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尺度结构论文_赵飞,罗煜,韦成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宇宙大尺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尺度,结构,宇宙,宇宙学,暗物质,天文学,数值。

宇宙大尺度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飞,罗煜,韦成亮[1](2019)在《宇宙大尺度结构空洞的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空洞的演化以及暗物质空洞和星系空洞的差别,使用一组高精度的N体模拟数据以及基于此给出的半解析模拟星系数据,在红移2.03到红移0之间取了6个红移的数据,并使用VIDE (Void Identification and Examination toolkit)算法来找空洞,对星系空洞和暗物质空洞的统计性质比如丰度、数目、大小、形状、迭加密度轮廓等演化的比较的结果表明,随着红移的减小,空洞的数目逐渐减少、内部密度逐渐变小、体积逐渐增大、空洞的形状越来越扁.暗物质空洞和星系空洞的数目、平均大小、平均椭率的比值与红移呈线性关系.此外,不论是暗物质空洞还是星系空洞,小的空洞密度比在分布上比大空洞的低,更容易贯通并合,演化效应更明显.另外由于星系总是形成于暗物质密度场的高密度区域,使其不容易示踪暗物质空洞的一些薄弱的墙结构,导致星系空洞提前贯通.而对于已经形成的星系空洞而言,即便是其墙上最薄弱的地方也往往堆积着显着的暗物质,使得星系的位置保持稳定,甚至形成新的星系,从而抑制星系空洞的贯通.整体上暗物质空洞的演化要比星系空洞的演化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霞[2](2019)在《两星系团之间首次发现磁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刘霞)据英国《科学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首次在两个星系团之间“看到”了磁场,这一发现表明,宇宙中一些大尺度结构已被磁化。研究发现,这些磁场在星系团Abell(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6-11)

于浩然,张同杰[3](2018)在《中微子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非线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微子的特性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有叁类中微子,中微子振荡实验测量出不同中微子的质量平方差,表明中微子的质量总和不为零,并给出了中微子质量和的下限:0.05 eV。中微子质量对宇宙演化有着复杂的影响。在宇宙早期,中微子为相对论性粒子,作为辐射能量密度,从而改变了物质辐射的能量密度比。基于此效应,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给出了中微子质量总和的上限:0.2 eV。中微子在(本文来源于《现代物理知识》期刊2018年06期)

唐林,林伟鹏[4](2018)在《宇宙大尺度结构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宇宙的结构是由初始密度扰动发展而成的。在引力和宇宙膨胀的作用下,初始密度扰动不断增长,经过线性和非线性阶段,逐渐演化为现今的宇宙结构。在一个给定的宇宙学模型下,可以用一系列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宇宙中暗物质和重子物质的运动及演化历史。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随着算法的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最初几十个粒子的纯引力模拟到1010个粒子在秒差距量级的多体加流体动力学模拟,大量不同的数值模拟技术被用来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在这个过程中,数值模拟的分辨率和精度不断提高,模型中对重子物质物理过程的描述也越来越完善。这些模拟技术与观测结果相结合,使人们对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以及星系团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测的发展方向和设备研发。不同数值模拟结果在纯引力研究方面得到了较好的统一,但不同的星系模型使得流体模拟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天文学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赵成[5](2017)在《利用宇宙大尺度结构限制宇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宇宙大尺度结构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宇宙演化历史的探针,其演化包括由暗物质主导的结构形成过程,以及暗能量导致的宇宙膨胀。本文中,我们改进了利用星系巡天分析大尺度结构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对星系和宇宙巨洞的相关函数中的一个特征信号进行建模和测量。这个信号称为重子声学振荡,它是一把标准尺,可以用来测量宇宙的膨胀历史和几何性质。为了准确估计观测结果成团性质的误差,我们需要大量接近观测数据的模拟样本。本文介绍了两种两点和叁点成团统计都很精确的快速生成模拟样本的方法,即PATCHY和EZMOCK,它们采用的都是微扰论和非线性、随机性的暗物质晕偏袒模型。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暗晕质量与环境的关系,发现暗晕的质量不仅依赖于本地的暗物质密度,还与宇宙网状结构环境和暗晕的排斥效应有关。利用我们找到的这些关系,我们开发了一个叫做HADRON的工具,它可以为暗晕的空间分布样本分配质量。通过这一方法与暗晕丰度匹配技术,我们为重子振荡光谱巡天(BOSS)项目生成了数千组PATCHY模拟星系样本。此外,巨洞是宇宙中一些尺度为10-100h 1Mpc的大型低密度区域,本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一种新的宇宙巨洞定义和不依赖参数输入的巨洞探测工具。在对巨洞的半径进行一个筛选以后,我们能高效地从星系巡天中建立巨洞样本。在PATCHY模拟的帮助下,我们首次从数值模拟(约10-0-)和观测数据(在BOSS DR11数据中超过3-σ-)中探测到了宇宙巨洞的重子声学振荡信号。随后,我们对星系和宇宙巨洞的联合相关函数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用来测量BAO峰位的模型。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相对于从星系自身得到的结果而言,星系和巨洞的联合样本对重子声学振荡峰位的测量精度提高了 10%以上,等效于把星系巡天数据的样本量提高了 20%以上。而在BOSS DR12观测数据中,我们的方法对低红移样本(0.2<z<0.5)有11%的提高,但对高红移样本(0.5<z<0.75)没有提高,这与目前巡天体积下的统计涨落是吻合的。(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12-01)

杨圣[6](2015)在《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原初扰动非高斯性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探测和大尺度结构(LSS)巡天是两种研究宇宙演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高精度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实验和大尺度结构巡天可以对今天的宇宙学模型给出精确测量,比如宇宙曲率、暴胀模型参数和原初非高斯性等。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原初非高斯性揭示了在甚早期宇宙中引发大尺度结构的原初扰动的物理诱发机制,有效地对不同暴胀模型进行区分,是研究甚早期宇宙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大尺度结构巡天的数据被系统误差严重污染,如大气视宁度、天光背景等,这些误差导致由大尺度结构巡天数据给出的原初非高斯的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大尺度结构巡天数据的系统误差消除和它对限制宇宙原初非高斯性的改善,对更好地了解甚早期宇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文学进展》期刊2015年04期)

杜小龙[7](2014)在《EiBI理论中的宇宙学涨落及大尺度结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Banados和Ferreira在Eddington理论和Born-Infeld模型的启发下,提出了一种新的引力模型Eddington-inspired Born-Infeld (EiBI)理论。该理论在真空中等价于广义相对论,但是当存在物质场时,会呈现出一些非常有趣的性质。在EiBI引力理论中,宇宙的密度存在一个有限的最大值,因而初始奇点可以被避免。并且,一些工作还指出,在没有相互作用的粒子的非相对论坍缩过程中,也不会出现奇点。甚至,该理论还有可能作为暴涨理论的一种替代理论,解决一些宇宙学难题。比如,在最近Macarena Lagos等人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在EiBI理论中,我们不需要引入暴涨就可以得到一个几乎尺度不变的原初功率谱。而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EiBI理论是否真的如其最初提出的那样,能够解决宇宙初始奇点的问题;(2)EiBI理论是否可以和现今的观测相符。首先,我们从EiBI理论下的作用量和场方程出发,推导出宇宙学线性涨落方程,并将方程按照标量、矢量、张量分解。对于κ>0和κ<0(κ为EiBI理论中额外引入的参数)两种情况,分别求解涨落方程的渐进解析解,并分析解的行为。我们发现,对于κ>0,当宇宙密度趋于最大值(t→-∞)时,张量涨落和波数非零的标量涨落是不稳定的,矢量涨落和波数为零的标量涨落是稳定的;而对于κ<0,当宇宙密度趋于最大值(t→0)时,标量、矢量、张量涨落均不稳定。因此从线性涨落来看,宇宙最初的奇点似乎依然不可避免。但是,在宇宙极早期,涨落很大,线性涨落理论已经不再适用,如果考虑高阶效应,这种不稳定的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然后,我们利用先前得到的线性涨落方程,进一步分析涨落的演化以及一些可观测效应。我们重点分析了与观测最相关的标量涨落部分,讨论了EiBI理论中的大尺度结构形成。我们发现,当波数κ比较大时,EiBI理论会偏离广义相对论,这种偏离造成在早期演化中,物质密度涨落的增长变快或着减慢,并最终影响到后期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我们计算了EiBI理论中的积分Sachs-Wolfe效应,发现它对于宇宙微波背景的各向异性角功率谱的贡献与ACDM模型下的几乎不可分辨,因此并不会与实验观测相违背。此外,我们还计算了线性物质功率谱,发现当κ≥0.1hMpc-1时,EiBI理论的结果偏离广义相对论,并且随着κ的增大,偏离会增加。因此在未来,我们有可能利用一些星系观测的数据来检验EiBI理论。(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崔伟广[8](2011)在《修改引力宇宙学下的大尺度结构非线性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修改引力论在非线性尺度上的表现。现在已经存在很多修改引力论的模型,如f(R),DGP,Mond等,但是在工作中并没有使用别人已经提出的修改引力论方法,因为首先不可能去对所有的修改引力论模型都进行研究;其次重点研究的是修改引力对于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在非线性尺度上的影响,而各种修改引力论对于物质聚集的影响是相似的,都可以通过一个参数表达出来。因此笔者提出一种修改引力论的方法,引进了一个简单参数ζ。这个参数ζ定义为G_(eff)/G/-φ/Ψ,这里G_(eff)是有效牛顿常数,G是牛顿常数,φ和Ψ则是时空度规的标量扰动方程中的两个势。这个ζ参数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修改了物质粒子受到的加速度,加大或者减小这个参数会相应地改变物质粒子的加速度,进而会加快或者减慢大尺度结构的形成。这种对大尺度结构在线性尺度上的影响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但是大尺度结构的非线性增长无法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现在只有借助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该文修改了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数值模拟程序GADGET-2,加入了ζ参数。在进行数值模拟之前,首先检验了数值模拟的质量分辨率、模拟尺度,以及初始红移对最终物质功率谱的影响,并且证实修改后的GADGET-2程序是正确的。设定不同ζ参数的值,ζ=0.8,0.9,1.0,1.1,1.2,1.5,这里ζ=1.0对应标准宇宙学,然后对每个ζ值运行了一组数值模拟。为了减少数值效应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并且突出显示修改引力论在非线性尺度上的表现,没有简单直接地使用不同ζ值物质功率谱来做比较,而是精巧地设置不同ζ值的输出红移,使不同ζ值在其对应的输出红移处有相同的线性功率谱,并且最终使用了ξ=ζ≠1.0/ζ=1.0这个比值参数来研究修改引力论在非线性尺度上的表现。通过宇宙学尺度上的数值模拟和高精度的小波物质功率谱方法,我们研究了ζ参数对物质在非线性尺度上增长的影响。通过ξ这个参数,在线性功率谱相同的时候,比较了不同ζ参数的功率谱在非线性尺度上相对于标准宇宙学模型的偏离。得到重大的发现:大尺度结构在非线性上的增长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较大的ζ参数加大了物质粒子的加速度,进而在线性和非线性尺度上都加快了结构形成,反而是在线性功率谱相同的时候,较大值的ζ给出了较小的非线性功率谱。这个发现也证明HKLM假定的不正确,从而证明基于这个假定的功率谱拟合公式(PD96,Smith2003)不适用于修改引力论,直接将这些功率谱拟合公式推广到修改引力论是不正确的。基于这个ζ参数的修改引力论模型,利用一系列的数值模拟的结果,为修改引力论提出了一个新的拟合公式。这个新的拟合公式不是对现有的这些拟合公式做推广,而是借助于标准宇宙学下的非线性功率谱,通过几个简单的参数就可以得到对应不同ζ值的非线性功率谱,而且其精度保证在5%以内。利用这套数值模拟的结果,我们进而研究ζ修改引力论下的本动速度场的功率谱、暗晕的质量方程,以及暗晕的性质。这些工作为我们从观测上区分修改引力论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天文学进展》期刊2011年02期)

田海俊[9](2010)在《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分布与虚拟天文台环境下数据统一访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学位论文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研究:重子声波振荡的红移畸变效应、星系大尺度红移巡天样本的选取、虚拟天文台环境下异地异构天文数据联合访问系统的任务调度研究。前二者属于天文学的科学理论研究,而后者旨在创建一个数据密集型网络化天文研究平台,属于信息技术与天文数据交叉领域的研究。红移畸变是一种观测效应,由于星系的本动速度,导致求算距离存在偏差,距离上的偏差将直接影响星系的成团性。在大尺度上红移畸变呈现一种压扁的线性效应,而在小尺度上它却呈现一种翻转拉伸的非线性效应。这两种效应在星系的两点相关函数上可以清晰看到。关于这两种效应如何影响大尺度结构的观测,特别是重子声波振荡,论文分别从解析理论、模拟和实测叁个角度展开研究,并对模拟和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从红移畸变的线性理论出发,分别求算了视线方向、垂直视线方向以及全角平均上的相关函数,并且推算了叁维、二维以及一维情况下相关函数的协方差。解析研究表明:在视线方向上,红移畸变的线性效应对重子声波的峰值信号有一种锐化放大效应,但同时畸变效应会将视线方向上的相关函数推向负值区域。在远离视线的方向上这种锐化放大效应有消弱的趋势,在垂直视线方向上锐化放大的效应最弱,同时将相关函数推向更高的正值区。由此可见,红移畸变的线性效应有利于测量视线方向上的重子声波振荡。接着本文通过两种模拟样本的分析对解析理论上的发现进行了验证,一种样本是Millennium模拟(简称MS),它的体积较小(尺寸为500Mpc/h),但分辨率较高(大约2Mpc/h的分辨率)。另外一种样本是一套基于particle-mesh(简称PM)算法生成的100个暗物质模拟样本,这种样本的体积较大(尺寸为1024Mpc/h),但分辨率较低(约4Mpc/h的分辨率)。对于这两种模拟样本,本文利用切片的方法,分别求算出了它们在实空间和红移空间两种情况下的二维相关函数。对比发现,红移畸变的线性效应的确锐化重子声波振荡的峰值信号,而红移畸变的非线性效应会模糊相关函数上的结构特征,甚至在远离视线方向也是如此。这意味着有效地消除红移畸变的非线性效应,对BAO的测量非常重要。从误差上来看,视线方向上的相关函数相对全角平均情况下误差略微变小。最后对SDSS DR7的主星系样本(MGS)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将该实测样本分割成660个厚2.5度的切片,通过分析二维相关函数,我们在视线方向上探测到了明显的峰值信号。通过Mexican-hat小波变换估算出该信号的显着水平(significance)约为4.0σ。然而在大约170Mpc/h的地方同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意外峰值信号,研究发现该峰值信号来自于含有"Great Wall"高密度区,通过剔除"Great Wall"可以有效消除该意外的峰值信号。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成团性分析误差反比于巡天体积的平方根。要获得更精确的信号必须拓展更大更深的巡天,我国建造的4米级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河外星系巡天就是这样一种红移巡天。LAMOST在进行正式巡天之前,需要根据科学目标挑选出巡天样本。本文第二部分主要研究LAMOST星系巡天的特色星系选源的问题。目前普遍认为研究大尺度结构有两种理想的探针,分别为亮红星系和发射线星系。本文分别从4000A的跳变和912A的Lyman跳变两种技术出发,详细讨论了根据颜色和流量限制来挑选高红移亮红星系和发射线星系的方法,并根据这些方法为LAMOST挑选了几种测试样本。通过对Hubble分类中的七类星系进行大量光谱合成模拟发现,星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光谱上4000A的跳变会越来越明显,912A的Lyman跳变越来越弱,在E型或S0型(两类星系SED非常接近)Lyman跳变最弱;相反,随着年龄的减小,Lyman跳变越来越强,4000A跳变越来越弱,Im型星系的Lyman跳变最强,但是其4000A的跳变尚清晰可见。根据上述的结论,年老的亮红星系的选择,4000A的跳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Lyman跳变技术几乎不可用;而对于高红移的发射线星系,Lyman跳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对于0.5<z<1.0的发射线星系的选择,Lyman跳变技术必须基于UV波段的测光数据,地面上的望远镜无法提供UV波段的数据,只能通过太空望远镜获取,代价较高。在Lyman跳变技术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如没有UV波段的数据时,4000A跳变也可以作为挑选发射线星系的方法。多波段上望远镜口径的不断提升、CCD和光纤技术的普遍应用将全球的天文事业带入了数据富裕的时代。然而,天文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又为数据的存储、访问、计算等能力不断带来新的挑战。虚拟天文台是顺乎时代要求而被提出的,它尝试基于先进的IT技术将全球的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无缝透明地汇聚于天文学家的指尖。异地异构海量数据的联合访问是虚拟天文台近年来的核心问题之一。为解决该问题,中国虚拟天文台团队自己设计并开发出了一套数据访问系统(简称VO-DAS),该系统是一个由多个模块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本人主要参与了VO-DAS任务调度的设计与实现工作,论文第叁个主题围绕该工作展开研究。分别讨论了基于WSRF的任务调度逻辑、Session机制、生命周期的控制等问题。反复试验表明,WSRF框架可以有效实现VO-DAS的任务调度需求。论文最后还对VO-DAS将来功能扩展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主要提供了叁种方法,每种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我们认为根据不同的功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是一种最佳的功能扩展方案。(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0-09-01)

庐宜[10](2010)在《宇宙大尺度结构的Log-Poisson非高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研究了宇宙中性氢物质密度场和类星体Lyα吸收谱的发射流量的log-Poisson等级结构模型。最近的研究发现,在尺度范围从非线性演化到扩散尺度,宇宙重子物质的速度场和物质密度能够由She-Leveque’s尺度方程很好的描述,而S-L方程又来自于log-Poisson等级结构。由于宇宙中电离氢和总氢的物质密度比在空间中并非均匀统一的,中性氢成分的物质密度场不再显示出与整体重子流物质完全相同的图象。然而,我们的研究显示,利用ΛCDM宇宙流体力学模拟样本所得到的结果,证实中性氢物质密度场仍然能够很好的由log-Poisson等级结构模型描述。接着,我们研究了类星体Lyα吸收谱发射流量场。由于红移畸变效应,Lyα发射流量扰动不再能显示所有log-Poisson等级结构特性。但是,一些由log-Poisson等级结构预言的非高斯特性不受到红移畸变的影响。我们首先利用红移在2.5处的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类星体Lyα吸收谱来验证这些预言。所有的由观测数据给出的结果,包括β等级结构,高阶变量和尺度-尺度相关都可以很好的与log-Poisson等级结构模型的预言相符合。我们同样研究了在红移尺度z~5 - 6的IGM的非高斯特性,使用的样本依然为ΛCDM宇宙流体力学模拟样本,和类星体Lyα吸收谱观测样本。我们的研究显示无论是中性氢的物质密度场,还是Lyα吸收谱发射流量扰动场都具有相同的,由log-Poisson等级结构模型预言的非高斯特性。这一非高斯特性依赖两个无量纲参数β和γ,它们分别代表了随机场的间歇性和独立性。我们发现从红移范围z = 4.9到z = 6.3的类星体Lyα发射流量的非高斯特性可以由统一宇宙UV背景下的流体力学模拟样本重建。虽然Gunn-Peterson光深及其方差在这一范围内经历了强烈的演化,但随机场间歇性,即参数β的值在红移范围5 - 6内则几乎不依赖于红移。更有趣的是,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较,我们发现类星体Lyα吸收谱的间歇性在物理尺度0.1 - 1 h~(-1)Mpc在红移5-6内,与在物理尺度1 - 10 h~(-1)Mpc内在红移2 - 4内的间歇性相同。考虑到金斯尺度在z~5时小于0.1 h~(-1)Mpc ,而在红移z~2的时候约为1 h~(-1)Mpc,所有的结果显示,在高红移和低红移的非线性演化将导致宇宙重子流的状态类似于一个由log-Poisson等级结构产生的完全发展的湍流。我们利用Lyα发射流量样本比较了log-Poisson等级结构模型和被广泛熟知的log-normal模型。后者被发现在高阶的时候产生了过强的非高斯性,而log-Poisson等级结构模型能够很好的符合观测数据。Log-Poisson非高斯特性总体来说对宇宙UV背景的不均匀性敏感。虽然现有的高红移类星体光谱样本还只是中等分辨率的,我们仍然发现Lyα吸收谱发射流量所得到的结果并不青睐于非均匀的宇宙UV背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0-06-01)

宇宙大尺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科技日报北京6月10日电 (记者刘霞)据英国《科学新闻》周刊网站近日报道,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撰文指出,他们首次在两个星系团之间“看到”了磁场,这一发现表明,宇宙中一些大尺度结构已被磁化。研究发现,这些磁场在星系团Abel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宇宙大尺度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赵飞,罗煜,韦成亮.宇宙大尺度结构空洞的演化研究[J].天文学报.2019

[2].刘霞.两星系团之间首次发现磁场[N].科技日报.2019

[3].于浩然,张同杰.中微子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非线性效应[J].现代物理知识.2018

[4].唐林,林伟鹏.宇宙大尺度结构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8

[5].赵成.利用宇宙大尺度结构限制宇宙学[D].清华大学.2017

[6].杨圣.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原初扰动非高斯性研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5

[7].杜小龙.EiBI理论中的宇宙学涨落及大尺度结构形成[D].兰州大学.2014

[8].崔伟广.修改引力宇宙学下的大尺度结构非线性演化[J].天文学进展.2011

[9].田海俊.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分布与虚拟天文台环境下数据统一访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10].庐宜.宇宙大尺度结构的Log-Poisson非高斯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观测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从宇宙诞生后的原始密度差异说9 宇宙起源频谱仪外形暴胀宇宙模型中的时空演化图,纵轴是...一:5宇宙学参数:几多位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于

标签:;  ;  ;  ;  ;  ;  ;  

宇宙大尺度结构论文_赵飞,罗煜,韦成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