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键区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关键,地黄,肉鸡,消化道,多样性,格局。
关键区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迎森,张莹莹,张林,高峰[1](2019)在《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肉鸡的消化道中寄居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落并参与机体的养分代谢和稳态调节。现代微生物分析技术的成功应用使人们对家禽消化道菌群的类别、数量、分布及功能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本文总结了微生物在肉鸡消化道的分布情况和定植规律,并重点阐述了遗传、日龄、饲养环境和饲粮等关键因素对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效果,以期为开展肉鸡肠道健康调控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于阳[2](2015)在《珠峰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区系及其关键种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植物生态学、数量生态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区系分析、统计学分析、地理信息分析的方法,主要开展了珠峰保护区药用植物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珠峰保护区关键药用植物的筛选和各环境异质性对关键药用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珠峰关键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威胁因子和保护对策研究。论文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了保护区药用维管束植物区系组成与特征。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共有23种,隶属16科、16属;种子植物共计584种,隶属94科、329属;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10种,被子植物90科324属574种。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中世界广布的科有38个,热带成分的科有30个,温带成分的科有26个,从科的水平上显示了该区药用植物区系主要为世界广布特性,热带和温带成分并存,稍显热带成分;世界广布属37个,热带成分属94个,温带成分属197个,中国特有属1个,在属的水平上以温带成分为主。(2)探讨了保护区药用植物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得出,保护区药用植物水平分布上,以吉隆县分布最多(363种),依次是聂拉木县(340种)、定结县(139种)和定日县(116种)。药用植物集中分布在海拔3200 m左右,该海拔段土壤绝大多数山地酸性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植被交错带上的植被类型和地势均较为复杂,植物组成种类相对较多。(3)筛选了保护区关键药用植物类群。保护区关键药用植物共55种,隶属27科、41属,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各生活型拥有的植物种数有多到少依次为草本>灌木>乔木>藤本。(4)探讨了保护区药用植物关键类群的分布规律。关键药用植物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分布分散。其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现增加-减少的分布现象,在2750-3150m与3150-3550m和3950-5150m海拔段上关键药用植物相似性最高,分布较为集中;保护区关键药用植物在各坡度分布较为平均,随坡度上升,总体趋势呈上升状,在60-80°区间内,药用濒危植物、单属种和特有种数量最多,该区段植物亟需保护。(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黄伟民[3](2014)在《野生地黄连作下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关键微生物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连作障碍是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地黄生产中也存在十分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前期试验发现栽培品种和野生品种地黄连作下都表现出典型的障碍效应,如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块根无法正常膨大,病虫害严重等。本研究将野生地黄人工移栽大田连续种植,获得野生地黄头茬土壤、野生地黄重茬土壤、野生状态地黄土壤以及对照土壤四个样品,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技术对连作下野生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的野生地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通过门纲分类分析发现,野生状态地黄和头茬地黄土壤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占据优势地位。进一步种属分析发现,野生状态地黄和头茬地黄根际含有大量Bacillus,Pseudomonas等有益生防菌,而重茬地黄根际土壤滋生大量病原菌,如Clostridium,Flexibacterpolymorphus,Clostridium ghoni 等,并且不利于纤维素降解菌等有益菌群的定植。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有益生防菌的筛选及验证试验,共筛选出2株有效拮抗菌,分别是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假单胞菌TL(Pseudomonas TL)。平板对峙试验证实所筛选的2株菌均对地黄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有明显的拮抗效应。最后,通过地黄组培移栽苗对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及拮抗菌的生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仅添加尖孢镰刀菌的对照组中,地黄移栽苗很快出现病变症状,枯萎死亡;添加有拮抗菌—蜡样芽孢杆菌的试验组Ⅰ中,地黄移栽苗出现病变的时间有所推迟,但是最终还是枯萎死亡,未能有效防治病菌侵害:而添加有拮抗菌—假单胞菌TL的试验组Ⅱ中,地黄移栽苗生长正常,整个试验期间未发现任何病变症状,生长正常。进一步,通过qRT-PCR技术对拮抗菌作用下土壤尖孢镰刀菌(FON)的数量变化进行检测,发现试验组Ⅱ(即添加假单胞菌TL)中,尖孢镰刀菌数量最低,其次为试验组Ⅰ(即添加蜡样芽孢杆菌),而对照组(不添加拮抗菌)中最高。同样,通过qRT-PCR技术对叁组试验下两株拮抗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发现在两组试验组中拮抗菌的数量都比对照组高。这与田间试验的qRT-PCR定量结果类似,即野生地黄重茬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含量最高,头茬土壤次之,野生状态地黄土壤最少;而野生地黄重茬土壤中的有益菌数量明显低于野生地黄头茬土壤和野生状态地黄土壤。综上可见,野生地黄连续种植下,其根际土壤中病原菌大量滋生,而有益菌生长受抑制,这导致连作地黄的土传病害严重,连作植株表现障碍效应。但是,外源添加拮抗菌可不同程度防控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对地黄的侵害,表现出一定的生防效果。(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4-04-01)
关键区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文以植物生态学、数量生态学、植物区系地理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区系分析、统计学分析、地理信息分析的方法,主要开展了珠峰保护区药用植物的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以及空间分布格局、珠峰保护区关键药用植物的筛选和各环境异质性对关键药用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珠峰关键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威胁因子和保护对策研究。论文取得以下成果:(1)分析了保护区药用维管束植物区系组成与特征。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共有23种,隶属16科、16属;种子植物共计584种,隶属94科、329属;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属10种,被子植物90科324属574种。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中世界广布的科有38个,热带成分的科有30个,温带成分的科有26个,从科的水平上显示了该区药用植物区系主要为世界广布特性,热带和温带成分并存,稍显热带成分;世界广布属37个,热带成分属94个,温带成分属197个,中国特有属1个,在属的水平上以温带成分为主。(2)探讨了保护区药用植物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得出,保护区药用植物水平分布上,以吉隆县分布最多(363种),依次是聂拉木县(340种)、定结县(139种)和定日县(116种)。药用植物集中分布在海拔3200 m左右,该海拔段土壤绝大多数山地酸性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植被交错带上的植被类型和地势均较为复杂,植物组成种类相对较多。(3)筛选了保护区关键药用植物类群。保护区关键药用植物共55种,隶属27科、41属,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各生活型拥有的植物种数有多到少依次为草本>灌木>乔木>藤本。(4)探讨了保护区药用植物关键类群的分布规律。关键药用植物在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分布分散。其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现增加-减少的分布现象,在2750-3150m与3150-3550m和3950-5150m海拔段上关键药用植物相似性最高,分布较为集中;保护区关键药用植物在各坡度分布较为平均,随坡度上升,总体趋势呈上升状,在60-80°区间内,药用濒危植物、单属种和特有种数量最多,该区段植物亟需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键区系论文参考文献
[1].刘迎森,张莹莹,张林,高峰.肉鸡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J].动物营养学报.2019
[2].于阳.珠峰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区系及其关键种分布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5
[3].黄伟民.野生地黄连作下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及关键微生物筛选[D].福建农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