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抒情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抒情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现代抒情散文论文文献综述
梁丽霞[1](2017)在《例谈现代抒情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现代抒情散文的教学策略,即将读写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在了解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与品味经典抒情散文的语言之后适时迁移,使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7年21期)
辛莹莹[2](2017)在《高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抒情散文,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中,蓬勃发展,大放异彩。现代抒情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学习现代抒情散文,有助于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长期以来,现代抒情散文的教学深受文章学理论的影响,过分强调对文本主旨和结构的分析,忽视了文本的审美意义和对作家生命意识的关注。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主张,倡导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又出现了“泛人文化”的新误区,片面强调人文性,过分注重课堂形式,出现了对文本浅读、误读甚至脱离文本的现象。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人文积淀和审美情趣,要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因此,怎样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开展现代抒情散文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涵养人文情怀,并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对天水一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仍然存在于高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泛化,文本解读浅表化,审美鉴赏抽象化,语言品评孤立化。针对高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从叁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第一,以新课标叁维目标体系为参照,以文本个性特征为依据,以学情需求为导向,精准制定教学目标;第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诵读教学法、比较鉴赏法、预设导读法、逆向导读法和整合教学法等近年来较有新意和亮点的教学方法为例,并辅以大量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第叁,做好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指导的有效链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受益终身。(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期刊2017-06-01)
贺小婷[3](2017)在《高中现AI写作景抒情散文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篇目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与散文篇目众多形成对比的是散文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却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散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散文教学不能很好地发挥散文这一文体在语文学科中应有的价值。因此,研究高中散文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从叁个部分来论述:第一章阐述了散文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写景抒情散文对高中教学的意义。本章中明确了研究的对象是狭义的高中现AI写作景抒情散文。并从现AI写作景抒情散文的文体特点出发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现AI写作景抒情散文对高中教学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第二章分析了当前高中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首先,当前高中散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固化的问题,没有教出“这一篇”独特的味道。除此之外,当前散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多媒体使用不合理的现象,破坏了散文的美感和学生的思维想象。接着又从叁方面分析了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师对教学参考辅导书的依赖,缺少自己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二是集体备课的不合理利用;叁是散文研究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脱节,这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形散神不散”这一早已被研究界证明的伪命题仍大肆活跃在当今的高中课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第叁章主要是针对相关的教学篇目进行教学分析。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外,适宜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深入解读相关文本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再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认为《荷塘月色》运用“细读法”、《故都的秋》运用“比较阅读法”、《囚绿记》运用“题目解读法”作为教学突破的关键能够比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当然,这叁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相关的文本中,而是同时贯穿于叁篇文章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卞建东[4](2017)在《探析现代抒情散文的价值——以初中语文《白杨礼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散文史中的名篇,《白杨礼赞》主要是讲茅盾先生借白杨树赞扬人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整篇文章贯穿着托物言志的手法,从人性的角度赞美白杨树的坚忍不拔,暗指对抗日战士的崇敬之情。这种多元化的赏析角度,给予读者更多美的感受,也认识到了深刻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30期)
吴华英[5](2015)在《高中现代抒情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同时这也是当下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忽略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而读写结合作为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经验,是快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非常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发现高中现代抒情散文的特点最适宜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师生也最容易把握。为此,笔者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导下,将高中现代抒情散文作为关注点,依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具体分析研究探讨如何在高中现代抒情散文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以期对当下高中现代抒情散文的教学给出部分借鉴和参考。本文由除绪论与结论之外的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论述高中现代抒情散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并进行分析,找准症结,确定方向。第二章介绍高中现代抒情散文的特点:抒情性与时代性;形散神聚,和谐统一;以小见大;短小意深,语言凝练优美,并且论述实施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知结构迁移,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阅读写作心理,同时加入了对新课标中相关高中读写规定的解读。第叁章主要结合高中现代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囚绿记》、《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来具体论述实施读写结合的过程:读中圈点,整体感知;读中批注,领悟语言;模仿写作,读写迁移。第四章则补充说明高中现代抒情散文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素质的要求,包括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以及在高中现代抒情散文中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师生应具备的素养。本论题的研究对如何以高中现代抒情散文为关注点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5)
李娇娇[6](2013)在《翻译美学视角下现代抒情散文英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散文是与诗歌、戏剧和小说并重的文学体裁,以文字为创作和审美对象,在世界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汉语散文作为中国文学的精髓,承载了绚烂的中国文化,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散文逐渐成形,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作为散文的一种,汉语抒情散文往往以其语言优美、意象生动、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历来为读者所喜爱;但是,由于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和中英文化差异,汉语散文的英译对译者而言,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将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译成英语,译者不仅要传递原文的文字信息内容,更要传达原文的美学效果,使译语读者也能体验原语读者所获取的审美感受,即实现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本文以朱自清、冰心、郁达夫、柯灵等一批现代散文名家的抒情散文及其最广为接受的英译版本(张培基、刘世聪、朱纯深等译本)为研究对象,采取译例分析的方法,以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分析原语散文中的美学要素,探讨英译过程中这些美学要素再现的得失情况:通过对“得”的分析研究,探讨抒情散文英译中审美再现的策略;通过对“失”的分析研究,探讨英译过程中美学要素流失的原因,以及补偿手段。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现代抒情散文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其英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通过模仿、重建、以及译者的积极补偿和再创造,是可以做到的。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首先,引言部分首先界定本文研究对象,通过对总结前人研究,提出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章主要对本文的理论框架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对本文会涉及到的翻译审美客体、翻译审美主体、审美意识系统等概念进行解释:第叁章则是在理论指导下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所进行的具体实例分析:形式系统而言,对于汉英文化相通的部分,往往可以通过模仿手段完成审美再现,而对于由审美差异所造成的审美信息流失,可以通过重建或改写手段进行补偿;非形式系统而言,则是需要译者调动审美意识系统,遵循“理解-加工-转化-再现”这一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原作的理解转化,在完成浅层次“形”美再现的基础之上,再现原作的意象意境之美、情感之挚、风格之特,实现“神”似。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之上,对翻译过程中审美信息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发现由于汉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部分美学信息流失的不可补偿性,意识到,译者唯有不断提高个人审美能力,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成审美再现,向英语读者传递抒情散文的美学魅力。第五章为结论部分,通过大量例证分析得出最终结论:现代抒情散文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其英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通过模仿、重建、以及译者的积极补偿和再创造等手段,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也认识到,抒情散文翻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趋美的过程,需要译者在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努力去改进去完善的渐进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3-06-01)
田东敏[7](2012)在《刘士聪英译现代抒情散文词汇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美学和翻译学的联系就十分紧密。20世纪后,翻译美学在当代中国走进了百花齐放的时代。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学者都推动了中国翻译美学史的发展。傅雷推崇“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钱钟书提出了化境理论,刘士聪则在金岳霖的“译味”的基础上提出了“韵味说”,这一理论对于散文翻译有十分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散文,这一重要的文体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然而,迄今为止,关于现代散文翻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于翻译审美主体来讲,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的韵味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以刘士聪的“韵味说”为理论依据,从词汇转换角度分析刘译现代抒情散文对其理论的实现程度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叁大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以及本论文的结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文献综述,这部分介绍了翻译美学的中西方研究状况以及中国学者对刘士聪“韵味说”的研究状况。第二章中作者简述了散文及抒情散文的定义和特点。第叁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刘士聪的生平和译作并分析了“韵味说”。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以“韵味说”为理论依据,从词汇转换的角度分析了所选取的刘译现代抒情散文。结论部分分析了这篇论文的长处和不足,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2-05-01)
陶兰[8](2012)在《从《雨前》看何其芳对现代抒情散文的卓越创造——谨以此文纪念何其芳一百周年诞辰》一文中研究指出何其芳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今年是他百年诞辰。其散文《雨前》及其所在的散文集《画梦录》,是名播中外的艺术精品。其间不仅有何其芳在1930年代初期作为一个"寻梦者"的白日梦幻、心灵独语和焦灼渴望,更有他对现代抒情散文崭新艺术园地的矢志开辟和对现代独语体散文的杰出创造。这些作品作为是时抒情散文的峰巅之作,至今仍放射着迷人的艺术光辉。(本文来源于《重庆与世界(学术版)》期刊2012年03期)
王婷婷[9](2011)在《现代抒情散文构思的逻辑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构思是作者设计"如何写"的过程。构思时要开拓明晰的思路,设立巧妙的线索。思路是思想或思维的轨迹,是材料排列的顺序,是文章逻辑的核心。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这些过程蕴含严密的逻辑性。抒情散文教学应在重视形象的叙述和描写的同时,挖掘其蕴含的逻辑认知特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抒情散文构思的逻辑特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电大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吴建玉[10](2009)在《高中白话散文教学内容建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话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文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的白话散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应该如何重建高中白话散文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并结合语文课程特点、教材特点和散文文类的独特性这个基础上重建白话散文教学内容。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提出研究的问题,简述本课题研究现状和研究的目的意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说明。第一章主要是分析白话散文教学历史遗留问题,并重点呈现高中白话散文教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第二章指出重构散文教学内容的叁个依据:散文的独特性、新课标、语文教材对散文教学的指导、要求和制约。第叁章探讨应从提升语文素养角度重构白话散文教学内容,指出应从言语审美的角度、情感审美角度、以及诵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角度重构散文教学内容。第四章通过对教学个案展示和探究,从教学实例中探讨白话散文教学内容的建构。结论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简要概括。希望能给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一点提示和启发。(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8-28)
现代抒情散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抒情散文,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中,蓬勃发展,大放异彩。现代抒情散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学习现代抒情散文,有助于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长期以来,现代抒情散文的教学深受文章学理论的影响,过分强调对文本主旨和结构的分析,忽视了文本的审美意义和对作家生命意识的关注。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主张,倡导语文教育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又出现了“泛人文化”的新误区,片面强调人文性,过分注重课堂形式,出现了对文本浅读、误读甚至脱离文本的现象。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人文积淀和审美情趣,要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因此,怎样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开展现代抒情散文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涵养人文情怀,并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通过对天水一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仍然存在于高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泛化,文本解读浅表化,审美鉴赏抽象化,语言品评孤立化。针对高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从叁个方面给出对策建议。第一,以新课标叁维目标体系为参照,以文本个性特征为依据,以学情需求为导向,精准制定教学目标;第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诵读教学法、比较鉴赏法、预设导读法、逆向导读法和整合教学法等近年来较有新意和亮点的教学方法为例,并辅以大量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第叁,做好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指导的有效链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受益终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抒情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1].梁丽霞.例谈现代抒情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7
[2].辛莹莹.高中现代抒情散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3].贺小婷.高中现AI写作景抒情散文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卞建东.探析现代抒情散文的价值——以初中语文《白杨礼赞》为例[J].考试周刊.2017
[5].吴华英.高中现代抒情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6].李娇娇.翻译美学视角下现代抒情散文英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D].东北大学.2013
[7].田东敏.刘士聪英译现代抒情散文词汇转换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
[8].陶兰.从《雨前》看何其芳对现代抒情散文的卓越创造——谨以此文纪念何其芳一百周年诞辰[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
[9].王婷婷.现代抒情散文构思的逻辑特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
[10].吴建玉.高中白话散文教学内容建构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