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难忘的学者——先生。邱良仁的书房

一个令人难忘的学者——先生。邱良仁的书房

一、一位值得纪念的学者——丘良任先生学述(论文文献综述)

寇铃曼[1](2021)在《清代四川竹枝词研究》文中提出

李珊珊[2](2021)在《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杭州驻防地处江南地区,是清代直省驻防体系中规模较大、地位较高的驻防地点。它于顺治初年建立,随清朝结束而消亡。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一旗人群体与汉城人的关系经历了由冲突走向融洽的过程。随着杭州驻防旗人与汉城社会的深入交往,杭州所具有的悠久醇厚的汉文化底蕴也吸引了驻防旗人的揣摩与学习。杭州驻防旗人纷纷以汉语进行诗歌写作,留下了丰厚的汉语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既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表达的相似之处,又具有鲜明的族群特征,是清代民族文学融合的典型。本文以杭州驻防文人诗歌为研究对象,在宏观的把握上加以微观的审视,力图全面把握这一群体诗歌创作的整体风貌。前四章在历史的流变中探讨杭州驻防文人诗歌演变的历史过程;后四章则以家族文学、地域文学、创伤叙事等视角切入,重点把握杭州驻防文人诗歌创作的独特性。前四章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将杭州驻防文学置于清代的历史演进中,综合考量杭防文人诗歌创作的具体面貌及形成因素。顺康雍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此时旗人初入关,与汉族百姓因种族、习俗、观念等的不同而存在较深隔阂,留下的少量诗作也具有与汉族文人诗歌书写相对立的情感。乾嘉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乾隆南巡展示的文化盛景给杭防旗人带来垂范。同时,旗营将领倡导旗营子弟学习汉文化并在旗营内进行文化建设,使旗营子弟与汉文化有了更多接触,他们的诗歌写作也悄然兴起。在繁荣的经济文化图景下,杭州驻防文人的诗歌写作也多表现升平之象。道咸同时期是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荣期,此时四十余位文人有诗歌作品存世。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驻防科举制度本地化的完成,使更多的驻防旗人介入科举,在文化层面正式拉开驻地旗民交流的序幕,使杭防文人与汉文化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这一方面带来诗歌写作人数及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也使诗作内容更加多元化。咸丰十一年(1861)杭州驻防在太平天国军队的打击下遭到毁灭,其文学创作也陡然衰落。光绪年间杭州克复后,旗营文化也进行了重建。旗营文人的诗作因个人经历的不同或表现闲适安逸,也表现出对国家及政局的关切。而此时的杭州驻防文人与汉族文人共同介入时局,为国事而积极奔走。从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路径也清晰可见。后四章从多种视角对杭州驻防诗歌创作进行探究,试图挖掘其诗歌创作的独特性。首先,将杭州驻防文人及诗作置于文学家族的视角下探讨其文学养成的环境及具有的特点。驻防八旗是一个有着鲜明等级和严格规范的社会,驻防文人大都属勋贵阶层。文人群体中的家族特征明显,且各个文学家族间多进行联姻。因而,杭州驻防文人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血缘亲情而建立的,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其次,在“空间”的视角下聚焦杭州驻防文人的风景诗写作。杭州旗营地近西湖,影响了杭防文人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特质和精神内核。而他们的归属感及地域认同也得到清晰展示。第三,以创伤叙事理论分析杭州驻防文人在辛酉之难后的创伤书写。辛酉难后,杭州驻防文人幸存者多进行战争书写,表达悲愤郁结的情绪。这类写作与杭州汉城文人诗歌书写达成合流,侧面可见彼时旗民共同体的形成。最后,从整体上把握旗营文学的演进以及嬗变,逐步寻绎旗营文学建构的内在理路以及在此过程中旗营文人与汉城文人的位置关系。旗营文学的发展与汉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它始终追随着汉城文化,成为清代杭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多维视角下对杭州驻防诗歌创作进行探究,能够与历时性的考察互为补充,使杭州驻防诗歌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

郭雁婷[3](2021)在《祁韵士《西陲竹枝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祁韵士是清代中期着名的西北史地学家。他少年勤学,青年得中进士,并有入翰林院与国史馆学习满文及修纂史书的经历,后被卷入一桩宝泉局亏铜案谪贬新疆,但他不废文笔,留下了大量赞咏西陲的诗文文献。其中《西陲竹枝词》是祁韵士在谪戍伊犁期间所作的吟咏西陲风貌的一组诗歌。全诗共计一百首整,分门别类,较为详尽地描述了今新疆地区的城池地况、历史沿革、物产风貌、民俗文化以及边防建制等各个方面,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堪称为一部吟咏今新疆风土的“韵文地方志”。其诗还具有“日记式”的语言风格,既生动可读、灵活多变,又具有体式严谨,内容纪实的特点。本文以文献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方志学以及地域文化学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对此进行系统研究。据现有文献梳理,其版本主要分为“嘉庆十六年本”与“山右丛书初编本”两个版本体系,自刊行伊始,其书便附于《西陲总统事略》与《西陲要略》之后,作为这两部志书的一部分。从现存和整理看,有稿本、抄本、刻本、铅印本与点校本等多个版本。这部竹枝词在今天看来,有着重要的文学、史志以及民俗文化价值,且在竹枝词研究及西域诗歌研究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文献地位,与祁氏的家学渊源、崇儒重教以及作者祁韵士的个人才情、豁达胸襟有关。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六部分内容,共计88000余字。

周小渟[4](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指出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樊杨[5](2020)在《竞速与同时 ——中国现代时间意识的形成》文中提出本文以近代的时间为研究对象,但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史、制度史路线,本文并不过多着墨于具体的计时方式,而是意图探讨中国近代各群体“现代时间意识”的形成。过去虽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说法,但并未普遍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到近代,这种状况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一个表现就是现代时、分、秒制钟点时间的确立。以往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多从技术史、制度史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更精确的钟表的诞生、工厂制下的工作时刻表、全国统一的铁路网络都促进了人们对更精确时间的追求。但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即人们为什么会接受钟点时间,以及接受钟点时间意味着什么?就前者而言,相关研究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总是跟随制度、技术亦步亦趋地改变;就后者而言,我们对这一变化的考察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生活习惯方面。以上两个问题都同中国近代各群体“现代时间意识”的形成有关,这种“现代时间意识”具体表现为时间竞速意识与时间同时意识。顾名思义,时间竞速意识是指一种“争分夺秒”的想法,人们希望比别人更快、更早。时间竞速意识的本质是富兰克林所说的“时间就是金钱”,正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会损失或增加财富,所以人们才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进而产生对精确计时的需求并接受钟点时间。“时间就是金钱”意味着资本化时间的形成,时间与货币产生同构,时间的可计算性实际是对货币可计算性的复制,人们接受钟点时间的过程即是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过程。钟点时间的接受,使得人们在某一具体时刻同时地展开行动成为可能,进而产生时间同时意识。时间同时意识使得时间成为行动的连接点,超越于地缘、血缘、帮派之上,为跨地域、宗族、帮派的共同体形成创造条件。本文的研究从近代商人、报人入手,在近代市场形成的背景下,商人与报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意识到时间与金钱的可转换关系,进而形成时间竞速意识。工人则早在雇佣制出现的时候,就通过工资意识到时间与金钱可以互换。在近代工厂制中,对“时间就是金钱”的深刻认识,使得他们进一步接受钟点时间,更在罢工中展开“同时同地”的行动,工人的时间同时意识自此逐渐形成。研究“现代时间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我们重新考察中国近代钟点时间的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贸易的背景下,重新思考近代的变迁。

卢哲[6](2020)在《清代秦腔传播研究》文中提出清代秦腔的传播具有广泛的人口基础和民间文化的土壤,但同时也有不利于长期传播的因素。陕甘晋一带可以视为秦腔的原生区,秦腔形成于明末是较为可靠的结论,其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但不限于陕西同州及其周边,即今陕西省东部大荔一带,这一带自然地理上位于华山以北,渭水、黄河沿岸,同蒲州(山西永济一带)联系密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梆子腔”的称谓,仅指一种声腔形式,并非独立、成熟的剧种,其与“西调”“秦声”等含义近似,或仅是“西调”“秦声”概念下的一个新生子集,而秦地“梆子腔”作为一种本土“乱弹”剧种引起士人的注意,则实际始自康熙中叶以后。故而,可将明末天启前后至清康熙初这段时间视作秦腔真正的形成时间,将康熙中叶视作秦腔的最早成熟时间。清代秦腔传播过程可以分作前期和后期两个时间段来考察,前期从康熙至嘉庆,以乾隆末嘉庆初为高峰,简称乾嘉秦腔,后期从道光至宣统,以同治、光绪时期为高峰,简称同光秦腔。乾嘉秦腔主要是沿水路和商路进行传播,北方以京师为中心,南方以扬州为中心,除演出中心外,秦腔传播多依靠伶人流动演出,范围甚广,以陕西为中心点,东抵山东,北抵直隶,南达江南、两广、江西、福建、浙江、四川、云贵等地,同时,虽未有直接文字证据,但秦腔也有极大可能性抵达过新疆,甚至可能传至爪哇;另外,乾嘉时期的“西秦腔”,应是江南一带对西北戏曲声腔的称谓,在清末也被视作甘肃秦腔的代名词,对其起源和具体形态,论者颇多,观点不一。本文从秦腔传播的角度,倾向认为“西秦腔”应是描述陕西、陇东以西地区秦腔的一种名词,旨在强调这类秦腔与陕西秦腔的内部差异,只不过此“西”字只是相对位置,或许也包括四川地区,但仅作猜想。同光秦腔的传播路线相对丰富,除了普通的商路、水路外,还有随人口流动产生的路线,其含义也并非仅指陕甘地区秦腔,而是包括了山西、直隶演变后的秦腔,大致可分山陕派和直隶派,北方仍以京师为中心,南方以上海为中心,其他地区,北抵黑龙江,东抵上海及周边南京、苏州一带,南抵广东,最西可能到达中亚,其中传播最广的区域仍是北方河南、河北、山东诸省,并与今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存在同源关系,但与今其他梆子剧种,则关系略疏远,多为陕甘梆子腔在传播过程中的存续或演变所致。在传播过程中,秦腔留下大量的演出记录,可在戏台文物、典籍中得到对应。另外,仅存可以确考的数百秦腔剧目,大体可归纳为24个母题,经过分析发现,有些母题的出现频率较高(如救助),而有些现代性母题则极少出现(如过失等),这既反映出民间审美的需要,又反映出秦腔剧本题材的单调性。

匡惠[7](2020)在《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南竹枝词是中华竹枝词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记载了湖南发展的部分历史,承载了湖南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创作者的精神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是湖南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作品。以《中华竹枝词全编》和《<中华竹枝词全编·湖南卷>补遗及其文献价值》中的湖南竹枝词为基础语料,通过合理界定民俗词语,本文对湖南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民俗词语的民俗学分类,民俗词语在音节、结构、称谓语等方面的特点,部分民俗词语的释义、结构分析、语料价值等。在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本文主要运用了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共时研究的方法、传统的训诂方法、地方资料考察法等对湖南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旨在通过研究探讨这些民俗词语了解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特点与分布,分析这些民俗词语在补充辞书上的语料价值,获悉湖南民俗文化的特征,为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湖南竹枝词的特点。通过分析湖南竹枝词的概况,本文了解到了湖南竹枝词具有丰富的典故、独特的民俗信仰、少数民族语言特色和谚语的使用等特点。第二,湖南竹枝词中的民俗词语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民俗词语以双音节词语为主、民俗词较民俗短语多、岁时民俗词语和信仰民俗词语占比大、民俗称谓多样等。第三,部分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释义与语料价值,这也是本文的重点,主要呈现在第四章中。本文对部分民俗词语进行了意义探讨与结构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词条、义项和书证的补充。根据分析结果,本文补充词条10条、增补义项9条、补充书证7条。与此同时,这些不可多得的语料也从侧面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

杨晓海[8](2020)在《清代诗人厉鹗的艺术活动研究》文中提出厉鹗(1692-1752),浙江钱塘人,字太鸿、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世称樊榭先生。厉氏生活在清代康雍乾三世,虽中举但未涉仕途,在“扬州二马”为代表的文化赞助人和友朋们支持下从事学术和艺文活动。他们以诗文、学术和艺术为核心,结盟雅集,吟诗作文,研读古籍,鉴赏书画文物,考察金石古迹,共同游走于山水名胜之间。这些互动中所产生的大量诗文书画等艺文知识成果,正是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重视的材料。厉鹗毕生嗜学,着述宏富,其中直接与书画相关的着作就有《南宋院画录》和《玉台书史》两部,其它作品中与美术史相关的材料则极为丰富,例如《东城杂记》、《辽史拾遗》、《增修云林寺志》等笔记体着述。查考其诗文集《樊榭山房集》和友朋着述,可知他为多种艺术类着述作序,日常与友朋鉴赏各种艺术品如书画、金石碑拓、古印、钱币、文玩器物等并题跋赋诗,出游时则考察记录各地古迹如佛像、摩崖、古建等,数不胜数。非常有幸的是,樊榭先生本人的手迹和画像也有遗存,值得梳理研究。学术界对厉鹗的艺术活动和着述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艺术史的角度去审视和钩沉一位诗人的艺文活动,希望以其为纽带,勾连起朝廷与民间,艺术赞助人与文士之间,艺术家群体之间的互动情况。厘清厉鹗艺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全面呈现其艺术生活状态和主要艺术观念,这对清代早中期的美术史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必要的补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厉鹗的艺术交游和艺术作品“过眼录”;本章简要分析康雍乾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以大运河为轴的交通对文化生产及传播的影响;以扬州、杭州、天津为核心的官、商、士人的互动情况。论述的目的是厘清厉鹗与及其友朋的艺术交游情况。(1)艺术赞助人以“扬州二马”为代表,这些士商以自己的财富和知识,将住所变为一流的开放的文人俱乐部、图书馆和博物馆。为厉鹗为代表的在野文人,提供自由和安定的学术工作场所。(2)艺术家以丁敬、金农、华喦、方士庶、高翔、汪士慎等为代表,他们与厉鹗志趣相投,同学同游,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相互砥砺,在一种平等良好的氛围中竞争或协作。(3)在丰富的艺文活动中,樊榭先生过眼和记录了大量前代艺术品,并且参与了许多艺术品的创作,本章将加以说明。二、厉鹗的访古考证和艺术鉴赏案例两则;首先是《吴山咏古诗二首》中的《麻曷葛剌佛并序》为核心,展现樊榭学养之深厚,史观之公正。其次是以《董源龙宿郊民图跋》问题为例,探讨清宫对民间学人知识成果的“消化吸收”。三、厉鹗的艺术史写作及评价;(1)艺术史专书《南宋院画录》《玉台书史》的编撰和学术影响。(2)厉鹗其它着作中的美术史料及影响,主要介绍《东城杂记》《增修云林寺志》和《辽史补遗》的相关情况;(3)厉鹗诗文及书画题跋中的艺术史材料,以《樊榭山房集》为核心,谈谈厉鹗的论书、论画、论印、论金石古迹、古泉、古物等相关诗文,简要梳理他的艺术观。四、厉鹗的手迹和画像遗存;厉鹗过世后,遗留了大量的书稿、诗词文稿、抄录书籍、信札、书籍跋语、书画题记、楹联等等,本章对目前可见的一些厉鹗手迹真伪等问题展开考辨,并讨论厉鹗书法的意义。樊榭先生的形象有幸得以存世,但其面貌是写实还是后人的想象?哪一幅绘画最可能接近他本人的样貌?樊榭先生的故事为晚辈学人所传诵,有哪一个题材为人所喜好,并成为一个传世的画题?本节结合文献与传世图像加以说明,正本清源。五、厉鹗艺术活动年谱及厉鹗艺术史相关诗词文一览。樊榭先生年谱已有多种,资料丰富而全面,本文对已有资料重加梳理,筛选并突出与其艺术活动相关的部分,并订正前人疏漏或误读的信息,以时间线索呈现厉鹗艺术活动的全貌。同时搜集整理厉鹗艺术史相关诗词文题目,制成表格,希望为今后研究厉鹗与中国美术史相关问题的学者提供便利。

邹业心[9](2020)在《明代遗民宫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宫词更是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但对明宫词的研究历来只是作为其他文学研究的佐证,未能成为完整的系统化研究。而将明代遗民群体与明代宫词联系起来,对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更是一个空白。鉴于此,本文将从明遗民宫词的作者群体、创作方式、诗作特点、独特成因和史学作用等方面对明代遗民宫词进行全方位分析研讨,并将其与前后朝代宫词做一定文学比较,以全面表现明代遗民宫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首先,本文在绪论中追溯了学界迄今为止对于明宫词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在中国文学史上明宫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客观事实。同时,本文也对明代遗民和明宫词现有的混乱定义进行了归纳整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文本范围,明确了遗民意识在宫词中的重要性,并对前人收录宫词作品的标准进行了一定的纠正与扩充。在第二章中,本文着重开始分析明遗民宫词的作者群体的构成,并收集整理了所有遗民作者与其宫词名称、出处,汇总成表。此外,也归纳出了明宫词作者在创作方面的大致特色。在第三章中,文章着重分析了遗民作者在宫词创作中的遗民思想体现,并从写作手法、作品结构等方面对其由此产生的创作特色进行了细致化归纳与分类,凸显其使得明宫词大放异彩的缘由。文章的第四章则是详细分析了明遗民宫词与其余诗作的不同之处,章节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一是明遗民宫词与明代前中期和辽金元宫词的迥异之处,二是明遗民宫词与明代遗民所撰遗民诗之不同,由此二点看出明遗民宫词显而易见的特殊性。在章节末尾,文章从社会、民族、自然、作者本体四点分析了造成明遗民宫词如此独特的成因。在第五章中,文章则运用了文史互证的方式,以明遗民宫词所留下的历史材料对一些当下对明末固有的误解(主要关于明廷、启祯二帝与宫廷氛围)做出了一定的反驳与论证。在章末,本文也提及了一些明遗民宫词撰写中存在的局限与缺憾,意在能使文章较为全面表现明代遗民宫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王超[10](2019)在《杜甫遗迹研究》文中指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经历坎坷,既见证了有唐一代最为繁盛的开元、天宝时代,又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杜甫的诗歌既是唐王朝兴衰史的见证,也常常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内心喜怒哀乐的寄托。杜甫忠君爱国的高尚情操受到后人的推崇,其艰难的人生际遇也常引起后世文人的痛惜、感怀,杜甫也因此受到了后人广泛的祭祀与纪念。时至今日,在杜甫一生所经之处以及卒葬、籍贯之地,仍然存在着很多与杜甫相关的祠、墓、故居、亭台等遗迹,并有众多历代相关文献附着于其上。本论文就以这些杜甫遗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方式,对全国范围内十余处杜甫遗迹的创建源流、历史沿革、文化价值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十二章。前八章以杜甫生前所经之地的先后顺序为线索,考辨、研究了杜甫曾到过或后人认为杜甫曾到过的长安、鄠县、鄜州、延州、秦州、成州、栗亭、成都八地杜甫遗迹的产生、沿革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祭祀形象。九至十二章考辨、研究了广为人知、传承有序且据实可考的偃师、巩县、耒阳、平江四处杜甫墓葬遗迹。从历史真实的角度看,四处墓葬均有破绽,因此本文并不将各地杜甫墓葬的真伪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目的,而是以历史和文化的视角,着重关注偃师、巩县、耒阳、平江四地杜甫墓的产生时间、历史依据、相互间的争讼过程以及其中体现出的文化心态地域文化因素,从中提炼出这些杜甫墓葬遗迹表达出的对杜甫的崇祀和对杜甫精神、文化的弘扬。本论文主体的十二章内容各有创新。第一、五、六、七章分别研究西安、秦州、成州、栗亭四处故居、祠堂遗迹。不仅详细考辨了这四地遗迹的产生和沿革问题,更依据相关碑记、题诗、方志等文献展现了这些遗迹创建及历代重修中杜甫祭祀形象的多样性变化过程。这是此前杜甫接受研究没有关注的新问题,对丰富杜甫接受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章研究的是鄠县渼陂空翠堂。空翠堂最初是宋人在渼陂见到的一处残破亭台,由北宋张汲重修并以杜诗命名。明末局势动荡之际,本地官员为加强军事防御力量重修空翠堂,既蕴含了国运艰难之下缅怀杜甫的感情,又有军事堡垒的功能。直至清代,空翠堂才最终成为祭祀杜甫的祠堂。空翠堂的沿革史在杜甫遗迹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第三章以杜甫鄜州羌村故居为研究对象,考辨了自宋代以来杜甫寓居鄜州羌村的三种说法,分析了两处故居的文献线索,证实宋明两代主流观点中并非有两个羌村,而是同一地点的不同表述,由此得出杜甫寓居鄜州时并未再次移家的结论。此结论纠正了自清代以来,一大部分学者为调和两处羌村的矛盾,认为杜甫在鄜州寓居过两个羌村的错误认识。第四章以延安杜公祠为研究中心,以明清时期杜甫避乱延州传说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延安杜甫遗迹从无到有的历程,以及延安杜公祠从清代到现代历次重修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学界一致认定安史之乱中杜甫未曾到达延州,因此延安杜公祠就有了如同耒阳杜甫墓一样的现象级研究意义。第八章以最负盛名的杜甫遗迹——成都草堂为研究对象。由于成都草堂历代修建文献众多、学术关注度高、研究成果丰富,笔者在考证草堂基本历史状况的基础上,着重对前人疏忽的历史细节问题详加考证,纠正了前人对明万历年间草堂重修人何宇度籍贯及官职的错误认识,探究了清人杜玉林官职升迁与屡次重修草堂的内在动因。此外,本章着重将地方官员的官职身份与重修草堂事迹相互关联,探讨地方官员在重修草堂过程中的突出作用。第九章与第十章围绕偃师和巩县两地对杜甫墓的真伪之争展开,笔者在充分考证文献,证明两地墓葬皆有破绽的前提下,跳出了真伪之辨,将重点着眼于两地杜甫遗迹的产生过程以及争讼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地域文化心态问题。两章分别对偃师和巩县杜甫墓的文献依据进行了细致考辨,着重阐释了偃师重现杜甫墓及巩县积极营造杜甫故里的行为过程,分析两地争讼中的“出招”和“对策”,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心态和崇祀杜甫的真挚情怀。第十一章介绍了唐宋时期两种杜甫身死耒阳传说的史源及流传,考证了从五代至近现代耒阳杜甫祠墓的兴衰。本章的研究创新主要有两点:首先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历代重修文献,发掘杜甫祭祀形象的多样性;第二,则是观照了中华民族抗战时期杜甫精神在民族危亡之际与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契合,这极大地提升了杜甫精神、杜甫文化的现实意义。第十二章以平江杜甫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杜甫旅殡岳阳说的演变及平江杜甫墓的依据和由来等问题。展现了平江杜甫墓从无到有,并最终与耒阳杜甫墓并举的过程。与第九、十两章相似,笔者认为,在杜甫未卒于耒阳以及平江杜甫墓出现极为晚近的前提下,讨论两地墓葬真伪问题并无创新价值。因此,本章的创新点主要在于探究平江当地学者、官员考证杜甫墓、确认杜甫墓、“创造”杜甫墓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考辨分析,指出平江杜甫墓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当地文人的文化心态,主要体现在家乡之爱.和尊杜之诚上。总之,本文是对杜甫遗迹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并具有创新点的论文。通过对各处具体遗迹历史、沿革以及文化内涵的研究,归纳了杜甫遗迹的产生规律,总结了杜甫遗迹的类型特征,展现了杜甫遗迹的时代特色,发掘了杜甫遗迹的文化意义,希望对杜甫遗迹研究及杜甫接受研究领域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一位值得纪念的学者——丘良任先生学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值得纪念的学者——丘良任先生学述(论文提纲范文)

(2)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中华多民族文学视域下的杭州驻防文学研究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顺康雍——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发轫期
    第一节 满汉冲突背景下的汉族文人旗营书写
    第二节 杭防文人诗歌创作的昂扬之态
    第三节 杭防文学创作的先声——女性写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乾嘉——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兴起期
    第一节 杭防旗人视角下的乾隆南巡及其文化意蕴
    第二节 旗营将领倡导下的杭防文学风貌
    第三节 杭防文人诗歌写作的升平之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咸同——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繁盛期
    第一节 驻防八旗科举制度演进及对诗歌创作的推动
    第二节 杭防文学圈的形成与多族文人的交融互动
    第三节 杭防文人诗歌书写的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宣——杭州驻防诗歌创作的衰落与重建期
    第一节 辛酉之难影响下的杭防文学
    第二节 “局外人”的闲适安逸书写
    第三节 “局内人”的边疆书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杭州驻防文学家族创作与姻娅网络
    第一节 杭州驻防文学家族概况
    第二节 杭州驻防家族文学传承与嬗变
    第三节 姻娅网络与杭防文学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杭防文人诗歌写作与西湖风景空间
    第一节 杭州驻防旗营之空间布局
    第二节 西湖与杭防文人诗作之“地方感”
    第三节 杭防文人的精神聚焦之所——孤山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辛酉之难与杭防文人的创伤叙事
    第一节 杭州驻防营的毁灭
    第二节 幸存旗营文人的创伤叙事
    第三节 旗民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城东与城西:杭州驻防旗营的文学建构
    第一节 杭防旗人文化意识的觉醒——廷玉与《城西古迹考》
    第二节 杭防文学生态的繁荣——文人创作的涌现
    第三节 杭防文化遗产的整理——诗歌选集与地方志的撰述
    第四节 追步城东:杭防文人与杭城名士的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祁韵士《西陲竹枝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学术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学术目标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祁韵士的生平与创作
    第一节 祁氏家族
        一、寿阳祁氏家族源起
        二、祁氏家族的兴盛
    第二节 祁韵士生平履历
        一、少时求学
        二、青年入仕
        三、谪贬西陲
        四、赦免返乡
    第三节 祁韵士西北着作
        一、史志着作
        二、文学着作
第二章 《西陲竹枝词》创作
    第一节 创作背景
        一、社会与文化背景
        二、祁韵士个人背景
    第二节 创作过程
        一、创作缘起
        二、创作经过
    第三节 资料来源
        一、在京期间的资料积淀
        二、亲历西陲的直接体验
        三、己有的西陲史料文献
        四、个人着作中的资料互见
第三章 《西陲竹枝词》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考述
        一、稿本与抄本
        二、刻本
        三、铅印本与点校本
    第二节 版本流传
    第三节 版本异同
        一、卷首题名异同
        二、序及小引异同
        三、正文及注文异同
第四章 《西陲竹枝词》内容
    第一节 地貌与城池
        一、地貌关隘
        二、城池边防
    第二节 鸟兽与草木
        一、鸟兽虫鱼
        二、草木果蓏
    第三节 民俗文化
        一、物质民俗
        二、经济民俗
        三、艺术民俗
        四、信仰民俗
第五章 《西陲竹枝词》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 《西陲竹枝词》特点
        一、语言风格
        二、结构内容
        三、志书式的文学化表达
    第二节 《西陲竹枝词》价值
        一、文学价值
        二、史志价值
        三、民俗文化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校记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4)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1.研究问题
        2.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英语传播
        2.晚清时期
        3.晚清时期传教士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1.晚清来华西方人
        2.晚清政府洋务派
        3.个体被动传播者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竞速与同时 ——中国现代时间意识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时间的总体研究
    第二节 标准时间与钟点时间
    第三节 时间就是金钱
    第四节 时间就是生命
    第五节 时间、技术与主体性
第二章 商人的时间
    第一节 明清商书中所反映的时间意识
    第二节 洋商的时间意识
    第三节 华洋交往前中国商人的时间意识
    第四节 中国商人时间意识的转变
    第五节 中国商人时间竞速意识的形成——华洋之间
第三章 报人的时间
    第一节 报业与商业
    第二节 《申报》的诞生:发现时间
    第三节 大报竞争的时代:报人时间竞速意识的展开
    第四节 外勤记者与抢新闻:报人时间竞速意识的形成
第四章 工人的时间
    第一节 关于工人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1919年前工人状况的考察
        1.近代工业与手工业工厂
        2.工资
        3.童工
        4.工作时间与休息日
    第三节 八小时工作制
    第四节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第五节 工人的时间意识
    第六节 时间同时意识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清代秦腔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核心问题
    二、研究意义
    三、主要方法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一章 原生区秦腔的演变
    第一节 传播区域的划分及其问题
    第二节 明末清初原生区秦腔概况
        一、明清秦腔起源的基本推断
        二、清初陕、甘、晋秦腔的演变
    第三节 乾嘉时期原生区秦腔发展
        一、前期
        二、中期
        三、后期
    第四节 清中后期原生区秦腔
        一、道光与咸丰年间
        二、同治与光绪年间
第二章 演出中心的传播
    第一节 清前期秦腔在北京的传播
        一、康雍时秦腔及西北乐舞的流传
        二、乾隆时京师秦腔演出
        三、乾嘉交替时期京师秦腔概况
    第二节 清前期秦腔在扬州的传播
        一、概况
        二、“秦腔”与扬州“梆子腔”辨异
    第三节 清后期秦腔在北京的传播
        一、道光时期
        二、咸丰至同治时期
        三、光绪时期
    第四节 清后期秦腔在上海的传播
        一、上海秦腔演出概况
        二、上海秦腔演出的剧目特点
    第五节 同光秦腔再兴状况总结
        一、各传播要素总结
        二、争议问题讨论
        三、历史变革中的兴衰
第三章 其他地域的传播
    第一节 内地北方省的传播
        一、直隶
        二、天津
        三、河南
        四、山东
    第二节 内地南方省的传播
        一、南方中部诸省
        二、南方西部诸省
        三、南方东部诸省
    第三节 边疆藩部及其他地区
        一、新疆地区
        二、青藏地区
        三、其他地区
第四章 艺人:重要传播者
    第一节 乾嘉着述中的秦腔艺人
        一、《秦云撷英小谱》
        二、《燕兰小谱》
        三、《日下看花记》
        四、《听春新咏》之“西部”
    第二节 同光着述中的梆子艺人
        一、《梨园声价录》
        二、《粉墨丛谈》与“山陕十二旦”
        三、《群儿赞》与《陇上优伶志》
    第三节 清后期秦腔班社初探
        一、原生区秦腔班社
        二、同光京师秦腔戏班
        三、京师秦腔班社管理
第五章 剧目:传播的内容
    第一节 本章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剧目来源说明
        二、研究方法说明
    第二节 秦腔母题模块概述
        一、清代秦腔所涉母题模块
        二、未统计的经典母题模块
    第三节 所录秦腔剧目综述
        一、本文所录剧目概况
        二、秦腔母题均值分析
        三、剧目流传地域分析
第六章 传播文化分析
    第一节 语言文化与秦腔传播
        一、“秦声”辨析
        二、“西调”和“西曲”
        三、其他西北乐舞称谓
        四、作为方言的称谓
    第二节 民间观演方式与秦腔传播
        一、山陕会馆演剧
        二、民间祭祀演剧
        三、北方关帝庙演剧
    第三节 舆论环境与秦腔传播
        一、舆论环境“负反馈”分析
        二、舆论环境的积极转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代秦腔剧目母题分类
    二、清代秦腔演出相关戏台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7)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湖南竹枝词
    第一节 湖南竹枝词的概况
    第二节 湖南竹枝词的特点
        一、湖南竹枝词的作者特点
        二、湖南竹枝词的形式特点
        三、湖南竹枝词的内容特点
        四、湖南竹枝词的语汇特点
第三章 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概况
    第一节 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界定
    第二节 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收录原则
    第三节 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民俗学分类
    第四节 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特点
        一、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音节特点
        二、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结构特点
        三、湖南竹枝词民俗称谓词语的特点
        四、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的文化特点
第四章 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例释
    第一节 湖南竹枝词称谓民俗词语例释
    第二节 湖南竹枝词生产民俗词语例释
    第三节 湖南竹枝词生活民俗词语例释
    第四节 湖南竹枝词信仰民俗词语例释
    第五节 湖南竹枝词礼仪民俗词语例释
    第六节 湖南竹枝词岁时民俗词语例释
    第七节 湖南竹枝词游艺民俗词语例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清代诗人厉鹗的艺术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厉鹗的艺术交游和艺文活动
    一、运河沿岸的三个文化中心
    二、厉鹗与三地“赞助人们”的交游和艺文活动
        (一)杭州,江南的文化重镇
        1.“平生一掬知交泪,斗酒相和滴到泉。”——厉鹗与瓶花斋主人
        2.“卅载心交类饮醇,道南宅近更情亲。”—樊榭与小山堂赵氏兄弟
        3.“少日同驰翰墨场,卅年飞电误流光。”复园主人的红板桥之会
        4.厉鹗在杭城过眼的其他前代传世佳作
        (二)扬州,十八世纪中国的大熔炉
        1.“琴弦为一心,虽冻讵肎折”——余元甲
        2.“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扬州二马”
        3.扬州所观其他名作及风流余韵
        (三)天津,水西庄文事——北国的风雅
    三、厉鹗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
        (一)同里密友:金农、丁敬、杭世骏、亦谙上人、释明中
        1.金农
        2.丁敬
        3.杭世骏、亦谙上人、释明中
        (二)扬州画派中的几位画家:华岩、方士庶、高翔、汪士慎
        1.华岩
        2.方士庶
        3.高翔、汪士慎
        小结
第二章 厉鹗的访古考证和艺术鉴赏案例两则
    一、樊榭先生的吴山宝成寺访古及记录
        (一)历史文献中的宝成寺沿革
        (二)一处名胜的产生:明清宝成寺的重修及相关活动
        (三)厉鹗的访古和记录
第三章 厉鹗的艺术史写作及评价
    一、艺术史专书《南宋院画录》和《玉台书史》
        (一)《南宋院画录》
        (二)《玉台书史》
    二、厉鹗笔记类着作中的艺术史料及影响,以《东城杂记》《辽史拾遗》《增修云林寺志》为例
        (一)《东城杂记》
        (二)《辽史拾遗》
        (三)《增修云林寺志》
    三、厉鹗诗文及书画题跋中的艺术史材料,以《樊榭山房集》为核心
        (一)题画论画
        (二)观钟铭摩崖碑拓及论书、论诸本兰亭、论印
        1.观钟铭摩崖碑拓及论书
        2.论兰亭
        3.论印诗文
        (三)访金石古迹及记录
        (四)可移动佛教文物、佛画、古代钱币、铜灯、铜帐钩、酒器等
    小结
第四章 厉鹗的手迹和图像
    一、厉鹗手迹遗存及考辨
        (一)信札
        (二)抄录书籍:《厉樊榭手写白石道人歌曲》
        (三)诗词手稿、手书苏轼诗卷、古诗小帧
        (四)画跋、题赞、图记(前述《九日行庵文宴图记》)
        (五)楹联
        小结
    二、厉鹗画像考:存世的几种肖像和以樊榭故事为主题的绘画
        (一)《九日行庵文讌图》中的厉鹗形象
        (二)文献记载及现存的费丹旭所绘厉鹗肖像
        (三)光绪振绮堂本《樊榭山房集》之樊榭先生小像及题赞
        (四)《清代学者像传》中的厉鹗肖像及影响
        (五)以厉樊榭和朱月上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绘画《碧湖双桨图》和《溪楼延月图》
        小结
结论
附录一:厉鹗艺术活动年谱
附录二:厉鹗艺术史相关诗词文一览(以《樊榭山房集》为核心)
参考文献
致谢

(9)明代遗民宫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概况
        一、选题背景
        二、明宫词研究概况
        (一)明宫词研究现状与不足
        1、宫词与类似诗体的比较研究
        2、宫词民俗学方向研究
        3、宫词创作观念研究
        4、宫词作者研究和纪事研究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明宫词之界定
        (一)宫词起源
        (二)宫词形式
        (三)宫词内容
        二、明遗民之界定
        (一)遗民身份
        (二)遗民意识
第二章 明宫词遗民作者及其作品
    第一节 明宫词中的遗民作者
        (一)多种身份地位
        (二)不拘性别
    第二节 明遗民作者的宫词创作
第三章 明宫词中遗民思想与创作方式
    第一节 遗民思想的展现
        一、不仕之臣
        二、贰臣式遗民
    第二节 遗民宫词的创作方式
        一、春秋笔法
        二、讽刺手法
        三、叙述细节化
        四、蕴含深意的用典及意象
        五、诗作的刻意排布
第四章 遗民宫词创作的独特性
    第一节 遗民作者与其前后诗人宫词创作的不同
        一、同明代宫词作品相比
        (一)令人动容的人情味
        (二)不同的叙述方式
        (三)对美感的主动追求
        二、同辽金元清遗民宫词相比
    第二节 遗民宫词与一般遗民诗的不同
        一、晚明文坛的影响
        二、宫词作者的遗民诗与宫词对比
    第三节 遗民所撰明宫词独特性之成因
        一、社会因素
        二、民族因素
        三、自然因素
        四、自身因素
第五章 遗民明宫词的历史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遗民书写的历史价值
        一、与史互证
        二、纠正谬误
        (一)对清廷抹黑明廷的辩驳
        (二)天启皇帝的形象构建问题
        (三)崇祯皇帝的形象构建问题
        1、个性争议
        2、崇祯用人
        3、内帑问题
        4、开眼看世界
        (四)女子百态
    第二节 遗民书写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杜甫遗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杜甫遗迹的内涵与外延
    三、杜甫遗迹相关传世文献概述
    四、杜甫遗迹研究相关成果综述
    五、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西安杜公祠研究
    第一节 西安杜公祠与杜甫的祭祀形象
        一、明代杜公祠的创建与乡贤杜甫
        二、清初重修杜公祠与诗圣杜甫
        三、清中期重修杜公祠与乡贤杜甫的回归
        四、清末社会动荡与国士杜甫
    第二节 西安杜公祠的历代营建与改建
第二章 鄠县渼陂空翠堂考
    第一节 杜甫与渼陂
    第二节 空翠堂的历代兴建
        一、宋代空翠堂的兴建
        二、明代重建空翠堂
        三、清代杜公祠的兴建
第三章 鄜州羌村遗迹考
    第一节 鄜州羌村地点有两说
        一、宋人洛交羌村说
        二、明人三川羌村说
    第二节 三川杜甫草堂与题刻
    第三节 洛交羌村说的渐占上风
    第四节 三川仍为真羌村
第四章 延安杜甫崇祀考
    第一节 牡丹川与牡丹山:杜甫遗迹传说
        一、杜甫避乱延州说的演变过程
        二、清人对杜甫川的质疑
    第二节 清代杜公祠的创建
        一、清道光创立杜公祠
        二、清同治移建杜公祠
    第三节 杜甫川杜公祠的复建
第五章 秦州杜甫遗迹研究
    第一节 秦州东柯谷杜甫故居与祠堂
        一、杜甫东柯谷故居考
        二、东柯谷杜公祠的兴废
    第二节 天靖山李杜祠的创建
        一、李杜祠创建文献辨析
        二、清人对李杜并祀的推测
    第三节 清代天靖山李杜祠兴废考
        一、顺治十三年宋琬重建
        二、清康熙六十一年卢询重修
        三、乾隆年间重修史实考辨
        四、同治光绪时期的李杜祠
    第四节 清末南郭寺杜公祠的出现
    第五节 宋琬与杜甫祠祀
        一、明清易代之际的深切感怀
        二、职责之内的奉祀活动
        三、寄寓自己的人生感怀
    第六节 清末南郭寺碑记中的杜甫形象
        一、“忠君爱国之忱郁结于胸”
        二、“胸中蕴蓄施之于民物制度”
第六章 成州杜甫遗迹研究
    第一节 成州杜甫故居考论
        一、唐人赵鸿所指杜甫茅茨
        二、宋人晁说之因宅兴祠
        三、杜甫旧居异议考辨
    第二节 儒家道统观照下的杜甫形象
        一、晁说之杜甫祭祀缘由申说
        二、儒家道统下的李杜之争
        三、杜甫“一发忠义之诚”
    第三节 明清成县杜公祠诗歌价值考论
        一、介绍明清杜公祠的重修情况
        二、描摹杜公祠的风物景观
        三、展现多元化的杜甫形象
第七章 栗亭杜公祠研究
    第一节 栗亭地望考
    第二节 徽州栗亭杜公祠创修考
        一、明正德十五年潘仿创建
        二、明万历年间左之贞重修
        三、清康熙五十八年童华祖重建
        四、清乾隆六年牛运震重修
        五、清嘉庆十四年张伯魁重修
        六、光绪二十六年王倜重修
    第三节 栗亭杜公祠碑记中的杜甫形象
        一、作为忠君爱国之楷模的杜甫
        二、作为运命多舛文士代表的杜甫
        三、作为本土神灵的杜甫
第八章 成都杜甫草堂遗迹研究
    第一节 杜甫草堂得名由来
        一、历史上以“草堂”为名的建筑
        二、杜诗以“草堂”称居所
    第二节 唐代五代草堂的历史变迁
        一、唐代成都草堂文献概述
        二、崔宁妾任氏居草堂考辨
    第三节 两宋时期成都草堂的营建
        一、元丰年间吕大防重建草堂
        二、元佑五年胡宗愈刊立诗碑
        三、绍兴十年张焘重建草堂
    第四节 “文贞”谥号与元代草堂学宫
    第五节 明代成都草堂的再造与扩建
        一、洪武二十六年蜀王重建
        二、正统年间重建
        三、弘治十五年改建扩修
        四、嘉靖新建存梅亭与草堂别馆
        五、嘉靖二十五年重修草堂
        六、万历初年新建茅亭
    第六节 清代成都草堂的复建与改建
        一、康熙十年复建杜公祠
        二、康熙二十六年建堂保护杜甫画像碑
        三、乾隆四十三年整修草堂
        四、嘉庆十六年扩建工程
第九章 偃师杜甫墓及遗迹考
    第一节 杜甫归葬偃师文献考辨
        一、《墓志铭》记载归葬偃师
        二、远祖杜预首葬首阳山麓
        三、杜甫家族成员归葬偃师
    第二节 明清文献所载偃师杜甫墓
        一、明代志书中的偃师杜甫墓
        二、明清《河南通志》引发的歧见
    第三节 “正本清源”的努力——偃师杜甫墓的维护
        一、查访与造茔
        二、缅怀与争讼
第十章 巩县杜甫墓暨杜甫故里考
    第一节 巩县杜甫祠墓文献考辨
        一、杜甫归葬巩县说之出处
        二、明清文献中的巩县杜甫墓——孝义保与康家店
        三、杜甫改葬巩县说及“去偃师化”
    第二节 巩县杜甫故里说考辨
        一、杜甫家族与巩县的关联
        二、巩县杜甫故里说的流传
    第三节 清代巩县杜甫祠的创建与维护
        一、巩县杜甫祠的选址
        二、杜氏家族与杜公祠
第十一章 耒阳杜甫墓遗迹研究
    第一节 杜甫死因传说与耒阳杜甫墓溯源
        一、唐代杜甫饱食而死说
        二、唐诗对“身死耒阳说”及杜甫墓的体现
        三、宋代杜甫醉酒溺亡说
    第二节 杜甫身死耒阳传说辨误
        一、臆解杜诗的演绎故事
        二、韩愈《题子美坟》系伪作
        三、耒阳北返仍有杜诗
    第三节 耒阳杜甫祠墓的变迁历程
        一、后晋黄廷翰建祠考
        二、宋代杜甫祠墓的兴修
        三、元明清杜甫祠墓的重修
    第四节 地方文献中的杜甫墓及杜甫形象
        一、历代祭祀的多元内涵
        二、“以公自勉”:抗战时代的呼唤
第十二章 平江杜甫墓祠遗迹研究
    第一节 杜甫旅殡平江说的演变历程
        一、杜甫旅殡岳阳说
        二、明人所见平江杜氏敕诰
        三、杜宗武流寓平江说
        四、杜甫墓的出现
    第二节 平江对杜甫墓的考证
        一、李元度《杜工部墓考》
        二、张岳龄《杜工部墓辨》
    第三节 平江杜甫墓祠的营建
        一、重修杜甫墓与兴建杜公祠
        二、杜公祠列入祀典的努力
结语
    一、本文各部分基本结论
    二、杜甫遗迹的产生规律
    三、杜甫遗迹的类型特征
    四、杜甫遗迹的时代特色
    五、杜甫遗迹的文化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一位值得纪念的学者——丘良任先生学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四川竹枝词研究[D]. 寇铃曼.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清代杭州驻防文人诗歌研究[D]. 李珊珊.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3]祁韵士《西陲竹枝词》研究[D]. 郭雁婷.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4]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竞速与同时 ——中国现代时间意识的形成[D]. 樊杨.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5)
  • [6]清代秦腔传播研究[D]. 卢哲. 上海戏剧学院, 2020(12)
  • [7]湖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研究[D]. 匡惠.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清代诗人厉鹗的艺术活动研究[D]. 杨晓海.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9]明代遗民宫词研究[D]. 邹业心.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杜甫遗迹研究[D]. 王超. 西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一个令人难忘的学者——先生。邱良仁的书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