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1]2004年在《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作为《红楼梦》原着的接受者,形成了一部与《红楼梦》文字相对的《红楼梦》图像资料。这部以《红楼梦》原着为根据的图像作品,不仅保留了对原着的忠实摹写,而且存在对之刻意误读之处。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独特与创新,而且呈现出对中国传统画种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从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与《红楼梦》原着的关系,以及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与文人创作《红楼梦》插图的比较等角度,对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人物的服饰选择、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原着的误读、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传统中国画画科的继承与发展进行解读,以求对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的历史面貌作出更为全面的阐释。
张雯[2]2008年在《图像与文本之距》文中提出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作为《红楼梦》原着的接受者,形成了一部与《红楼梦》文字相对的《红楼梦》形象资料。这部以《红楼梦》原着为参照载体的形象作品,不仅保留了对原着的忠实摹写,而且存在对之刻意“误读”与“重构”之处。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独特与创新,而且呈现出对中国传统画种的继承与发展。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曾在民间产生巨大的文化效应。在具体的影响方面,它曾一度为人物画、花鸟画、界丽等中国传统画科的延承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从抽象角度分析,它通过对原着的“接受”与“重构”方式,无形中实现了《红楼梦》这部文学名着在几种不同文化形态的转换,比如,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使《红楼梦》原着文本这种“语言文化”向“图像视觉文化”转换;它特有普及与传播效应,又使《红楼梦》原着文本的接受群体从知识文人向普通大众扩延,进而促成了《红楼梦》“精英文化”形态向“大众文化”形态的转换。在这些文化形态转化的过程中,杨柳青《红楼梦》图像对《红楼梦》原着文本意义既存在互补作用,又产生了对其意义的冲击,以其巨大的渗透民间的力量,影响和改造着民间对于《红楼梦》原着的认知。本文从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与《红楼梦》原着的关系,以及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与文人创作《红楼梦》插图的比较等角度,对杨柳青《红楼梦》年画人物的服饰选择、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原着的接受与重构、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对中国传统画科的继承发展和对不同文化形态转换效应进行解读,以求对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的历史面貌与价值作出更为全面的阐释。
陈骁[3]2012年在《清代《红楼梦》的图像世界》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清代《红楼梦》的图像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首先对清代《红楼梦》的图像做了梳理和概论;然后从《红楼梦》小说文本中两处对画的直接描述起始,讨论图像对文本的再现;接着以顷间为单位探讨图像是如何打破“凝固瞬间”的束缚来展现故事的;最后以日常生活与清代《红楼梦》小说的视觉化入手,考察历史大背景下清代《红楼梦》图像世界的触发之缘,并单设一节故宫长春宫游廊壁画考。文章阐述了清代《红楼梦》小说文本如何转化为图像的过程并着重于受众接受的视角,对受众而言,图像与文字最终都会转变成为内心所领会的感受和意义,图像和文字的统一就在于他们都是展现故事的一种能力。独立于文本之外的《红楼梦》图像世界的形成,逐渐建构起了清代《红楼梦》集体性视觉形象集群。图像世界脱胎于文本,又再次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逻辑语言意义上的“普通知识”,这种从“文——图——文”的相互转化实际包含了接受和解释者自我意识的历史深度。从而突破了通常意义上图像与文字的竞争、对立关系,着重于图像与文字相互之间的转化,希望重建起两者“一体无分”的亲密关系。
刘越[4]2017年在《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木版年画发展史上,天津杨柳青年画开创最早,影响最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历经时代文化的巨大变迁,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兼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由于木版年画属于民间艺术,所以在传统的艺术史研究中,长时间不被艺术研究者重视。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渗透,扩大了艺术史研究的范围,使
关武军[5]2011年在《《红楼梦》与年画》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遗稿,早在乾隆年间业已在秘密传抄。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首次使用木活字本刊印《红楼梦》出版发行。其中插图24页,绘刻精雅,人物造型生动。《红楼梦》自问世以后,在美术界引起一定的影响,清代
张克锋[6]2011年在《近六十年来《红楼梦》与绘画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近六十年来,《红楼梦》与绘画的密切关系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其中"曹雪芹的绘画观"和"《红楼梦》中的绘画描写"的研究已相当充分;"《红楼梦》的绘画美"和"《红楼梦》对绘画技法的借鉴"的研究在脂评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展;1949以前"红楼画"资料的收集、整理已较为齐备,一些重要的红楼画家、代表作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评介,"红楼画"史的大致轮廓已有了粗线条的勾勒。但是,《红楼梦》与绘画的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个别地方,亟待深入。
王拓[7]2015年在《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桐轩(公元1835年-1906年),是中国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活跃于京畿一带的民间职业画家,也是津门杨柳青镇从事木版年画创作的着名画师。高桐轩绘画创作领域广泛,从民间肖像画绘制到木版年画的创作都取得很大的成就。他一生游历辗转于晚清宫廷、乡村与市井之间,这种艺术经历不仅使他有意吸收了晚清宫廷画风与西洋线法画的艺术表现技巧,而且还将古代文人的绘画传统与晚明以来民间版画的审美趣味融入到他的年画创作中,形成了迥异于杨柳青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其晚年创作的木版年画作品既深受传统的宫廷绘画影响,又凸显了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倾向。其作品借鉴宫廷绘画的物象元素,运用西洋“透视法”技法和灰色套版印刷技术表现画面的空间明暗,其画面内容不仅场面宏大且刻绘亦精致灰雅,在艺术的格调上实现了俗与雅的审美融合。特别是岁时节景题材的年画作品,不仅涉及民间社会的精神侧面而且贴近民间生活的创作视角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这种揉入宫廷贵族与民间市井文化风情所形成的不同于宫廷绘画、文人绘画以及传统的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全新艺术风格对清末杨柳青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而这在晚清杨柳青木版年画日益衰微的进程中也凸显出重要的文化标型意义。高桐轩将自己一生积累的绘画技法经验以及他个人的绘画思想编撰成一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画论专书——《墨余琐录》。该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出自民间职业画家的绘画理论着作,不仅利导民间绘画的创作实践,而且是民间画工集体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研究中国民间绘画尤其是肖像画和民间木版年画的制作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民间画工阶层的代表人物,高桐轩在画论中还表达了他对精英阶层文人士夫绘画思想的批判立场和审美态度。对晚清民间画师高桐轩创作的年画图像和相关史料的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可正视绘画史中可能被忽视和简单化的学术内容,从客观的角度重现时代和地域以及因画家本人因素而形成的特殊的绘画审美样式、创作脉络以及人文观照方式,是挖掘民间画工传统艺术精神的砌基。
李思思[8]2011年在《从古一张画店作坊看杨柳青年画的传承》文中研究表明民间艺术离不开传承。杨柳青年画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它既是民间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杨柳青年画的传承,作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坊中技艺传承的方式一是父子相传,一是师徒相授。这种传承方式的作坊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有它独特的位置。它对于杨柳青年画的传承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本文选取了古一张画店作坊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对于研究杨柳青年画的传承具有典型意义。古一张画店的发展是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历史时期的,它维持了作坊式的传承方式,也保持了古老的木版印刷的工艺。在兼有作坊画店的功能以外,它也融入了新的展览馆的形式。笔者深入调研,通过叙述古一张画店的历史沿革,并试图用搜集到的第一手的材料去阐述其作坊中的运作和传承模式,并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去剖析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优势和劣势,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年画的生存,为之找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本文总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有关杨柳青年画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应用到的研究方法理论。第一章首先系统地介绍了古一张画店所在的杨柳青镇的风貌,包括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以及现今的发展状况,其次整理了年画老艺人的口述史,讲述了古一张画店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其间技艺在儿代人之间的传承过程。第二章全面地呈现一个立体的古一张画店,从画店名称的由来,到生产年画的队伍,以及画店作坊内各部分的功能。第叁章分析了古一张画店的处境,在介绍了古一张画店作坊的年画制作的工艺及其传承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从内外两个角度剖析了的作坊式传承的有利因素,并探讨了对作坊式的传承模式造成不利影响的内因和外因。结语笔者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对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袁宙飞[9]2007年在《清代民间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图像研究》文中提出年画,衍生于中国民众的风俗信仰,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中国文化原生态的特征,在中国民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对于年画的研究多为通史类,但是从民间木版年画人物的造型及图像角度研究的却较少,特别是针对女性人物图像。清代是民间木版年画发展的鼎盛期,女性人物图像在此期间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民间木版年画不仅发挥着自身年俗的价值作用,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清代民间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图像从历史变迁、地域风格及图像综合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其所隐含的文化价值。女性人物图像在清代民间木版年画中大量出现,与清代各个历史分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受地域影响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尤其到清末,随着外交、军事的急剧变化及维新思潮的出现使民间木版年画的表现内容对社会巨变的自觉性意识体现得更为强烈。女陆人物图像的题材由相夫教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女子求学、学堂演武,由温雅仕女到战场巾帼,由年画中的依附形象到独立品格,这些转变显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但从女性形态造型语言来看,当时众多民间木版年画却依然呈现出女性奉守颁首躬身的谦卑姿态和叁从四德的观念,说明在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对女性卑微姿态和地位的思想意识仍根深蒂固,这反映了一个时代风貌及思想的变迁,具有历史意义。清代民间木版年画的女性人物造型因创作发展需要,民间创作者在技术方法上不断多元融汇,兼容并包,打破传统固有模式的束缚,在保持自身民间艺术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吸收适合自身发展的外来技术与艺术特色,这对我们今天艺术创作者在对待自身母体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苏琴琴[10]2015年在《《红楼梦》在清代的传播论略》文中研究说明《红楼梦》的撰书与批书过程同时进行,早期亲友评点的传播是以抄本为主的人际传播,至1791年以"程甲本"为代表的活字印刷本出现后,其传播进入批量印刷的大众传播阶段。评点、续书、曲艺、图画、信笺等与普通人生活相关的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红楼梦》在清代世俗文化生活中的普及,其传播范围涵盖清代社会各阶层。虽然《红楼梦》在清代便畅销于市,但其传播过程却伴随着官方禁毁。
参考文献:
[1]. 清代杨柳青《红楼梦》年画解读[D]. 张雯.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图像与文本之距[D]. 张雯. 中央美术学院. 2008
[3]. 清代《红楼梦》的图像世界[D]. 陈骁. 中国美术学院. 2012
[4].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研究述评[J]. 刘越. 国画家. 2017
[5]. 《红楼梦》与年画[J]. 关武军. 兰台世界. 2011
[6]. 近六十年来《红楼梦》与绘画研究述评[J]. 张克锋. 红楼梦学刊. 2011
[7]. 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D]. 王拓. 天津大学. 2015
[8]. 从古一张画店作坊看杨柳青年画的传承[D]. 李思思.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9]. 清代民间木版年画女性人物图像研究[D]. 袁宙飞. 西南大学. 2007
[10]. 《红楼梦》在清代的传播论略[J]. 苏琴琴.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