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301国道改扩建工程占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301国道改扩建工程占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通知

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301国道改扩建工程占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王妍[1](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彦雪[2](2021)在《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是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认知的不足,缺少定量化研究的技术手段。目前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数据资源获取困难,主观性强,缺少合理的规划指导,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缺乏客观认知,新形势下急需拓展研究的量化手段及方法,以对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展开科学理性思维的探讨。本文针对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认知不足和量化研究技术方法匮乏的问题,以黑龙江省域为研究范围,以代表性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为主脉络展开研究。技术层面运用了无人机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引入空间句法理论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和形状指数法,并辅以Rhino、AutoCAD、DepthMap、IIIustrator和Photoshop等软件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量化与分析。内容上对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影响要素和典型村落分布形态详细分析,从乡村聚落本底的边界空间、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形态等综合认知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并结合典型县域实证研究,优化指导景观设计方案。本研究发现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形态价值认知不足,国家层面的地域典型代表性村落占比特别低,各类典型聚落景观形态有待挖掘。通过技术分析发现,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自然环境海拔高程影响占比最大,而坡向影响不大。黑龙江大部分村落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以中南部区域的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哈尔滨三个城市分布最集中,分布特点也与历史流寓的流人文化有一定关系。基于量化并分析结果,乡村聚落景观的边界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形态和院落空间形态要素,从不同角度综合全面的表达了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形态。乡村聚落最为常见的边界形态为指状形态特征,团状形态特征次之。边界形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地形和水体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集成度、平均深度和可理解度综合分析,与村落空间相融合,通过轴线的冷暖层次,确定出村落的核心区域,并形成可达性及可理解度权重层级关系,作为引导实践的依据,使空间从感性认知得以理性升华。院落空间分布形态上多以平行式排列为主,院落空间格局以前院院落和前后院落最具代表性,“小家大院”的特征最具地域代表性。最后以林口县22个绿化示范村进行实证研究,以设计的新思维来指导方案设计。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搭建了认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思维的框架,开拓了研究思路,使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认知更具客观性,为北方寒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理性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指导实践,同时丰富了黑龙江乡村景观研究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何星[3](2020)在《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宏超[4](2020)在《金寨县湿地结构与保护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研价值,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涝、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资源与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保护湿地面临着许多问题。为了解金寨县湿地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和科学编制金寨县湿地保护规划,本文以金寨县2018年丰水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参照金寨县湿地资源二调数据(2010年),在GIS技术支持下,根据国家湿地区划标准进行湿地斑块区划与核查,建立湿地斑块空间与属性数据库;选取湿地斑块结构特征的三组定量指标,即斑块特征指标、斑块格局指标及斑块空间构型指标,分析金寨县湿地结构,在此基础上编制金寨县湿地保护规划,结果如下:(1)金寨县湿地面积为8.0hm2(含8.0hm2)以上的湿地斑块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斑块共计87个,总面积为15998.4hm2,其中,人工湿地斑块共计12个,总面积为11376.0hm2,为金寨县的优势湿地类型,主要分布于金寨县中部与东部;天然湿地斑块共计75个,总面积为4622.4hm2,主要分布于金寨县的南部,少部分分布于东北部。(2)金寨县湿地基本构型以大斑块为主,结构完整性较好。天然湿地受人为干扰小,更好的保护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人工湿地斑块比较完整,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湿地斑块类型体系中湿地类斑块多样性指数接近最大斑块多样性指数,表明湿地类斑块所占比例差异较小,各湿地类斑块多样性指数均偏低,表明其湿地型斑块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因此湿地型斑块分配不均匀;整个区域破碎化指数比较低,湿地斑块完整性较好,人工湿地的破碎化程度最低,与人工修建水库形成大的湿地斑块有关,天然湿地的破碎化指数不高,湿地斑块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低;湿地斑块之间的斑块间隙指数比较低,因此湿地斑块的聚集度不高。上述结果表明金寨县已经开始重视湿地的管理与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了人类日常生活中对湿地缺乏重视,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缺乏合理规划,造成湿地结构指数差异明显,进而导致湿地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下降。(3)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考虑多个上位规划和湿地结构分析,进行金寨县湿地保护规划。在时间上,将2018-2021年划为近期,2021-2025年为中期2026-2030年为远期。湿地保护规划主要从总体布局规划、湿地保护体系规划、湿地管理体系规划等方面入手。以全面提升湿地状况,营造优良的湿地环境,实现湿地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金寨为总体目标。将金寨县湿地划分为长江河山地河流湿地区、史河城市丘岗平原河流湿地区、梅山水库山地库塘湿地区、响洪甸水库山地库塘湿地区、梅山水库上游山地河流湿地区、响洪甸水库上游山地河流湿地区。湿地保护体系规划中划分省级重要湿地与一般湿地二级保护体系,划定湿地红线,根据相关标准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开展污染整治工程、湿地生态恢复与修复工程、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等。湿地管理体系规划包括湿地保护管理、湿地修复管理和管理能力建设等。

李铭[5](2020)在《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湿地作为地球表面复杂、独立、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类型多样、面积大、分布广,湿地保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尚不完善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与迫切的湿地保护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湿地保护缺少完备的制度与立法保障,使得湿地资源多样性与湿地环境完整性遭受破坏。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研究我国的湿地保护立法有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所谓善法,需要符合本国国情,需要以人为本,需要有助于解决国家发展根本性问题。本文对我国湿地保护立法进行研究,总结自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来公布的与湿地保护相关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共计60余部,进行汇总梳理,找出共性,明确短板。在对我国现行湿地保护立法进行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对域外湿地保护立法相关经验进行汲取,对完善湿地保护立法的体系、主要内容、重点制度等提出可行性路径。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湿地保护的概述,结合《湿地公约》、其他国家以及我国的相关规定,对湿地概念界定进行阐释,讲明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湿地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分析湿地保护立法的属性。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现状的分析,通过梳理我国国家与地方湿地保护立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比较现行湿地保护立法的若干主要内容与重点制度,总结目前我国湿地保护立法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立法体系不完备、主要内容不健全、重点制度不完善三个方面,并对每方面的具体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域外湿地保护立法的借鉴,分别总结了《湿地公约》、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湿地立法经验,借鉴其有益的具体制度与管理体制等。第四部分是对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完善建议,围绕前述问题,对理顺立法体系、健全主要内容、完善重点制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褚英敏[6](2020)在《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湿地旅游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分注重景区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许多湿地景区遭到了严重干扰与破坏,湿地旅游发展前景堪忧。湿地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平衡湿地景区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创收的关系?景区旅游接待规模是否合理?值得深入研究。作为华北最大的淡水湿地,近年来,白洋淀景区旅游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加上水源不足,水位不稳、干淀现象频繁、水体污染严重,白洋淀的生态功能正在衰退。目前,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为白洋淀景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水足迹、碳足迹等模型与方法,分析了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和旅游水足迹,综合评价了景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探讨了白洋淀湿地景区旅游合理接待量,为制定合理的景区旅游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它湿地景区的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问卷与实地调查资料与白洋淀旅游统计数据,估算了白洋淀景区旅游各环节的旅游碳足迹、旅游水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白洋淀景区2016年旅游碳足迹总量约为1.73×104 hm2,其中旅游交通碳足迹和旅游住宿碳足迹所占比重最大,游客人均碳足迹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白洋淀景区2016年的旅游水足迹总量达0.40×104 hm2,其中旅游餐饮水足迹所占旅游水足迹总量比重最大,旅游水足迹强度低于河北省水足迹强度。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达4.76×104 hm2,其中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旅游淡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旅游住宿生态足迹所占总旅游生态足迹比重较大。(2)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超过了其旅游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但景区的碳承载力大于旅游碳足迹,景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也略大于旅游水足迹,因此,旅游生态足迹是制约白洋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运用Dematel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游客人数、景区宾馆规模、游客逗留时间以及游客出行方式。由此开展情景分析发现,当游客人数约减少15%时,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持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白洋淀景区宾馆规模缩小10%,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约减少2.5%,旅游碳足迹约减少3.6%,旅游水足迹约减少0.9%;当游客在白洋淀景区逗留时间减少1/3时,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减少约15%、旅游碳足迹将减少约21%、旅游水足迹将减少约32%;如90%的游客乘坐大巴车前往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减少约25%,总旅游碳足迹减少约27%;如90%的游客乘坐私家车出行,则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增加约24%,旅游碳足迹增加约27%。(3)探讨了白洋淀景区旅游适宜接待规模,找到了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量阈值,即旅游全年接待人数约200~210万,平均逗留时间在36小时以内,45%~60%的游客大巴出行,这种情况下,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持平,从而保障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最后提出促进白洋淀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景区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2)低碳出行,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3)节约用水,提高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4)提倡游客健康饮食与适当住宿;(5)通过一系列修复保护工作,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6)多举措促进白洋淀旅游业健康发展。

张江峰[7](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8](2020)在《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的通知》文中指出齐政规[2019]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附件: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9](2019)在《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文中认为编者按历史是一面镜子。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做好现在、开辟未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编纂了《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纪略》突出体现党的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各民族团结奋斗三大历史主要脉络,重?

亓军红[10](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301国道改扩建工程占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301国道改扩建工程占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选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
        1.3.1 研究范围及对象界定
        1.3.2 基本概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乡村景观的国内外研究
        1.4.2 乡村聚落景观的国内外研究
        1.4.3 相关理论依据及技术规范
        1.4.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主要理论和技术研究探索
    2.1 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
        2.1.1 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背景
        2.1.2 重建技术实现路径
        2.1.3 三维重建实践探索
        2.1.4 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的优势
    2.2 空间句法理论与技术研究
        2.2.1 空间句法的基本概念
        2.2.2 空间句法的发展应用
        2.2.3 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形态分析思维
    2.3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
    2.4 形状指数法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特征及样本分类研究
    3.1 黑龙江乡村演化及发展概况
        3.1.1 乡村形成及演化
        3.1.2 村镇发展现状
        3.1.3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3.2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特征研究
        3.2.1 自然环境特征
        3.2.2 人文环境特征
    3.3 乡村典型样本村落的选取
        3.3.1 研究对象筛选界定
        3.3.2 地域典型样本选取结果
        3.3.3 研究样本城乡分布数量
    3.4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及价值特征
        3.4.1 样本村落调研方式及数据来源
        3.4.2 典型样本村落分类研究
        3.4.3 乡村聚落景观的价值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与分布特征
    4.1 样本村落选址空间分布密度
        4.1.1 黑龙江典型村落选址分布
        4.1.2 样本村落市级分布密度
    4.2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4.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4.2.2 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4.3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点
        4.3.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
        4.3.2 传统村落分布
        4.3.3 国家级生态村分布
        4.3.4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布
        4.3.5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与分类特征
    5.1 乡村聚落边界空间形态
        5.1.1 乡村聚落边界空间形态量化指标
        5.1.2 样本村落边界空间形态
        5.1.3 村落边界空间形态驱动因子分析
    5.2 乡村聚落街巷空间形态
        5.2.1 基于集成度的街巷空间形态特征
        5.2.2 基于可理解度街巷空间形态
        5.2.3 聚落景观空间融合形态特征
    5.3 乡村聚落院落空间形态
        5.3.1 乡村院落空间布局
        5.3.2 院落空间格局形态
        5.3.3 院落景观要素空间形态
        5.3.4 公共及绿化空间景观形态
    5.4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典型特征分类
        5.4.1 空间形态结构角度分类
        5.4.2 村落价值特征角度分类
        5.4.3 区位关系角度分类
    5.5 本章小结
6 典型县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
    6.1 案例概述及分布密度
        6.1.1 选取缘由
        6.1.2 林口县典型聚落样本村的选取
        6.1.3 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密度分析
    6.2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影响要素
        6.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6.2.2 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6.3 林口县示范村景观空间形态研究
        6.3.1 典型村落分布特点
        6.3.2 样本村落边界形状指数界定
        6.3.3 村落边界形态特征分析
        6.3.4 样本村落空间集成度分析
        6.3.5 空间可理解分析
    6.4 实践方案优化指导
    6.5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金寨县湿地结构与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湿地研究进展
    1.2 湿地保护规划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内容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
        3.1.4 气候
        3.1.5 水文
        3.1.6 湿地植被
        3.1.7 湿地动物
    3.2 社会经济
        3.2.1 行政中心与人口
        3.2.2 经济发展状况
        3.2.3 文化资源概况
        3.2.4 交通资源概况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湿地斑块区划
    4.2 湿地结构
        4.2.1 湿地斑块特征
        4.2.2 湿地斑块格局
        4.2.3 湿地斑块空间构型
    4.3 湿地保护规划
    4.4 技术路线
5 金寨县湿地结构特征分析
    5.1 湿地类型、面积和分布
    5.2 湿地斑块特征分析
        5.2.1 各湿地类斑块特征分析
        5.2.2 各湿地型斑块特征分析
    5.3 湿地斑块格局分析
    5.4 湿地斑块空间构型分析
6 金寨县湿地保护与利用现状
    6.1 湿地保护现状
        6.1.1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
        6.1.2 保护区与重要湿地建设
        6.1.3 水资源保护
    6.2 湿地利用现状
    6.3 湿地面临的威胁
    6.4 湿地保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7 金寨县湿地保护规划
    7.1 规划总则
        7.1.1 规划原则
        7.1.2 规划依据
        7.1.3 规划期限
        7.1.4 规划目标
    7.2 湿地总体布局规划
        7.2.1 布局原则
        7.2.2 基于湿地结构分析的湿地功能区划
        7.2.3 湿地功能区的功能及所面临的问题
    7.3 湿地保护体系规划
        7.3.1 湿地等级体系
        7.3.2 自然保护区体系
        7.3.3 湿地公园体系
        7.3.4 湿地污染整治体系
        7.3.5 湿地生态恢复与修复工程
        7.3.6 可持续利用示范管理
        7.3.7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体系
        7.3.8 湿地红线管理规划
    7.4 湿地管理体系规划
        7.4.1 湿地保护管理
        7.4.2 湿地恢复管理
        7.4.3 可持续利用示范管理
        7.4.4 管理能力建设
    7.5 湿地重点工程建设规划
        7.5.1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7.5.2 湿地公园建设建设工程
        7.5.3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7.5.4 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
        7.5.5 能力建设优先工程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湿地保护立法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外湿地保护立法研究现状分析
    第四节 文献回溯
第一章 湿地保护概述
    第一节 湿地概念阐释
        一、《湿地公约》中的湿地概念界定情况
        二、其他国家的湿地概念界定情况
        三、我国的湿地概念界定现状
    第二节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一、维护生态功能
        二、体现经济效益
        三、发挥社会价值
    第三节 湿地保护立法的必要性
        一、维护生态安全的需要
        二、履行国际公约的需要
    第四节 湿地保护立法的属性阐明
第二章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国家湿地保护立法发展
        二、地方湿地保护立法发展
    第二节 关于湿地保护立法若干主要内容之比较
        一、立法目的与原则
        二、湿地定义与范围
        三、湿地管理模式
        四、法律责任设置
    第三节 关于湿地保护立法若干重点制度之比较
        一、湿地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湿地保护生态补偿制度
    第四节 湿地保护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湿地保护立法体系不完备
        二、湿地保护立法主要内容不健全
        三、湿地保护立法重点制度不完善
    第五节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湿地保护立法发展与需求有矛盾
        二、湿地保护立法价值取向有偏差
        三、湿地保护立法技术性规定有要求
第三章 域外湿地保护立法及其借鉴
    第一节 《湿地公约》对湿地的保护
    第二节 代表性国家湿地立法情况
        一、美国湿地保护立法
        二、澳大利亚湿地保护立法
        三、英国湿地保护立法
    第三节 对我国湿地立法的借鉴意义
        一、有效的具体制度
        二、多样的管理体制
        三、充分的公众参与
第四章 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理顺湿地保护立法体系
        一、制定国家湿地保护专门立法
        二、全面评估湿地保护相关立法
        三、规范地方性湿地保护立法
    第二节 健全湿地保护立法主要内容
        一、立法目的与原则科学化
        二、湿地定义与范围系统化
        三、湿地管理体制更畅通
        四、法律责任设置加力度
    第三节 完善湿地保护立法重点制度
        一、完善湿地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二、完善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完善湿地保护生态补偿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2.3 文献综述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白洋淀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3.1 研究区概况
    3.2 白洋淀旅游资源环境情况
    3.3 白洋淀旅游开发状况
    3.4 白洋淀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计算
    4.1 旅游足迹计算方法介绍
    4.2 问卷调查与分析
    4.3 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白洋淀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
    5.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5.2 白洋淀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
    5.3 白洋淀旅游足迹赤字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规模分析
    6.1 白洋淀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2 白洋淀旅游开发情景分析
    6.3 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规模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
    7.2 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
    7.3 提高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
    7.4 提倡游客健康饮食与适当住宿
    7.5 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
    7.6 多举措促进白洋淀旅游业健康发展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8)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前言
    第二节编制依据
        一、相关法律法规
        二、相关规划、通知
    第三节目标任务
        一、规划目标
        二、规划的重点任务
    第四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
        三、坚持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总体协调、横向衔接的原则
    第五节规划范围
第二章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第六节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第一条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质地貌
        三、土壤
        四、植被
        五、水资源状况
        六、水域类型
        (一)河流
        (1)嫩江
        (2)诺敏河
        (3)阿伦河
        (4)音河
        (5)雅鲁河
        (6)绰尔河
        (7)讷谟尔河
        (8)乌裕尔河
        (9)双阳河
        (10)通肯河
        (二)水库
        (1)大中型水库
        (2)小型水库
        第二条自然气候条件
        一、水文特点
        (一)水温
        (二)径流量
        (1)地表水资源的地区分布
        (2)出入境水量
        (3)主要江河径流量
        (三)地下水
        二、水质
        (1)河流水质
        (2)水库、水源地水质
        (3)地表水水功能区水质
        (4)地下水水质
        三、气候情况
        四、自然灾害
        (一)冰冻
        (二)洪水
        (1)暴雨
        (2)洪水特性
        第三条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一、浮游植物
        二、浮游动物
        三、底栖动物
        四、水生维管束植物
        五、鱼类
        第四条水域环境状况
        一、水域水质状况
        二、地下水水质状况
        三、水资源供水量状况
        第五条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发展水产增养殖业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
        二、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生物保障
    第七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条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一、养殖区域
        二、养殖方式
        三、养殖品种及产量
        四、产值效益
        五、水域滩涂开发利用比例
        第二条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一、区位条件
        二、经济总量
        三、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四、调整方向
        (一)加大养殖水域滩涂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转变水产养殖方式
        (三)成立龙头企业,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加快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引导鱼户开展休闲旅游观光渔业。
        (五)大力促进苗种养殖生产发展。
        第三条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一、发展潜力
        (一)区位优势
        (二)资源优势
        (三)市场需求潜力
        (四)科技实力和养殖技术提升的潜力
        二、发展趋势
        (一)传统渔业向绿色渔业发展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四)优化水产品结构
        三、养殖水域滩涂需求
        四、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预测
    第八节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
        三、总体目标
        (一)渔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二)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渔业水域生态安全格局不断优化
        (四)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第三章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第九节功能区划概述
        一、禁养区
        二、限养区
        三、养殖区
    第十节禁止养殖区
        一、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三、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提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
        四、其它禁养区
        五、管理措施
    第十一节限制养殖区
        一、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
        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
        四、重点湖泊水库
        五、管理措施
    第十二节养殖区
        一、养殖区类型
        二、管理措施
        (一)加强养殖废水(废弃物)达标排放管理
        (二)开展健康生态养殖
        (三)加强环境监控
        (四)安全监管
        (五)制度保障
    第十三节区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一、龙沙区
        二、建华区
        三、铁锋区
        四、昂昂溪区
        五、富拉尔基区
        六、碾子山区
        七、梅里斯区
        八、龙江县
        九、讷河市
        十、依安县
        十一、泰来县
        十二、甘南县
        十三、富裕县
        十四、克山县
        十五、克东县
        十六、拜泉县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十四节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合作
        二、规范规划修订
    第十五节强化监督检查
        一、加强用途管制
        二、完善养殖证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三、加强水产养殖管理与生产执法能力建设
    第十六节完善生态保护
        一、开展养殖排放监测,加强水域滩涂环境污染防控
        二、推广养殖示范减排技术,修复养殖水域生态环境
    第十七节其他保障措施
        一、强化职业渔民教育培训
        二、强化渔业科技,加强科技支撑
        三、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养殖水平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节关于规划效力
    第十九节关于规划图件
附:规划图

(9)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10)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301国道改扩建工程占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 李彦雪.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3]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D]. 何星.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4]金寨县湿地结构与保护规划研究[D]. 李宏超.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5]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研究[D]. 李铭. 兰州大学, 2020(01)
  • [6]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 褚英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8]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的通知[J].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1)
  • [9]青海解放70年大事纪略[N].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青海日报, 2019
  • [10]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301国道改扩建工程占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