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形式与直觉的表现

论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形式与直觉的表现

一、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形式与直觉方法的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林胜威[1](2021)在《数感的修订变化与内涵认识》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观点的双重叠合造成数感认识的模糊;从数感的提出到修订体现了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的转变历程;通过梳理学者的论述,可从3个维度认识数感的内涵:直觉能力为基础、活动感悟为过程、态度意识为目标;数感的培养可从"数与数量及数量关系"和"运算结果的估计"两方面进行.

刘艺,赵思林,王佩[2](2021)在《数学深度学习的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深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得数学的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数学深度学习具有多向度(即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评价)表征的特点:其一,数学深度学习的方式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和反思性;其二,数学深度学习的内容具有层级性,即学习内容的相对难度由低到高排列分别对应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应用(问题解决)、数学发现的学习,不同层级具有不同的学习特征,其具体表征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理解性、建构性和系统性,数学思想感悟的自觉性、概括性和深刻性,数学方法应用的情境性、综合性和灵活性,数学规律发现的直觉性、质疑性和审美性;其三,数学深度学习的评价具有反馈性、标准性、优化性。

蒋双,赵思林,李红霞[3](2021)在《中学数学教师怎样理解数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解数学的素养是中学数学教师基础性的数学核心素养。理解数学包括对"数学的定义""数学的特点""数学化""数学的价值""数学的发现创造机制"等内容的理解。中学数学教师理解数学素养的生成路径有:运用"高观点"深度理解中学数学知识;研读中学数学着作特别是中学数学期刊;做中学数学知识和问题的专题研究;积极参加与中学数学相关的讨论交流活动。

王亚楠[4](2021)在《高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文中指出正是由于人的不断创新,才使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焕发出潜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增强其本质力量。创新是人类劳动的核心,在劳动过程中,创新是产生、形成人及其特性的根本动力。人的重要特征是"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之区别于自然和社会化的动物,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不是无意识的、被动的和本能的力量。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就认为,创新是人的本性。他说"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就决定了人的活动是创造性的,决定了人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对真理追求的人的感情,决定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的激情、热情。创新,是以对现实的否定评价为先决条件的。当现实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要对现实进行批判,就有理想世界的追求,就要进行创新。

李火祥[5](2021)在《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学数学大纲不仅明确提出了教学目的,还要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精神."无论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是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精神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全面系统传授知识,又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已成为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李春雷[6](2021)在《数学直觉错误的来源分析及其蕴藏的教育价值》文中指出数学直觉是人脑对数学问题及其本质属性的直接感悟,具有或然性特征.如果直觉依靠的经验出现错误,或是其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出现错误,都可能导致直觉出现错误.仔细研究错误产生的原因,比如概念运用不恰当、不完全归纳、已有经验局限性、模型运用不当、研究方法固化、负迁移、视觉图像模糊隐蔽等,再巧妙地利用数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直觉错误以及学生容易发生的直觉错误等资源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经验性直觉向理性直觉转化,并学会用逻辑的方法来论证直觉.

李海燕[7](2021)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文中认为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这是对传统音乐美学的一种根本性突破。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位来研究音乐审美,摆脱了抽象概念的捉摸不定,产生脚踏实地的学术依据。当前的音乐心理美学还没有独立、确定的概念和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随着心理美学的发展,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已经不限于心理实验,而进入对更为复杂的关于审美感情、审美想象、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的心理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研究音乐家的心理活动,音乐创作心理。2、研究音乐作品的心理逻辑,音乐表演心理。3、研究音乐欣赏心理,由此推断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律。心理美学进入我国研究者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前期探索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与模仿,在本世纪的我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基于本土化音乐心理美学的系统研究,仍处于长期缺位的状态。本研究试图将中国古代朝代发展的时间作为纵向脉络,以音乐心理美学学科体系为理论基准的同时,遵循我国心理美学研究的规律及范式,展开横向的理论探究与创新构想,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梳理、总结、归纳,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作品结合进行分析,主要围绕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活动的心理美学、音乐表演活动的心理美学和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美学原理进行研究,旨在梳理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发展脉络,总结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特征,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则,将这些理论研究更好地反馈给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为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提供补充材料,对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研究一,回顾音乐心理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所涉及的理论学说,发现能够对研究本土化有所贡献的理论部分,并对其进行重点叙述。本文第一、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历史流变、发展现状和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音乐心理美学作为综合了哲学、心理学与美学等学科的交叉型特点,在研究内容上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然而,中国古代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根基,对促进音乐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够系统完善的状态。因此,本文力图搭建突破中国古代经验理解方式的思维框架,从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能力结构等学科中挖掘心理美学发生的作用与机制。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不仅存在于视听等表层认知中,还存在于心灵感官的深层结构中,分别具有独立的概念、作用和影响机制,并对音乐现象的的认识产生辅助作用。进而在思维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延展性讨论,认为以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的音乐心理美学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补充如音乐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还对未来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及音乐创作等实践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意义。研究二,从先秦到明清,对中国古代音乐按朝代发展、美学思想等进行历时性梳理,复礼、兼容与重情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历时性考究。第三章节主要论述了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南北朝时期的中古音乐、隋唐后期的近古音乐三个历史分期下的音乐心理美学全览。旨在更明晰地发现其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背景所产生的影响,并将《乐记》为代表的音乐理论专着、“情本论”等新的音乐思想、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名士作为分析对象穿插其中,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进行总结和再现,以研究古人创作作品时的心理活动,并梳理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古代音乐作品对大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三,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特征——尚悲、通感与想象。第四章结合理论与作品实例,从音乐审美活动不同环节的角度,即音乐作品创作的心理逻辑、表演的心理动向和欣赏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对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进行复盘,发现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发端早、历史悠久,可持续且不间断”的特征,且每一朝代都有相关的论述语境,“复礼”、“兼容”、“重情”是分别占据了三个阶段分期的主流特征;在宏观特征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而在微观层面对比发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具有的三个审美创作特征,分别为“尚悲”、“通感”与“想象”。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在跨越时代、跨越民族甚至跨越社会阶级的传播中表现出了尤其的共通性,本研究认为这个“共通”便是通过悲情、通感与想象得以延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美学在审美范畴上以“悲乐”为主要取向,在“以悲为美”的人类本质基础上,又与儒家的“中庸”美学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怼”的“中和美”;想象与通感是音乐实践过程中的惯用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将演奏者、创作者、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勾连在一起,形成求同存异的艺术世界,在这种艺术世界中获取美的感知,达到音乐与人类心理息息相关的艺术意境。因此在音乐创作的审美活动中,“尚悲、想象及通感”三者看似不同,实则都统筹在各个主体的内心活动中,证明了在绵延不绝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功能于艺术审美的领域之外得到了剥离与发展。研究四,溯源中国音乐心理美学发展,完善学科体系,明确音乐心理美学学科发展的现代意义,推进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在整合了研究内容,整理了研究对象的特征后,对本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整体归拢和把握。在本研究的探究进程中,发现古代中国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开花结果的宝库,不仅留存有成果丰硕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心理美学的成果上也并不落后于人。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学界从未肯定过古代中国在独立的心理美学学科方面形成的理论贡献,认为倾向于直觉体悟,经验主义指导下的东方思维具有先天的封闭性,不具备广泛的延展性,与西方广泛认可的重概念、判断、推理的线型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更多的研究空间在于对其相关观点的思辨性研究上。在本土化的贡献之外,本研究的价值还在于推进该交叉学科在传统与现代方向的结合。三、四章已然论述了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从中国古代乐论中可以找到例证的事实,由此可见,推进学科交叉是现代学科建设,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这不仅要求它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不仅如此,本文也为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认为其首先就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摆正认识态度;其次,当代的音乐研究者们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分支学科研究的价值,以促进社会的长久进步与良性发展作为学术研究与艺术推广的共同最终目标;最后,则是立足于复兴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呼吁音乐教育者们的重担聚焦于此,帮助下一代树立对传统乐论的尊敬与重视,在西方乐论基础上进行正确扬弃,从而为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一份贡献。综上所述,在经验主义主导的中国古代,先贤们仍然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与总结中,勾勒出了音乐具有塑造人的心理状态、促进社会协调和培育人才审美方面的审美功能,发现了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性质,这种影响的发生机制是现代音乐心理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是古代音乐在心理建构与体验并得以持续的关键维度。本研究将推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研究重心,在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为切入口,推进中国古代乐论和现代心理学、美学研究的交叉分析,并指明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来说,既要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使其兼具美学思想和现代心理、理论认识和演奏实践两个层面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推进外在的演奏和内心的情绪、传统的现象和现代的理论、民族的艺术和世界的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古代艺术的传播、民族瑰宝的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贡献力量。

杨元韡,耿晓华[8](2021)在《对解题教学中数学直觉的价值及培养途径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觉通常理解为人的大脑不经演绎、不经推理就能立即感知的事实.数学直觉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活动,是一种由下意识(潜意识)活动参与,不受固定逻辑约束,由思维主体自觉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1]

范连众[9](2021)在《中考数学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观想象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是进行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思维基础,是中考数学复习的灵魂。中考复习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要利用教科书中的典型题,丰富直观想象的"数学表象";合理设计问题变式,锤炼直观想象的基本路径;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善用一题多解,激发学生直观想象的兴趣。

杨子砚[10](2021)在《《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数理经济学》课程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对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能理顺前序课程的改革方向,而且还可以为后续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数理经济学》的教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状,本文依据"新文科"背景的新要求,对《数理经济学》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设计了经典文献解构练习,增加了科研实践训练,并将课程内容延伸至第二课堂和学术实践活动,提出了"理论教学+经济学直觉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案。该改革方案,在实际的教学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形式与直觉方法的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形式与直觉方法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数感的修订变化与内涵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背景
2 数感认识模糊的可能原因
    2.1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叠合
    2.2 意识形态与学科教学的叠合
3 数感表述修订的两个变化
    3.1 数感表述的变化
    3.2 价值取向的转变
4 数感内涵认识的3个维度
    4.1 态度意识说
    4.2 直觉能力说
    4.3 活动感悟说
    4.4 内涵认识的3个维度
5 数感培养的两个方面
    5.1 数与数量及数量关系
    5.2 运算结果的估计
6 结语

(2)数学深度学习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价值
    (一)数学深度学习的含义
    (二)数学“深度学习”的教育价值
        1.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
        2.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
        3.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研究综述
三、数学深度学习特征的多向度表征
    (一)数学深度学习的方式具有自主性、研究性和反思性
    (二)数学深度学习的内容具有层级性
        1. 数学知识学习具有理解性、建构性和系统性
        2. 数学思想感悟具有自觉性、概括性和深刻性
        3. 数学方法应用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和灵活性
        4. 数学规律发现具有直觉性、质疑性和审美性
    (三)数学深度学习的评价具有反馈性、标准性和优化性

(3)中学数学教师怎样理解数学(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已有研究
2 中学数学教师理解数学的素养
    2.1 对“数学的定义”的理解
    2.2 对“数学的特点”的理解
    2.3 对“数学化”的理解
    2.4 对“数学的价值”的理解
    2.5 对“数学的发现创造机制”的理解
3 中学数学教师理解数学的路径
    3.1 运用“高观点”深度理解中学数学知识
    3.2 通过数学活动来理解数学

(4)高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四、提高高中数学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的策略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2.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
    3.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性问题
    5.合理安排学生自由学习时间
五、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
    1. 抓住时机,利用素材,训练创新思维
    2. 注重数学应用,让思维有更广阔的空间
六、研究成果

(5)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1. 开放式教学
    2. 活动式教学
    3. 探索式教学
二、中学数学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 非智力因素培养
    2. 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3. 数学语言能力培养
    4. 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5. 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语:

(6)数学直觉错误的来源分析及其蕴藏的教育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直觉的内涵及“或然性”特征
二、数学直觉出错的来源分析及其教育价值
    (一)概念运用不恰当引发的直觉错误
        1. 定义概念时未抓住事物的本质
        2.概念准确但理解不到位
    (二)不完全归纳引发的直觉错误
    (三)已有经验局限性引发的直觉错误
        1. 已有数学经验的局限性
        2.已有生活经验的局限性
    (四)模型运用不当引发的直觉错误
    (五)研究方法固化引发的直觉错误
        1. 数学手段选用不当
        2.机械地数学化生活问题
    (六)负迁移引发的直觉错误
        1. 类比产生负迁移
        2.从具体到抽象负迁移
    (七)视觉图像模糊隐蔽引发的直觉错误
        1. 难以观察到的函数图象
        2.视觉难以辨认出来的细微区别
三、结语

(7)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背景
        (一)西方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
        (三)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研究素材
        (四)多级交叉学科的守正创新与未来意义
    二、音乐心理美学的思想根源
        (一)万物互联的“音乐哲学”思想
        (二)“乐道”及“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性格与行为的塑造——音乐的乐教功能
        (四)音乐对情绪的作用机制——诱发理论
        (五)音乐符号论
    三、音乐心理美学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一)西方文献综述及对本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及评述
        (三)本文观点
第二章 选题框架与理论支持
    一、本研究思维框架
        (一)兼容并包的后实证主义
        (二)突破既有经验思维的理解方式
        (三)认知能力的双层结构及结构优化
    二、本研究的学科联系与启示
        (一)本研究对相关音乐学学科的启示
        (三)本研究对相关交叉学科的借鉴与意义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概论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功能
        (二)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
第三章 复礼、兼容与重情: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考究
    一、先秦——乐理启蒙,复礼开端
        (一)孔、荀之儒家“礼乐”观
        (二)老庄为之“自然”音乐观
    二、汉代——兼容发展,乐教初现
        (一)音、乐相去、汇于人心
        (二)双生合鸣、修人品性
    三、魏晋——积蓄与开源
        (一)阮籍的“乐以治心”论
        (二)嵇康“声无哀乐”说
    四、隋唐以后——扣响心门,重情为本
        (一)唐代:兼收并蓄、不平则鸣
        (二)宋:雅俗相生、理欲相衡
        (三)明清:吟心之情,返璞归真
第四章 尚悲、通感与想象: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内核
    一、 “以悲为美”的心理偏向
        (一)悲乐故事与尚悲心理
        (二)“尚悲”的音乐呈现
        (三) “尚悲”心理的民族根源
        1.历史之溯源
        2.思想之底蕴
        3.作品之表达
        4.东西方“尚悲”情绪的差异
    二、音乐想象的作用机制
        (一)想象之于听者
    三、“通感”的心理联觉
        (一)通感的现实表达
        (二)通感之精神外化
    四、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三重内核
第五章 构建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现实指向
    一、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学科溯源的再认知
        (二)中西互鉴的进步性
    二、音乐实践的理论支撑
        (一)音乐创作的心理熏陶
        (二)音乐表演的美感培养
        (三)音乐欣赏的素养积累
    三、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
        (一)音乐心理美学与音乐教育的链接问题
        1.音乐教育学的广泛应用性
        2.音乐心理美学与教育学的融合
        (二)音乐心理美学对音乐教育的应用
        1.形成对音乐美的正确认知
        2.音乐美育的方法实践
    四、民族文化心理的见证意义
        (一)“尽善尽美”与道德自律
        (二)“和乐”与中庸之道
        (三)西方概念的东方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9)中考数学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厘清课程标准表述的变化,明确直观想象的由来
二、追溯直观与想象的根源,把握直观想象的精髓
三、用好教科书中的基本习题,建立丰富的数学表象
四、合理设计问题变式,锤炼直观想象的基本路径

(10)《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教学现状及问题
3. 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3.1 教学改革的方向
    3.2 教学改革的目标
4. 教学改革实践与不足
    4.1 调整教学结构
    4.2 改革教学手段——设计“经典文献解构练习”
    4.3 延伸教学链条——小组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4.4 教改挑战与不足
5. 教学特点和成效
    5.1 教改特点
    5.2 教改成效

四、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形式与直觉方法的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感的修订变化与内涵认识[J]. 林胜威. 数学教育学报, 2021(06)
  • [2]数学深度学习的特征分析[J]. 刘艺,赵思林,王佩. 教育科学论坛, 2021(28)
  • [3]中学数学教师怎样理解数学[J]. 蒋双,赵思林,李红霞.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08)
  • [4]高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A]. 王亚楠. 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5]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A]. 李火祥. 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 2021
  • [6]数学直觉错误的来源分析及其蕴藏的教育价值[J]. 李春雷.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1(Z2)
  • [7]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D]. 李海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8]对解题教学中数学直觉的价值及培养途径的思考[J]. 杨元韡,耿晓华. 数学通报, 2021(07)
  • [9]中考数学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策略[J]. 范连众. 辽宁教育, 2021(15)
  • [10]《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杨子砚. 经济资料译丛, 2021(03)

标签:;  ;  ;  ;  ;  

论数学教学过程中逻辑、形式与直觉的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