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论文_吴国友,李碧丽,吴岩,陈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逆转录,淋巴结,细胞,肿瘤,蛋白,肉瘤,石蜡。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国友,李碧丽,吴岩,陈哲[1](2016)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在滑膜肉瘤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滑膜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软组织肉瘤,起源于具有滑膜分化的间叶细胞,滑膜肉瘤也可发生于某些罕见部位,这经常造成了滑膜肉瘤的误诊。本文对目前用于滑膜肉瘤的3种组织化学病理诊断技术进行综述,比较各种诊断方法的优劣,指导临床实践。(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陈浩[2](2003)在《实时快速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用作术中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的分子学技术可检出传统组织学检查不能发现的癌肿微转移灶。为了寻找快速检出食管癌颈淋巴结清扫术中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方法 ,作者进行下列临床研究。近期曾发现沿喉返神经的淋巴结链转移可预示食管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取日本Osaka大学外科和临床肿瘤科等于 1 99(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期刊2003年02期)

汪志明[3](2003)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测定pN_0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和淋巴定位图》一文中研究指出淋巴结转移是判断胃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期发现在淋巴结阴性病例存有淋巴结微转移灶(LMM) ,作者采用逆转录酶 -多聚酶链反应 (RT-PCR)来检测淋巴结阴性 (p N0 )胃癌的 L MM灶。日本 Kagoshima大学医院第一外科于 1998~(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期刊2003年01期)

查小明,武正炎,范萍,王水[4](2001)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研究乳腺癌的微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与常规免疫组化法比较 ,以寻求更好地检测乳腺癌微小转移的方法。方法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 2 6例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与骨髓中细胞角蛋白 19(KT19)mRNA的表达 ,并用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 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患者骨髓涂片中上皮膜抗原 (EMA)。结果  2 6例外周血中KT19mRNA阳性 4例(15 4% ) ,骨髓阳性 10例 (38 4%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2 6例骨髓中有 7例 (2 6 9% )EMA阳性 ,其KT19mRNA都阳性 ,有 3例 (11 5 % )免疫组化结果阴性而KT19mRNA阳性。结论 RT PCR方法检测KT19mRNA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方法 ,免疫组化也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测方法 ,外周血中KT19mRNA的检测结果还不能完全取代骨髓的微小转移情况(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01年02期)

陈瑞新,王志伟,邵苏吉,徐青,沈洪薰[5](2001)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大肠癌外周血中CK20m RNA》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 CK 2 0 m RNA作为大肠癌细胞微转移的标志。方法 :巢式逆转录多聚酶反应 (RT- PCR)法。结果 :CK2 0 m RNA巢式 RT- PCR最低可检测到每 5 ml血液中仅存 5个结肠癌细胞的存在 ;大肠癌组 32例 ,外周血中 CK 2 0 m RNA阳性率 5 6 .2 6 % (18/32 ) ;对照组中 CK 2 0 m RNA均为阴性。结论 :CK 2 0m RNA巢式 RT- PCR可作为大肠癌细胞微转移的敏感而特异的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南通医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邬剑华[6](2000)在《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检出血循肿瘤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循中肿瘤细胞是癌肿转移和复发的根源,习用的形态学检查、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染色对其检出不敏感,而RT-PCR放大癌胚抗原(CEA)mRNA的方法是检出血循中肿瘤细胞有助的工具,如能从血样中测出CEAmRNA,即提示存在异位上皮细胞,很可能是癌细胞。日本(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期刊2000年04期)

谢民强[7](1999)在《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问世以来〔1〕,虽然对实验方法和适应这一方法的热循环仪都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该技术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仪器的昂贵,国内尚未能广泛应用。我们对该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获得满意结果。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制(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陈宗波,董永绥,方峰,黄志华,熊正明[8](1999)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对肠道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诊断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检测方法。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64例无菌性脑膜炎及27例无菌性脑炎患儿脑脊液(CSF)中肠道病毒(EV)RNA。结果急性期CSF中EVRNA阳性检出率为:无菌性脑膜炎609%,脑炎481%;阳性患儿恢复期CSF仅个别阳性;对照组全部阴性。起病5天以内阳性率明显高于5天以后(P<005);5~10月份较11~4月份发病率高(P<005)。25例病毒分离阳性者中24例RT-PCR阳性,53例病毒分离阴性者中19例RT-PCR阳性,RT-PCR敏感性显着高于病毒分离的敏感性(P<001)。结论EV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RT-PCR技术是诊断EV感染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期刊1999年02期)

刘扬,张柏和,钱光相,陈汉,吴孟超[9](1998)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循环性肝癌细胞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液中播散的循环性肝癌细胞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抽取93例肝癌患者及37例对照组患者(15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12例慢性肝炎患者,10例健康人)周围静脉血液各5ml,应用巢式RTPCR检测其周围静脉血液中AFPmRNA。结果共有50个肝癌血液标本被检测到AFPmRNA(53.8%),而对照组中无一例血液中检测到AFPmRNA,AFPmRNA检出率与肝癌分期(TNM)、血清AFP浓度、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及远处转移有明显联系(P<005)。21例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的原发性肝癌血液标本均被检测到AFPmRNA(100%),没有远处转移的72例肝癌血液标本中29例检测到AFPmRNA(403%)。结论AFPmRNA可以作为肝癌细胞血液转移的标志,也可作为肝癌远处转移的预测性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外科杂志》期刊1998年10期)

刘扬,张柏和,钱光相,陈汉,吴孟超[10](1998)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周围静脉血中肝癌细胞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应用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巢式RTPCR)检测不同稀释比例的周围静脉血液中存在的肝癌细胞,并探讨其敏感性。1.材料和方法:(1)细胞系选择:选择能分泌AFP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LINM(由本校病理解剖教研室提供),进行体外传代培养,显...(本文来源于《中华外科杂志》期刊1998年09期)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的分子学技术可检出传统组织学检查不能发现的癌肿微转移灶。为了寻找快速检出食管癌颈淋巴结清扫术中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方法 ,作者进行下列临床研究。近期曾发现沿喉返神经的淋巴结链转移可预示食管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取日本Osaka大学外科和临床肿瘤科等于 1 9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论文参考文献

[1].吴国友,李碧丽,吴岩,陈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在滑膜肉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6

[2].陈浩.实时快速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用作术中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

[3].汪志明.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测定pN_0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和淋巴定位图[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3

[4].查小明,武正炎,范萍,王水.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研究乳腺癌的微小转移[J].江苏医药.2001

[5].陈瑞新,王志伟,邵苏吉,徐青,沈洪薰.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大肠癌外周血中CK20mRNA[J].南通医学院学报.2001

[6].邬剑华.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中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检出血循肿瘤细胞[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0

[7].谢民强.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的改进[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

[8].陈宗波,董永绥,方峰,黄志华,熊正明.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对肠道病毒性脑膜炎、脑炎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

[9].刘扬,张柏和,钱光相,陈汉,吴孟超.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循环性肝癌细胞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外科杂志.1998

[10].刘扬,张柏和,钱光相,陈汉,吴孟超.巢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周围静脉血中肝癌细胞的敏感性[J].中华外科杂志.1998

论文知识图

前列腺原位成瘤伴肠梗阻(A)和前列腺癌...形态分型形态分型形态分型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2.2胰腺癌患...

标签:;  ;  ;  ;  ;  ;  ;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论文_吴国友,李碧丽,吴岩,陈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