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尖区论文-许蕾,许道洲,田昭俭,杨新国,庞闽厦

眶尖区论文-许蕾,许道洲,田昭俭,杨新国,庞闽厦

导读:本文包含了眶尖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占位性病变,后组筛窦,可见形态,曲霉菌

眶尖区论文文献综述

许蕾,许道洲,田昭俭,杨新国,庞闽厦[1](2017)在《眶尖区浆细胞肉芽肿并曲霉菌感染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78岁。右眼进行性视力减退伴头痛1周入院,无典型的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等鼻及鼻窦疾病相关症状。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体检:患者意识清楚,精神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右眼直接对光反应差,间接对光反应可。眼震阴性,右眼外展不能、上睑抬举无力、眼球活动受限。双侧上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影像检查:CT检查示右侧眶尖区形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图1、2),病变沿视神经管向眶内蔓延生长,视神经管(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段震映[2](2017)在《神经内镜下经眶内侧入路至眶尖区的相关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通过模拟神经内镜下经眶内侧入路至眶尖区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手术治疗眶尖区、前颅底病变、眶颅沟通病变提供解剖学参数及形态学依据,并对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可行性、适应症进行分析。方法:将9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固定在尸头架上,充分灌洗动静脉系统,再经红、蓝色乳胶完成动、静脉血管的灌注,应用硬质成角神经内镜(卡尔史托斯内窥镜)模拟经眶内侧至眶尖区及前颅底手术,逐层解剖观察,对经眶内侧手术通路可暴露的范围、解剖结构、重要解剖标志在神经内镜下观察,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4例成人颅骨干标本用于观察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测量视神经管、眶尖区、前颅底等重要骨性标志的距离。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结果:该组试验通过对骨性干标本的观察测量,了解重要骨性标志间的距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通过在湿尸头标本上模拟眶内侧至眶尖区手术入路,对标本进行逐层解剖、观察,对该入路所涉及的眶、眶内侧壁、前颅窝底、眶尖区重要结构等进行观察,探讨手术入路涉及的路径、可到达的范围等。视神经管颅口呈水平椭圆形,宽度和高度分别为:6.24±1.05 mm、4.10±0.68 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直椭圆形,宽度和高度为:4.80±0.84mm、5.50±1.20 mm,眶口四壁较厚称为视环,上、下、内、外壁厚度为:2.30±0.90 mm、1.78±1.20 mm、0.66±0.30 mm、6.70±1.58 mm,眶顶壁、眶内侧壁前后径及眶内侧壁厚度:54.28±6.64 mm、48.60±5.04 mm、0.28±0.12 mm,眶内侧前缘距离筛前、后孔距离:19.80±3.56 mm、33.80±0.84 mm,筛后孔距视神经管眶口距离:6.28±1.64 mm,筛板长度、宽度:18.62±4.04 mm、4.96±2.12 mm,眶前缘距视神经管颅口距离:49.80±4.56mm,盲孔到蝶骨平台前缘距离:32.80±6.84 mm。辨认眼眶内解剖标志:滑车、筛前孔、筛后孔、视神经眶口等;识别前颅窝底的骨性标志:筛板、筛骨网版、嗅窝底、鸡冠、蝶骨平台;神经内镜下对蝶窦内视神经管隆凸、颈内动脉鞍旁段隆起、颈内动脉斜坡段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叁角、蝶骨平台、鞍底、斜坡等结构的辨识。结论:通过对眶尖区、眶内侧壁、蝶窦、筛窦、视神经管、前颅底等解剖学研究,对相关的解剖学标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及形态学参数能为眶尖区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神经内经下辨认蝶窦内的解剖标志有重要意义,视神经颈动脉叁角是内窥镜下手术定位非常重要的标志。神经内镜下经眶内侧入路视野清晰、创伤小,能够对术区、术野重要的解剖结构更好的暴露,符合目前提倡的微创外科的理念。(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7-06-01)

刘仲海,陈晓光[3](2014)在《眶尖区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眶尖区神经是视功能的主要支配神经,其损伤具有高发生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视神经与动眼神经因组织学特点不同,损伤与再生机制各异。近年来的研究已然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眶尖区神经损伤治疗是医学领域的历史性难题,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治疗方法有神经减压术、神经重建术、细胞移植术、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4年13期)

傅继弟,刘浩成,赵尚峰,康军,李永[4](2014)在《内窥镜相关视神经管-眶尖区解剖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窥镜相关的视神经管眶尖区解剖,探讨各组织结构空间位置关系,确定眶尖区位置。总结经内窥镜视神经管—眶尖减压术临床62例病例特点,扩大减压范围,为临床开展经内窥镜视神经管—眶尖减压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骨性尸头5个、成人尸头10个,以0°镜观察骨性标本蝶窦后外侧壁、视神经管—眶尖区结构。10例尸头标本于内窥镜下模拟经鼻腔蝶窦入路,分鼻腔期、蝶窦期、硬脑膜及硬膜下期、颅内期进行解剖。进入蝶窦后,依照九分区法确认蝶窦后外侧壁各骨性隆起和隐窝,切开相应硬膜,显露硬膜下各组织,明确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确认眶尖区解剖标志点。3、回顾性分析62例视神经损伤的经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结果,对相关检查方法、手术适应症、手术减压范围进行讨论,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内窥镜下经蝶窦进路的解剖显示,蝶窦后外侧壁可分为九区,中间区从上到下依次为视交叉区、鞍区和斜坡区(二,五,八区);两侧从上到下依次为视神经管区(一、叁区)、鞍旁海绵窦区(四、六区)和斜坡旁海绵窦区(七、九区),视神经管眶尖减压术范围主要位于视神经管区及向外延伸的眶尖区。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位于一、叁区下方,是视神经骨管和眶尖的解剖标志,其深方为视柱,颈内动脉常在隐窝的内侧发出眼动脉,而在深的视柱下缘有动眼神经穿过。视柱上方的外侧是眶尖和总腱环。3、经内窥镜治疗视神经损伤62例,术后一周视力总有效率为64.5%,叁月后视力总有效率为72.58%。VEP结果:视神经损伤组与健眼组VEP P100波比较,损伤组平均波幅值8.38±3.01 uV;潜伏期108.77±7.67 ms,P<0.01。预后因素分析:伤后无光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及蝶骨大翼骨折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视力无提高的危险因素。【结论】1、确定眶尖区定义,九分区法对临床辨认眶尖视神经管区有帮助。在内窥镜下,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以作为视神经管—眶尖区的定位标志,减压范围应扩大至筛后动脉管。2、内窥镜下视神经管-眶尖减压术扩大了减压范围,对总腱环部分进行减压,符合目前的微创的理念,值得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大会暨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6)

康军,付继第,刘浩成,史季桐,周军[5](2014)在《内镜经鼻颅底入路眶尖区占位病变切除术(附17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颅底入路切除眶尖区占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以突眼及视力下降为主要症状的17例眶尖区占位病变(4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胆脂瘤、3例鼻眶沟通性粘液囊肿、2例炎性假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眶内异物)。全部均在内镜下经鼻筛窦进入眼眶内或眶尖区切除病变。结果眶内异物均一次性取出;4例眶尖区海绵状血管瘤全部切除,视力均较术前好转或无变化;7例沟通性肿瘤4例全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术后眼球突出及活动障碍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随访1个月至4年,2例炎性假瘤1例症状复发,再次手术后切除,现随访中;其余病例均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内镜下经鼻颅底入路切除眶尖区占位病变具有术野清楚、损伤小、恢复快及面部无瘢痕等优点,可以有选择的切除累及眶内和眶尖区的占位病变,方法切实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大会暨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6-26)

赵军苍,刘晓红,王献明,杨华堂,苏钰清[6](2014)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的手术方法、适应证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经颅眶手术治疗的50例眶尖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眶-翼点入路手术患者20例,眶-额与眶-颧以及颧-翼联合入路手术患者30例。肿瘤全切除35例(70.0%),肿瘤次全切除8例(16.0%),大部分或者部分切除6例(12.0%),活检1例(2.0%)。眶尖区肿瘤病理类型主要为脑膜瘤、神经源性肿瘤、血管/淋巴管源性肿瘤和泪腺源性肿瘤,分别占42.0%、32.0%、20.0%和6.0%。50例患者出院时,视力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或无加重者20例,单纯眼睑下垂5例,眼球轻微活动受限7例(4例伴有眼睑下垂,3例复视),严重动眼神经损伤5例(1例神经鞘瘤,2例转移瘤,2例脑膜瘤),视力下降或者失明3例(2例视神经本身伴有肿瘤,1例颅眶沟通性神经鞘膜瘤)。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观察显示,单纯眼睑下垂患者完全恢复,眼球轻微活动受限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严重动眼神经损伤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视力下降患者视力恢复正常。本组患者无复发和死亡。结论临床上采取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是可行的,操作中应选取合适的角度,并加强神经功能的保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总体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4年04期)

关计添,耿义群,程英,郭岳霖,张海都[7](2012)在《眶尖区外伤CT和MRI的诊断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4排CT和1.5TMRI在诊断眶尖区外伤的价值。方法:53例眶尖区外伤病例行64排CT和1.5T MRI检查。结果:64排CT显示本组眼眶壁全部骨折,视神经损伤32例,眼外肌损伤37例,球后血肿12例。1.5T MRI显示视神经损伤47例,眼外肌损伤51例,球后血肿11例。结论:1.5TMRI检查对外伤性视神经和眼外肌损伤等软组织损伤优于64排CT检查,而64排CT检查对眶壁骨折优于1.5TMRI检查。(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陈菊祥,严勇,王潇文,徐涛,周劲旭[8](2011)在《改良经颅开眶治疗眶尖区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经颅开眶治疗眶尖区肿瘤的手术指征;入路选择和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颅开眶治疗49例眶尖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和治疗策略。采用眶翼点入路22例,眶额入路11例,眶颧入路5例,颧翼点入路1例,其他9例,每例患者根据影像特点对上述入路进行改良以达最佳显露效果。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或部分切除7例,活检3例。术后视神经功能良好者37例,存在眼动神经障碍或视力下降者11例,偏瘫1例;3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69.4%),随访时间2~71个月,随访期平均23个月。8例单纯眼睑下垂者5例已完全恢复,1例症状减轻,2例好转不明显。6例眼球轻微活动受限者4例(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宋长龙,吴宏,林文,林萍,阴胤[9](2011)在《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的伽玛刀治疗(附叁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眼球后眶尖区肿瘤比较少见,主要症状为头痛、视力减退、眼球突出、失明,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复发率较高,部分病例虽多次手术并辅以普通放射治疗,效果不佳,即使摘除眼球也不易治愈。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在眼眶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为一些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患者提供了较好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4-15)

高飞[10](2011)在《眶尖区及额颞眶颧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眶尖区是指由前床突、视神经管及眶上裂所围成的解剖区域。它是沟通颅眶重要解剖结构,又是前、中颅凹底相邻结构。此区空间狭小,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密集,集结了经此出入颅的重要血管神经和其它的组织结构。该区病变常向眶内和颅内双向扩展,且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紧密,手术暴露和处理十分困难,手术很难完全切除病变,而且术后并发症多,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额颞眶颧入路是切除颅眶交界肿瘤应用最多、较理想的手术入路,能为切除眶尖区病变提供良好视角和充分暴露,且手术路径短,但其开颅创伤大,复杂而费时,术后可出现眼球外突或内陷等手术并发症。为此,我们进行了眶尖区及额颞眶颧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为此区手术提供详尽的显微解剖学依据,并通过模拟额颞眶颧入路的显微解剖,探讨对此手术入路进行改良发展。方法:10例20侧国人成人尸头湿标本,应用10%福尔马林充分固定,冲洗干净动脉及静脉系统内血栓,再以混有红色染料的乳胶灌注动脉系统,混有蓝色染料的乳胶灌注静脉系统。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观察眶上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等手术各层次相关重要结构;并详细观察眶尖区的显微解剖结构及经过此区域的重要神经血管走行和毗邻关系。15例30侧漂白的国人成人颅骨干标本,用以观察和测量前床突、视神经管和眶上裂等骨性结构。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现。结果:本组研究通过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对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对入路所涉及的颅外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并对开颅骨瓣技术改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眶尖区重要解剖结构的走行和毗邻关系。眶尖区的重要解剖结构主要包括:前床突、视神经管、眶上裂、Zinn总腱环以及此区穿行的重要神经血管。视神经管和眶上裂是颅眶沟通的两个重要通道,(1)视神经管有颅口、眶口及上、下、内、外四个壁构成。颅口呈水平椭圆形,眶口为垂直椭圆形;眶口处为视神经管水平位最狭窄及管壁最厚的地方。视神经管的上壁长,下壁短,视神经管的长度以上壁长度为标准,全长平均8.9士2.05mm。其内侧壁与筛窦及(或)蝶窦毗邻,约35.75%与筛窦相邻;51.50%与蝶窦相邻;12.75%与蝶窦和筛窦共邻。视神经管的内侧壁较薄,常突入窦腔形成隆起,其中25%的视神经管周围完全被筛窦气房包绕。颅底硬膜在视神经管颅口处形成返折,并包被视神经进入视神经管,此硬膜返折称为镰状皱襞。视神经管内口骨缘短于硬膜返折数毫米,此处视神经仅硬膜覆盖,缺乏骨管的保护,此段视神经长平均约3.0mm。视神经管内有眼动脉和视神经经过入眶。(2)眶上裂是眶与颅中窝的最大交通孔道,略呈叁角形,被外直肌的上、下脚分为叁部分:外侧部、中央部和下部。本组测量眶上裂上边长16. 04土2. 18mm,外边长19. 58士2.50 mm,内边长9. 05士1. 57 mm。眶上裂与矢状面存在夹角,夹角为41.66°~48.75°,平均45. 13°土2. 58°。(3)前床突是蝶骨小翼向后内方延伸的骨性突起,形状呈锥形,其长、宽、厚分别为9.56土1.10 mm、13.06土2.50 mm、5.96士1.93 mm。前外下方为眶上裂,前内与视神经管顶部后缘及视柱相连接,内侧有颈内动脉通过,外下侧有海绵窦。(4)Zinn腱环由覆盖在眶尖区的骨膜、眶上裂及视神经管的硬脑膜及视神经鞘的纤维成分融合在一起形成,此腱环围绕视神经孔的前端和眶上裂的内上侧。四条眼直肌起源于Zinn腱环并在眶尖处形成肌锥,肌锥是重要临床解剖标志。(5)颈内动脉出海绵窦后靠前床突内侧上行弯曲向后,此段称为床突段;眼动脉75%起源于床突段颈内动脉的内侧壁,与视神经一起穿视神经管入眶。穿越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均经眶上裂与眼上下静脉一起入眶,具体走行:滑车神经、额神经、泪腺神经及眼上静脉经眶上裂外侧部穿行;动眼神经上、下支、外展神经、鼻睫神经及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和感觉根经中央部穿行;下部仅有眼下静脉穿行。(6)经额额眶颧入路主要缺点是开颅复杂费时,创伤较大,尤其是骨瓣成形困难。目前有传统的一片骨瓣和改良的两片骨瓣开颅,都有局限性,本研究改良一片骨开颅,先游离取除颧弓,然后一片骨瓣去除额颞骨、部分眶顶、眶外侧壁和颧骨。体会是简化了骨瓣开颅,节省时间,减少骨质缺损,效果良好。结论:1眶尖区作为一解剖概念,至今尚无统一明确的解剖学界定范围,我们界定其为由前床突、视神经管及眶上裂所围成的解剖区域。2眶尖区是沟通颅眶的重要结构,狭小区域密集近半数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毗邻关系密切,难以分离。3眶尖区大型肿瘤和颅眶沟通肿瘤暴露困难,与重要血管神经分离困难,切除难度大;额颞眶颧入路能为此区域病变切除提供良好暴露、手术视角和操作空间,可多角度切除病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颅底手术入路之一。4本研究探索改良传统一片骨瓣开颅,简化了操作,节省开颅时间,减少手术创伤,改善了手术效果。5额额眶颧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大,开颅复杂费时,缺乏规范标准等局限性,需进一步发展完善。(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1-03-01)

眶尖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实验通过模拟神经内镜下经眶内侧入路至眶尖区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手术治疗眶尖区、前颅底病变、眶颅沟通病变提供解剖学参数及形态学依据,并对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可行性、适应症进行分析。方法:将9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固定在尸头架上,充分灌洗动静脉系统,再经红、蓝色乳胶完成动、静脉血管的灌注,应用硬质成角神经内镜(卡尔史托斯内窥镜)模拟经眶内侧至眶尖区及前颅底手术,逐层解剖观察,对经眶内侧手术通路可暴露的范围、解剖结构、重要解剖标志在神经内镜下观察,并测量相关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4例成人颅骨干标本用于观察入路相关的骨性结构,测量视神经管、眶尖区、前颅底等重要骨性标志的距离。将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以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结果:该组试验通过对骨性干标本的观察测量,了解重要骨性标志间的距离,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通过在湿尸头标本上模拟眶内侧至眶尖区手术入路,对标本进行逐层解剖、观察,对该入路所涉及的眶、眶内侧壁、前颅窝底、眶尖区重要结构等进行观察,探讨手术入路涉及的路径、可到达的范围等。视神经管颅口呈水平椭圆形,宽度和高度分别为:6.24±1.05 mm、4.10±0.68 mm,视神经管眶口呈竖直椭圆形,宽度和高度为:4.80±0.84mm、5.50±1.20 mm,眶口四壁较厚称为视环,上、下、内、外壁厚度为:2.30±0.90 mm、1.78±1.20 mm、0.66±0.30 mm、6.70±1.58 mm,眶顶壁、眶内侧壁前后径及眶内侧壁厚度:54.28±6.64 mm、48.60±5.04 mm、0.28±0.12 mm,眶内侧前缘距离筛前、后孔距离:19.80±3.56 mm、33.80±0.84 mm,筛后孔距视神经管眶口距离:6.28±1.64 mm,筛板长度、宽度:18.62±4.04 mm、4.96±2.12 mm,眶前缘距视神经管颅口距离:49.80±4.56mm,盲孔到蝶骨平台前缘距离:32.80±6.84 mm。辨认眼眶内解剖标志:滑车、筛前孔、筛后孔、视神经眶口等;识别前颅窝底的骨性标志:筛板、筛骨网版、嗅窝底、鸡冠、蝶骨平台;神经内镜下对蝶窦内视神经管隆凸、颈内动脉鞍旁段隆起、颈内动脉斜坡段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叁角、蝶骨平台、鞍底、斜坡等结构的辨识。结论:通过对眶尖区、眶内侧壁、蝶窦、筛窦、视神经管、前颅底等解剖学研究,对相关的解剖学标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及形态学参数能为眶尖区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提供更多依据;神经内经下辨认蝶窦内的解剖标志有重要意义,视神经颈动脉叁角是内窥镜下手术定位非常重要的标志。神经内镜下经眶内侧入路视野清晰、创伤小,能够对术区、术野重要的解剖结构更好的暴露,符合目前提倡的微创外科的理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眶尖区论文参考文献

[1].许蕾,许道洲,田昭俭,杨新国,庞闽厦.眶尖区浆细胞肉芽肿并曲霉菌感染一例[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

[2].段震映.神经内镜下经眶内侧入路至眶尖区的相关解剖学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7

[3].刘仲海,陈晓光.眶尖区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

[4].傅继弟,刘浩成,赵尚峰,康军,李永.内窥镜相关视神经管-眶尖区解剖及临床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大会暨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2014

[5].康军,付继第,刘浩成,史季桐,周军.内镜经鼻颅底入路眶尖区占位病变切除术(附17例报告)[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大会暨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2014

[6].赵军苍,刘晓红,王献明,杨华堂,苏钰清.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

[7].关计添,耿义群,程英,郭岳霖,张海都.眶尖区外伤CT和MRI的诊断及比较[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

[8].陈菊祥,严勇,王潇文,徐涛,周劲旭.改良经颅开眶治疗眶尖区肿瘤[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9].宋长龙,吴宏,林文,林萍,阴胤.难治性眼球后眶尖区肿瘤的伽玛刀治疗(附叁例报告)[C].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2011

[10].高飞.眶尖区及额颞眶颧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

标签:;  ;  ;  ;  

眶尖区论文-许蕾,许道洲,田昭俭,杨新国,庞闽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