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宁艳杰[1]2006年在《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城市住宅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住区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城市生态住区建设成为城市住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与城市生态住区产生、发展过程相关理论和实践,明确“城市生态住区”的内涵;并阐述相关理论对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的深远影响。本文提出了城市生态住区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基本理论构建的思想,建立城市生态住区包括物质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构建体系;并阐述城市生态住区物质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体系。本文建立了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目标层、准则层和因素层3层的层次结构。目标层为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目标,准则层包括住区生态规划,住区节能设计,住区生态绿地系统,住区水循环系统,住区废弃物处理,居民生活基础设施,住区与周边沟通设施,住区网络智能化,住区生态化管理9个方面,因素层为51个影响因素指标;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因素,多层次综合排序的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影响城市生态住区环境质量的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城市生态住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本研究建立的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析结果,结合北京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实例,对影响城市住区生态环境各项因素进行分级递阶计算权重,计算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物质环境建设目标评价值为3.504;针对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文化特色,建立城市住区生态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生态文化目标评价值为3.164。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大量生态住区建设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城市生态住区应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住区物质环境建设,规范和正确引导居民活动,培养居民的生态意识,并作为创建城市生态住区的主题;城市生态住区建设是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尊重;是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住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赵强[2]2012年在《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健康”、“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衔接宏观生态城市层面和微观绿色建筑层面的中观层面人类聚居栖地,在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按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逻辑方式,针对社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分析健康、生态、社区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健康生态社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治疗良药”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社区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叙述各指标体系的概况,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架、指标项内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指标体系的特点和优缺点,通过对不同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性提炼,为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案例基础。第叁部分为研究解决,客观地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与“社区疾病”有关的城市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影响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因素,并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引入社区,立足于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充分挖掘了各层级指标之间和同层级内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按照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级的方法,创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数学模型,为社区决策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了客观、实用的基础平台。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详细介绍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践案例检验。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区评价中,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论证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刘雪梅[3]2003年在《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安全防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住环境中的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使居住环境规划设计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那么我们研究城市居住环境的安全防范问题就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城市居住环境的产生及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和积累的历史过程,在居住环境中最基本的就是居民的安全问题。本文从调查分析入手,从安全防范对居住建筑和环境形态历史演变的影响到对国内现代城市居住环境的安全防范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对目前居住环境的安全防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社会、经济、技术和空间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分析了居住环境安防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并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现状及比较分析,从理论高度对居住环境的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总结,并可以指导实际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 论文从多角度综合分析了居住环境的安全防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安全问题的原则与方法,并以综合实例展现了这些途径的实施。论文对今后的城市居住环境的安全防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并在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起到参考作用。

常大鹏[4]2007年在《城市居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先提出了研究课题的必要性,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居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寻求解决安全问题的规划设计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城市居住区安全的室外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指出目前室外空间环境的安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如空间领域层次划分不明确、场所空间过于开敞、活动场所缺乏可识别性、活动场地少、缺乏邻里交往空间和视域不通透等主要问题,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接着分析了影响城市居住区安全的住宅建筑设计,指出目前住宅建筑安全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诸如住宅建筑缺乏可识别性、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局不利于居民邻里交往、门、窗、阳台、雨蓬和空调主机等利于罪犯攀援入户、屋顶连通通道利于罪犯逃脱和串户和楼梯间空间不能形成自然监视等主要问题。针对居住区安全规划设计中的这些问题,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诸如营造古代四合院式院落空间、明确划分多层次领域空间、营造宜人的交往场所、营造利于安全监视的道路空间和街坊式围合空间,同时进行了城市居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本课题提出的措施,对今后的城市居住区安全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君[5]2007年在《城市绿地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物质文明的提高为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但是城市化的趋势使人类远离了大自然,减少了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对城市的自然系统和城市居民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城市绿地是城市居民接触自然的唯一途径,实现着许多生态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功能。城市绿地不仅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一个更加重要的功能是通过使用城市绿地,使人们增强体质,恢复或缓解精神问题和紧张情绪以及获得幸福感,实现了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健康。在过去的30年里,随着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和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国外对绿色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健康益处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城市绿地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我国对城市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城市绿地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城市绿地作为提高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对它的健康价值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本论文通过分析、总结城市绿地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与人们健康密切相关的几种典型绿地的健康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引起大家对这方面研究的关注,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的建设中去,更加全面地发挥城市绿地的价值,为提高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发展综述、从理论层面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探析,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3、就城市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叁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总结。4、对典型城市绿地的健康设计方法进行探讨。5、总结全文,对如何提高城市绿地健康促进作用提出对策。

付帅[6]2014年在《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化开始以后技术应用的普及,不断加深和加快了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思维及城市规划标准化的趋势,规划建设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建设不断加强,且出现了追求越高越好倾向。标准化是针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为获得最佳秩序而对建设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的活动。然而,城市自然生长而来的内在条件、多样复杂的发展基础及人本需求,都决定了它无法统一地用标准化的语言描绘和运作,也因此非常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应具有非标准化的独特属性。虽然城市诸多领域需要一定的标准化保障建设秩序及规律性部门的发展,但如若完全依赖标准化,将其简单机械的生产逻辑扩大到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之中或过度地应用标准,则必然会产生统一标准模具下的千城一面,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降低和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负面影响。凡事皆有“度”,将自然和事理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度”就是主客体的统一和协调。程度不足或者过度,都无法获得事物两端状态中的最佳平衡点,只有适度,才能达到合理的取舍、包容与统一。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适度化”,是在“求同”的原则基础上,为“存异”创造机会和空间,包括对城市地域、自然基底、居民需求等差异的多方位衡量及落实。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的适度化发展,是标准完善的必然举措,是标准从无到有再到更高形式的螺旋式上升的必然过程,也是标准化的更高级形式。由城市规划技术标准所导致的城市建设曲折是暂时的,而其向适度化发展的总趋势和总进程却是改变不了的。只有将适度化的思想、原则及方法与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相结合,从基本依据上避免规划过程中忽略城市的个性化因素和本质精神,才能够形成生动丰富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的人居品质。

刘桂凤[7]2005年在《现代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与环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来愈关注自己的居住环境,对物业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从居住小区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物业环境管理概念。居住小区物业环境涉及室内、室外两大类,物业环境管理相应包括室内、室外环境的管理,具体包括:房屋与室内、外的配套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绿化管理、保洁管理、安全管理(包括治安管理、消防管理、车辆管理)、社区文化管理五人类,并对各类管理从含义、管理内容、注意事项、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物业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物业管理水平参筹不齐,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居住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必须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用必要的方式方法(本文例举了网格指数法、专家调查法等)对居住区进行环境监测和环境综合评价;物业公司应该进行前期介入,本文使用门槛分析理论证明了物业公司前期介入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公司信誉;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物业公司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小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改善物业公司的服务观念,增加服务项目,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健康意义上,完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使居住者拥有真正的“绿色居住环境”。

李鹏[8]2012年在《基于可防卫性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与此同时,城市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了经济和城市规模与犯罪率之间的相关性,城市中的犯罪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对环境设计领域及之前的犯罪预防理论进行了回归和梳理,总结了环境设计领域犯罪预防的六个基本原则,即:“领域强化”、“自然监视”、“通道控制”、“环境意象”、“活动支持”和“邻里关系”。随后对住区环境与空间可防卫性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影响空间可防卫性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笔者在大量解读国内外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住区的区位、用地布局、空间领域划分以及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找出目前大多数住区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随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可防卫性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合理的混合使用策略、监视手段多样化策略、尺度匹配的领域分级策略以及住区社会环境强化策略;并以策略为指导,提出针对建筑、道路、边界与入口、植物以及照明等环境要素的具体设计方法。最后通过现场调研的图像资料以及统计整理的问卷数据对南京仙林地区的两个住区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两个住区空间环境存在的安全问题,并依据可防卫性的环境设计策略和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建议。本文以前人的理论研究为依托,进一步探讨了城市住区环境与犯罪预防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在微观层面提出可防卫性的住区环境设计策略和方法,为国内犯罪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为该理论在实践领域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许秋月[9]2015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增值及成本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视角,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我国房地产的价值形成、价值增值、成本优化管理等进行探讨,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和借鉴。本论文的研究范围界定如下:在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从人类社会的需求满足及发展需求出发,深入探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的概念及内涵,探索房地产价值增值即房地产价值的形成机理,建立房地产价值-成本综合评价模型,形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成本管理模式,研究房地产价值和成本的优化管理。本论文的研究方案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理论研究、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和案例实践等方法进行研究。1、通过对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分析现代房地产价值理论及现代房地产成本管理理论现状,探索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明确了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的概念出发,研究可持续发展内涵、需求层次与房地产自身发展规律的关系,探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各属性价值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和价值增值特性。3、对房地产价值进行定量分析,根据房地产价值调查,设立价值量指标,建立房地产价值指标权重分析模型,计算各级价值影响因素的权重指标,找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定量分析,分析房地产价值特性,建立房地产价值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进行综合评价。4、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成本内涵的深入剖析,揭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成本间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组成的分析,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建设期成本进行重新分类,为房地产成本优化管理服务。5、深入分析价值与成本间复杂的影响关系,建立指标权重分析模型,计算各级成本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通过影响因素的灵敏度分析,确定哪些因素权重变化时对系统或模型有较大的影响,对计算结果进行稳定性试验和变化趋势的估计。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成本优化模型,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成本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6、进行房地产价值增值及成本优化实证分析,通过可持续发展房地产项目开发项目概况、可持续发展房地产项目定位、新技术应用等基本情况描述,进行可持续发展房地产商品价值定位及成本综合评价,及房地产成本优化结果评价,通过剖析该案例的成本规划、搭建的成本优化框架及项目经营计划成本跟踪情况,对成本优化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建议和意见。7、通过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管理体系研究分析,明确房地产需求信息和价值定位,引入房地产价值-成本优化管理方式,进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成本规划,探讨房地产项目的成本优化途径。同时,引入基于可持续发展房地产成本风险管理机制,从可持续发展房地产成本风险形成因素、成本风险决定因素出发,进行风险防范,并通过基于可持续发展房地产成本控制要点,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成本管理模式。本论文的研究结论是:探讨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的形成机理,深入研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各属性价值间的辩证逻辑关系和价值增值特性,形成房地产价值理念的研究成果。建立房地产价值指标权重分析模型,建立房地产价值指标的评价标准,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价值与成本间复杂的影响关系,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成本优化模型,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成本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探索房地产价值增值和成本优化的方向与方法,进行房地产价值增值及成本优化实证分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哲学的角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面,深入研究了房地产价值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成本综合评价优化模型,进行房地产价值成本优化,并开展实证研究,将可持续发展运用于房地产管理领域,构建房地产价值-成本管理模式。本论文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对目前亟需解决的我国房地产价值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与论述,构造出我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增值和成本优化模型,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

朱玲[10]2007年在《旧住区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延续性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住宅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了尽快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国家建设了大量的经济适用型住宅,这些住宅在一定时期内为改善城市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这些旧住区人居环境绝大部分已经相当恶劣,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快速发展的城市环境缺少整合、居住密度大、能源浪费、绿化少、缺少有效的交往空间、室外空间混乱庞杂等问题,在舒适性和安全性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就目前情况看,这些住区的住宅房龄还远没有达到建筑的物质寿命,它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在城市居住体系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多数旧住区的更新建设往往采用一次性大规模的推倒重建策略。虽然它们是没有研究价值、不十分明显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或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但承载着发达的社会网络,并且从物质角度还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为了适应城市快速发展、改善居住景观环境,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探索旧住区更新新模式、完善住区有机更新机制,坚持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挖掘资源最大潜能,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学科领域,并和社会学、经济学相关理论,以沈阳为例研究旧住区人居环境的改善方法,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这是老工业基地研究的空白点,也是中国城市环境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2)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评价和选择旧住区的更新时机,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同时与沈阳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形成有地域特征、适宜沈阳地区推广的居住环境改造的具体措施。(3)提出延续性更新的概念及操作办法,使旧居住建筑及其环境动态适应城市的更新,进行连续性城市设计,保证城市的良性发展。(4)探索有效利用狭小用地空间,创造宜人生活环境的途径。论文从理论上探讨旧住区人居环境改善的意义和策略。研究方法强调综合,抓住关键因素,体现跨学科的学术思想;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途径,明确中国国情与国外经验的比较研究,演绎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对策。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实践验证,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研究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宁艳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2]. 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 赵强. 天津大学. 2012

[3]. 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D]. 刘雪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4]. 城市居住区的安全规划设计研究[D]. 常大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07

[5]. 城市绿地对人类身心健康影响之研究[D]. 应君.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6]. 城市规划技术标准适度化研究[D]. 付帅. 重庆大学. 2014

[7]. 现代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与环境[D]. 刘桂凤.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8]. 基于可防卫性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 李鹏.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价值增值及成本优化[D]. 许秋月. 东南大学. 2015

[10]. 旧住区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延续性改造研究[D]. 朱玲. 天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安全防范在城市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