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物质累积量论文_蔡明,刘吉利,贺锦红,杨亚亚,吴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干物质累积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质,产量,马铃薯,延胡索,农艺,烤烟,氮肥。

干物质累积量论文文献综述

蔡明,刘吉利,贺锦红,杨亚亚,吴娜[1](2019)在《马铃薯燕麦间作和施氮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基于间作可有效缓解马铃薯连作障碍,协调用养地矛盾效果突出,为进一步探明间作施氮条件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累积变化及营养效应。【材料与方法】以青薯9号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裂区试验,设置4个氮水平和2种种植模式,研究了间作和施氮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参数、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规律,为提高间作系统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单作下,随施氮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增加17.34%、27.46%、26.04%;间作下,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增加10.50%、33.87%、41.31%,施氮处理下干物质活跃积累天数均短于不施氮处理,施氮150kg/hm2处理下,干物质累积方程(y=304.24/(1+165.99*exp(-0.083*x)))表现最优且活跃积累天数最短。间作施氮处理下,与对照相比,马铃薯粗蛋白含量增加12.5%、35.27%,还原糖含量增加4.26%、2.71%、1.16%,淀粉含量增加0.53%、49.13%、26.85%、粗蛋白、还原性糖、淀粉含量均高于单作,施氮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施氮及间作交互作用下还原性糖含量差异显着(P<0.05);通过对产量模拟得出间作马铃薯最佳施氮量为154.08kg/hm2,理论产量可达到34674.7kg/hm2,对产量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干物质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间作施氮处理综合值高于单作且施氮150 kg/hm2处理下最高。【结论】总体来看,马铃薯燕麦间作在干物质累积、产量及营养品质方面均优于单作,施氮对干物质累积、营养品质的贡献要高于间作,间作马铃薯施氮量应为150 kg/hm2-154.08kg/hm2。(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杨林生,张宇亭,杨柳青,谢军,杨敏[2](2019)在《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干物质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求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光合产物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不同氮水平(低氮105 kg·hm-2,中氮150 kg·hm-2,高氮195 kg·hm-2),且每个氮水平下设置4个不同钾水平(不施钾,低钾60 kg·hm-2,中钾105 kg·hm-2,高钾150 kg·hm-2),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水稻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的累积特征、花前花后干物质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提高,水稻干物质快速累积持续期延长,水稻干物质累积量随之增加;且水稻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在中氮条件下最大,分别为938和7 998 kg·hm-2。随施钾水平提高,水稻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使得水稻干物质累积量先增加后降低,在中钾条件下最大,水稻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为236 kg·hm-2·d-1,干物质累积量为14 215 kg·hm-2;水稻茎鞘干物质转运量随施钾水平提高而提高,高钾条件下最大,茎鞘转运量达到1 704 kg·hm-2。水稻产量随施钾水平提高先增加后无明显变化,在中钾条件下最大,为7 780 kg·hm-2。从整体看,中氮高钾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8 353 kg·hm-2。综合分析,本地区适宜的氮钾肥用量分别为150和105~150 kg·hm-2。(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4期)

孟炀,何文寿,侯贤清,曹哲[3](2019)在《施肥对雨养区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及肥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宁夏雨养农业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海原县树台乡马铃薯种植基地,设置氮磷钾肥不同施肥处理,于2016~2017年开展了马铃薯田间试验,探讨雨养区施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及肥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影响不同,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处理马铃薯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增长速度最快,施用氮、磷、钾在淀粉积累期马铃薯块茎累积量分别提高了36.4%、40.5%、18.5%。两年期间,氮磷钾肥配施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2016、2017年较无肥区分别增长35.3%、51.0%,平均增长43.2%。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氮、磷、钾肥增产量分别是5 496.6 kg/hm~2、4 739.4 kg/hm~2、3 044.1 kg/hm~2,其增产率分别为31.1%、30.6%、17.1%。每千克N、P_2O_5、K_2O分别增产马铃薯30.5 kg、52.7 kg、67.7 kg。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38.3%、18.2%、53.9%,其中钾肥利用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2期)

王雪蓉[4](2019)在《施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大豆间作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但是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调控作用不同。本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设置四个供氮水平以及叁种种植模式,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模拟了四个供氮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变化。(1)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累积符合Logistic模型,相关系数R~2值均在0.9以上。在N0(不施氮肥)、N1(180 kg·hm~(-2))、N2(240 kg·hm~(-2))和N3(300 kg·hm~(-2))供氮水平下,间作玉米最大生长速率(Imax)分别比单作提高了34.18%、46.68%、25.92%和25.01%,而相应的供氮水平下,大豆的Imax分别降低了27.69%、30.26%、16.54%和23.74%,但整个间作系统Imax平均增加32.10%;玉米和大豆干物质的其它模拟参数与Imax规律一致。(2)玉米和大豆氮素吸收动态与干物质累积表现出同步的变化特点,在N1水平下,单位面积上间作玉米的氮素最大吸收量(K)、最大吸收速率(Imax)和瞬时吸收速率(r)比相应单作分别提高了18.35%、48.96%和25.81%,而间作大豆的K、Imax和r值比单作处理分别降低了15.91%、29.98%和16.69%,整个间作系统氮素K、Imax和r值比单作分别提高了0.41%、13.68%和7.80%。施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瞬时吸收速率(r)无显着性影响。磷素和钾素吸收动态与氮素吸收动态基本一致。间作模式下施用氮肥有效地提高了玉米磷素和钾素的K值。间作方式显着地缩短了玉米、大豆达到磷素最大积累量所用的时间(t_(max)),间作方式对玉米、大豆钾素t_(max)和r值无显着性影响。(3)玉米/大豆间作显着地提高了氮素当量比(LER_N>1),其中N0水平下LER_N值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当量比有下降趋势。间作系统可以提高玉米和大豆对氮素的吸收,在N2水平下,相对于单作,玉米/大豆间作对氮素吸收量最高,幅度达到14.25%。生物学产量养分利用率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其中N3水平下间作系统对生物学产量养分利用率最高,相对于单作提高了6.68%。间作系统有提高籽粒经济学利用效率能力,例如,N1水平更有利于提高粒经济学利用效率,其幅度达到了20.22%。(4)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LER>1),其中N0和N2水平下间作优势最为显着。供氮水平对间作玉米和大豆产量优势有显着性影响,其中N2IM、N3IM处理的玉米产量较于N0IM处理分别提高了40.19%和47.50%;N2IS、N3IS处理分别是N0IS处理大豆产量的1.04倍和1.19倍。间作模式有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N2IM处理的玉米产量较N2M处理提高了24.81%;间作模式显着降低了大豆产量,其中N2IS处理相较于N2S处理大豆产量降低了6.19%,但是,整个间作系统的总产量比单作之和提高了20.54%。由此表明,相对于单作,间作有提高整个系统产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仝淑萍,张宇阳,蔡翠萍,边步云,王东[5](2018)在《农牧一体化生产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农牧一体化下"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对玉米干物质累积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方法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田养鹅"生产模式对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无明显影响;(2)玉米田养鹅处理下鹅除了蚕食部分下层玉米叶片外,可以起到除草的作用,使养分集中供给玉米,以至于在成熟期与常规处理在净初级生产力上并无显着差异;(3)各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基本符合Logistic"S"增长,拟合结果较好。(本文来源于《高原农业》期刊2018年06期)

高培芳,金永贵,孙敏,梁艳妃[6](2018)在《休闲期深松及播期对旱地小麦干物质累积特性与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黄土高原雨养农田高产栽培的适宜播期,于2013-2015年选用运旱20410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休闲期深松(SS)、传统耕作(CK) 2个耕作方式,设9月20日(早播,D1)、10月1日(中播,D2)、10月10日(晚播,D3) 3个播期,分析休闲期深松条件下不同播期对土壤蓄水量、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深松有利于提高各生育时期土壤蓄水量、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累积量及累积速率、花前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产量。休闲期深松条件下,越冬期-孕穗期土壤蓄水量以中播处理最高,以早播处理最低;而开花后土壤蓄水量以中播处理最低。中播处理可显着提高各阶段干物质累积量、累积速率。休闲期深松条件下,中播处理较早、晚播显着提高产量5%~10%。对照条件下,中播处理较早、晚播处理显着提高产量9%~11%。开花期不同器官中干物质累积量大小表现为茎秆>叶片>穗。产量的形成与花后干物质累积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叶片、茎秆+叶鞘干物质累积量与产量呈线性关系,且正相关,颖壳+穗轴干物质累积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总之,休闲期深松配套10月1日播种有利于改善土壤水分,提高干物质累积转运,从而实现增产。(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于天一,王春晓,孙学武,吴正锋,郑永美[7](2018)在《不同产量水平及磷利用效率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产量及磷利用效率(简称磷效率)花生品种的干物质及磷素累积、分配特性,为高产及磷高效利用花生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山东莱西和招远两基点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4个花生品种的产量及磷效率差异,以两指标平均值为基准,将供试品种划分为高产磷高效(简称双高型)、高产磷低效、低产磷高效和低产磷低效(简称双低型)四大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主要结果】(1)34个品种中有27个的产量及磷效率类型在两试验点表现一致,占供试品种的79.4%,总体表现稳定。(2)当产量类型相同时,花生磷效率主要取决于植株磷浓度及累积量,器官中磷浓度偏高及营养体磷积累过多,是磷低效的主要原因,基于花生磷高效植株适宜的磷浓度为0.49%-0.55%;双高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而生物产量与高产磷低效型无显着差异;双低型品种磷收获指数低于低产磷高效型,其多吸收的磷素主要用于茎、叶、针等无经济价值的器官,对产量的贡献较小。(3)与低产型品种相比,生殖体及整株较高的磷累积量以及干物质生产能力是高产品种的显着特征,磷浓度及磷收获指数对产量影响较小。综上,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能力,以及适当偏低的植株磷浓度和适中的磷累积量是高产磷高效花生的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5)

朱志龙[8](2018)在《氮肥水平和播种密度互作对燕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燕2号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肥水平和播种密度互作对燕麦产量、干物质累积转运的影响,以探究燕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向籽粒转运同步提高的最适氮肥水平和播种密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互作对燕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燕麦出苗率都有显着影响,在施氮量为193kg/hm~2、播种密度为100kg/hm~2时出苗率有最大值,为71.74%。分蘖期施氮量对株高影响效应最大,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每个施氮处理下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呈现下降趋势且各播种密度之间差异显着。拔节期与成熟期播种密度对株高影响效应最大,抽穗期与灌浆期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互作对株高影响效应最大。施氮量是影响燕麦分蘖的首要因素。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互作是影响干鲜比、根冠比的首要因素,拔节期播种密度对干鲜比的影响次于两个因子的互作,成熟期施氮量是次于两个因子互作的影响因素。施氮量对根冠比没有显着影响,而拔节期播种密度对根冠比有显着影响,灌浆期与成熟期播种密度对根冠比没有显着影响。播种密度是影响地上生物量的首要因素,拔节期施氮量是影响地下生物量的首要因素,灌浆期播种密度是影响地下生物量的首要因素。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穗长影响显着,在施氮量49kg/hm~2、播种密度250kg/hm~2时穗长有最大值。施氮量49kg/hm~2、播种密度250kg/hm~2时小穗数最多。施氮量较低时各播种密度对小穗数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施氮量较高时各播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着。施氮量对小穗粒数的影响变化差异不显着,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播种密度处理间小穗粒数变化差异显着,施氮量145kg/hm~2、播种密度250kg/hm~2时的小穗粒数最多。单穗穗粒重在施氮量49kg/hm~2、播种密度100kg/hm~2时最重。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穗粒数都有显着影响,施氮量49kg/hm~2、播种密度250kg/hm~2时的穗粒数最多。建立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产量间的数学关系,得到回归方程:Y_g=640.1163-5.0752D+0.5501N+0.0173D~2+0.0355N~2,R~2=0.8589***该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得到施氮量是影响燕麦籽粒产量的首要因素,在适宜施氮量下合理密植可根据该方程有效预估燕麦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干、鲜草产量和成熟期秸秆干、鲜重呈上升趋势,播种密度是影响草产量的首要因素。干草产量在施氮量193kg/hm~2、播种密度150kg/hm~2时最大,鲜草产量在施氮量193kg/hm~2、播种密度100kg/hm~2时最大。成熟期秸秆鲜重在施氮量145kg/hm~2、播种密度100kg/hm~2时最大,成熟期秸秆干重在施氮量193kg/hm~2、播种密度150kg/hm~2时最大。分别建立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与干、鲜产量间的数学关系,得到回归方程:Y_h=2420.1061-19.8481D+0.5856N+0.0505D~2+0.0150N~2,R~2=0.7427**Y_f=6013.0804-44.3532D-1.2373N+0.1051D~2+0.0295N~2,R~2=0.8825***两个方程的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得到播种密度是影响草产量的首要因素,在适宜的播种密度下,合理的施氮量能有效促进草产量的提高。2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互作对燕麦干物质累积转运与生理指标的影响施氮量对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均有显着作用,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播种密度对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影响差异不显着,对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分配比例影响差异显着。在施氮量193kg/hm~2、播种密度150kg/hm~2时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成熟期籽粒干重和干物质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施氮量和播种密度互作是影响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的首要因素。在施氮量145kg/hm~2、播种密度100kg/hm~2时籽粒干重最大。在施氮量97kg/hm~2、播种密度100kg/hm~2时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量最大。在施氮量145kg/hm~2、播种密度150kg/hm~2时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率最大。在施氮量145kg/hm~2、播种密度200kg/hm~2时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最大。施氮量和两个因子的互作对SPAD值的变化均达极显着,且施氮量效应大于两因子互作效应。在施氮量193kg/hm~2、播种密度250kg/hm~2时SPAD值最大。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均有显着影响,且播种密度是影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首要因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施氮量97kg/hm~2、播种密度100kg/hm~2时最大。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籽粒淀粉含量均有显着影响且播种密度是影响淀粉含量的首要因素,淀粉含量在施氮量193kg/hm~2、播种密度100kg/hm~2时最大。(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梦苒,王朝辉,郑险峰,黄冬琳[9](2018)在《延胡索干物质累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延胡索干物质累积及其氮、磷、钾养分吸收特点,旨在揭示延胡索养分吸收规律,为延胡索高产栽培和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城固延胡索为试验材料,连续2年在延胡索各生育时期对陕西省城固县8个乡镇106个种植户的样品进行采样分析,测定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吸收量。结果:延胡索地上部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延胡索地下部则呈直线增加趋势。幼苗期至花期末是地上部旺盛生长阶段,干物质累积较快,占全生育期26.7%~44.1%。花期末地上部累积量达到最高,进入膨大期地上部茎叶开始枯萎及养分转移,干物质累积量有所降低。初花期至膨大期是地下部迅速膨大阶段,其累计量占全生育期50.3%~87.5%;至收获期地下部干物质达到最高值,占全株78.5%~79.8%。延胡索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有差异,幼苗期至花期末是地上部养分吸收迅速阶段,于花期末达到峰值,以钾吸收最多,氮次之,磷最少。初花期至膨大期是地下部对养分吸收高峰期,以吸氮量最高,钾次之,磷最低。结论:综合延胡索各器官和全株需肥规律及肥料特性,建议该地区栽培延胡索时,应在前期将全部有机肥和磷肥投入土壤中;氮肥和钾肥可以在前期投入总量40%~50%,其余的后期追肥,以保证延胡索正常生长,从而达到延胡索高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余志雄,金秋,侯毛毛[10](2018)在《水氮协作对烤烟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烤烟水氮协作方案是改变烟区传统水肥管理模式、节约水肥资源、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针对主要烟区灌溉量与施氮量不协调的问题,以烤烟‘K326’为试材,设计不同灌溉量(600,800,1 000 mm)和施氮量(0,90,120 kg/hm~2)处理,并对不同水氮协作处理下烤烟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累积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800 mm灌溉量与120 kg/hm~2施氮量处理烤烟单株叶面积最大,且植株总干物质累积量和叶片干物质累积量均处于最高水平,分别达到328.6和163.1 g/株。作物生长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烤烟水氮协作下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相关系数达到0.987 5~0.998 1。另外,高水高氮处理下烤烟贪青晚熟,不利于烟叶的分层落黄。(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01期)

干物质累积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求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光合产物累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设置3个不同氮水平(低氮105 kg·hm-2,中氮150 kg·hm-2,高氮195 kg·hm-2),且每个氮水平下设置4个不同钾水平(不施钾,低钾60 kg·hm-2,中钾105 kg·hm-2,高钾150 kg·hm-2),在田间条件下研究水稻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的累积特征、花前花后干物质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提高,水稻干物质快速累积持续期延长,水稻干物质累积量随之增加;且水稻叶片干物质转运量和产量均先增加后降低,在中氮条件下最大,分别为938和7 998 kg·hm-2。随施钾水平提高,水稻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先增加后降低,使得水稻干物质累积量先增加后降低,在中钾条件下最大,水稻干物质最大累积速率为236 kg·hm-2·d-1,干物质累积量为14 215 kg·hm-2;水稻茎鞘干物质转运量随施钾水平提高而提高,高钾条件下最大,茎鞘转运量达到1 704 kg·hm-2。水稻产量随施钾水平提高先增加后无明显变化,在中钾条件下最大,为7 780 kg·hm-2。从整体看,中氮高钾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达到8 353 kg·hm-2。综合分析,本地区适宜的氮钾肥用量分别为150和105~150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物质累积量论文参考文献

[1].蔡明,刘吉利,贺锦红,杨亚亚,吴娜.马铃薯燕麦间作和施氮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杨林生,张宇亭,杨柳青,谢军,杨敏.不同氮钾水平对水稻干物质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3].孟炀,何文寿,侯贤清,曹哲.施肥对雨养区马铃薯干物质累积及肥效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19

[4].王雪蓉.施氮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9

[5].仝淑萍,张宇阳,蔡翠萍,边步云,王东.农牧一体化生产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研究[J].高原农业.2018

[6].高培芳,金永贵,孙敏,梁艳妃.休闲期深松及播期对旱地小麦干物质累积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8

[7].于天一,王春晓,孙学武,吴正锋,郑永美.不同产量水平及磷利用效率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C].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朱志龙.氮肥水平和播种密度互作对燕麦产量和干物质累积转运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8

[9].王梦苒,王朝辉,郑险峰,黄冬琳.延胡索干物质累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10].余志雄,金秋,侯毛毛.水氮协作对烤烟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研究[J].节水灌溉.2018

论文知识图

冬小麦生长期间干物质累积量的...1 不同肥料处理对干物质累积量的...不同肥料处理对烤烟干物质累积量成藕日均干物质累积量变化曲线个高产试验地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累2 不同时期莲藕膨大茎日均干物质累积

标签:;  ;  ;  ;  ;  ;  ;  

干物质累积量论文_蔡明,刘吉利,贺锦红,杨亚亚,吴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