAS和FASL基因多态性可能共同与膀胱癌的发生相关。
孙晓芳[5](2011)在《三七总皂苷防治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以肺上皮细胞的过度凋亡、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胶原蛋白沉积为主要特征。目前临床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病的预后不良。因此,研究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PNS是从三七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份,是三七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PNS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止血、活血化瘀、消肿、补血、调节细胞凋亡等作用。为探讨PNS对肺纤维化小鼠的防治作用,我们以BLM诱导小鼠肺纤维化为模型,从整体与分子水平阐明PNS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防治肺纤维化提供实验基础。1 PNS防治肺纤维化作用的观察1.1方法C57BL/6性小鼠180只,分为模型组;PNS高、中和低剂量三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醋酸强的松片);假手术组;共6组,每组3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BLM,假手术组小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造模后第二天开始给药。PNS高、中和低剂量组分别为120、60、30mg/kg/d,醋酸泼尼松组0.56mg/kg/d,假手术组,模型组分别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于7、14、28d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观察血清中Ⅲ型胶原(Ⅲ-C),Ⅳ型胶原(Ⅳ-C)及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同时取肺组织进行HE, Mallory染色,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的变化。1.2结果PNS可降低肺纤维化小鼠血清中Ⅲ-C、Ⅳ-C型胶原、LN及HA的含量,降低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HYP的含量,减轻肺组织胶原的增生。因此提示:PNS具有防治BLM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的作用。2 PNS防治肺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2.1 PNS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PNS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探讨PNS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肺组织来源于实验一。利用TUNEL染色法测定小鼠肺组织中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表明: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内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凋亡的细胞主要为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还有少量肺间质细胞。PNS中剂量组能显着降低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上皮细胞的凋亡。因此提示,PNS能通过抑制肺上皮细胞的凋亡而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2.2 PNS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CatB和CatD的影响观察PNS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CatB和CatD的影响,探讨PNS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肺组织来源于实验研究一。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m blotting的方法,研究PNS对肺组织中CatB和CatD的影响。结果表明:PNS中剂量组防治后,各时间点小鼠肺组织中CatB和CatD含量和表达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说明PNS能够从蛋白水平调节CatB和CatD的活性。提示抑制CatB和CatD的表达和活性可能是PNS防治肺纤维化的机制之一2.3 PNS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Bax和Bcl-2的影响观察PNS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Bax和Bcl-2的影响,探讨PNS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肺组织来源于实验研究一。实验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的方法,研究PNS对肺组织中Bax和Bcl-2的蛋白和基因影响。结果表明:①Bax在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并且主要表达于肺损伤区的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而在肺间质细胞少有表达,因此提示肺内实质细胞是Bax的主要来源之一,Bax在肺纤维化实质细胞的过度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②Bcl-2在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的含量亦明显升高,虽然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有表达,但在肺损伤区的肺间质细胞表达却明显增多,并且有的已进入细胞核,因此提示增多的Bcl-2主要是由肺间质细胞分泌的,Bcl-2在抑制成纤维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③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BaxmRNA和Bcl-2mRNA的表达亦明显升高,表明Bax和Bcl-2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的调控至少是在蛋白转录或翻译水平进行的;④结果提示:PNS发挥其抗肺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在于从蛋白转录和翻译水平调节肺组织中Bax和Bcl-2的活性。2.4 PNS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Fas和FasL的影响观察PNS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Fas和FasL的影响,探讨PNS抗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肺组织来源于实验研究一。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对肺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结果表明:PNS能降低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Fas和FasL的含量。提示:抑制Fas和FasL的表达和活性可能是PNS防治肺纤维化的机制之一结论1 PNS可以调节BLM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细胞外基质的含量,降低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发挥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2 PNS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机理2.1抑制肺上皮细胞的凋亡。2.2抑制肺组织蛋白CatB和CatD的活性.2.3调节肺组织蛋白Bax和Bcl-2的活性。2.4抑制肺组织蛋白Fas和FasL的活性。总之,PNS具有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在于通过抑制肺组织CatB.CatD和Fas/FasL的活性,调节Bax/Bcl-2的活性,抑制肺上皮细胞的凋亡,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来实现PNS防治肺纤维化的作用。
张春影,邵魁卿,张海峰,袁谭,付宜鸣[6](2010)在《Bcl-2、Fas和FasL在BPH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和FasL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并探讨其与前列腺增生症的关系。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5月——2005年8月前列腺增生症(BPH)组织标本36例,前列腺癌(PCa)组织标本12例和正常前列腺(NP)组织标本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BPH、PCa和NP组织标本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Fas和FasL的表达,并探讨Bcl-2、Fas和FasL的表达与前列腺增生症的关系。结果:①BPH与PCa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高于NP组(P<0.05),而BPH组与PCa组阳性表达无显着差异;PCa组Fas表达显着低于BPH和NP(P<0.05、0.01),而BPH和NP组之间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FasL在三组之间表达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②在BPH组织中Bcl-2的表达与Fas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FasL表达呈正相关(P<0.05),余均未见相关性。结论:Bcl-2、Fas、FasL均参与了BPH的发生发展过程,Bcl-2、Fas、FasL表达的综合结果可能是引起BPH的原因之一。
吴国英,李黔生,聂志林,李彦锋,靳风烁[7](2009)在《5-氟尿嘧啶诱导肾癌细胞凋亡对Fas/FasL途径依赖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Fas/FasL凋亡途径在5-氟尿嘧啶(5-FU)诱导的肾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运用Western blot及TUNEL、MTT技术,检测肾癌细胞株786-0在化疗药物5-FU作用下Fas、FasL的表达变化,分析5-FU、抗Fas单抗CH11、中和性抗FasL单抗NOK-2对癌细胞凋亡与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Fas、FasL蛋白产物在786-0中均有表达,不同浓度5-FU作用后,中等剂量5-FU70μg/ml作用肾癌细胞株48h时Fas、FasL的表达最显着;786-0在化疗药物5-FU作用下,细胞增殖活性显着降低,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增加;抗Fas单抗CH11作用于786-0后,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增加,增殖活性显着降低;CH11与5-FU共同作用于786-0细胞可显着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抗FasL单抗NOK-2阻断786-0FasL与Fas相互作用后,细胞的凋亡指数及增殖活性均无显着变化。结论5-FU诱导肾癌细胞凋亡可能不依赖于Fas/FasL凋亡途径。
王玉杰[8](2006)在《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肾移植受体大鼠肝脏、心脏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变化,探讨肝、心和脑组织损伤在机体排斥反应中的因果关系,为防治肾移植后肝、心、脑组织的损伤奠定基础。 方法:首先,通过总结108例临床肾移植成功病例资料,回顾分析对比总体与其中2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出现肝、心、精神并发症者的发生率有无差异。其次,建立大鼠肾移植动物实验模型。取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60只(供体30只,受体30只),供、受体均在术前禁食12小时,10%水合氯醛35mg/100g体重腹腔麻醉。在相对无菌条件下实施异体肾移植术,移植后10天手术取出大鼠心肝脑组织。主要观测指标:(1)组织病理学观察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的镜下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移植肾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的炎症趋化相关因子RANTES、INF-γR、INF-γ的表达;MMP-2、TIMP-2的改变;以及排斥反应所致组织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Fas、Fas-L、Perforin、Granzyme B的变化,从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出现的变化。(3)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IL-2mRNA探针、IL-6mRNA探针、INF-γ mRNA探针的变化,进一步从转录水平探讨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出现的变化。 结果: 临床病例分析(1)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24例临床肾移植患者中,有9例术后发生肝功能异常,其与未发生排斥组术后肝功能异常
何彦丽[9](2006)在《枸杞多糖抗实验性肝癌作用的病理定量分析及免疫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肝脏本身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征,造成原发性肝癌极具侵袭性和转移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极差。尽管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由于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切除率仅为10%左右,且术后复发率较高,各种非手术疗法仍然是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而传统化疗和放疗均具有较严重的抑制免疫和造血功能的毒副作用。目前,肝癌治疗措施强调通过西医、中医及其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中医药在预防肝癌发生,减少复发,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在不断提高,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从多方面展开。 文献报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以及肿瘤自身存在的多种免疫逃逸机制是引起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善肿瘤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和干预免疫逃逸是目前肿瘤治疗主要要解决的问题。 资料研究证实,荷瘤机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主要表现在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而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导致CD4+/CD8+比例失常,使肿瘤患者基础细胞免疫功能严重障碍。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激活的DC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较多资料表明,肿瘤机体内DC表面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低表达,常导致其功能缺陷,因此无法有效提呈肿瘤抗原,进而无法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杀伤肿瘤细胞,使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低下或无能。有学者研究认为共刺激分子B7表达降低可能是DC无法有效激发CTL反应的主要原因。 肿瘤细胞自身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功能,这些机制包括①Fas和FasL相互作用导致免疫逃逸;②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多种免疫抑制因子;③肿瘤细胞表面MHCI类抗原缺失或变异等。Fas和FasL相互作用是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肿瘤细胞均可大量表达FasL,当肿瘤细胞与活化的Fas(+)的淋巴细胞接触时,通过传递死亡信号,引起免疫活性细胞凋亡,而肿瘤细胞得以存活,从而实现其免疫逃逸,故又称为“Fas反击”。体外实验也证实FasL表达阳性的肝癌细胞可以通过Fas系统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导致肝癌组织间质浸润淋巴细胞(TIL)数量减少,使肝癌增殖局部产生免疫耐受的原因之一。肿瘤细胞自身产生或诱导荷瘤机体产生多种免疫抑制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0(IL-1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可导致免疫效应细胞的增殖、活化受抑;肿瘤细胞表面MHCI类抗原缺失或变异,使肿瘤细胞不能为T细胞所识别等,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 临床与实验均已证明许多中医药具有肯定的免疫增强和免疫调节作用,枸杞多糖
袁丽丽[10](2006)在《紫杉醇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Fas/FasL信号通路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位,且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近日中国抗癌协会公布了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妇女乳腺癌死亡率正以3%的速度增长,乳腺癌成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紫杉醇是乳腺癌化疗中最具活性的药物之一,单药和联合用药均显示很好的疗效。紫杉醇已应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一般认为紫杉醇能增强微管聚合,稳定微管防止解聚,使有丝分裂停滞在G2/M期,从而阻断正常的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除此之外,紫杉醇可以直接在细胞信号和基因表达上发挥作用,活化多种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引发细胞凋亡。但紫杉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而且它作用于不同类型细胞机制也有所不同。本实验采用体外培养的乳腺癌MCF-7细胞,经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处理后,通过DNA梯度电泳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的方法检测Fas/FasL信号通路中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紫杉醇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与Fas/FasL信号通路的关系,为进一步阐明紫杉醇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分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1、DNA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紫杉醇可以诱导MCF-7细胞发生凋亡,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和药物浓度的增加凋亡加剧,提示紫杉醇诱导MCF-7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2、RT-PCR结果显示:在MCF-7细胞中,随紫杉醇浓度的增加Fas、FasL、FADD、Caspase-8、Caspase-10、Caspase-3基因mRNA水平有所上调,DR4、DR5mRNA水平随药物浓度的增加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3、Western-blot结果显示:随着紫杉醇浓度的增加,Fas、FasL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Caspase-8、Caspase-3酶原蛋白表达量逐渐减少。通过以上结果可以推断紫杉醇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与Fas/FasL信号通路有关,而DR4、DR5并没有参与这一过程。
二、Fas,FasL与泌尿系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as,FasL与泌尿系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KNTC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第一部分 KNTC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
第二部分 KNTC1体外体内核心功能验证 |
第三部分 细胞信号通路蛋白的检测 |
结果 |
第—部分 KNTC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
第二部分 KNTC1体外体内核心功能验证 |
第三部分 细胞信号通路蛋白的检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膀胱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年轻乳腺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FAS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35年轻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亚洲人群FAS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年轻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PLCε1基因在食管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PLCε1 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hRNA干扰沉默PLCε1基因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hRNA 干扰沉默 PLCε1 基因对食管癌 Eca109 细胞凋亡、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PLCε1 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三七总皂苷防治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三七总皂苷防治器官纤维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组织蛋白酶B、D及其与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肺纤维化中细胞凋亡及基于凋亡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三七总皂苷防治BLM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三七总皂苷对小鼠肺纤维化肺组织细胞凋亡及cathepsinB、D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三七总皂苷对小鼠肺纤维化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图版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Bcl-2、Fas和FasL在BPH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标本与临床资料 |
1.2 实验材料 |
1.2.1 主要仪器 |
1.2.2 主要试剂1) . |
1.3 实验方法 |
1.3.1 实验步骤 |
1.3.2 玻片处理 |
1.3.3 HE染色步骤 |
1.3.4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
1.3.5 结果判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Bcl-2、Fas和Fas L的阳性表达率 |
2.2 等级秩相关检验表明 |
3 讨论 |
(8)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肾移植术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后肝、心、脑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观察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大鼠肾移植模型技术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
1.2 手术步骤 |
1.3 肾移植模型术后成功的标志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肾移植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的排斥反应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
1.2 手术步骤 |
1.3 分组 |
1.4 标本获取 |
2. 测定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肾移植大鼠的心、脑、肝组织中的IL-2、IL-6、IFN-γ mRNA及其意义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主要器械和药品 |
1.2 手术步骤 |
1.3 分组 |
1.4 标本获取 |
1.5 测定方法 |
1.6 结果统计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9)枸杞多糖抗实验性肝癌作用的病理定量分析及免疫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状况研究进展 |
1 荷瘤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状况研究概况 |
1.1 荷瘤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比例异常 |
1.2 T细胞活化障碍 |
1.3 T淋巴细胞凋亡增加 |
1.4 肿瘤间质浸润淋巴细胞(TIL)减少、功能受抑 |
2 荷瘤机体内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
2.1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2.2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的主要机制 |
2.3 荷瘤机体内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异常 |
3 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
3.1 Fas和FasL相互作用导致免疫逃逸 |
3.2 肿瘤细胞表面MHCI类抗原缺失或变异 |
3.3 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多种免疫抑制因子 |
3.4 其他机制 |
二、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
1.溯源 |
2.病因病机 |
3.治法 |
4.中医药治疗肝癌的靶点 |
三、中药多糖及枸杞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
1.中药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
1.1 中药多糖对肿瘤的生长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
1.2 中药多糖通过增强宿主的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
1.2.1 中药多糖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1.2.2 中药多糖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1.2.3 中药多糖对荷瘤机体造血功能的改善作用 |
2.枸杞多糖抗肿瘤研究进展 |
2.1 LBP对肿瘤生长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
2.2 LBP对肿瘤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
2.3 LBP对抗肿瘤放、化疗引起的免疫抑制和造血抑制作用 |
2.4 LBP的工作假说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LBP抗实验性肝癌作用及病理定量分析 |
一、LBP抗实验性肝癌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 |
3.2 接种后不同时间各组肿瘤体积及肿瘤生长体积曲线 |
3.3 各荷瘤组小鼠肿瘤质量及抑瘤率情况 |
4.讨论 |
4.1 H22小鼠造模和给药 |
4.2 LBP抑瘤实验结果 |
二、LBP抗实验性肝癌作用病理定量分析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
3.2 病理定量分析结果 |
4.讨论 |
第二章 LBP对实验性肝癌抑制作用的免疫学机制研究 |
一、LBP对荷瘤机体T淋巴细胞的作用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LBP对小鼠胸腺质量、指数的影响及组织学变化 |
3.2 LBP对正常小鼠及荷瘤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
3.3 LBP对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中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 |
4.讨论 |
4.1 LBP对正常小鼠及荷瘤小鼠胸腺的作用 |
4.2 LBP对正常及荷瘤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作用 |
4.3 LBP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的干预作用 |
二、LBP对荷瘤机体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LBP对小鼠脾脏DC数量及表型的影响 |
3.2 LBP对荷瘤小鼠肿瘤微环境中DC及TIL的影响 |
4.讨论 |
4.1 LBP对脾脏DC的作用 |
4.2 LBP对肿瘤微环境中DC的作用 |
三、LBP对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机制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3.1 LBP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肿瘤组织FasL表达的影响 |
3.2 LBP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肿瘤组织VEGF表达的影响 |
3.3 LBP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血清VEGF水平的影响 |
3.4 LBP对实验性肝癌小鼠血清TGF-β1水平的影响 |
4.讨论 |
4.1 LBP对免疫抑制因子分泌和表达的作用 |
4.2 LBP对肿瘤细胞FasL表达的抑制作用 |
第三部分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索引 |
附图 |
流式细胞图 |
附照片 |
目前已经发表的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 |
(10)紫杉醇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Fas/FasL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紫杉醇概述 |
1.1.1 紫杉醇的发现 |
1.1.2 紫杉醇的理化性质 |
1.1.3 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1.1.4 细胞凋亡信号通路 |
1.1.5 紫杉醇的临床应用 |
1.2 紫杉醇与乳腺癌 |
1.2.1 乳腺癌概述 |
1.2.2 紫杉醇与乳腺癌 |
1.3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器材及试剂 |
2.1.1 实验器材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前准备工作 |
2.2.2 紫杉醇的稀释 |
2.2.3 MCF-7 细胞培养 |
2.2.4 药物处理 |
2.2.5 细胞收集 |
2.2.6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2.7 RT-PCR 法检测Fas/FasL 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mRNA 表达检测 |
2.2.8 Western blot 法检测Fas/FasL 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变化 |
3 结果 |
3.1 紫杉醇处理MCF-7 细胞凋亡状况检测 |
3.2 紫杉醇处理MCF-7 细胞后Fas/FasL 通路中相关基因的mRNA 检测结果 |
3.2.1 DR4 mRNA 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2.2 DR5 mRNA 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2.3 Fas mRNA 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2.4 FasL mRNA 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2.5 FADD mRNA 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2.6 Caspase-10 mRNA 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2.7 Caspase-8 mRNA 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2.8 Caspase-3 mRNA 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3 紫杉醇处理MCF-7 细胞后Fas/FasL 通路中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
3.3.1 β-actin 蛋白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3.2 Fas 蛋白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3.3 FasL 蛋白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3.4 Pro-Caspase-8 蛋白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3.3.5 Pro-Caspase-3 蛋白在MCF-7 细胞中的表达 |
4 讨论 |
4.1 紫杉醇能够诱导MCF-7 细胞凋亡 |
4.2 紫杉醇诱导MCF-7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Fas,FasL与泌尿系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KNTC1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D]. 黄厚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年轻乳腺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FAS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性分析[D]. 陈樱.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3]PLCε1基因在食管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荣秒. 河北医科大学, 2014(09)
- [4]膀胱癌与细胞死亡途径的FAS和FAS配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J]. 昌磊,肖民辉,杨桦,管维,郭小林,李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03)
- [5]三七总皂苷防治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孙晓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6]Bcl-2、Fas和FasL在BPH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 张春影,邵魁卿,张海峰,袁谭,付宜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15)
- [7]5-氟尿嘧啶诱导肾癌细胞凋亡对Fas/FasL途径依赖性的研究[J]. 吴国英,李黔生,聂志林,李彦锋,靳风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13)
- [8]大鼠肾移植后肝、心和脑组织中排斥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王玉杰. 新疆医科大学, 2006(04)
- [9]枸杞多糖抗实验性肝癌作用的病理定量分析及免疫学机制研究[D]. 何彦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10]紫杉醇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的Fas/FasL信号通路研究[D]. 袁丽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