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艳梅(哈尔滨市儿童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0-0274-02
儿童时期正是身心发展阶段,无论何种疾病都会对儿童发育产生影响,同时儿童身心非常稚嫩和脆弱。因此,在患病情况下,更需要悉心呵护,不仅要尽快解除儿童身体上的痛苦,更需要注意对他们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在疾病的诊治工作中,通过人际交往,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心理护理的实施者包括医生、护士和护理员,以及医院其他工作者乃至病人的家属、亲属也有心理护理的任务。尤其是作为对患儿进行诊治的实施者—医生、护理人员等更需要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以及对家长或负责照顾患儿的成人的宣传解释工作,使他们理解心理护理对患儿康复的重要性,以便能以健康的心态照顾好患儿,配合医院尽快治愈患儿。对改善医患关系,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有阶段性[2],而且患病儿童由于年龄小,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心理活动多随治疗情境而迅速变化,故只有依据其阶段性的心理活动特点进行护理,才有助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促进其尽快恢复健康。下面就不同年龄阶段患病儿童的心理护理加以阐述。
一婴儿期(0—1岁)
新生儿时期对触觉刺激和温度变化等均很敏感,容易产生惊跳、哭叫和痉挛,故在护理上应以敏捷、熟练、轻巧的动作以减少刺激,同时注意及时满足生理需要,如吃饱、衣服温暖、姿势舒适等,使其经常处于愉快、安宁的情绪中。3~4个月婴儿可以出现愤怒、惊奇和悲伤的情绪,5~7个月可出现恐惧现象,尤其对陌生人和黑暗环境,6~8个月可出现对陌生人的怯生现象,7~8个月左右婴儿会出现与亲近的人保持密切关系的一种倾向,在心理学上称为依恋[3]。依恋的最初对象是主要抚养人(通常为母亲或其他亲近的抚养者),对母亲或熟悉的人报以微笑,当陌生人接近时,会转身躲进母亲怀里,寻求安慰和保护。婴儿患病后最好有母亲陪护,因为患病婴儿蒙受着生理的痛苦与折磨,正需要依恋和支持的时候,如果母亲不在身边,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创伤。医护人员应以亲和的态度,轻柔的话语爱抚、安慰患儿,同他们建立亲密的信任关系,减轻他们的恐瞑与焦虑不安,配合治疗。病房最好设计为家庭式,以减少陌生感,同时要保持房间的安静、明亮和舒适。向家长宣传婴儿期的生理、心理卫生常识,指导家长做好婴儿期的卫生保健。
二幼儿期(1~3岁)
幼儿期的情绪活动进一步分化,且很不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受到赞扬时高兴,受到批评时烦恼,受到委屈时悲伤,高兴与悲伤的转换较快,常常破涕为笑,并且语言发展迅速,喜欢讲话、听故事等。患病后情绪波动大,反应强烈,不易配合治疗。医护人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患儿多加鼓励、安慰,不能训斥,以免激化情绪反应。病房中可设有色彩鲜艳的卡通画、玩具等,被罩、床罩可用花布来做,护士可穿戴花色的衣服,避免一律穿白大衣,平时多与患儿接触、说话、讲故事、游戏,用慈母般的爱心,温暖、爱护每颗受伤的幼小心灵,多称赞、鼓励他们做得好、真勇敢,使患儿不恐惧、不焦虑,配合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三学龄前期(3~6、7岁)
此阶段儿童的情绪体验已非常丰富,成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学龄前期儿童基本上都能体验,但控制情绪能力差。焦虑与恐惧仍是此阶段主要的不良情绪经验。与家人分离,受到批评和伤害后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应,患病尤其是住院后,与家人的分离、陌生的环境和疾病的痛苦,可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不利于疾病的康复。对该年龄段的患儿,医护人员可利用游戏的方式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获得他们的喜爱,减轻不良情绪,在做检查、处置时可利用儿童注意力易被转移,喜欢表扬、鼓励、模仿等特点,鼓励他们勇敢坚强,学习那些配合治疗、顺从医嘱的小病友或动画片、卡通画里的小英雄,使其配合治疗,减轻痛苦,恢复健康。
四学龄期及青春期(6、7~18岁)
年长儿由于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对疾病的体会逐渐深刻。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年长儿的情绪复杂,个性不同,需要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患儿,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患儿的身心受到的伤害更大,因此也更需要心理护理。例如:
1.哮喘患儿的常见心理因素是父母的态度和对待哮喘的行为方式。一种情况是父母面对哮喘子女时往往显得紧张、不安,对孩子采取过度关怀,过度保护的态度,这种紧张、焦虑的情绪反馈给患儿后则会造成更频繁的发作。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孩子病情采取忽视、否认的态度,在行为表现上不闻不问,置之不理,儿童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保护,致使哮喘发作更加严重。而且哮喘患儿自身也常伴有焦虑、抑郁、紧张、多愁善感等情绪障碍。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改善家庭环境及家长的态度,与家长一道多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学会自我放松,开阔胸怀,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糖尿病患儿多具有焦虑、敏感、胆小、自我暗示的性格缺陷或称糖尿病易患素质,而家庭气氛不和睦,父母矛盾,亲子关系不佳等均是不可忽视的诱因。应帮助患儿及家长认清糖尿病后果的严重性,重视长期治疗的意义,使患儿学会自我保健密切配合治疗,去除“病人”角色,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
3.消化道溃疡的患儿多表现为孤僻、好静、遇事过分思虑,苛求井井有条,情绪易波动,愤怒受压抑等。应鼓励患儿适时宣泄不良情绪,多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多关心、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4.癫痫患儿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自卑、孤僻、抑郁、焦虑、被动退缩、脾气暴躁、好与人对抗等,在治疗护理中,对患儿要无条件尊重,真诚的理解关心他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调动家庭、学校等社会支持系统,给患儿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及时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使其配合治疗,促使疾病的康复。
年长儿有病后往往主观感觉异常敏锐,事事询司:为什么打这个针?吃这个药?有没有后遗症等等。他们担心疾病耽误自己的学习,也对自身疾病给家庭、亲人带来负担而感到内疚。情绪变化强烈而不稳定,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疾病也是如此,当病情稍有好转,就盲目乐观,不再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病程较长或有后遗症的患儿,又易于自暴自弃,悲观失望,情绪变得异常抑郁而捉摸不定。由于疾病带来的巨大挫折,患儿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甚至导致理智失控,产生自杀念头,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患儿的情绪变化,要注意多给予他们心理支持,要多关怀、同情、理解和耐心疏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与疾病斗争,在战胜疾病的同时,也使自己心理成熟起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洪炜主编.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79.
[2]林崇德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8-61.
[3]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