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耕地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耕地,居民点,土壤,系数,开封市,氧化亚氮,非农。
耕地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龙,韩美,孔祥伦,王敏,潘彬[1](2019)在《近30年来黄河叁角洲耕地轨迹转化及驱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叁角洲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土地增长区和耕地资源储备区,耕地是研究区最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通过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获取黄河叁角洲1986、1992、1998、2004、2010和2016年6个时期用地类型分布,使用轨迹分析法分析耕地轨迹的时空变化。借助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指数(PLAND)、散布与并列指数(IJI)、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指数(FREAC-AM),分析不同耕地转化类型的景观格局。选择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区位因素3大类共13个影响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耕地转化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①1986—2004年黄河叁角洲耕地面积由1 390. 16 km~2,增长至2 184 km~2,2016年减少至2 138. 88 km~2,1986—2016年间研究区耕地和耕地占叁角洲总面积比例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30年间未利用地向耕地转入322. 46 km~2,是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耕地向建设用地输出107. 82 km~2,是耕地转出的主要去向。恒定非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口区和垦利区,间歇性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口区,转入耕地主要分布在垦利区,恒定耕地与转出耕地在各县区均有分布。②耕地是黄河叁角洲最重要的景观类型之一,耕地轨迹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 75%。间歇性耕地和恒定耕地的IJI指数分别为89. 84%和78. 20%,表明间歇性耕地和恒定耕地周边的耕地变化复杂,相邻景观类型最多。同时,间歇性耕地FREAC-AM指数为1. 22,还是研究区耕地转化轨迹中形状最复杂的类型。③Logistic分析表明,地理区位是黄河叁角洲耕地转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距海岸线距离(贡献率1 832. 730)、距黄河距离(贡献率589. 109)、人口密度差(贡献率408. 403)、距乡镇距离(贡献率398. 933)是耕地转入的主要驱动因子。距海岸线距离(贡献率1 914. 205)、距乡镇距离(贡献率763. 96)、距黄河距离(贡献率142. 210)是耕地转出的主要驱动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邓娜[2](2019)在《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转化过程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氮素循环的引擎,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特征、土壤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潜力及机制和土壤无机氮供应水平及矿化机制,为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养分恢复保育和退耕地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此,以陕西安塞退耕后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土壤样品采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演变特征;通过室内厌氧培养实验和野外连续原位培养实验,分析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N_2O排放风险及无机氮供应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土壤N_2O排放和土壤无机氮供应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及主导环境因子,得出如下结论:1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多样性和组成方面均表现为细菌群落>真菌和古菌群落,且细菌群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更为迅速;在两种植被恢复模式下,自然恢复过程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人工恢复过程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土壤细菌群落对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响应最为敏感,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2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潜在N_2O排放速率呈先降低趋势,表明植被恢复过程有助于降低N_2O排放,而随后出现N_2O排放的增加趋势表明植被恢复后期出现了N_2O增加的风险,且耕地为当前最大的N_2O排放源;土壤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为变形菌和放线菌群落;(nirK+nirS)/(napA+narG)和nosZ/nirK丰度比值增加会降低N_2O排放,而qnorB/nosZ丰度比值的增加会增加N_2O排放;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会显着促进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3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无机氮总体处于充足状态,仅在耕地样地和6~7月存在无机氮缺乏现象;变形菌群落是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且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群落与植物群落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物种数量和ACE多样性指数的减少、群落结构的分异会提高土壤铵态氮供应水平,而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异和物种数量的增加会提高土壤硝态氮供应水平;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容重影响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冰琦,郭静,于溪,李强,陈晋[3](2018)在《中国2000—2010年耕地低效转化的空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用地类型转化具有多重社会及生态效应。论文首先将耕地向草地、灌丛地和裸地的转化定义为"耕地低效转化",然后以Globe Land30为基础,提取2000—2010年的低效转化耕地,并结合耕地资源禀赋和地形条件,从多尺度、多角度深入揭示了我国耕地低效转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的耕地低效转化率仅为1.50%,但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极不均衡;2)耕地低效转化依照地势的叁级阶梯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农牧交错带的耕地转化问题最为严重,但耕作条件好、原有耕地比例高的东部地区,耕地低效转化水平一般较低;3)耕地低效转化率大体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会受到地形复杂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段宝玲,冯强,卜玉山[4](2016)在《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系数测算及分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DPS软件,对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分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面积范为-19.45~8 969.98 hm2,北辰区整理潜力面积基本为0,环城区县与滨海新区较小,五大远郊区较大;(2)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系数为-0.66%~53.62%,仅北辰区小于0,其他区域差异较大,由天津市各县(区)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差异造成;(3)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系数为-0.39%~40.43%,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天津市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变化所形成的。按照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的大小对天津市不同县(区)进行分区,可分为转化潜力最小区、转化潜力较大区和转化潜力最优区3个区。(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段宝玲,马振兴,卜玉山[5](2014)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经济限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为耕地的经济限制性进行研究。从经济可行性评价入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测算研究区经济适宜性评分,确定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为耕地的经济限制性,得出各区县整理潜力转化为耕地的经济限制性修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为耕地的经济限制性可分为3个类别:(1)无经济限制性区县,1≥a经≥0.6,包括西青区、北辰区、东丽区3个区县;(2)有一定经济限制性区县,0.6>a经≥0.3,包括塘沽区、津南区、武清区、宁河区、汉沽区、大港区6个区县。(3)经济限制性较大区县,0.3>a经≥0,包括蓟县、宝坻区、静海区3个区县。各区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的经济限制性在多经济因素影响下差别很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32期)
慕智玉[6](2014)在《四川省城市化进程中容许耕地非农转化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对耕地需求的增加与耕地稀缺性的矛盾是土地利用规划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化进程中容许耕地非农转化的数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四川省为例,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法论证了城市化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说明了城市化是耕地非农化的重要因素.并进一步建立了四川省城市化进程中容许耕地非农转化量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到2030年四川省最多容许耕地非农转化的数量为93.05×104hm2,超过这一阈值将威胁到四川省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四川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刘丽霞,浦玉朋,葛伟,刘会玲[7](2013)在《基于产能理论的河北省卢龙县耕地可转化为新增建设用地量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为背景,从协调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发展之间的矛盾出发,在河北省卢龙县2010—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础上,以产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卢龙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从土地、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叁方面进行粮食生产能力测算,预测出卢龙县2020年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为215 330.09t。通过产能预测及粮食需求量预测,预测出卢龙县2020年粮食需求量为211 000.10t,则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前提下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剩余量为4 329.99t。由此得出卢龙县到2020年有768.07~1 179.02hm2的不同质量的耕地可以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增建设用地。该研究可为县域新增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3年05期)
郭志彬,王道中,李凤民[8](2013)在《退化耕地转化为紫花苜蓿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退耕还草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有效发展可持续农业,对退化耕地转化为自然草地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草地和紫花苜蓿草地均能改善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与2003年相比,自然草地和苜蓿草地在2007年LFOC分别增加41%和30.91%。此外,苜蓿草地有利于提高土壤氮含量以及通过生产苜蓿草料增加农户经济收入。试验期间,苜蓿年平均地上干生物量为1957.1 kg·hm~(-2)。然而,苜蓿长期生长不利于深层土壤水分和0~20 cm土壤有效磷的提高。相比2003年,2007年苜蓿地200~500 cm的土壤水分下降了32.6%,显着低于土壤的永久萎蔫系数,而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也与苜蓿生长年限成反比(r=-0.735~(?),P≤0.01)。总之,相比自然草地,在控制苜蓿生长年限的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是改善土壤质量和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有效途径。建议苜蓿生长的年限不要超过5年。(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9](2012)在《印尼30万hm~2森林将转化为农耕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支持粮食自给自足计划,印度尼西亚政府一直想方设法增加农耕地。农耕地越来越少,是因为住宅区或建设工程日益扩大。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森林地转化成农耕地,为此印尼政府定下指标达587万hm2。在中加里曼丹地区已备好30万hm2的森林地,2012年10月底开始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印尼农业部(本文来源于《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期刊2012年10期)
孙鹏媛[10](2012)在《开封市耕地资源非农转化定量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开封市为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预测模型,据此确定耕地保护的底线和调控指标,并预测到2020年开封市耕地资源的非农转化量为87971.75ha,为开封市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协调土地供需矛盾,合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量化方法和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促进发展》期刊2012年s1期)
耕地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氮素循环的引擎,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变特征、土壤反硝化过程N_2O排放潜力及机制和土壤无机氮供应水平及矿化机制,为黄土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养分恢复保育和退耕地植被恢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为此,以陕西安塞退耕后自然恢复草地和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土壤样品采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演变特征;通过室内厌氧培养实验和野外连续原位培养实验,分析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N_2O排放风险及无机氮供应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实时荧光定量Q-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土壤N_2O排放和土壤无机氮供应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及主导环境因子,得出如下结论:1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多样性和组成方面均表现为细菌群落>真菌和古菌群落,且细菌群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更为迅速;在两种植被恢复模式下,自然恢复过程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人工恢复过程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土壤细菌群落对退耕地植被恢复的响应最为敏感,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2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潜在N_2O排放速率呈先降低趋势,表明植被恢复过程有助于降低N_2O排放,而随后出现N_2O排放的增加趋势表明植被恢复后期出现了N_2O增加的风险,且耕地为当前最大的N_2O排放源;土壤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多样性总体呈增加趋势,主要为变形菌和放线菌群落;(nirK+nirS)/(napA+narG)和nosZ/nirK丰度比值增加会降低N_2O排放,而qnorB/nosZ丰度比值的增加会增加N_2O排放;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增加会显着促进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3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无机氮总体处于充足状态,仅在耕地样地和6~7月存在无机氮缺乏现象;变形菌群落是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且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群落与植物群落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物种数量和ACE多样性指数的减少、群落结构的分异会提高土壤铵态氮供应水平,而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异和物种数量的增加会提高土壤硝态氮供应水平;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容重影响土壤矿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的恢复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耕地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云龙,韩美,孔祥伦,王敏,潘彬.近30年来黄河叁角洲耕地轨迹转化及驱动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2].邓娜.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转化过程及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张冰琦,郭静,于溪,李强,陈晋.中国2000—2010年耕地低效转化的空间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8
[4].段宝玲,冯强,卜玉山.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系数测算及分区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
[5].段宝玲,马振兴,卜玉山.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转化耕地经济限制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
[6].慕智玉.四川省城市化进程中容许耕地非农转化量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7].刘丽霞,浦玉朋,葛伟,刘会玲.基于产能理论的河北省卢龙县耕地可转化为新增建设用地量预测[J].水土保持通报.2013
[8].郭志彬,王道中,李凤民.退化耕地转化为紫花苜蓿草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草地学报.2013
[9]..印尼30万hm~2森林将转化为农耕地[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2
[10].孙鹏媛.开封市耕地资源非农转化定量预测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