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配合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配合

翟月秋(河南省宜阳县妇幼保健院4716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配合方法,为今后的临床预防与护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34例,分析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结果:34例患者中,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的产妇为21例,占61.76%,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P<0.05)。其他原因依次为胎盘因素、产道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结论:对于产后大出血者而言,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等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关注,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降低大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大出血危险因素护理配合分娩安全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207-02

产妇分娩过程中大出血是一种十分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若是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很容易导致产妇死亡,因此认清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展开预防,这对于降低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分娩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配合进行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产后大出血产妇34例年龄21-42岁,平均(28.3±12.4)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2.7)周,初产妇21例,经产妇13例。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而后针对大出血者与无大出血者的一般资料、胎盘残留、软产道损伤、产褥感染以及子宫收缩乏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大出血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中产妇产后大出血的诊断标准为:在产妇分娩24小时后,有一次大量出血情况,或呈现持续间断出血的状态,出血量不低于400ml。失血总量=估计失血量+继续失血量。

1.2.3治疗方法

研究中针对存在软产道损伤者应对其采取缝合止血措施,并合理应用抗生素展开抗感染治疗;针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裂开者对其实施子宫次全切除术展开治疗;针对剖宫产产后发生大出血者首先应给予积极的保守治疗,若是没有获得理想的止血效果,则应在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的条件下展开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

1.3护理方法

1.3.1产前护理

在产前对产妇展开认真的检查,对大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了解,密切观察产妇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将整个分娩过程向产妇讲明,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各项医疗操作。

1.3.2分娩期护理

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对其给予密切的监护,注意产妇的营养补充,将膀胱排空,避免发生宫缩乏力,在分娩时对产妇的产程、子宫收缩以及胎心变化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展开处理,避免发生危险事件。

1.3.3分娩后处理

在产妇分娩结束后应对生命体征、子宫收缩以及阴道流血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针对存在大出血高危因素者应展开积极的预防,在产妇回到病房后应嘱咐其排空膀胱,并早期哺乳,对宫缩进行刺激,降低大出血的风险。

1.4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34例患者中,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的产妇为21例,占61.76%,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P<0.05,见表1)。其他原因依次为胎盘因素、产道因素、凝血功能障碍。

表1产后出血原因统计

产后出血原因例数构成比

子宫收缩乏力2161.76

胎盘因素617.65

产道因素514.71

凝血功能障碍12.94

其他12.94

合计34100.00

2.2大出血者出血量统计

经统计得知,34例大出血产妇中出血量在400-1000ml之间者16例,占47.06%;出血量在1000-2000ml之间者14例,占41.18%;出血量在2000-3000ml之间者3例,占8.82%;出血量在3000ml以上者1例,占2.94%。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针对引起产妇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结果发现,在诸多的危险因素中以胎盘残留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便是软产道损伤以及产褥等相关因素。并有学者指出对于发生产后大出血的时间比较则是以软产道损伤的发生时间最短,而后为胎盘残留、产褥感染以及子宫收缩乏力等。在本次研究中,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的产妇为21例,占61.76%,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为胎盘因素、产道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由此可知诱发产妇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等,因此临床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大出血的发生,提高分娩安全。通过本次研究我们体会到,在围产期给予产妇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大出血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影响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有胎盘残留、软产道损伤、产褥感染以及子宫收缩乏力等,临床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对高危产妇给予合理的护理干预,从而有效降低大出血的发生,这对于降低产妇分娩死亡率,提高分娩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素霞.产后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医药,2011,6(05):186-187.

[2]吴静.产后大出血得预防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1(03):169-169.

[3]杜巧婷.4种方法对产后出血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3(20):73-74.

标签:;  ;  ;  

产后大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护理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