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泥炭沼泽重要分布区,同时也是我国唯一的地带性多年冻土分布区,位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分布区的南缘;且该区处于中高纬度季风边缘地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但由于缺少对该区泥炭地发育过程中区域气候变化、植被演替等的深入认识,使得该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泥炭地发育的影响仍不明确。为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过去3000年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本研究选取图强泥炭地(TQ,52°56′34.62"N,122°51′17.46"E,481 m a.s.l.)作为研究对象,挖取深度为77 cm的泥炭剖面,并沿黑龙江流域采集不同类型的表层土壤孢粉样品共计80个(包括50个湿地、21个林地和9个草地)。基于AMS 14C测年方法、孢粉学分析方法、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冗余分析(RDA)和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WA-PLS),重建了大兴安岭北部过去3000年以来植被和气候的变化历史,同时将研究结果与东亚夏季风区域其他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进而探讨了过去3000年以来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可能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剖面孢粉组合特征揭示图强泥炭地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的植被演替过程:3300-1150 cal yr BP,图强泥炭地优势植被主要为莎草科(Cyperaceae)草本群落,伴有少量蒿属(Artemisia)和禾本科(Poaceae),周边山地生长着以松(Pinus)和桦(Betula)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1150-600 cal yr BP,周边山地的松林开始扩张;600-300 cal yr BP,松林减少,灌丛入侵,泥炭地植被由草本群落逐渐向杜鹃花科(Ericaceae)为主的灌木群落过渡;300cal yr BP至今,泥炭地优势植被主要为杜鹃花科灌木群落,周边山地的松林持续减少,桦木次生林明显增加。(2)结合各表土样点的现代气候参数(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基于孢粉分析和WA-PLS定量重建的古气候记录了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小冰期(Little Ice Age)和现代暖期(Current Warm Period)。过去3000年以来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降水主要受东亚夏季风的影响。3300-1150 cal yr BP,气候相对暖湿;1150-600 cal yr BP,气候变凉;600-300 cal yr BP,气候转冷偏干,对应小冰期;300 cal yr BP至今,气候逐渐转暖偏湿,后期进入现代暖期。(3)600 cal yr BP以来,松林急剧减少,桦木次生林明显扩张,指示小冰期后人类活动逐渐增强(选择性砍伐、建造房屋、生火取暖等),研究区植被演化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国内会议
作者: 韩冬雪,王国平
关键词: 大兴安岭地区,泥炭地,孢粉
来源: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十届二次学术年会 2019-10-11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
单位: 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分类号: Q913.84;P467
DOI: 10.26914/c.cnkihy.2019.073745
页码: 43
总页数: 1
文件大小: 475k
下载量: 1
相关论文文献
- [1].评罗尼·埃伦布卢姆《东地中海的崩溃:气候变化与东方的衰落(950-1072年)》[J]. 全球史评论 2016(02)
- [2].干旱——中世纪暖期的无声杀手[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01)
- [3].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05)
- [4].青藏高原北部太阳辐射影响的晚全新世温度变化[J]. 科学通报 2013(17)
- [5].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6].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夏季风降水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07)
- [7].Heat budget analysis in three typical warm periods simulated by FGOALS-s2[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6(02)
- [8].黄河上游地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模拟重建[J]. 干旱区地理 2013(06)
- [9].3500年来祁连山中段天鹅湖岩芯记录的沉积环境变化[J]. 沉积学报 2018(03)
- [10].中世纪温暖期升温影响中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文献证据[J]. 第四纪研究 2014(06)
- [11].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显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分析[J]. 冰川冻土 2009(06)
- [12].光释光测年揭示浑善达克沙地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 第四纪研究 2012(03)
- [13].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水灾灾害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17(02)
- [14].唐朝末年以来广西柳州干湿变化及人类活动演变[J]. 热带地理 2018(04)
- [15].福建仙山盆地泥炭沉积色度及其环境意义[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16].过去千年中国东部气温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09)
- [17].2019年第7期要目[J]. 地球科学进展 2019(06)
- [18].滇中阳宗海流域过去12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J]. 生态学杂志 2020(06)
- [19].过去1000年气候模拟比较和机制分析[J]. 第四纪研究 2009(06)
- [20].中世纪暖期气候研究综述[J]. 中国沙漠 2009(01)
- [21].藏南羊卓雍错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的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07)
- [22].近千年来三个气候特征时期东亚夏季风的模拟对比[J]. 地球科学进展 2010(10)
- [23].中世纪暖期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特征与成因的模拟对比[J]. 地理研究 2016(09)
- [24].近千年来中国气温模拟与重建资料的对比分析[J]. 第四纪研究 2011(01)
- [25].过去千年3个特征期气候的FGOALS耦合模式模拟[J]. 科学通报 2011(25)
- [26].中世纪暖期渤海沿岸内涝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以北京延芳淀为例[J]. 地球环境学报 2014(06)
- [27].云南北海湿地沉积物记录的过去2050年气候演化及对区域人类文明的影响[J]. 沉积学报 2020(05)
- [28].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2(01)
- [29].新疆罗布泊地区中世纪暖期及前后的气候与环境[J]. 科学通报 2008(16)
- [30].涠洲岛珊瑚礁近千年的发育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热带海洋学报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