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选择的现代性论文_舒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选择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现代性,中国,可选择,文化,技术,民生主义,伯格。

可选择的现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舒瑜[1](2019)在《海拔、生计与现代性:德昂族生计选择的生态人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文化生态学与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Scott)的"逃避"视角两种理论路径中,寻找一种对话和相互启发的可能,试图对两者的不足做出一些修正,尝试为当下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开拓一种更加综合和开放的视野。通过德昂族的田野调查来说明,伴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作物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克服海拔的限制,但人身对环境的体验和海拔差异的感知却依然存在,海拔差异的重要性仍然会在仪式中得到表达。(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清俐[2](2016)在《中国道路:可供选择的现代性主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紧密相连,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民族复兴之梦、社会主义之梦、现代化之梦的追求。近年来,世界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我们选择的正确道路有着内在联系。当然也不可否认,(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09-27)

刘同舫[3](2016)在《技术可选择还是现代性可选择?——对芬伯格现代性理论前提与内在矛盾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进一步开阔了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研究视野,但他以技术工具论为依据的批判理论建构、以责任文化的氛围推进技术的民主、以僭越的可选择逻辑创建现代性理论,其理论存在前提性问题和内在矛盾。以批判的眼光对待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揭示其由技术的可选择引致现代性的可选择的理论困难与现实困境,重新审视现代性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内涵,对我们深入探究如何抵御现代性的一切可能危机,寻找通达人的本质解放之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龚云[4](2015)在《现代性选择的逻辑—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芬伯格作为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技术批判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既包含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他技术哲学的批判,也包含对社会批判理论本身的批判。进入21世纪以来,芬伯格的技术哲学思想已经引起了中国技术哲学界的注意。芬伯格认为,技术工具论主张技术的价值中立,这种观点将导致对技术盲目接受的情况发生。然而,海德格尔等技术实体论者的批判却又将使社会回归前技术时代的“敌托邦”。芬伯格看到了技术批判的必要性。进而,他将技术的建构主义研究中的最新成果结合到了技术批判理论之中,提出了技术编码理论和工具化理论,剖析了以往技术理论问题的根源,并试图找到解决当前技术困境的理论依据。在将技术的社会文化属性揭露之后,芬伯格指出技术是包含了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并提出技术民主化思想,希望通过扩大技术设计的参与范围,充分表达弱势阶层或群体的利益诉求,改变技术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实现技术的替代性。通过这一理论的阐释,芬伯格进而指出了社会情境与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阐发了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理解和对走向文化多元的信心。这样,本文就从现代性的选择的角度着手,将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各个主要部分串联起来,有助于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其理论脉络与内涵。从总体上来看,芬伯格的技术观是一个整体论的技术观,结合了各家理论所长,其对于技术民主化和民主多元化理论的阐释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芬伯格的技术哲学仍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但是,本文在最后也提出了对技术批判理论尤其是其技术民主化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一些质疑。笔者认为,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成果,为技术批判理论赋予与时俱进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5-01)

曹典顺[5](2014)在《可选择现代性与中国新现代性:中国道路哲学逻辑之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不是一个既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可以有多种内涵,在本质上具有可选择性。正因为现代性具有可选择性,现代性也才具有了存在的合法性,现代性依然可以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哲学原则之一。可选择现代性本质上是一个具有辩证发展逻辑的现实存在,其辩证发展逻辑在本质上表现为现代性的差异性和时代性。现代性的差异性是指现代性本质上是可选择现代性,现代性的时代性是指现代性具有与所表征时代相一致的绝对性。中国道路的哲学确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现代性两个基本特征的诠释,即可选择现代性奠定了中国道路的现代性前提,中国新现代性表征了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尹苗[6](2012)在《在借鉴中创作——探析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现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刘索拉小说《你别无选择》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一部代表作品,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及非情节化的处理方式,借用隐蔽的叙事视角和象征意象,深刻反映了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心理,是一部值得阅读的现代派文学作品。(本文来源于《文学界(理论版)》期刊2012年05期)

董四代[7](2012)在《现代性成长与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历史追踪及现代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的现代化实践中,西方现代性的分裂使中国人对资本主义采取了批判的立场,促成了社会主义选择。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确立,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上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杨玉洪,胡海波[8](2011)在《中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难选择的马克思历史哲学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以社会的总体性视阈,既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维度肯定了现代性作为新的文明形态出场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又以批判性的思维对现代化负面价值进行了病理学分析与批判。这启示我们对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应采取辩证的态度。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给我们破解中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两难选择提供的明智未来就是建构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性文明。(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1年05期)

马兴龙[9](2011)在《另类的现代性——对当代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路径选择的一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发明,是社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最自然的结果。现代化从西方的星星之火发展到今天的全球性的燎原之势证明了它的不可抗拒性。然而,各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路径的选择却有自主的选择性,如何实现现代化是摆放在各民族面前的难题。(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1年08期)

朱春艳,陈凡[10](2010)在《技术批判视野下的现代性问题探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和出路探究两方面分析了美国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对"现代性"的"问题"诊断包括理性的分化导致现代人对理性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对技术的本质和判断"进步"的标准等问题的理解上出现偏差等叁个方面,进而阐述了对"现代性"出路的思考,即现代性的特征是由文化决定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技术,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性,文化通过具体化的方式选择技术,其结果是文化和技术的相容性,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了评析,提出"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的实质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探讨。(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可选择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道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紧密相连,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民族复兴之梦、社会主义之梦、现代化之梦的追求。近年来,世界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我们选择的正确道路有着内在联系。当然也不可否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选择的现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舒瑜.海拔、生计与现代性:德昂族生计选择的生态人类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清俐.中国道路:可供选择的现代性主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3].刘同舫.技术可选择还是现代性可选择?——对芬伯格现代性理论前提与内在矛盾的批判[J].哲学研究.2016

[4].龚云.现代性选择的逻辑—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探究[D].南昌大学.2015

[5].曹典顺.可选择现代性与中国新现代性:中国道路哲学逻辑之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尹苗.在借鉴中创作——探析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现代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2

[7].董四代.现代性成长与中国社会主义选择的历史追踪及现代阐释[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8].杨玉洪,胡海波.中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难选择的马克思历史哲学观照[J].理论探讨.2011

[9].马兴龙.另类的现代性——对当代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路径选择的一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

[10].朱春艳,陈凡.技术批判视野下的现代性问题探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理论分析[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

论文知识图

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校内基金项目(1)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校内基金项目(2)科研工作2001年我校承担的自治区级及以上科...科研工作2001年我校承担的自治区级及以上科...引进系统科学的耗基于BOS理论的临城县旅游资源开发创新框...

标签:;  ;  ;  ;  ;  ;  ;  

可选择的现代性论文_舒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