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阵列论文-曾舒帆,李亚娟,陈万才,张自长

线圈阵列论文-曾舒帆,李亚娟,陈万才,张自长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圈阵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磁感应,测试阵列,磁场测试系统,磁感应分布

线圈阵列论文文献综述

曾舒帆,李亚娟,陈万才,张自长[1](2019)在《磁感应线圈磁场分布测试阵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磁感应线圈磁场分布测试阵列及测试系统,该阵列包括:L×M×N个阵列元,阵列元通过连接杆连接,每一个阵列元包括:无线收发器及同心设置的固定环、旋转环和PCB线圈板,该阵列用于测量特定区域的磁场分布情况以及各个位置的磁场强度。(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熊慧,高毅娟,刘近贞[2](2018)在《基于经颅磁刺激的线圈阵列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中线圈阵列空间位置的排布方法,以实现大脑内任意位置的定点磁聚焦。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线圈阵列设计方法,选择球形大脑内3个不同位置的靶点,经理论计算得到各个阵列结构中每个线圈的空间位置参数。其次,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的线圈阵列在大脑中的磁场分布。结果利用所提出的线圈阵列设计方法实现了任一靶点处的磁聚焦。同时,随着阵列中线圈尺寸的变化,靶点磁场的聚焦性和刺激强度存在一个平衡关系,需要综合考虑两者来选择合适的线圈尺寸。结论本文提出的线圈阵列设计方法为经颅磁刺激中定点磁聚焦提供了新的方案,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空间中任意位置的定点磁聚焦。(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徐雅洁,郁朋,吴振洲,杨晓冬[3](2018)在《Halbach阵列磁体中阵列线圈主动匀场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Halbach阵列磁铁具有其体积小,场强高,漏磁小等优势,在核磁共振中具有重大应用潜力~([1]),但均匀度差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利用主动匀场来改善均匀性。传统基于球谐函数分解的主动匀场设计,由于线圈间存在干扰,匀场耗时、难度大,且占用空间大,并不适用于小型化磁共振设备。阵列线圈技术利用分布在一个平面上的多个线圈实现高阶匀场,具有体积小,准确度高等优势~([2])。本文讨论阵列线圈技术在Halbach磁体中的匀场应用。(本文来源于《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2)

刘柱[4](2018)在《基于阵列线圈磁耦合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7年磁耦合共振(Magnetically Coupled Resonance,MCR)无线能量传输(Wier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被提出,它是利用两个高品质因子谐振线圈的近场磁场特性,实现耦合共振传输能量。与感应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比,它具有更高的传输距离和能量传输效率;与辐射方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比,它向外辐射能量很小。因此,该技术被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广泛关注,并对其原理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例如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智能家居的无线供电、植入式医疗设备的无线充电、可穿戴设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的应用。目前,虽然在它的一些关键技术和难点上,它的研究和攻关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提高强耦合区和弱耦合区的能量传输效率,减小收发线圈之间相对位置变化(Lateral Misalignment)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即接收平面上效率的均匀分布化),减小收发线圈轴线之间角度θ变化(Angular Misalignment)对系统的影响(即接收线圈的可旋转性)。但是,这些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与开发。因此,本论文推导了叁线圈和四线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计算公式,然后研究了平面螺旋线圈的匝数、线间距、线径宽度对品质因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将它们做为阵列单元来设计新颖的阵列线圈结构,并提出了优化流程;而后利用等效电路理论和磁场分布解释阵列线圈MCR-WPT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平面阵列线圈、立体阵列线圈、可重构模块阵列线圈MCR-WPT系统的优化设计。具体如下:首先,本论文介绍了四线圈MCR-WPT系统的基本结构,利用耦合模理论分析其能量传输机理,然后通过电路理论指出2-线圈和四线圈WPT系统之间的本质区别。接着计算了叁线圈和四线圈MCR-WPT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公式,并讨论线圈结构与品质因子的关系、提出相应的优化流程,最后以它们作为后续阵列线圈的阵列单元,为后续阵列线圈MCR-WPT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接着,本论文讨论了传统阵列线圈和平面阵列线圈MCR-WPT系统的性能,然后提出“8”字型平面阵列线圈和多层PCB结构的3×3平面阵列线圈MCR-WPT系统。它们扩大了能量传输覆盖面积,获得了能量传输效率分布均匀的能量接收平面,提高了接收线圈(即被充电电子产品如手机)的可移动性(Lateral Misalignment)。并着重通过等效电路分析“8”字型平面阵列线圈MCR-WPT系统能量传输效率分布均匀的原因,由实验结果和Ansoft 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HFSS)的仿真结果对比,并与传统阵列线圈MCR-WPT系统的测试数据进行对比,证明它们能提高系统能量传输效率分布的均匀性和接收线圈的可移动性,并将两个平面阵列线圈组成一个无线充电桌面,为LED台灯、蓝牙音箱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无线供电。然后,论文继续探索研究基于立体阵列线圈的MCR-WPT系统。设计了一个基于L型阵列发射线圈的MCR-WPT系统,通过增加一个垂直于发射和接收线圈的谐振线圈,从而提高强耦合区和弱耦合区的能量传输效率,并提出了相应的等效电路模型和优化方法,同时将结果与HFSS和Agilent ADS等电磁仿真软件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该等效电路模型和优化方法的正确性。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基于Magnetic-Tank阵列发射线圈的MCR-WPT系统,分析它的磁场分布,然后对其工作原理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该系统解决了接收线圈自由旋转的问题(Angular Misalignment)。因此,根据以上立体阵列线圈MCR-WPT系统的实验结果,证明它们可以根据实际应用提高能量传输性能。随后,论文又提出一种形状可重构的模块阵列线圈MCR-WPT系统,它可以用于多种无线充电的应用。通过分析该系统在不同应用情况下的磁场分布,从而形象地阐述其工作机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不需要改变匹配和谐振电容值的前提下,不仅能够实现接收线圈的可移动性,而且增加接收线圈的形状变化以适应接收负载设备的变化。同时,它还能通过改变发射和接收模块的组合,满足不同无线能量传输应用的要求。其实验结果也进一步证明该系统能提高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应用能力。最后,论文对上述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后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发展进行简单讨论。(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9-15)

李天博,尹玉瀚,李洋洋[5](2018)在《基于涡流效应的线圈阵列传感器设计与神经网络检测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混凝土内部检测方式,只能测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而无法同时对钢筋直径进行有效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涡流阵列的新型检测装置。使用ANSOFT仿真软件对检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检测模型对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以及钢筋直径具有较好的响应效果。通过BP神经网络建立了线圈信号和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之间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基本满足精度要求,弥补了传统涡流检测仪器无法同时完成对保护层厚度与钢筋直径测量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无损检测》期刊2018年07期)

邓立新[6](2018)在《使用阵列射频线圈的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边核磁共振因其结构开放、便携性、能够实现无损测量等优势,在工程现场测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闭合式磁体结构相比,虽然单边核磁共振具有上述优点,但是也牺牲了一定的信噪比:单边磁体的主磁场B_0均匀度较差、磁场强度较小,具有相对较低的核磁共振频率,因此单边核磁共振系统的信噪比较低。射频线圈作为射频激励和接收核磁共振信号的核心元件,其结构对核磁共振信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优化设计射频线圈成为提高单边核磁共振系统的信噪比的主要方式之一。阵列线圈在并行成像和高场强核磁共振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单一平面线圈相比,阵列线圈具有高信噪比的特点。阵列线圈通过信号组合技术将不同线圈的核磁共振信号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信噪比和信号采集速度,能够较大地提升单边核磁共振系统的效率。本文首先设计制作出一种半环形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该传感器不仅体积小、造价低,而且目标区域位于磁体外部,磁场分布呈弧形:弧面中心的磁场强度为172mT,对应的核磁共振频率为7.323MHz。在弧长为19.1mm、高度为20mm的弧面中的磁场均匀度为3‰,Z轴方向的梯度为0.51T/m。本文提出以阵列线圈在目标区域的总信噪比为优化参数的优化方法,设计出与单边磁场对应的双线圈阵列结构。得到最优的双通道阵列线圈结构参数:单个线圈的布线面积为12mm×14mm,线宽为0.5mm,线间距为0.5mm,匝数为5匝,两个线圈的中心距离为6.2mm,双线圈分别位于0.2mm厚电路板的两面。本文介绍了单边核磁共振实验中叁种射频线圈系统的电路结构,设计并制作了叁种电路结构的射频线圈系统和一种主动切换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的驱动输出波形的上升时间为300ns,下降时间为1.5us,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延时为500ns,可以实现快速驱动主动切换电路的功能。本文对叁种电路结构进行了核磁共振信噪比对比实验,发现收发一体电路进行实验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的信噪比要高于被动切换电路和主动切换电路得到的核磁共振信号的信噪比。采用信噪比最优的收发一体电路结构进行了阵列线圈与单一线圈的信噪比对比实验,最终发现双通道阵列线圈相比单个线圈的最大信噪比提高了14.8%,证明通过阵列线圈提高单边核磁共振系统信噪比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增加阵列线圈的通道数目进一步提高单边核磁共振系统的信噪比。(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杨龙成,孙连海,张娇,刘腊梅[7](2018)在《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磁聚焦线圈阵列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发射线圈阵列的良好磁场聚焦,设计两个等腰叁角形线圈新型阵列。用磁场矢量迭加原理分析影响线圈磁场分布的可调参数,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对具体可调参数进行优化计算,最终使得优化模型的磁场能量88.5%及以上聚集在半径为11cm区域内,磁场强度相对提高了67.5%。通过实物加工与性能测试比较,说明在误差范围内,理论可以代替实际磁场效果。结果表明:该线圈阵列通入合适瞬变电流后,对较小目标区域具有良好的聚焦特性,可以提高对埋地金属物质准确的检测与分辨。(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李华勇,曹双亮,王沛沛,陈美玲,路利军[8](2017)在《磁共振六通道线圈阵列的数字化仿真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多通道线圈阵列被广泛应用于磁共振成像,以提高图像的质量。针对局部感兴趣区域内的射频场优化,提出一种由不同尺寸单元构成的六通道线圈阵列,可优化盆腔组织中局部感兴趣区域内的射频场。使用宽度为10和20 cm的两种不同尺寸的线圈单元来构建六通道线圈阵列模型,并对其采用几何重迭法和电容网络法进行去耦,以及运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进行仿真和计算,分析和评估其在感兴趣区域内产生的射频场。仿真结果表明,在加载盆腔组织椭圆柱电磁模型情况下,提出的线圈阵列的去耦效果S12和S13分别为-27.19和-33.46 d B,在感兴趣区域内产生的射频场B+1强度平均值,比由宽度为15 cm的相同单元构成的常规线圈阵列高出约5.21%。由不同尺寸单元构成的六通道线圈阵列能够优化感兴趣区域内的射频场,为磁共振线圈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江涛,曹辉,郑敏军,赵政[9](2017)在《多通道经颅磁刺激线圈阵列的驱动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神经刺激技术,近年来在医学上被广泛使用。与传统单通道磁刺激线圈相比,多通道线圈阵列可以实现多点同步刺激、扫描刺激以及刺激模式的灵活切换,因此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线圈阵列驱动电路复杂、线圈间存在电磁耦合等难点,多通道线圈阵列的驱动与控制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该文基于8路独立导线构成的4×4直导线阵列,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多通道线圈阵列的驱动与控制电路。驱动电路主要包括充电电路和8路放电电路,用于在线圈阵列中产生脉冲电流;控制电路则主要用于切换刺激模式和控制脉冲电流的幅值及重复频率。通过仿真计算和实验测量,分析电磁耦合对脉冲电流波形的影响,验证了该驱动与控制电路可以实现线圈阵列在不同重复频率、不同刺激模式下工作,并且在理论上,线圈阵列下方3cm处的刺激强度足够达到脑细胞的兴奋阈值。(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22期)

李江涛,郑敏军,曹辉,赵政,张蕊[10](2017)在《用于深度经颅磁刺激的线圈阵列电场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多通道经颅磁刺激线圈阵列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以方形线圈、长直导线为基础,设计多通道线圈阵列布置方式,利用叁维电磁场仿真软件建立线圈模型,研究多通道线圈不同工作模式下线圈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探究辅助线圈对原有线圈阵列的影响,得到辅助线圈电流、相对位置与线圈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线圈聚焦度和刺激强度随着刺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适当引入辅助线圈可以显着提高线圈阵列的聚焦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S2期)

线圈阵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中线圈阵列空间位置的排布方法,以实现大脑内任意位置的定点磁聚焦。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线圈阵列设计方法,选择球形大脑内3个不同位置的靶点,经理论计算得到各个阵列结构中每个线圈的空间位置参数。其次,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的线圈阵列在大脑中的磁场分布。结果利用所提出的线圈阵列设计方法实现了任一靶点处的磁聚焦。同时,随着阵列中线圈尺寸的变化,靶点磁场的聚焦性和刺激强度存在一个平衡关系,需要综合考虑两者来选择合适的线圈尺寸。结论本文提出的线圈阵列设计方法为经颅磁刺激中定点磁聚焦提供了新的方案,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空间中任意位置的定点磁聚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圈阵列论文参考文献

[1].曾舒帆,李亚娟,陈万才,张自长.磁感应线圈磁场分布测试阵列[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

[2].熊慧,高毅娟,刘近贞.基于经颅磁刺激的线圈阵列设计方法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

[3].徐雅洁,郁朋,吴振洲,杨晓冬.Halbach阵列磁体中阵列线圈主动匀场技术[C].2018第二十届全国波谱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4].刘柱.基于阵列线圈磁耦合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5].李天博,尹玉瀚,李洋洋.基于涡流效应的线圈阵列传感器设计与神经网络检测算法[J].无损检测.2018

[6].邓立新.使用阵列射频线圈的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设计[D].重庆大学.2018

[7].杨龙成,孙连海,张娇,刘腊梅.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磁聚焦线圈阵列优化设计[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

[8].李华勇,曹双亮,王沛沛,陈美玲,路利军.磁共振六通道线圈阵列的数字化仿真与设计[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7

[9].李江涛,曹辉,郑敏军,赵政.多通道经颅磁刺激线圈阵列的驱动与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7

[10].李江涛,郑敏军,曹辉,赵政,张蕊.用于深度经颅磁刺激的线圈阵列电场仿真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

标签:;  ;  ;  ;  

线圈阵列论文-曾舒帆,李亚娟,陈万才,张自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