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颖虎[1]2012年在《阳离子抗菌肽G13的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颗粒裂解肽(Granulysin)是阳离子抗菌肽的一种,来自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阳离子抗菌肽G13是Granulysin中,含19个氨基酸残基肽段,含有α-螺旋结构及loop结构,对细菌具有抑菌活性而对动物细胞无毒,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抗菌肽原核表达主要采用融合表达技术抑制抗菌肽的毒性。但融合头一般在重组蛋白中比例较高,导致了抗菌肽的实际表达产量较低。本实验以pThiohisA-G13载体中的融合头为基础,设计了一对反向引物,采用反向PCR方法去除载体了融合头中87个氨基酸残基,构建了pThiohisA-G13-A质粒,同时获得了高效表达,将抗菌肽的实际产量提高了2.3倍,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融合头切割一直是抗菌肽融合表达的一个突出问题。传统的酶法成本极高,化学法中,溴化氰含有剧毒,难以广泛使用。本实验利用天冬氨酸-脯氨酸之间的肽键在低PH下不稳定的特性,在融合头与抗菌肽之间添加酸水解切割位点,构建了pThiohisA-G13-C质粒,获得了重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同时研究了酸水解反应条件,成功地切割了阳离子抗菌肽G13结构域,并通过阳离子交换获得了纯化的阳离子抗菌肽G13结构域,琼脂糖扩散法检测了重组阳离子抗菌肽G13对大肠杆菌DH5a抑菌活性。为抗菌肽在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实验同时对抗菌肽真核表达进行了研究,成功地对阳离子抗菌肽G13在酿酒酵母中的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具有活性的阳离子抗菌肽G13,从而建立了一套稳定表达的方法。为后续的纯化和类似抗菌肽的表达提供了依据。本实验还成功构建了酿酒酵母pYES2-a-L50A表达载体,并获得了有活性的肠球菌素L50A,为后续的表达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初步证明了酿酒酵母真核表达系统用于表达多种抗菌物质的可能性。
丁云超[2]2012年在《鱼类卵黄高磷蛋白衍生抗菌肽的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鱼类对外界刺激及病原物侵袭的防御反应中,非特异性免疫起着重要作用。抗菌肽(AMPs)作为效应分子在宿主防御抵御病原体中扮演一个重要的天然免疫中的作用,当机体遇到病原体入侵时,以活体形式由相应的细胞合成并释放出来,发挥抗菌作用及其它生物学功能,在鱼体与病原生物不断抗争的过程中起到固有防御的作用。抗菌肽除去具有抗菌功能,还普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本论文是以前发现的卵黄高磷蛋白Pv具有免疫防御作用的研究基础上,特别是发现Pv截断形成的小分子也具有抗菌活性的基础上,开展Pv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抗菌肽在鱼类的免疫防御中发挥功能的研究报道,但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极其少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Pv衍生的抗菌活性肽Pt5在鱼类对抗病原菌感染中的免疫功能及其机理:一、建立斑马鱼败血症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重组表达的抗菌肽Pt5是否具有免疫保护和调节功能,二、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抗菌肽在斑马鱼受到病原菌侵害时,对斑马鱼体内免疫调节和保护作用的机理。首先,在原核重组表达抗菌肽Pt5的过程中,利用近年来Studier等人提出的先进的外源基因自诱导表达策略无论在产出蛋白的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比传统方法都有很大提高,克服了具有细胞毒性抗菌肽表达量小,多在包涵体中表达的不足,充分保留了融合蛋白的活性,为后续的内体实验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建立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引起的斑马鱼败血症模型,研究了具有抗菌活性的蛋白小肽Pt5在急性细菌性鱼类败血症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急性细菌感染后,Pt5注射组斑马鱼的存活率较对照组和无活性的Pt5突变体M13注射组都显着提高,并且显着降低了组织器官的染菌数量,通过对斑马鱼外周血细胞的检测,发现Pt5注射组能调节病原菌感染斑马鱼免疫细胞的变化,缓解宿主体内强烈的炎症反应,减轻斑马鱼病原菌感染的症状,对斑马鱼在急性病原菌感染中起到了保护性作用。为明确Pt5在斑马鱼急性感染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荧光实时定量技术,注射抗菌蛋白Pt5后,检测斑马鱼体内免疫相关的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在两个重要免疫器官脾、头肾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外源菌感染的情况下,Pt5注射组在注射后6h和12h能显着降低四种促炎症因子基因il-1β, il-6, tnf-α和ifn-γ的表达量,而M13注射组和PBS注射组在感染病原菌后,促炎症细胞因子mRNA则大量表达。在对抗炎症因子的表达影响中,Pt5注射12h后,Pt5能显着提升抗炎症因子基因il-10和il-4的表达量。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大剂量的抗菌肽Pt5在斑马鱼细菌性感染过程中所起到的免疫调节和保护作用,可能是直接地杀死病原菌,而不是通过激活鱼体内炎症反应来抵抗病原菌的急性感染,在体内炎症反应加剧的时候,能够发挥免疫调节机制,降低促炎症反应的效应因子,并诱导抗炎症反应的效应因子的产生,从而有效降低过度的炎症反应,防止斑马鱼在急性细菌感染中产生的感染性休克症状,从而保护斑马鱼在原菌侵染中的生存率。本实验第一次揭示了鱼类卵黄高磷蛋白Pv衍生抗菌肽Pt5在鱼类对抗病原菌感染过程中所起到的免疫保护作用和免疫调节机制,具有杀死病原菌和降低炎症反应的双重功效。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赵静芳[3]2017年在《抗菌肽VpDef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纯化及其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期望在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通过食用无毒、无副作用的非药物制品达到良好的保健效果。抗菌肽具广谱抗菌活性,不但能很好的杀伤细菌,而且对病毒、肿瘤、真菌和原虫也能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抗菌肽在免疫应答以及伤口愈合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抗菌肽作为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功能因子,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本论文的抗菌肽VpDef来源于海洋软体动物哈仔,在哈仔的淋巴细胞、鳃、地幔、肝胰腺和肌肉中均有表达。VpDef由49个氨基酸构成,大小为6.9 kDa,分子内由八个半胱氨酸组成四对二硫键。二级结构及高级结构预测显示VpDef分子内含有α-螺旋结构,β-折迭结构。将VpDef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PICZαA,经过电转把VpDef-pPICZαA转入毕赤酵母GS115。在毕赤酵母中表达时当甲醇浓度为1.5%,诱导时间为144 h,蛋白的表达量最高为128.98 pg/mL。毕赤酵母诱导的除了目的蛋白还有别的蛋白,通过阳离子交换柱纯化法,当起始缓冲液为50mmol/L乙酸(pH=4.89),洗脱液为50mmol/L乙酸,100mmol/LNaCl (pH=4.89)时可以将目的蛋白洗脱下来,目的蛋白的纯度为98%,产率为2.92%。最小抑制浓度(MIC)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VpDef有广谱抑菌活性,其中对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大肠埃希氏菌的MIC均为75μg/mL,对枯草芽孢杆菌Lzz-133的MIC为95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MIC 为 120μg/mL。最后对抗菌肽VpDef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用不同的温度(4、25、37、60、80、100℃)处理VpDef 1 h,抑菌圈大小无显着性差异(p>0.05)。用不同pH缓冲液处理VpDef 4 h做抑菌圈实验,结果显示在pH 2.0,4.0,6.0,8.0时对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而在强碱性环境(pH=10.0)中其活性明显减弱。此外对VpDef用不同蛋白酶处理2 h进行蛋白酶稳定性研究,发现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以及木瓜蛋白酶稳定性均较好。综上所述,将VpDef成功的在毕赤酵母中进行了表达,在具有抑菌活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温度、蛋白酶耐受性,对pH的耐受性也较好。
吴卫华[4]2003年在《重组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室设计合成了一段长度为207bp的DNA序列作为目的基因片段,克隆进载体pBluescript-M13,并测定载体核苷酸序列,绘制了物理图谱。研究中,我们选用巴斯德毕赤酵母作为基因表达系统,分泌型质粒pPIC9作为载体,构建了基因工程菌。重组质粒pPIC9-Atmp经限制性内切酶BglⅡ酶切线性化后,电穿孔转化入受体菌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经MD和MM平板筛选得到his+Muts表型的阳性克隆JCC-2 23株。小规模地培养基因工程菌JCC-2后,进行目标蛋白阳离子抗菌肽的诱导表达。发酵上清液经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 从分子量分析推测目标蛋白以聚合体形式存在。蛋白聚合体经巯基乙醇处理后,再进行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发现目标蛋白以单体存在,经凝胶成像系统分析,单体分子量约为6000,最大表达量达29.67mg/l。发酵上清液体外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发酵上清液对微黄色八迭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毒杀力,30μl,96小时的发酵上清液对微黄色八迭球菌抑菌直径达2.6cm,对大肠杆菌抑菌直径为2.36cm。发酵上清液的抑菌半径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等量发酵上清液对八迭球菌的抑菌效果较大肠杆菌明显。通过工程菌部分发酵条件优化,得到部分摇瓶发酵最优条件如下:JCC-2的最佳生长培养基为BMGY,生长培养基BMGY最佳初始pH为6.0,菌体生长70小时达到最大生物量24.7g/l,<WP=4>蛋白表达量在诱导培养基上生长96小时达到最大,为29.67mg/l。通过本研究,重组质粒pPIC9-Atmp线性化后,电转化进入受体菌巴斯德毕赤酵母GS115后,筛选出阳性克隆菌株和高拷贝菌株,验证了目标蛋白表达的正确性,并测定了表达量。同时验证了目标蛋白体外抑菌活性并优化了部分摇瓶发酵条件,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查向东, 徐康森, 刘兢[5]2003年在《阳离子抗菌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阳离子抗菌肽广泛分布于多种生物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在机体天然免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广谱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细胞及其它特性也使得其具有潜在的医药价值。对抗菌肽的研究正不断深入。该文从一般性质、作用机制、构效关系、重组表达、应用价值、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等方面 ,对阳离子抗菌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韩俊友[6]2007年在《牛蛙皮肤抗菌肽分离纯化、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牛蛙(Rana catesbiana)、猪蛙(Rana grylio)、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和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 Gurnther)为实验材料,通过两种诱导和提取方法获得这四种蛙的皮肤分泌液和皮肤粗提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活性中,不同种类的蛙皮肤粗提物活性并不相同,不同方法诱导和提取的同一种蛙类的活性也有差异。通过Sephadex G-50凝胶过滤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牛蛙皮肤分泌液和皮肤粗提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有抑菌活性的峰进行了质谱分析。应用SMART (switching methanism at 5′-end of RNA Transcript)技术,以λTripIEx2为载体构建了牛蛙皮肤cDNA文库,构建的文库原始库容量为1.42×106 pfu/mL,插入片段长度在0.5~1.5kb ,重组率为89.5%,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1.35×109 pfu/mL。根据同源性相近的两栖类设计引物, RT-PCR的cDNA为模板,克隆到大小为372bp的片段目的片段RCABP,构建融合表达质粒pQE-80L/DHFR/RCABP,经优化实验,确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终浓度1 mmol/L的IPTG在37℃、pH值7.2条件下诱导表达4h。SDS-PAGE进行检测,表达量平均占菌体总蛋白的31.7%,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琼脂扩散实验表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蛙皮抗菌肽具有体外抑菌活性。以纯化牛蛙蛙皮抗菌肽蛋白为抗原免疫獭兔,制备抗牛蛙抗菌肽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为1:6400,经亲和层析纯化,Western blot分析制备抗体与原核细胞表达的牛蛙皮肤抗菌肽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本研究为抗菌肽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生产奠定了基础。
刘璐[7]2018年在《包涵体介导重组抗菌肽表达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人们对包涵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具有细胞毒性的蛋白或者结构不稳定的短肽,利用其包涵体形式的重组表达显示出独特的天然优势,然而,目前诱导重组蛋白包涵体形成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易于形成包涵体的融合标签介导目的蛋白包涵体的形成。本论文构建了一系列融合蛋白的胞内以及分泌表达载体。硫氧还蛋白TrxA作为常用的增强目的蛋白可溶性表达的融合标签,与基因pEGF、Metch或Andropin融合、高效诱导表达后,融合蛋白以可溶性的形式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积累明显;然而将信号肽OmpA或DsbC连接于融合蛋白的N末端时,诱导表达可导致大量的包涵体形成,且较低的诱导温度有利于包涵体的积累。这一结果表明,信号肽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重组蛋白形成包涵体。这一新发现为基于包涵体形式的重组蛋白表达提供了新途径。抗菌肽因其独特的杀菌机制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探索抗菌肽高效、简便的重组表达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论文利用信号肽可诱导重组蛋白包涵体形成这一新发现,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实现了基于包涵体形式的抗菌肽高效重组表达,与其相对应的胞内可溶性表达相比,包涵体形式的抗菌肽表达量提高了约50%。包涵体的蛋白纯度较高,在本研究分离的包涵体中,重组蛋白的含量超过70%;本论文还建立了包涵体的分离、溶解以及相应的TEV蛋白酶切割重组蛋白释放抗菌肽的技术体系;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表达的重组抗菌肽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与目前已报道的抗菌肽表达纯化方法相比,本论文建立的技术体系,其表达量高,纯化方法更简便、高效,以期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抗菌肽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进而推动抗菌肽药物的研发与实际应用。
杨辉[8]2016年在《对虾抗脂多糖因子ALF的功能分析和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对虾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由于各类病害的爆发,对对虾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虾抵御病原入侵的主要方式是启动先天免疫应答系统,通过产生免疫效应分子,来清除各种病原。抗菌肽作为对虾免疫应答反应产生的一类重要的效应分子,在清除感染的外来病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脂多糖因子(Anti-lipopolysaccharride factor,ALF)作为对虾的一类重要的抗菌肽,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前期的研究表明,在中国对虾体内存在7种不同的ALF基因,其抗菌和抗WSSV活性存在着明显差别,但是对于不同ALF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抑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了解较少,亟待深入研究。另外,由于传统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寻找新型抗菌活性物质来替代传统抗生素的需求更加迫切。抗菌肽由于其抗菌机理与传统抗生素存在明显差别,不会引起细菌耐药性的问题,被认为是抗生素的理想替代物。本论文为解决未来可能的应用问题,通过对ALF的结构进行改造,以提高ALF的抗菌活性;同时也通过利用合成生物学,原核和真核重组表达等方法,获得了具有较高生物学活性的抗菌肽重组蛋白。本研究为抗菌肽产品的研发,实现其在医药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通过分析中国对虾7种不同ALF的脂多糖结合结构域(LPS binding domain,LBD)短肽的理化特征和功能活性的关系,推测LBD短肽中碱性氨基酸的数量以及亲水和疏水氨基酸的空间排布共同决定着LBD短肽的抑菌活性。为证实此推断,按照以上原则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短肽,并对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有些结构改造后的短肽杀菌能力明显提高,在2-4μM的浓度下即可杀灭大肠杆菌,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且对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这些改造后的LBD短肽的生物学活性和杀菌机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短肽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即使经过了热处理仍能在短时间内杀灭细菌,其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通过对LBD短肽处理过的细菌进行观察,发现LBD短肽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外膜,导致胞质外溢而杀灭细菌的。圆二相色谱分析的结果表明,LBD短肽呈典型的β-sheet结构。以上研究结果为高活性抗菌肽的设计和改造提供了重要依据。2.针对中国对虾7种ALFs中的一种类型—Fc ALF5,其对大肠杆菌无抑制活性,而对WSSV有抑制活性的特点,利用原核重组表达系统成功获得了具有明显抗WSSV活性的重组蛋白,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抗WSSV的作用机理。以重组的Fc ALF5为诱饵蛋白,利用Far Western Blot获得了与其存在相互作用的WSSV蛋白,经过LC-MS/MS分析鉴定,发现该蛋白与WSSV的囊膜蛋白VP24具有最高的相似性。进一步利用原核重组表达获得了VP24重组蛋白,利用点杂交和Far Western Blot验证了Fc ALF5与WSSV的VP24存在相互作用,同时利用FcALF5的LBD短肽也证实了其与VP24的相互作用。由于VP24是WSSV入侵细胞的一种重要的囊膜蛋白,因此推断Fc ALF5发挥抗WSSV作用主要是通过LBD结构域和VP24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3.对FcALF2的LBD进行结构改造,抗菌活性明显提高的一种类型(LBDv),替换对虾Fc ALF2基因原有的结构功能域,并结合酵母系统密码子的偏好性,利用生物合成的方法合成该基因,并对该基因在宿主菌毕赤酵母GS115进行重组表达,成功获得了目的蛋白。对重组表达获得的蛋白进行抗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抗WSSV活性。此系统的建立为利用体外真核表达系统获得重组蛋白并在生产上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抗菌肽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董天堂[9]2008年在《杂合抗菌肽CL23和LH28的分子设计与表达》文中提出抗生素不规范使用加剧了耐药性细菌的产生,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迫待寻求新的抗菌制剂。抗菌肽不仅能直接抗菌,而且参与生物体免疫调节,是极具潜力的感染治疗药物。本实验尝试基于抗菌肽结构与活性关系,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优化设计与筛选杂合抗菌肽。选择牛乳铁蛋白衍生肽LFB15-W4,10、天蚕素A(cecropin A)、幽门螺杆菌肽HP(2-20)作为母体肽,截取不同片段进行杂合,以求获得高抗菌活性低溶血性的杂合肽。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计算杂合肽的物化参数,预测二级结构,优化参数和结构,选择合成了两条最具潜力的杂合肽:CA(1-8)-LFB15W(4,10),简称CL23;LFB15(W4,10)-HP(4-16),简称LH28,并测定合成肽活性,验证设计的合理性。与母体肽相比,杂合肽抗菌谱更广,抗细菌活性增强,并且在有效抑菌浓度下无明显溶血性;对大肠杆菌抑菌活性均比母体肽LFB15-W4,10提高了4倍;实验结果表明抗菌肽两亲性是影响其抑菌活性的关键结构特征;疏水性过强,正电荷过高会增加抗菌肽的溶血性。本实验尝试建立杂合肽的大肠杆菌重组高效表达与纯化分离系统。比较研究了对杂合肽的高效表达和纯化的影响因素:单体和多聚体表达、不同融合蛋白标签的毒性屏蔽和表达促进作用、融合蛋白酶法和化学法裂解、不同宿主对表达产物的耐受力。首先,在E.coli BL21(DE3)中融合表达单体CL23与LH28。根据E.coli密码子偏爱性设计基因,在其5'端设计Xa因子的酶切位点编码序列和限制性内切酶EcoR I、Not I酶切位点,选择pET28a(+)、pET32a(+)和pET41a(+)作为表达载体,正确构建了六个重组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 pET28a重组载体在SDS-PAGE凝胶上没有目的蛋白条带,pET41a重组载体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融合蛋白;pET32a重组载体以可溶形式表达融合蛋白,利于后续酶切;选择pET32a重组表达载体进行表达纯化,镍离子亲和层析柱(Ni柱)纯化融合蛋白纯度约90%。但Xa因子切割的特异性不强,效率不高,增加了纯化的难度;体系放大后,酶用量增加,成本增加。在单体表达研究基础上,选择LH28进行多聚体表达,提高杂合肽在融合蛋白中的比例,提高得率。多聚体重组肽与载体蛋白及各单体间均设计甲酸和羟胺的切割位点,按照大肠杆菌密码子偏爱性,设计LH28单体基因,并在两端设计非对称性限制性内切酶BbsI酶切位点,用于单体间串联;利用基因两端的限制性内切酶KpnI和HindIII酶切位点,构建重组克隆载体pUC19-LH28;以pUC19-LH28为模板PCR获得LH28单体基因,并利用BbsI酶切获得线性载体pUC19和带有粘性末端的单体基因;正确构建了2-6聚体和8聚体的重组克隆载体pUC19(-LH28)2-6,8。利用限制性内切酶KpnI和HindIII酶切位点,将多聚体基因序列插入到pET32a(+),正确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32a-(LH28)_(2-6),8。诱导表达引起宿主大肠杆菌BL21(DE3) OD600nm明显下降,而宿主大肠杆菌C41(DE3)与C43(DE3),诱导过程OD600nm没有下降,其对外源蛋白表达的耐受力显着高于BL21(DE3)。在SDS-PAGE凝胶上除了2聚体融合蛋白外,3-6和8聚体融合蛋白均没有目的蛋白条带;在相同诱导条件下C43(DE3)的菌体生长量(OD600nm)最高,C43(DE3)中融合蛋白Trx-(LH28)2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35%,经Ni柱纯化,Trx-(LH28)2纯度95%以上,1升发酵液可纯化得到63 mg;使用50%甲酸于50℃,切割36h,Trx-(LH28)2被有效切割,Ni柱纯化重组单体杂合肽(P-LH-D)纯度85%以上,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活性与合成肽LH28大体一致。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辅助设计和筛选杂合抗菌肽的方法,对杂合抗菌肽的分子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节约了新型抗菌肽设计与筛选的时间和成本,杂合肽CL23和LH28可做为改造设计新型抗菌肽的模板。本实验实现了杂合肽LH28二聚体融合蛋白Trx-(LH28)2在大肠杆菌C43(DE3)中的高效表达;其绝大部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利于分离纯化;甲酸对难溶于水的蛋白质良好的溶解性,使得包涵体纯化后,不必进行复性,并降低了酶法的高成本;初步建立了杂合抗菌肽原核高效表达和融合蛋白切割分离纯化体系,为抗菌肽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武朋朋, 杨欢, 沈子龙, 吴国球, 奚涛[10]2014年在《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是来自生物体内经诱导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类物质,大多数为阳离子抗菌肽。与传统的抗生素相比,阳离子抗菌肽具有抗菌谱广、毒副作用较低、热稳定性好、抗菌机理独特等优点。结合当今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从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生物活性及其设计合成等方面对阳离子抗菌肽进行了综述。
参考文献:
[1]. 阳离子抗菌肽G13的原核表达和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D]. 卢颖虎. 安徽大学. 2012
[2]. 鱼类卵黄高磷蛋白衍生抗菌肽的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D]. 丁云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3]. 抗菌肽VpDef在毕赤酵母中重组表达、纯化及其特性研究[D]. 赵静芳. 天津科技大学. 2017
[4]. 重组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D]. 吴卫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03
[5]. 阳离子抗菌肽研究进展[J]. 查向东, 徐康森, 刘兢.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6]. 牛蛙皮肤抗菌肽分离纯化、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韩俊友. 吉林大学. 2007
[7]. 包涵体介导重组抗菌肽表达研究[D]. 刘璐. 华南农业大学. 2018
[8]. 对虾抗脂多糖因子ALF的功能分析和开发利用[D]. 杨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
[9]. 杂合抗菌肽CL23和LH28的分子设计与表达[D]. 董天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10]. 阳离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J]. 武朋朋, 杨欢, 沈子龙, 吴国球, 奚涛. 药物生物技术. 2014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抗菌肽论文; 包涵体论文; 斑马鱼论文; 融合蛋白论文; 重组蛋白论文; 蛋白质纯化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融合基因论文; 大肠杆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