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磊[1]2016年在《改良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征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改良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与经典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征的短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和探讨治疗肩峰撞击征的改良手术技术。资料与方法:选取2009-2013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患者48例,其中接受改良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的患者23例(A组),接受经典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的患者25(B组)例。两组患者均有长期肩峰下区域疼痛病史,在体格检查、特殊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符合肩峰下撞击征的诊断。两组病例均接受过严格的3-6个月保守治疗,术前症状无缓解。经典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手术方法是手术时关节镜从主后入路进入,器械从外侧入路即肩峰中外侧入路操作完成肩峰下减压。改良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增加了肩峰下前入路,在叁个通道下完成肩峰下减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平均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最短12个月,最长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A、B两组术前术后Constant总分及各项子评分(疼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主动活动范围评分及肌力评分)对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除肌力外的其他各项子评分及Constant总分术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及开放性肩峰下减压术都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早期即可开始功能练习等优点。2.改良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较经典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有肩峰下表面及肩峰下软组织清扫更彻底、肩峰打磨更平滑,成形更充分、提高了肩峰撞击征合并肩袖损伤等寄发病变镜下检出率等优点。改良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及经典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近期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刘明东, 刘国太, 佟杰[2]2018年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8月,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34~68岁,中位数53岁;左肩20例,右肩2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根据Neer分期,Ⅱ期28例、Ⅲ期18例;均在门诊接受3~6个月非手术疗法治疗,症状无缓解。病程1~8个月,中位数6个月。术后观察肩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2.18±10.17)min,术中出血量(110.23±11.29)m L,住院时间(5.41±1.50)d。术后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量表评分由术前(48.59±4.08)分升高至(88.54±5.28)分。参照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术后1个月,优24例、良19例、可2例、差1例;术后3个月,优26例、良19例、可1例。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感染得到控制;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创伤较小,手术和住院时间短,能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秦泗通, 王晖[3]2015年在《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考察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系统RandA 1.0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前肩峰成形术治疗,改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改良组术后X线片显示肩峰成形充分,且其局部骨质经术中打磨后显示为暗区;术后随访平均(9.64±3.92)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标准(ASES)评分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标准(UCLA)评分均较术前获得显着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改良组的评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优良率为93.75%,对照组优良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将该术式作为临床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术式。
崔卫国[4]2011年在《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探讨其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4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SD)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右肩28例,左肩8例。患者平均年龄49.9岁(32岁到65岁)。根据Neer分型,肩峰下撞击征Ⅰ度损伤2例,Ⅱ度损伤16例,Ⅲ度损伤18例.根据UCLA评分标准,术前本组病人的评分平均为16.14±2.10分。Neer撞击征阳性28例,60o~120o疼痛弧试验阳性25例。28例Neer撞击征阳性者均用1%利多卡因10ml作肩峰下间隙封闭试验,疼痛均消失或明显减轻。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片、腋位片及冈上肌出口位片,根据Bigliani等肩峰形态分型标准,平坦肩峰4例,弧形肩峰24例,钩状肩峰8例。31例行肩关节MRI或MRA检查。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的手术方法如下:肩峰外侧入路入刨刀及射频,切除肩峰下滑囊,射频切断或部分切断喙肩韧带并对出血点进行烧灼止血;肩峰外侧入路入磨钻,磨平肩峰前缘,后入路入磨钻,将已切除部与未切除部之间的嵴磨平;探查肩锁关节,如有增生的骨赘,则用磨钻去除之;肩袖全层撕裂或滑囊侧部分撕裂者,使用锚钉行镜下缝合。术后早期行肩关节功能练习。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个月~56个月,平均为25.9个月。术后25.9个月平均评分为31.67±2.47。患者术前评分平均为16.14±2.10分。手术前后行自身t检验,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37.08,P<0.01)。6例达到优(Excellent),25例达到良(Good),5例达到可(fair),所有患者均恢复日常生活及运动,优良率86.1%。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肩峰下通道狭窄,当肩关节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进而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主要应综合术前病史、体格检查、X线摄片、肩关节MRI作出诊断,再结合术中具体的镜下病理改变,决定手术方案。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其具有创伤小、直观、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早期即可开始功能练习等优点,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
傅团结, 李光友, 纪树青[5]2016年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和肩峰下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观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经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和肩峰下封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中选取68例进行研究,并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34例,经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和B组(34例,经肩峰下封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经比较,两组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UCLA评分均明显提高,且A组均明显优于B组,组间各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和肩峰下封闭治疗比较,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更显着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更有效可靠的治疗措施。
胡晓晖, 郝跃东, 张鹏, 赏后来[6]2016年在《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病例,均行肩关节镜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记录患者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UCLA),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UCLA评分总分为(16.00±2.36)分,术后3月UCLA评分总分为(29.04±1.63)分,术后6月UCLA评分总分为(30.95±1.69)分。术后3月UCLA评分总分与术前UCLA评分总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UCLA评分总分与术后3月UCLA评分总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主流方法,短期内可以取得非常确切的疗效。
刘晓潭, 田林强, 贾金岭, 王宏伟[7]2015年在《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探讨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 2006年8月-2012年12月,对32例(32肩)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患者采用关节镜治疗,所有术前均采用MRI检查及冈上肌出口位X线检查,并根据UCAL(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术中关节镜下切除肩峰下滑囊、肩峰前下外侧部分及增生骨赘以及喙肩韧带,扩大肩峰下间隙,术后定期随访并再次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优(34~35),良(28~33),可(21~27),差(≤20)。根据患者术前、术后评分进行自身t检验。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术后UCAL评分优18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手术前后自身t检验结果差异有显着性。结论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白净[8]2014年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鸡尾酒局部注射与传统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随机前瞻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鸡尾酒局部注射与传统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短期疗效进行对比,为肩峰撞击综合征提供较为新颖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诊断明确、符合手术指征的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29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注射组与传统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即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鸡尾酒局部注射治疗组15例和传统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组14例。术前进行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Angeles)评分及VAS(Visual Analogue Score)疼痛评分。所有患者均长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肩部疼痛,且全部存在夜间痛,个别患者存在外伤史。均接受过正规非手术治疗半年以上无效。术前对患者拍摄肩关节正位、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发现29例患者均为Ⅲ型肩峰,其中4例同时存在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同时行肩关节MRI检查,充分排除冻结肩、Ⅱ度以上肩袖损伤等其他相似疾病。两组患者的手术步骤都采用常规的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注射组患者手术操作结束后应用鸡尾酒(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罗哌卡因注射液18ml、肾上腺素注射液0.25ml、酮咯酸氨丁叁醇注射液30mg、曲安奈德注射液10mg、玻璃酸钠注射液2ml)分别注入肩峰下间隙及关节腔中。术后为避免出现粘连立即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两组患者术后1天、1周进行VAS疼痛评分;3周、6周、12周、6个月分别进行UCL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对两组各阶段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9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随访均超过6个月。根据UCLA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对患者肩关节进行系统评估。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评分进行自身的t检验,结果提示术后评分优于术前(P<0.05);术后1天、1周、3周、6周两组患者评分的组间对比行t检验,结果各项评分对比,注射组均优于传统组(P<0.05);术后12周、6个月两组患者评分组间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注射组术后1周与传统组术后3周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注射组术后6周与传统组术后12周UCLA评分对比显示注射组与传统组无差别(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是一项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联合鸡尾酒关节腔内注射,可在短期内有效的抑制炎性反应,减轻疼痛,缩短康复病程。但术后12周,患者炎性反应逐渐消失,两种治疗方式均达到满意疗效。
王勇, 徐友高[9]2014年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通过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32例。结果 32例获得随访16~20个月。术前Constant评分平均38.4分,UCLA评分平均13.4分;术后Constant评分平均89.9分,UCLA评分平均33.2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在疼痛、活动范围、屈肘、肌力及功能恢复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通过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高文波, 王义隽[10]2017年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在肩峰撞击征治疗中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东莞市东城医院笔者收治的肩峰撞击征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相比较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得以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肌力评分、主动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疼痛评分均得以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峰撞击征治疗中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改良关节镜肩峰下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征疗效分析[D]. 邵明磊. 吉林大学. 2016
[2].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J]. 刘明东, 刘国太, 佟杰. 中医正骨. 2018
[3]. 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秦泗通, 王晖.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4]. 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探讨[D]. 崔卫国. 河北联合大学. 2011
[5].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和肩峰下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对比观察[J]. 傅团结, 李光友, 纪树青.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6]. 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胡晓晖, 郝跃东, 张鹏, 赏后来.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6
[7]. 关节镜下改良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 刘晓潭, 田林强, 贾金岭, 王宏伟. 中国内镜杂志. 2015
[8].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联合鸡尾酒局部注射与传统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随机前瞻有效性研究[D]. 白净. 大连医科大学. 2014
[9].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J]. 王勇, 徐友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10].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撞击征的效果分析[J]. 高文波, 王义隽.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标签:外科学论文; 关节镜论文;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论文; 肩关节论文; 肩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