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胸痛中心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中的应用

基于胸痛中心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中的应用

陈珍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目的:基于胸痛中心制定和优化预见性护理措施,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实施预见性护理1年期间(观察组)对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情况,同时选取优化前一年(对照组)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胸痛中心制定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是常规的急救护理。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首份心电图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检出时间,门-球时间,溶栓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检出时间和门-球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过程中基于胸痛中心制定预见性护理流程能够更好地缩短心电图、肌钙蛋白检出时间,提高效率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胸痛中心;预见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328-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最严重类型之一,具有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等特点。心肌梗死的救治过程必须争分夺秒,尽早实施血运重建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关键。然而,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需要院前急救系统、急诊科和心血管专科医师的优化整合。我院已经按照国家级标准完成了对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实施,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各项流程进行优化,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效率,能够取得更大的获益。现将预见性护理流程优化后实施效果报道如下。

1.研究方法

1.1病例选择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实施预见性急救护理流程前1年(即2016年4月1日—2017年3月31日,对照组)以及优化预见性护理流程后1年(即2017年4月1日—2018年3月31日,观察组),所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患者114例,其中男性85例,年龄61.26±9.73岁,吸烟史70例,高血压70例,糖尿病41例;观察组患者120例,其中男性79例,年龄60.42±10.43岁,吸烟史81例,高血压73例,糖尿病50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入选标准(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1]):(1)出现典型的胸闷胸痛症状持续至少20分钟以上;(2)出现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如至少两个相邻导联呈现ST-T动态演变,或新发的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3)患者发病送至我院急诊科在12h以内,并接受急诊PCI或急诊溶栓治疗。排除条件包括:(1)患者送至我院急诊科后几乎未经抢救,短时间内死亡,或未经治疗直接要求转院治疗的患者;(2)因药物过敏、致命性出血风险而被迫中止原有的溶栓或急诊PCI治疗。最终,对照组114例患者中80例接受急诊PCI治疗,34例接受急诊溶栓治疗;观察组120例患者中92例接受急诊PCI治疗,28例接受急诊溶栓治疗。

1.2研究过程

对照组中采用传统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模式:120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后,大致询问发病地点和发病过程,安排120发车。120急救车到达患者现场后,对患者进行简单病情评估后,转运至就近医疗机构。在120转运途中,针对患者病情变化,可给予简单对症处理(如吸氧、补液、抢救治疗等)。患者如果送至我院急救中心后进行病情评估,测量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完成心电图检查,依据医嘱进行抽血检查。在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后,请心内科会诊,进入下一步治疗过程(如急诊溶栓或急诊PCI治疗)。

观察组患者就诊于我院胸痛中心成立后,胸痛中心优化了院前急救和急诊中心护理流程,加强了院前急救、基层医疗单位和我院急诊科联动对接过程,我院急诊科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患者在非医疗机构呼叫120,120到达现场后,第一时间完成心电图检查,并将病史和心电图初步判断后反馈我院急诊科,配合完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步诊断;(2)患者就诊于基层医疗单位后,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20分钟内完成心肌损伤标志物测定,将相关信息传输至我院胸痛中心指挥部完成急性心肌梗死初步诊断;(3)诊断明确,符合溶栓标准的患者,在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由基层医院护士直接进行溶栓治疗;(4)诊断明确,符合急诊PCI治疗患者,在120车上或基层医疗单位护理人员完成抗血小板药物负荷、建立静脉液路和其他基本术前准备;(5)我院急救中心在接到胸痛患者信息后,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需要溶栓的患者,立即准备微量输液泵、溶栓药品、低分子肝素等,需要急诊PCI患者立即启动导管室,导管室护士准备各项手术物品和抢救药品,并通知CCU护士准备监护设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送至我院急救中心后,10分钟内复查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心电图,没有完成心肌损伤标志物患者在20分钟内完成相关检测。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等,观察记录核心指标,包括首份心电图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检出时间,PCI门-球时间,溶栓成功率。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检出时间和门-球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讨论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是急诊系统最常见的患者,而急性心肌梗死又是其中最常见最凶险的疾病。如今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胸痛中心的建设就是要整合已有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将基层医疗单位、120院前急救系统和胸痛中心医院紧密结合,为胸痛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最大的帮助。如何更好的建设胸痛中心,如何完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每一个环节,需要整个胸痛中心的医务人员共同探讨和努力。当胸痛中心救治平台在发挥作用过程中,基于胸痛中心优化预见性急救护理流程也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优势[2,3]。

我院胸痛中心筹建期间就开始制定预见性护理操作流程,并加强相关人员培训,与基层医疗单位紧密结合,积极参与胸痛中心的协同培训会,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流程。本研究发现基于胸痛中心优化预见性护理流程能够切实缩短首份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检查时间,能够提高溶栓成功率,缩短门-球时间,使更多患者接受标准的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沈卫峰,张奇,张瑞岩.2015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42(4):217-219.

[2]陈昊,向定成,周民伟等.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1):47-49.

[3]秦培培,李庆印.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下护理团队在STEMI救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1):1352-1356.

作者简介:陈珍(1985-),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急救护理.

标签:;  ;  ;  

基于胸痛中心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