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于曦王楠陶丹丹杨楠张毅(通讯作者)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肛肠二科116021)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肛裂的效果,探讨肛裂手术方式的临床选择。方法选取60例慢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肛裂切除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疼痛和住院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术后复发率和术后感染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肛裂时,内括约肌侧切术较传统肛裂切除术具有痛苦小,恢复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慢性肛裂内括约肌侧切术

【中图分类号】R65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6-0204-01

慢性肛裂是指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层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cm~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慢性肛裂下方肿胀出现哨兵痔,又由于慢性炎症和感染,哨兵痔可纤维化而成皮赘。在近端即肛隐窝平面,因肿胀和纤维化可出现伪息肉样变,即肛乳头肥大[1]。2008.6~2008.11我院对60例慢性肛裂患者分别采用肛裂切除术和内括约肌侧切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6~2008.11住院慢性肛裂患者60例,术前经肛门指检及肛门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肛裂,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肛裂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的诊断标准。本组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16~75岁,病程2~28年。全部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内括约肌侧切术组(治疗组30例),肛裂切除组(对照组30例),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肛门裂口位置,病程基础指标均衡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治疗组骶管麻醉,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清洁肛管,于9点位(或3点位)距肛缘1.5cm处做一处长约0.5cm的放射性切口。深及皮下,左手食指插入肛内做引导,右手持弯蚊氏钳深入皮下并沿肛管皮下性分离至内括约肌下缘,再从切口外侧平行肛管分离内括约肌至同上高度,挑出内括约肌,钳夹,切断。食指按压切口止血后扩肛,达到肛门松弛,以容纳四指为度。待确认切口无活动性出血后,缝合切口一针,对合并肛乳头肥大,哨兵痔者一并切除,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术毕。

1.2.2对照组麻醉,体位同上,自肛裂两侧“Δ”形切开皮层,低端起于肛缘外1.5cm,顶端止于齿线上0.3cm。底宽0.5cm左右。以组织钳提起底边切口的皮肤,向上锐性分离皮下坚硬的纤维化组织,结蒂组织性外痔(哨兵痔)及肥大肛乳头,一并切除,丝线结扎粘膜残端。将已暴露的外括约肌皮下部及内括约肌下缘切断1厘米。查无活动性出血,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术毕。

1.2.3术后处理术后半流质饮食48h,控制排便2d,2d后恢复正常饮食。抗感染治疗3~5d,换药对症治疗。治疗组禁忌坐浴。术后3~5h拆线。术后尿潴留,肛缘水肿酌情处理。

1.3疗效判断标准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肛裂诊断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口愈合。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未愈。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2]

1.4观察指标术后当夜切口静息疼痛创面愈合时间术后一年复发率术后切口感染率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术后当夜切口静息疼痛围手术期未应用任何止痛药物,因而结果真实有效。观察时间为术后12h。疼痛①0分:无症状;②2分:疼痛轻微;③:4分:疼痛较剧、需口服止痛药;④6分:疼痛难以忍受、需注射止痛剂;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术后12H内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切口疼痛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这说明治疗组在减轻术后切口疼痛方面存在明显优势。

2.2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包括手术创面,以及原肛裂切口。结果见表1。两组对比P<0.01。在愈合时间方面,治疗组远远超过对照组。

2.3术后一年复发情况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或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疾病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结果见表1。

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二种术式在复发率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

2.4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见表1。从数据统计上分析,二种术式在切口感染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

表1两组疗效对比

3.讨论

慢性肛裂的病因及其难以治愈的原因仍然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肛门局部缺血及静息压升高是其重要的病因。几乎所有慢性肛裂均伴有内括约肌高张力和高肛压。肛裂的本质是缺血性溃疡,是内括约肌痉挛引发肛管供血不足,日久难以愈合而成溃疡,内括约肌痉挛是病因而不是后果。这个理论已得到公认[3]。因此,解决患者肛管缺血-痉挛-缺血加重这一恶性循环是治疗慢性肛裂的关键。以上两组手术方式均针对病因对内括约肌做了相应处理。对照组手术切开皮肤,切断内括约肌下缘及外括约肌皮下部。手术本身扩大肛管直径,但损伤比较大,出血多,患者术后疼痛明显,愈合时间长。治疗组手术在直视下切断内括约肌,是痉挛的内括约肌得到充分松解。在术中断端结扎,损伤小,出血少,患者术后相对较轻。另外治疗组是相对无菌切口,手术创面小,术后愈合时间短。二种术式在术后复发和切口感染方面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应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

[3]梁君林.肛裂治疗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4):271.

标签:;  ;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