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效应论文_李强根,李宣映,毛双

导读:本文包含了定位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阿霉素,药物,吲哚,细胞核,淋巴结,前哨。

定位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根,李宣映,毛双[1](2019)在《单取代苯环定位效应定量分析和图形可视化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于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的解释基本上都停留在基于实验的定性层面。本文以5个典型的单取代苯分子(苯胺、甲苯、氯苯、硝基苯和苯甲醛)为代表,采用多种量子化学方法(静电势、原子电荷、前线分子轨道理论、福井函数及双描述符等),对它们的亲电取代反应位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定量的数据和直观的图形,揭示苯分子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的本质,弥补了教材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以为大学《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和课程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卜英子,沐黎敏,刘磊,吕万良[2](2018)在《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的构建及其增强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摄取和核定位效应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侵袭性乳腺癌对蒽环类药物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其原因与药物在癌细胞摄取减少、难以定位到细胞核相关。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将新合成的叶酸–脂质衍生物修饰到脂质体上,以增强侵袭性乳腺癌细胞的药物摄取和细胞核共定位,从而达到清除癌细胞的效果。研究以侵袭性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细胞为模型展开。本研究合成了新型叶酸-PEG_(2000)-DSPE共聚物,并构建了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载药脂质体的平均粒径约为100 nm;体外试验表明,同对照组相比,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表现出最强的癌细胞摄取效应和癌细胞核定位效应;并且,构建的载药脂质体表现最强的杀伤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效应、抑制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损伤修复效应和对体外乳腺癌肿瘤球最强的穿透效应。因此,构建的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可通过增加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摄取及细胞核共定位效应,达到杀伤侵袭性乳腺癌细胞的效果。通过后续开发,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可望成为一种治疗侵袭性乳腺癌的新型制剂,该研究也为侵袭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8年04期)

程绍玲,王华静,谢运甫[3](2015)在《电子效应对单取代苯定位效应和反应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取代苯的定位效应和反应活性主要受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控制,列表总结了取代基的电子效应与定位效应和反应活性的关系,分析了烃基电子效应的特殊性,取代基具有-I效应的普遍性。除卤素取代基外,探讨了共轭效应的方向对定位效应和反应活性的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期刊2015年22期)

许亮生[4](2015)在《“定位效应”的效力与失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召集大家开会时先让与会者自由选择座位,然后让大家休会片刻再进入会议室,如此歇会、开会五六次,结果发现多数人每次入会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根据这种定位心理,社会心理学把“一个人自己选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发生太(本文来源于《财会信报》期刊2015-11-02)

丛斌斌,王永胜,孙晓,刘雁冰,赵桐[5](2015)在《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定位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在前哨淋巴结定位方面的效应。方法在室温、中性环境条件下,使用10 mg/ml利妥昔单抗溶液与2.5 mg/ml吲哚菁绿溶液,将利妥昔单抗与吲哚菁绿按4:1的最佳质量比混匀,通过直接偶联反应制备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偶联物,之后对制备的偶联物进行离心、过滤、透析,获得纯化的偶联物。分别取1μl偶联物(含1.5μg吲哚菁绿和6.0μg利妥昔单抗)和1μl 1.5 mg/ml的吲哚菁绿(1.5μg吲哚菁绿),注射于20只(每组10只)无菌级小鼠前肢足垫皮下,另外取1μl前哨淋巴结标准示踪剂~(99m)Tc-硫胶体(10 uCi,185 kBq)注射于同一前肢足垫皮下,用荧光脉管系统成像仪和γ探测仪(Neoprobe 2000美国强生公司)对小鼠进行持续探测,确定出现腋窝前哨淋巴结显像和次级淋巴结显像的时间,明确核素法和荧光法探及前哨淋巴结位置的一致性。结果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组首次出现前哨淋巴结显像的时间为(13.62±1.79)min,且48 h以后仍只有前哨淋巴结显像而未见次级淋巴结显像。吲哚菁绿组首次出现前哨淋巴结显像的时间为(14.74±2.67)min,出现次级淋巴结显像的时间为(16.43±2.59)min。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定位的前哨淋巴结位置与核素法定位的位置一致。结论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与目前标准的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的定位性能一样,能够准确定位前哨淋巴结,且无次级淋巴结显像。(本文来源于《2015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国际肿瘤研究高峰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5-05-09)

姜秀芳,黄玉波,庄秋丽,王生军,张书中[6](2015)在《施氮量及控释氮比例对小麦定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豫东潮土小麦适宜施氮量和控释氮施用比例。结果表明:小麦适宜的施氮量在210~285kg/hm~2,以施氮285 kg/hm~2的小麦产量和效益最高;小麦产量随控释氮比例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以40%控释氮质量比例、施氮量210 kg/hm~2的处理较高。(本文来源于《磷肥与复肥》期刊2015年03期)

何芝洲,樊亚鸣,陈国术,刘浩怀,艾小红[7](2015)在《有关芳环上取代基定位效应的教学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芳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是芳烃一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一套简便判断取代基定位效应的方法,即通过分析取代基与芳环直接相连原子的正负性来判断取代基的定位效应。运用该方法,学生能轻松掌握芳烃取代基的定位规律,教学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5年05期)

黄婉云[8](2014)在《药学生芳环亲电取代反应及定位效应的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芳环亲电取代反应及定位效应是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芳环亲电取代反应内容教学中如何以"结构-性质"为主线,以"中间体"为核心,以"电子效应"为依据,以"尼美舒利药物的合成"为案例,进行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探索,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策略能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和定位规律,并且教学成效显着.(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孙海波[9](2014)在《分析有机定位效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各行业之间的共同进步,面对制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药物合成的不断重视,通过将定位效应合理的引进药物合成的过程中区,将有助于提升药物合成的产率以及合格率。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机定位效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前景不可小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14期)

焦润,范书丽[10](2013)在《有机定位效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药物合成中,选择合成路线时,定位效应是必须考虑到的因素,由于不同的定位基所得的合成产物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大区别,所以要特别注意不同定位基产生的不同效果。本文详细阐述了定位效应的作用,药物合成与定位效应的关系,以及定位效应如何应用于药物合成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3年15期)

定位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侵袭性乳腺癌对蒽环类药物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其原因与药物在癌细胞摄取减少、难以定位到细胞核相关。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将新合成的叶酸–脂质衍生物修饰到脂质体上,以增强侵袭性乳腺癌细胞的药物摄取和细胞核共定位,从而达到清除癌细胞的效果。研究以侵袭性乳腺癌细胞MDA-MB-435S细胞为模型展开。本研究合成了新型叶酸-PEG_(2000)-DSPE共聚物,并构建了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载药脂质体的平均粒径约为100 nm;体外试验表明,同对照组相比,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表现出最强的癌细胞摄取效应和癌细胞核定位效应;并且,构建的载药脂质体表现最强的杀伤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效应、抑制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损伤修复效应和对体外乳腺癌肿瘤球最强的穿透效应。因此,构建的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可通过增加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摄取及细胞核共定位效应,达到杀伤侵袭性乳腺癌细胞的效果。通过后续开发,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可望成为一种治疗侵袭性乳腺癌的新型制剂,该研究也为侵袭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位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强根,李宣映,毛双.单取代苯环定位效应定量分析和图形可视化解释[J].大学化学.2019

[2].卜英子,沐黎敏,刘磊,吕万良.叶酸偶联表阿霉素脂质体的构建及其增强侵袭性乳腺癌细胞摄取和核定位效应的研究(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8

[3].程绍玲,王华静,谢运甫.电子效应对单取代苯定位效应和反应活性的影响[J].化学教育.2015

[4].许亮生.“定位效应”的效力与失效[N].财会信报.2015

[5].丛斌斌,王永胜,孙晓,刘雁冰,赵桐.新型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吲哚菁绿-利妥昔单抗定位效应的研究[C].2015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暨国际肿瘤研究高峰论坛论文汇编.2015

[6].姜秀芳,黄玉波,庄秋丽,王生军,张书中.施氮量及控释氮比例对小麦定位效应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5

[7].何芝洲,樊亚鸣,陈国术,刘浩怀,艾小红.有关芳环上取代基定位效应的教学探索[J].科技视界.2015

[8].黄婉云.药学生芳环亲电取代反应及定位效应的教学策略[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孙海波.分析有机定位效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10].焦润,范书丽.有机定位效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3

论文知识图

型网络,2924个节点,平均度为1...效应子怎样跨域寄主-病原菌交界面(...钒配位L-氨基酸LDHs纳米片催化剂应用...以诸葛亮与黄月英的故事讲解卤素在定苯环上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研究一与研究二中,前提单调性效应FN4...

标签:;  ;  ;  ;  ;  ;  ;  

定位效应论文_李强根,李宣映,毛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